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專家稱解放軍兩洋戰略將擊破太平洋島鏈封鎖 2月16日 軍事世界 (圖)

(2010-02-16 14:34:59) 下一個

圖:中國海軍051C級防空戰艦彈射遠程防空導彈
   

  羅伯特·卡普蘭 原著

  石江月 編譯

  編者按:羅伯特·卡普蘭(Robert D. Kaplan)是美國《大西洋》月刊記者,華盛頓新美國安全中心高級研究員。3年前,他曾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了代表美國部分右翼專家觀點的文章《如何與中國作戰》,言驚四座。今日,這位“中國問題專家”再次開炮,聲稱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崛起,中國已經規劃了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兩個方向的發展戰略,並稱最終美國很可能被擠出西太平洋,失去在這個區域的發言權。本刊刊發此文,並非同意其觀點,亦非證實其內容,僅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2004年12月-2005年1月發生在蘇門答臘島沿岸的那場印度洋海嘯,可以被看作是美國海軍力量在亞洲的一場“巔峰演出”,強大的美國海軍在這場人道主義救援中發揮了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巨大作用。在巡洋艦、驅逐艦和護衛艦的簇擁之下,航母上的直升機從甲板上起飛,往返於艦艇與岸上救援基地之間,幫助營救落水者並及時運送醫療救護人員,烘托出絕對統治力與道德之間的良好氣氛,以往這兩者很少能夠融合在一起。救援行動的目的是人道主義的,但是在短時間內調集大量戰艦和航空母艦,跨越數百英裏的海洋以最快速度達到災難現場,這些技能和裝備的運用實際上都隻有在實戰中才能見到。這場救援行動所傳遞出的真實信息是:讓世人親眼目睹美國海軍舉世無雙的實力。

  中國——21世紀美國的海上對手

  然而這種光環如今正在消散,在60多年近乎獨霸的優勢喪失之後,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已經不再是美軍“獨享”的“水上遊樂場”。據分析家的戰略預測,照目前的情勢發展下去,短短幾年後,美國海軍在東南亞海域再也不能重演印度洋海嘯中的“巔峰時刻”。在下一次突發災難中,美國海軍將不得不與來自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印度和中國的新的“大甲板水麵艦艇”分享海權和榮光。在這一切發生的同時,中國的潛艇建造和部署速度是美國的數倍。實際上,中國正處在高速的艦艇建造和部署狀態中,這將使中國海軍擁有的艦艇數量在下一個十年中的某個時候一舉超越美國海軍。數量雖然隻是這一宏偉之舉的一小部分象征,但這數量卻是真實存在的。

  無可否認,在最近的數十年時間裏,美國海軍正在我們的視野中逐漸“消沉”。二戰末期,美國海軍擁有著6700艘艦艇;冷戰時期,大約600艘美國海軍艦艇部署在世界各地;現在,這個數字已經下降到不足280艘。

  盡管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和美國國會研究處的報告,美國海軍已經計劃將艦艇的數量提高到310艘以上,不過成本超支34%以及其他因素,都意味著這些一計劃或許太樂觀了。除此之外,我們還不得不考慮美國當前的經濟大衰退。五角大樓的預算肯定將被削減,耗資巨大的海軍造艦計劃會首當其衝。

  這並不表示美國海軍將立刻喪失其在亞洲海域的優勢地位。逆轉的進程是緩慢的。不過,這也意味著,自二戰之後70年的格局終將結束,其他海上力量——本地區國家的海軍以及非政府武裝如海盜——正在開始描繪屬於自己的海洋藍圖。美國在全球海洋上的單極行動正在開始變得黯然失色。

  而作為在21世紀最有可能成為與美國抗衡的競爭對手,中國正在將自己的經濟實力轉化成海權。

  中國崛起將導致美國喪失對亞洲的影響力

  目前中國的地位可以與南北戰爭之後實現統一時的美國相比,隨著巴拿馬運河的建造,美國在20世紀之初到達了一個頂峰。在那些我們很可能已經遺忘的總統——海耶斯、加菲爾德、亞瑟、哈裏斯等人——執政期間,美國的經濟靜悄悄地實現了崛起。然後,我們首次在廣泛的區域謀求複雜的經濟利益和戰略利益,而這促使美國海軍在南美和太平洋地區駐紮部署。

  我們有什麽理由認為中國不會走上同一條崛起之路?

