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簡體詩詞的基本精神與寫法

(2010-01-25 11:41:33) 下一個
簡體詩詞的基本精神與寫法


當今詩壇出現很多問題,前人留下的傳統詩詞典雅風格,逐漸失去了應有的光彩,而五四後「語體詩」(或稱「新詩」,實乃誤用名詞)的創作仍然呈現紊亂。推想造成目前這種局麵的主要原因,實由於傳統的音韻格律缺乏跟隨時代精簡改進以及學校教育的廣泛支持,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寶漸漸不被基層的群眾認知欣賞;同時也因為大量現代化的劣詩過份標榜自由,而令人漠視傳統詩歌的音韻優點。流風所及,沒有足夠文化修養的人也拿起筆來或者上網亂寫,粗糙低俗不堪。為了拯救優美的傳統詩詞和匡正現代詩的散亂弊病,更進而推廣優雅而有韻味的中華詩歌,因此我們對中國詩詞的音韻和作法格式實有重新研討的必要。為今解決之道:我認為必須「精簡音律,推陳出新」,衝破舊式的音韻格律,尋求一條「方便」的道路,但又不要失去傳統的典雅韻味。這種寫法,我名之為「簡體詩詞」。「簡」字原意猶省略也,禮樂記∶「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用意是簡化掉繁瑣的陳舊格律(但是聲明不帶任何革命意識,無意排擠現有的各種體裁詩歌,並且與簡體字無關)。我們的宗旨是要「避繁就簡」,不失典雅,促進現代人寫出來的詩詞可以和傳統文化接軌,讓優雅詩歌走進社會群眾。我們尋求在傳承古典詩歌優秀特徵的基礎上,共同建立起來簡化統一的音律體係和調配節奏的基本原則。我們需要保留傳統的是典雅意境和韻味,不是陳舊的嚴謹格律。格律為人而設,詩詞不該變成格律之奴隸。但是,為了建立具有科學邏輯一致性(consistency)而又方便的寫法(亦即風格和體裁),簡體詩詞自然也不能完全沒有音律法則。

我們認為:不是所有出律的傳統詩詞都可以歸屬於簡體詩詞(那樣豈不變成一些出韻破律的詩詞或劣詩的避難收容所了?),但是,我們務必要把對詩歌音律的要求降到最低限度,好讓初學的朋友容易入門。針對音韻問題,簡體詩詞采取了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即應用已經建立了良好科學基礎的漢語拚音,這是現在絕大多數中國人日常使用的發音原則和標準。所以隻要根據一本通用的字典 (如新華字典) ,知道普通話發音,就足夠寫作押韻的詩歌了。格律形式方麵,我們主張簡體詩詞不必拘泥於任何的特定形式。一首詩詞的格式,可以依據它的內容而變化。隻要能用優雅的詞句和韻味來表達美好的意境,傳統詩詞曲和語體詩的風格,都可以包容在簡體詩詞的範疇之內,不分彼此。我們要盡量放寬格律,但反對以出律為標榜,也不主張因為不遵從舊音律就可以隨便自由亂寫。詩歌應有音韻節奏,此乃千古不易之理,所以簡體詩詞也必須要符合一些「最最基本」的音韻原理。

這裏我對簡體詩詞的寫法再做一些提要和補充:

一.完全采用具有科學一致性的漢語拚音普通話押韻。不再使用平水韻,佩文詩韻,詞林正韻之類的陳舊韻書。
二.詩句無一定字數限製 (可以自由使用長短句,不必遵從舊式的詩律詞譜曲牌,但是句子不宜過長,每句最好不超過十字。尤其是語體式的作品,長句容易讓人覺得猶如分行寫的散文,失卻詩詞「精煉辭句」的優點)。
三.盡量調配出順暢的音韻節奏(此非硬性規定,偶而不順,卻也無傷大雅。但是對懂得平仄的作者而言,活用二字音節來調配音韻,實在簡單易行,所以鼓勵詩作者都花個五分鍾學會辨平仄)。

關於普通話押韻,可以免去陳舊韻書不合語音科學的許多武斷規定。另外,簡體詩詞還允許幾個變通辦法,茲補充說明如下:

1.借鄰韻
2.轉韻
3.平仄通押。

借鄰韻是指詩句的尾字押韻時,可以選押韻母相近(鄰)的字,不必一定堅守押同一韻母的字(此法古人已經用過)。例如:

心連心,
相會在北京。

心(xin)字的韻母是in;京(jing)字的韻母是ing;本不同韻,這種分法,在舊韻裏麵,一向涇渭分明,不容混用。中文有很多字,大部份南方人根本無法去分辨尾音有g的ing, eng還是沒有g的in, en。所以有人建議采用「借鄰韻」的辦法,但是尚未獲得統一性的認可。在簡體詩詞裏,我們本著「正音從嚴,押韻從寬」的原則,允許這種借鄰韻的做法。尤其是詩詞入歌以後(我主張好的詩詞都可入歌),除了語言專家以外,寫作詩詞時就不必在乎這點有g和無g的差別了。這辦法也讓一些南方朋友解套,為了方便,何樂不為。魯迅很早就說過,作詩隻要押大致相同的韻,是很有道理的。

所謂轉韻,是指寫詩詞時,沒有必要一韻到底。視情形需要,可以在中間換韻。例如韋莊的詞:

人人盡說江南好,??
遊人隻合江南老。??
春水碧於天,?
畫船聽雨眠。?

