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經濟”的專家,還是剛愎自用的草包?評朱鎔基的"糧食流通體製改革"
很多人說, 朱鎔基總理是中國”唯一懂經濟的領導人”,為什麽他主持的糧食體製改革的成效,竟和朱總理“懂經濟”的 程度成反比?這一點使人頗費思量.
糧食流通體製改革,是朱總理1998年在人大會議上提出的六大改革之一。 我所認識的經濟界人士,幾乎都認為糧改是一大敗筆,其中暴露出朱熔基在思想方法和施政手段上的一些問題,尤其值得深思。
從曆史上看。1984年,趙紫陽改統購統銷為合同定購,實行計劃和市 場雙軌製,正式奠定了糧改的基礎。李鵬上台之初,倚重姚依林搞計劃經濟,企圖把糧食流通重新統起來。遭到失敗之後,李鵬變乖了, 自1992年起就不大敢對經濟事務指手劃腳。正是在這一時期,各項市 場化改革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山西和廣東率先廢除糧票,放開糧食市場。
此後各省市紛紛跟進,至1994年已基本實現糧食流通的市場 化。國營糧店在與私人糧商的競爭中敗得很慘。
在我所住過的南方小城, 國營糧店隻好賣小吃,市民都從糧販子手中買糧吃。原因很簡單,糧 販子成本低,收購的價格比國營糧站高,而銷售價格卻低於國營糧店。
朱總理上台,麵臨兩大問題。第一,糧價在1994年過度上漲之後持續 大幅下跌,已出現穀賤傷農的危險;第二,國營糧食部門的虧損,在6年時間達到2000億以上,銀行掛帳也達到天文數字,急需解決。
朱總理提出的解決方案,看起來似乎很有點經濟專家的味道.首先,國家用高於市場價的保護價收購糧食,把 私人糧商擠出市場;然後,因為糧食都已掌握在國家手裏,國家就可 以在收購價格上加進經營費用,“順價銷售”,從而防止經營虧損。
算盤打得很如意,可惜他少算了兩件事。一是私人糧商經營成本大大 低於國營部門,無論你國營糧站收購價格多高,私商都可以按更高的價格收,加上成本和利潤後,售價還比你國營的低;二是私人糧食流通的規模遠遠超過他的估計,即使國家能夠把糧食都收上來,也無法按順價銷售的辦法全部賣出去,壓在庫裏還是要變成虧損。所以,他的辦法很難行得通。
然而我們的總理實在是太有自信了,行不通就來蠻橫的。競爭不過私商, 就用行政手段禁止私商收購,不惜重新回到統購統銷的老路去。國營糧站無力全部收購,就下死命令硬逼著收購,至於會不會產生新的虧損,那就顧不得了。他可能沒有想到,從中漁利的隻有重獲壟斷地位的國營糧老鼠,他們又可以欺上瞞下,大得其便。農民、市民和國家到最後都是輸家。
特別令人氣憤的是,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 朱熔基堅持”人民幣不貶值”,使國內糧食的出口成本高於國際市場價格,因而使國內糧價下跌了30%左右.這一政策,使全國農民和國營糧食企業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加速了”糧食流通係統改革”的失敗.
辛辛苦苦三年,除了大總理被糧站小站長欺騙,各地糧販子禁而不絕以外,糧食價格不斷創出新低。農民被朱鎔基的糧食政策害的苦不堪言,地方政府的債務大幅度上升.三年裏,中央財政的虧損也高達5000億元,和朱總理上台前的六年相比,他重搞計劃經濟的所謂"糧食流通體製改革",給國家整整增加了4000億元的虧損!
朱鎔基總理的糧食政策害苦了中國農民,正如李昌平在給朱鎔基上書中所哭訴的:”盲流如洪水、負擔如泰山、債台如珠峰、幹部如蝗蟲、責任製如枷鎖、政策如謊言、假話如真理……,少壯去打工,剩下童與孤、又見負擔長、唯望天地哭!”
在內外交困之中, 朱鎔基隻好收回了他那愚蠢的"糧食流通體製改革".可由於他的政策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卻再也無法改變了.
以上種種,國內經濟學家早有建言。隻是總理知道自己被公認為”懂經濟”,當然不容其決策受到任何幹擾。有一位留學回國的經濟學博士,研究了幾百個 村的第一手調查資料,給總理上了個條陳,詳述現行糧改的不當。結 果惹得總理拍桌大怒,被領導約去個別談話,內部批評。
以朱熔基的才幹、性格和鐵腕手段而論,他主管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或主持反貪, 都可能成效卓著。但作為總理,主持市場經濟改革,他的強勢鐵腕作風, 他的不受幹擾、百折不回的勁頭,以及他對權威和統一管理的偏愛, 就有點令人不敢恭維了。回顧糧改過程,趙紫陽任期內奠定基礎,李 鵬任期內開花結果,朱熔基任期內改革倒退,造成巨大經濟損失。何以改革的成效,竟與 總理“懂經濟”的程度成反比?他究竟是”懂經濟”的專家,還是剛愎自用的草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