正文

中美沒有博弈,中國隻有戰略困境 zt

(2010-03-15 20:07:48) 下一個
作者:冬人

博弈是指二人在平等的對局中各自利用對方的策略變換自己的對抗策略,達到取勝目標。
中美之間不存在平等的關係,所以中美之間就不能稱博弈。中美之間的爭鬥倒是完完全全存在的,對於中國來講隻是製肘、抗爭和抗衡。
美國對台售武,奧巴馬接見達賴,是關係到中國核心利益的事。中國政府提出抗議和強烈反對是很正當的。中國雖然進行了反導試驗,但也沒有起到真正扼製住美國對中國的挑釁行為。也就是說中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手段能夠使美國撤銷對台售武,也不能阻止奧巴馬接見達賴。
自1991年美國總統老布什會見到訪的達賴後,美國新任總統都會與達賴見麵。前總統布什2007年甚至曾為達賴喇嘛頒發過國會勳章。長期以來,西藏(Tibet)與台灣(Taiwan)、貿易(Trade)就這樣成了美國對華關係中的三張王牌。美國不時打出包括西藏牌在內“3T“牌,其用意路人皆知,即實施其對華遏製與交往並用的兩手策略,從中謀取美國的最大利益。
中國能夠使用的反製措施,較多的是在抗議的層麵。能夠捆住美國手腳的東西,基本上沒有。我們采用的製裁美國與售台武器有關的公司的做法,也是把雙刃劍。同樣無法捆住美國的手腳,這就是戰略困境。
美國人想做的事,都做到了。中國人想阻止的事,都失敗了。美國人很清楚,中國人拿它沒轍。至於外交部的抗議,美國人聽了不知多少遍了,聽完了也就完了。該幹什麽就幹什麽。這能夠叫平等的博弈嗎?
中國把對美關係看成“重中之重”,因此美國捏住了中國的“軟肋”,才在對台軍售方麵有恃無恐。美台軍售由來已久,但卻始終無法解決。在中美全球合作日益緊密的今天,這實際上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戰略困境。
中國這種戰略困境的形成有其曆史背景。中美建交時,美國出於共同抗蘇的戰略需求,在台灣問題上做出了重大戰略妥協,即與台灣“斷交、廢約、撤軍”,中美建交後,又與中國簽署了“八一七公報”。但是,蘇聯解體後,美國失去了敵人,把中國作為最主要的潛在對手之一,開始用台灣問題拿捏中國,用對台軍售困擾中國。中國出於維護中美關係大局的善良願望出發,加之綜合國力與美國相差較大,反製手段有限,因此,對美國采取了忍讓的態度,也就是在心上插了一把刀。美國得寸進尺,把中國的忍讓看做軟弱可欺和無奈之舉,“你罵你的,我賣我的,你也沒轍”,即便中斷中美軍事交流,也就是幾個月的周期律。熬過幾個月,又會“雨過天晴”。所以美國一而再,再而三地違反自己在“八一七公報”中對中國做出的承諾,這就是戰略困境的形成。
蘇聯沒有解體之前,冷戰不會結束。中國無論如何也顯示不出來,因為有蘇聯在前邊頂著。
中國聯合美國擊敗了蘇聯,麻煩隨即落到中國的頭上。冷戰結束後,美國感覺打遍天下無敵手。它無論如何也要找個未來的對手,中國就被挑了出來。
中國和蘇聯都是馬克思的學生,同是社會主義國家,也有過十年的友好時光。後來,中蘇兩黨之間產生意識形態分歧,緊接著國家關係破裂。有效期為20年的《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是廢紙一張。著名的珍寶島之戰,就是在《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有效期內進行的。
蘇聯在中蘇和中蒙邊界陳兵百萬。按當時的媒體的說法:“蘇修叛徒集團,亡我之心不死!”珍寶島之戰震驚世界。中國的將軍們都在談論:蘇軍幾百萬輛坦克組成的鋼鐵洪流,如何能阻擋得了。按中國當時的國防力量,是無法抵禦蘇聯的強大攻勢。一個能夠長期與美國進行冷戰的超級大國,中國顯然不是對手。所以毛澤東才說:“我們可以放進來打!”為此當時的中國陸軍擴充到600萬人。
當年,美國尼克鬆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說:“20年後的中國將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美蘇中三國之間,誰把中國拉到自己的身邊,誰就有了勝利的保證。”中國為了抵禦和擺脫蘇聯的巨大壓力,與美國找到了共同的利益基礎。