  事實上,認為中國正在獲得強大的海軍力量以作為一種終結地區或全球霸權的手段,這種思想太過於簡單。那些稱霸世界的帝國通常並不是有意識地從一開始就希望成為世界霸主。相反,隨著國家不斷變得強大,他們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和以往從沒有過的不安全感,導致他們以一種新的組織方式不斷擴張。

  此外,中國不是內賈德領導下的伊朗。中國並沒有威脅要毀滅任何一個國家,而且與美國有著不斷密切的外交關係和經濟聯係,在全球經濟危機的背景下,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利益聯係越發緊密。實際上,持續推進和加強中美雙邊關係,不僅是有可能實現的,而且可能是21世紀全球體係的最佳模式。

  然而,未來更有可能發生的狀況跟我們預想的有些差別:即使我們大力推動與中國的合作,我們仍將麵臨與中國的競爭。

  當我們的海軍艦艇采購進程“近乎於停滯”的時候,中國的國防經費預算增長速度連續20年一直呈兩位數。中國的水下武器庫已經擁有了12艘基洛級潛艇;13艘宋級潛艇;2艘商級攻擊核潛艇;1艘晉級戰略核潛艇。顯然,這還比不上美國海軍的74艘攻擊核潛艇和彈道導彈核潛艇。美國還擁有著全世界21艘航母中的11艘;而中國目前還沒有航母。不過,數字並不能代表全部:更令人關注的應該是潛在的發展趨勢,不對稱能力和海軍力量、經濟力量及領土主張的創造性結合。

  中國正在緊緊追趕,雖然速度並不很快,但足以警醒美國——美國主導世界的期限不再是永遠。伊拉克已經向美國展示出以路邊炸彈為代表的低技術含量不對稱作戰,隨著中國導彈項目和航天計劃的發展,將會向美國展示出機智靈活和以“反介入”作戰能力為代表的高技術不對稱作戰。未來美國海軍在調派自己的航母戰鬥群前往亞洲沿海時,將會麵臨更大的危險,而且這種危險可以發生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最後,中國是亞洲的地緣政治中心,加上其不斷增長的海軍力量和逐漸強大的經濟力量,終將導致美國喪失對亞洲的影響力。

  對中國至關重要的兩個大洋

  因此,大致描繪出中國正在演進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海軍戰略,是至關重要的。值得我們牢記的是,我們將會日益把從非洲東部到印度尼西亞,以及向北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的廣闊海域,看作是一個整體——各個運河和路橋項目將在可預見的未來連接起太平洋和印度洋。

  盡管這片海域馬上將會變成一個單獨的海洋世界,但現在它仍然是兩個海洋。中國作為一個被封鎖的大陸力量正在逼近印度洋,嚐試著與印度洋周邊國家簽訂合作協議,尋找進入印度洋的港口。這樣一來,就使得中國與印度存在潛在的衝突可能性,中國麵向太平洋有著漫長的海岸線,這也讓中國有可能與美國爆發衝突。在審視中國的經濟和戰略綜合利益之後,本文的分析將從太平洋開始。

  從古老的中國開始,這片土地就一直全神貫注於陸上入侵的威脅。隨著蘇聯解體,這一擔心煙消雲散。因此,中國對海權的追求,首先是暗示著中國的陸地邊界前所未有地進入了無威脅時代。

  雖然沿海城市和島嶼國家,無論大小,理所當然地都會去尋求自己的海權,但一個大陸性國家如中國,也大力發展自己的海權,那麽這多少就帶有一個萌芽中的大國的標誌的意味。

  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走向海洋是目前非常熱切的呼聲。經濟的飛速發展已經使中國的貿易不斷擴大,伴隨而來的是整個國家沿海城市的商業大發展。2007年,上海的港口吞吐量超越了香港,成為世界最大港口城市。到201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造船國。商船運輸部分決定了海權,在這方麵,中國將領先世界。

  中國對能源有著很大的需求。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國,僅次於美國。在下一個十年,中國的碳氫化合物消耗量將會翻一番,而那些石油和天然氣的85%,都需要穿過印度洋,途經馬六甲海峽。今後,中國將會更加依賴於沙特的石油和伊朗的液化天然氣。因此,至關重要的海上交通線必須要得到保護。

