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010-10-15 04:11:15) 下一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以說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是一種經不住推敲的晃學言語。

 

用現代語言表述此話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此話猛一看,十分的有道理;自己不喜歡被別人侮辱,那就不要用惡毒的語言侮辱別人;自己不喜歡被別人痛打,那就不要去欺負別人。那麽除此之外呢?信奉者可以努力去擴展範圍,似乎每一種自己不喜歡的,都會有相對的人去喜歡。即便談到侮辱和挨打,這也正是日本“忍者”修行時夢寐以求的。 

 

因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沒有明確的範圍範疇,隻是講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於人。如果擴展來看,此話近乎於荒謬。人人都拿此話當座右銘,每個人都以自己的喜好指導自己的行動;不分年齡,不分性別,不分地域,不分性格,不分習慣,不分興趣,不分種族,不分信仰,不分一切的一切;那麽究竟以誰的做標準呢?

 

如此推斷下來,世界上本就不該有任何宗教和教育;人三歲就會跑,就會自己找吃的,就有喜怒的表示;如果此時的人類接受這個觀點,不喜歡學習,不喜歡被人約束;隻喜歡吃飽了就玩耍,大家一起快快樂樂的;何談宗教和教育。

 

宗教和教育都是在做;“己所不欲,強施於人”的事情。從心底上就喜歡讀書上學的不多,信奉宗教的不說都是被強迫灌輸的,也差不多。自覺扳依的也是受到某種外力的脅迫或壓力。

 

 

孔子說: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種說法是一種“推己及人”的方法。孟子後來講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把這種思維方式推廣到人倫道德上來。這種“推己及人”的思想方法建立在“我乃人,人乃人,我之與人相同,故我之所欲所愛必與人相同”。其中的主觀與唯心毫不掩飾,且有一種不容值辯的霸道;你不讚同我的觀點,你就不是人。

 

 而處在同一曆史時期的莊子卻另有看法。莊子在《齊物論》中寫到,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鰍然乎哉?木處,則惴栗恂懼,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蛆甘帶,鴟鴉嗜鼠,四者孰知正味?

 

我們人在水裏或睡的地方太濕,會害腰痛,染上風濕甚至死掉;然而泥鰍卻不然,一天到晚在水裏,什麽事也不會有。如果把一個人吊在或掛在樹上,人會害怕掉下來跌死;而猿猴呢,爬得越高越高興,毫不畏懼;三者,人、泥鰍、猿猴、到底誰的感覺是正確的呢?人葷素雜食,什麽都吃;麋鹿隻吃青草;有一種叫蝍的大蟲專吃蛇,烏鴉卻喜歡吃腐臭的老鼠,這四者所吃的東西,究竟誰的是正經味道呢?

 

萬物千麵,各有不同;己之所好,恰是他人所惡,己所不欲,亦或他人所求。籠統對之,難免誤人怠事,強人所難,讓人痛苦不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僅片言片語,參考可,廣用則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