尼克鬆總統寫過一本書《1999不戰而勝》他在書中預言:蘇聯將垮台。還沒有到1999年,1990年的時候蘇聯就不行了。
蘇聯的解體是20世紀極其重大的曆史事件。關於蘇聯為什麽會解體?可以找到許多論述文章,原因也找了一大堆。其實蘇聯解體首先是軟實力出了問題。然後才是經濟出了問題。軍事力量還是相當強大的。蘇聯解體後,給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國留下360枚洲際彈道導彈和2400枚核彈頭。僅就這些而言,也是中國核武力量的幾十倍。俄羅斯所擁有的核武器數量比這多得多。
蘇聯能夠與美國長期進行冷戰,是因為有龐大的核武庫做支撐。又有強大的常規武裝力量,國防體係相當完備。雄厚的科研隊伍保證了武器質量不會遜色於美國,常常還有超出。
相比之下,中國的核武庫還是弱小的。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遠遠小於美國和俄羅斯。中國自己承認:沒有資格參加核裁軍談判。
在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中,隻有中國沒有戰略核潛艇值班巡邏。
同樣,五國中隻有中國沒有航空母艦。
試想,一個國家的空軍使用的發動機還要依靠進口,中國的國防體係是何等的脆弱。盡管中國30年來有了長足的進步,GDP數量不斷增長。但這是遠遠不夠的。
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那時中國的GDP是日本的六倍。那又怎麽樣?GDP隻是個數字,並不能拿它來代表國家的實力。
許多人大談特談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際上這算不上什麽成就。1958年的時候我們就要求15年超過英國。現在我們超過日本,是一個虛幻的勝利。我們的人均GDP仍排在世界名次100多位。
如果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我們可以趕超美國。前提條件是中國必須安定平穩發展,不能出現任何波折。作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再說,完全靠GDP是不能打倒帝國主義的,更何況我們還要同世界接軌,還要與美國風雨同舟。
中美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必定要長期鬥爭下去。鬥爭歸鬥爭,但不是平等的博弈。中國目前所具有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還遠遠沒有達到當年蘇聯對美國所形成的巨大壓力。所以美國才有恃無恐的一再挑戰中國的核心利益。
還有一個很容易被人們忽視的實力,就是軟實力。中國的軟實力也同樣遜色於美國。美國僅僅用一張紙——綠卡,就把中國幾十萬人才拿走了。現在每年還會有許多名高校畢業生選擇去美國。而回國的人,數量少之又少。這就是軟實力的競爭。有人寫過一本書《人才戰爭》對此有詳細描述。
在高科技條件下,國力的競爭,其實就是人才的競爭。而在這個鬥爭回合中,我們已經失敗了。
從退還庚子賠款,建立清華大學開始,美國就在精心構建它的軟實力。時至今日美國的軟實力可以說是世界之最。
我們現在的年輕一代,是看美日動畫片長大的。美國的文化滲透,價值觀滲透已經相當深邃。早已在許多人的頭腦中得到回報。
中國注定要在與美國的鬥爭中崛起,我們必須腳踏實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各個領域有改革創新,有所突破才能走出今天的戰略困境,才能實現中國夢。
中國隻有當自己的實力達到與美國持平或超過,我們才能有與美國博弈的機會。否則,我們隻有艱苦卓絕的鬥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