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華盛頓叫板,麵臨打開潘多拉盒子風險
(2010-02-12 02:29:46)
下一個
英國《金融時報》2月9日文章,原題:向華盛頓叫板,麵臨打開潘多拉盒子的風險 哥本哈根會議差不多已過去兩個月了,但其間的一個小插曲仍是談資。據目擊者透露,在氣氛緊張的最終會議上,一位中國官員開始把手指指向奧巴馬。毫無疑問,在許多人看來,該事件標誌著中國在外交上采取了一種新的進攻態勢。
幾乎每一天,中美之間似乎都會在西藏、台灣或人民幣匯率上再結新怨。此外,還有穀歌、伊朗、輪胎等問題。而且不隻美國:印度人、俄羅斯人,還有五花八門的歐洲人亦在講述類似經曆。
某些爭端中帶有一種形式主義特點,尤其是台灣和西藏問題。但中國已提高調門威脅製裁包括波音在內的對台售武公司。在很多方麵,中國采取更具進攻性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所有人都在告訴中國人他們即將成為超級大國。於是,中國希望將其轉化為對“核心”事務的切實影響力,這沒什麽令人意外的。“我們必須向美國表明,如今的中國與8年前的中國已大不相同”,一位中國商人上周如是說。
在民族主義情緒通常還隻是浮於水麵之下的中國國內,要求對美國保持強硬的話題很流行。在奧巴馬政府批準軍售前,製裁美國公司的觀點就在網絡和一些報紙上受到熱捧。某媒體昨天的頭版新聞中寫道:美國總是不斷使用各種陰謀詭計強迫中國購買其債券。”即便這在中國國內是個受歡迎的政治話題,但如果真的對美國采取更強硬立場,中國則是在玩火。如果這些爭端將不再僅僅停留在口頭論戰,北京將失去很多。
最明顯的一個風險是,中國人對美國企業的製裁將引發一場貿易戰。在美國國會有一個櫃子,裏麵裝的全是如果人民幣不升值就威脅對中國商品征收特別關稅的議案,它們正等待著被拂去上麵的灰塵———尤其當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時。
在更大範圍內,北京更粗魯的做法會破壞已持續了約10年的高度成功的外交,這種外交政策一直幫助中國保持經濟繁榮。通過解決邊界爭端、加大參與國際組織的力度以及向各國提供援助,北京已成功地化解了許多潛在衝突。這種戰略的基石正是確保與美國的關係不至於過僵。
但如果北京堅持某些叫板的做法,將迫使(美國)在如何對華打交道問題上做出一連串戰術調整。執政第一年強調對華接觸的奧巴馬政府,可能更傾向采取遏製措施。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等國有可能被拉攏在一起,而中亞和東南亞鄰國會對受製於中國變得更警惕。此種結局將使中國更加難以達成能源供給合同並為其產品打開新市場。
中國已太過強大,已很難再遵循政治家鄧小平的“韜光養晦”的建議。但在中國領導人思考如何發揮更大國際影響力時,他們需要問一下:“真的值得(為此)舍棄一項製勝戰略嗎?”▲(作者傑夫?代爾,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