中國馬六甲難題有兩個長遠解決辦法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16日 12:03 軍事世界
  如果你領導著中國,就有責任將數億中國人帶入能源利用非常奢侈的中產階級生活模式,你也會尋求發展一支可靠的海軍,目的是保護自己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上穿梭的商業船隊。

  不過,問題是中國仍然還沒有擁有這樣一支海軍。因而,根據分析家詹姆斯·馬文的觀點,中國領導人可能滿足於“共同利益”的“免費享用”,而提供這些“共同利益”的是美國海軍。然而,隨著中國海軍正越來越有能力承擔更多的責任,這種免費享用的狀況將會變得越來越沒有必要,而中美海軍競爭時代可能會雙方的重視之下開始。

  突破太平洋上的島鏈

  在太平洋上,中國海軍在第一島鏈範圍內有著不小的挑戰。該島鏈從北向南,包括日本、琉球群島、朝鮮半島的一半、台灣島、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除澳大利亞之外都是潛在的導火索。從中國大陸沿太平洋海岸向第一島鏈望去,中國海軍戰略家們認為這是用來遏製中國的“海上防線”,用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詹姆斯·霍爾莫斯和吉原俊井的話說:一個組織有序的美國聯盟防線,都可以潛在地封鎖中國進入藍水。中國的戰略家們凝視著這種現狀,時刻準備著衝出島鏈。

  由於前出於亞洲大陸,朝鮮半島控製著中國東北部所有海上交通,尤其是進入渤海灣的船隻,這裏是中國最大的海岸石油存儲基地。一個分裂的朝鮮半島對於中國來說可以彰顯自己的作用,因為朝鮮為中國與東北亞其他國家之間的互動提供了緩衝作用。同樣,台灣地區也在口頭和文字上被各方頻繁討論,其未來的走向將會導致重大的地緣政治改變,這一改變將是極其關鍵的。

  用美國著名將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的話說,“台灣是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這意味著台灣島控製著中國大陸東部沿海區域的中心點,立足於台灣島,像美國這樣的外部力量就能夠沿著海岸外圍向中國大陸“輻射”武力。正因如此,沒有什麽可以比台灣地區的“事實獨立”更令中國海軍決策者們憤怒。在所有遏製中國走向藍水的警戒力量中,台灣島處在最高也是最中央的位置。隨著台灣地區一步步轉向中國大陸的懷抱,由美國盟國組成的防線和海上遏製體係正麵臨著嚴峻挑戰。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渴望擁有一支真正的藍水海軍,就像美國曾經擁有的強大海軍艦隊那樣。一旦中國大陸統一了台灣地區,那麽中國海軍不僅在麵對第一島鏈時突然處於有利戰略位置,而且中國的“國家活力”將會引人注目地迸發,自由地向外部區域投射力量。如果台灣地區決定與中國大陸攜手共進,那麽就像霍爾莫斯和吉原俊井說的那樣,中國將會更加從容地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上尋求一個宏偉的海軍大戰略。

  中國大陸對台灣地區的統一,有著與印度戰爭最後一場戰役——1890年傷膝穀之戰相同的影響。在那次令人後怕的戰役之後,美國軍隊開始將注意力和目光投向海洋,十多年之後美國就建造了巴拿馬運河。盡管“多極世界”被用來形容當前的世界格局,但這個格局將推進台灣地區與中國大陸的統一,而這也標誌著中國大陸在這個多極世界中的真實崛起。

  當前,中國正在通過多種方法努力(主要表現在經濟手段上)改變由美國主導的第一島鏈的運轉。像菲律賓和澳大利亞這樣的國家,將會把中國當作自己的頭號貿易夥伴。中國如今一直在竭盡所能地推動與菲律賓的雙邊關係。未來可能還會包括軍備重整的日本、民族主義日盛的韓國、與中國大陸統一的台灣地區以及菲律賓和澳大利亞,雖然這些國家和地區名義上是美國的盟友,但它們一直受貿易因素和與中國經濟實力及軍事實力持續增長有關的其他事實狀況所牽製。結局將是在美國力量滑落的同時,西太平洋將變得更不穩定。而在此過程中,中國海軍將從所有可能的方向突出重圍。

  在這一想定中,東麵,中國開始為衝出第二島鏈做出謀劃,該島鏈的主要節點在於美國的關島基地和馬裏亞納群島。實際上,整個大洋洲都是中國迅速發展的經濟利益所覆蓋的範圍。

  不過在南麵,是南中國海和印度尼西亞海的複雜海域,主要受控於新加坡、馬來半島和其他菲律賓南部數以千計的島嶼及印度尼西亞群島,中國海軍在這裏的利益存在非常明顯——而且中國到中東及非洲地區的海上交通線大部分都麵臨著一定的危險。在這片海域有著激進的伊斯蘭武裝力量、海盜以及印度海軍的崛起,外加馬六甲海峽和龍目島海峽這兩個地理位置上的“瓶頸”所帶來的嚴重海上擁堵。在這片海域還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所有這些因素的綜合、機遇、問題,以及它們展現給中國決策者的噩夢,使得印度洋與太平洋交匯的這一地區成為在未來數十年中最為關鍵的海域之一。就像美國海軍在一個世紀之前開赴並控製加勒比海盆地一樣,中國海軍一定會深入這些海域,然後至少與美國一樣成為該海域的主宰者:馬六甲海峽可以被想象為巴拿馬運河,一個通往更遼闊世界的出口。

  珠鏈與前沿存在——中國的印度洋戰略

  印度洋海嘯救援行動引發了中國高層內部的一場熱烈爭論,內容核心是關於“中國是否應該擁有屬於自己的航母”。在中國眼中,未來在這些海域的海軍優勢將會帶來主導權。

  當考慮東南亞海域時,人們會立即想到在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的部分島嶼上極端伊斯蘭教武裝分子的發展壯大。對中國來說,他們會帶來美軍勢力的介入。在全球反恐戰爭中,美國特種部隊在菲律賓南部的棉蘭老島建立了一個基地。自1992年菲律賓克拉克空軍基地和蘇比克灣海軍基地關閉後,美軍第一次重返菲律賓。對中國的戰略家們來說,這些都是令人沮喪的消息。一些美國人對於美軍存在的地緣政治影響非常坦率,他們認為這些軍事部署為未來與中國的競爭占據了有利的戰略要地。

  在這些擁擠的、狹窄的並且島礁眾多的海域,海盜也潛在地威脅著中國重要的海洋交通線。最近幾年,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海軍之間的協作,大大打擊了該海域的海盜活動,因此該海域的海盜活動並不像在印度洋的另一端——亞丁灣那麽猖獗。一位中國的分析家甚至曾擔心,組成印度安達曼-尼科巴群島的244座島嶼可能被來組成一個“金屬鏈”,可徹底封鎖馬六甲海峽的西北入口。這位分析家還進一步推論稱“一旦印度控製印度洋,肯定不會對自己的地位感到滿意,並將不斷尋求擴展其影響,而且其東向戰略尤其對中國將產生衝擊。”最後,這位分析家總結道,“印度有可能是中國最現實的戰略對手。”當然,這可能是來自中國專業學術人員的擔憂之見,完全從理論出發。不過,政策的製定主要在於目的,而且即使這位分析家多多少少對印度的威脅有些誇大,但他的關注表明北京已經把新德裏看作是自己麵前一個主要的海上力量。

  有一種推論認為,中國將在可預見的未來與泰國合作,投資開鑿一條運河,這將為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的連接提供另一種方式——這一工程項目在規模上與巴拿馬運河相當。對中國而言,克拉運河的重要性可以與京杭大運河相比,它將為中國帶來新的港口設施和石油精煉廠,貨物轉運所需要的倉庫儲存,而且,這將是擴大北京在東南亞影響的平台。此外,距離克拉地峽不遠就是中國海南島,那裏正在興建軍事基地,從這裏中國可以投射海軍和空軍力量。

  如今,海洋世界的戰略心髒已經不再是北大西洋,取而代之的是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區。隨著這些項目中至少有一個或兩個投入建設,中國將會獲得巨大的利益和便利。一旦這些東南亞海域變得不再那麽狹窄並且不再依賴於馬六甲海峽這一個戰略通道,海盜和印度海軍崛起所帶來的潛在威脅將會煙消雲散。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海軍將更希望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之間擁有多條進入通道,減輕其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成為跨越兩個海洋的大國,而不僅僅是活躍於一個海洋的大國。

  中國的“馬六甲難題”有兩個長遠解決辦法。第一個比較簡單,就是在從一個大洋進入另一個大洋時可提供後備海上路線。第二種解決辦法是更多地通過陸上交通,從中東和中亞地區獲得石油供給。這意味著通過印度洋港口運輸石油和其他能源產品,再經過公路和石油管網向北輸送到中國的“心髒”。

美國已經無力獨自稱霸整個世界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16日 12:03 軍事世界
  外界稱中國軍方的“珠鏈”戰略就是用於印度洋。中國正在幫助巴基斯坦建設位於阿拉伯海的瓜達爾港,他們可能已經正在那裏監聽通過霍爾木茲海峽的過往船隻。在斯裏蘭卡南部海岸的Hambantota,中國正在為本國船隻建設一個煤炭裝卸站。在印度的對麵,孟加拉灣的吉大港,中國正在建設一個集裝箱港口設施並尋求海軍船隻和商業船隻的進入。在緬甸,中國給予緬甸政府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支援,與此同時北京正在那裏建設並更新港口設施,並且正在興修從孟加拉灣到中國雲南省的公路、水路和油氣管網。此外,中國在孟加拉灣深處島嶼上正在運行著監視設施。這些港口距離中國的中西部城市更近。這些印度洋上的港口,有了南北向公路和鐵路的連接,將會大大有助中國內陸封閉地區的經濟發展。而且,更具重要意義的是,中國武器出口總量的90%都是那些印度洋沿岸國家,實際上這些國家在三個方向環繞印度。

  600年後中國展現雄心

  當然,任何人都必須小心謹慎地判斷中國在這個地區的行動。負責運營瓜達爾港的並不是中國,而是新加坡港口集團。中國的觀念並不是建設設施完備的官方基地——這種做法太過明顯,中國希望采取更微妙的方式。實際上,宋朝和明朝初年——從10世紀到15世紀初,就可以看到中國當時已經接受來自印度洋沿岸國家的貢品並簽訂進入該國的條約,隻是中國並沒有像葡萄牙、荷蘭、法國和英國那樣,在當地建立永久基地。如今,中國需要的似乎是沿南部歐亞大陸邊緣地帶的友好國家的現代化深水港,可以被中國的戰艦和商船所利用,在這個過程中,沿印度洋海上交通線就可以建立更大的力量存在。中國的底線是對台灣地區和第一島鏈的關注,在印度洋上的利益對北京來說顯得次要一些。

  中國長期尋求在印度洋上的存在,目的是投射力量並保護自己的商業船隻和能源運輸船隻,中國官方大力宣傳並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已經表明了這一點。中國再次大力宣傳這位印度洋探險航海家和其傳奇人生,暗示著這些海域一直是中國影響範圍的一部分,而且中國隻是回歸到自己的傳統貿易線路。實際上,令人驚訝的是中國欣然接受了派遣兩艘驅逐艦前往亞丁灣海域支援“反海盜”行動的邀請,中國將此次行動當成中國海軍正式參與國際行動的一個機會。赴亞丁灣護航行動除了讓中國的士兵不斷參與國際安全行動、走出國門並積累遠洋航行的經驗,還讓中國海軍可以光明正大地穿越整個印度洋,實地搜集大量相關情報以備不時之需。

  短期內,中國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台灣問題和第一島鏈上,而印度洋問題處在他們關注點的外圍。因此,在幾年和幾十年中,印度洋將會有助於凸顯中國是否會成為一個軍事大國,或者依然保持現在的地位,做一個太平洋上的地區大國。未來可能發生的一種情況是,中國商業船隊和海軍艦隊以某種方式,從非洲海岸出發,一路經過印度洋和太平洋,最後達到朝鮮半島——隱蔽而又有效,所有亞洲海域都在溫帶和熱帶圈內,因而保護了中國的經濟利益和全球海洋體係。在這一想定中,印度、韓國和日本可能都會增加自己潛艇和其他戰艦數量,在這片“非洲-印度洋-太平洋”海域活動。這些背景因素可能會令擁有世界最龐大的海軍和海岸警衛力量的美國仍舊保持其霸主地位,不過其他世界級海軍力量與美國海軍之間的差距將會比現在越來越小。

  美國應該怎麽做?

  美國肯定會從金融海嘯中逐漸恢複,但美國與亞洲大國之間的落差將會逐步縮小。當然,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衰退並不是一種“宿命論”的假定。“衰退”作為一種說法也有可能被過度誇大了。在19世紀80年代,英國皇家海軍開始了相對衰退,而就在這個時期英國在跨越50年的兩次世界大戰中拯救了西方。不過,一種必然的模式已經浮現。冷戰的數十年時間裏,美國主宰著世界經濟。這已經是往事塵煙,剩下的問題是美國如何負責任地對多極化作出反應。

  海軍力量將會成為越來越複雜的全球力量排序中一個精確的“指示器”。實際上,中國海軍力量的崛起可以為美國帶來機會。此外,幸運的是中國海軍正在以一種正統的方式崛起,以保護自己的經濟利益和正當的安全利益,就像美國曾經走過的道路一樣。這為中國和美國提供了幾個可以合作的方向——海盜、恐怖主義和人道主義救援,在這三個方麵中國的利益並不與美國發生矛盾。此外,中國或許會小心謹慎地在能源問題上打開中美兩國海軍合作的大門:聯合巡邏海上交通線。畢竟,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都將繼續依賴於來自中東地區的石油。因此,中美兩國成為對手不是不可避免的。

  因而,從某種認識上看,隻有推動像印度、日本這樣的美國盟國去遏製中國才是可靠的:這種做法可以為美國提供一種機製,有計劃放棄單極世界的一部分,逐步並優雅地卸去大國的責任。不過,為了執行這一戰略可能會存在過度且不必要地疏遠中國的危險。因此,鼓動盟國必須是一個更廣泛軍事戰略中的一部分,而這個戰略應該是尋求限製中國作為亞洲中心聯盟體係中的組成部分,在這個體係之下可就許多問題展開軍事合作。

  當然,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克爾·馬倫將軍在2006年發表講話稱,“關注於海上控製的老的‘海洋戰略’在哪裏,新的海洋戰略必須認識到所有國家經濟趨勢好轉,不是當海洋被一個國家控製之時,而是當所有這些國家在海洋上感到安全和自由的時候。”

  馬倫將軍還說道:“眾所周知,我正在追求的是‘千艦海軍’——如果你願意它就是一支已經存在的艦隊,由所有愛好自由的國家組成,可以監視所有海域的一舉一動。”

  就像馬倫將軍的話語聽起來可能給人以宏偉但又平凡的感覺一樣,這實際上是對美國自身能力衰弱的一種現實應對。美國單獨行動的能力將會越來越弱,美國將會越來越依賴聯盟的力量。在中國海軍與美國海軍之間,發生一場微妙的海洋冷戰是非常有可能的,與之相反,海軍比陸軍更好開展合作的趨向可能也意味著,兩國海軍可以率先開啟兩個大國之間的合作,致力於建設一個穩定而又繁榮的多極體係。假設美國與激進的伊斯蘭宗教之間的文明衝突,以及美國與趨向於和平主義的歐洲和充滿仇恨的俄羅斯之間的政策衝突,美國就必須竭盡所能,發掘與中國的共同利益以及共同點。

  美國已經無力獨自稱霸整個世界。

  此外,奧巴馬政府必須立即終止布什政府時期忽視東南亞海域國家的政策。多年以來,布什政府因為伊拉克和阿富汗問題忙得焦頭爛額,錯失了許多關鍵性的地區會議和其他代表美國利益的機會。由此導致的後果是,中國政府與菲律賓、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在外交關係上獲得重大突破。美國政府必須立即作出應對之策,顯示自己在該地區的存在,並調整與這些國家的關係。同時,這種策略也適用於印度洋地區。

  西方對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染指,開始於15世紀末葡萄牙人血淋淋的入侵。隨後荷蘭人取代了葡萄牙人,英國人又取代了荷蘭人,這些過程同樣充滿了血淚史。最後,美國人在亞洲海域取代了英國人,美國人的進入是經過了殘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此,從美國單極獨霸海洋和平轉變到美國-印度-中國共同主導,將是世界曆史上的第一次。與其說是放下責任,還不如說是在500年裏第一次讓印度洋和西太平洋處於該地區國家自己掌管之中。控製中國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的優勢,同時保留美國在該地區的力量和威望,將是達成這一目標的決定性因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