用韻由仄聲的好,老,轉變為平聲的天,眠。這種手法,在宋詞元曲裏麵常用。唐詩五七言律絕,多半一韻到底。但是古體長詩,常見轉韻(例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就可見多處轉韻)。我們寫簡體詩詞,可以仿效古詩宋詞元曲的做法,不必局限於一個聲韻。不過,如果是短詩,則不宜中間轉韻,以免失去全詩音韻的諧和及連貫性。

平仄通押是指詩句尾字,可以使用同韻的平聲字或者仄聲字押韻。例如:

歲月悠悠,
舊情不堪回首。

悠字是平聲,首字則是同韻的仄聲,這樣有平有仄的押韻,就叫做平仄通押。同理,在使用借鄰韻時,也允許平仄通押,例如: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欣,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欣是平聲,韻母為in,影是仄聲,韻母為ing,這就是鄰韻平仄通押。

關於長短句的運用,這是仿效宋詞和元曲的做法,都是希望在詩句的字數上,放寬硬性規定,避免呆板形式,以增加詞句的彈性。其實,很多依譜填出來的詞,在形式上和五七言詩相去無多,如果將玉樓春詞牌中的平仄限製開放,七言律詩中也將對仗和黏對的要求去掉,兩者都可變成類似於八句七言的古體詩,而列為簡體詩詞看待。同樣地,若將五言律詩的對仗和黏對限製拿掉,把詞譜中生查子的平仄規定放鬆,都可變成很好的八句五言古體式的簡體詩詞。前人曾雲:「詞,詩之餘」;也有人稱曲為「詞餘」。詩,詞,曲在本質上,原有許多相同之處;雖然這中間自有許多細節差別,我們把它留給專家去研究好了;一般人撰寫詩歌,為了方便,大可以放下形式主義,沒有必要把詩詞曲區隔得那麽清楚,而誤把焦點轉向精雕細啄個人所喜愛的某種體裁。曆史告訴我們,每一種詩歌體裁,如果演變到了沈醉於過去而精雕細啄的地步,那就快接近沒落了。

至於長短句調配音韻節奏,中國文字屬於單音係,一字一音,中華詩歌的音韻節奏自然應該盡量發揮這個特性。自從南北朝時發現平仄以來,優秀的詩人都善於利用平仄變化以調配音韻節奏。這個特性,與西方複音語係的一字多音,大不相同。可惜有些現代詩作者,沒有注意到中國文字的這個特色,有的人寫詩,還莫名其妙地胡亂模仿西洋詩的斷行,而且斷得不是地方,這個「無端斷行」效應,不知損壞了多少優秀意境的詩作,令人悵歎。

若要利用平仄原理來調配音韻,其實非常容易。隻要把二字平音節(即平平,仄平兩種音節)與二字仄音節(仄仄,平仄)盡量交替裝進詩句,就算達到基本目的。試舉例以明之:

西風古道瘦馬(平平仄仄仄仄)應該改為 古道西風瘦馬(仄仄平平仄仄)
幾處夢雨歌雲(仄仄仄仄平平)應該改為 幾處歌雲夢雨(仄仄平平仄仄)

如果遇到奇數字的句子,比如七言句,前麵六字可優先依此例處理,所以,一句“紅塵紫陌拂麵來”,應修改成:“紫陌紅塵拂麵來”;如此調配平仄可以看作一個原則性的建議,其餘可依理類推。我必要聲明:這種音韻調配,僅是一個大原則,並非如古典詩詞裏麵平平仄仄仄平平那般的硬性規定,作者可視詩情需要,自加斟酌變通,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綜合上麵有關音韻格式和節奏的討論,簡體詩詞可以算是「應用最方便的押韻法則及最簡單的節奏規律,致力於融合古今韻味的詩歌」。我們提倡追隨古風但適合現代情操的雅正詩詞:從舊傳統的角度來看,追隨古風,主要在擺脫舊式嚴謹的格律限製,但又不失中國的傳統韻味。唐前古體詩創作比較自由,可以有空間納入現代的詞匯和觀念。學習陶淵明、李白、白居易的詩風,加入現代的思想和詞匯,就可以發展成為一種「推陳出新」的中國韻味詩詞。從語體詩的角度來看,探討傳統格律,也有助於調整一些語體詩所最缺乏的音韻和節奏。所以,提倡簡體詩詞,最重要的就是希望避免“因律害意” 和“以聲害意”兩個毛病。詩詞之美,重在情韻意境,有時飄忽,有時落實,有時完整,有時錯綜,動靜虛實,雅俗兼容,留給人一份餘味和聯想,方是佳境;運用之妙,當然要看作者的功力和思維了。

中國的古典詩詞曲,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雖然時代改變,但是祖先留下的精深詩歌藝術,永遠值得有思想有才華的後代詩歌作者,去含英咀華,進而推陳出新。可惜現在卻有一些年輕人,所讀詩書不多,又不肯去下苦功學習前人留下的文化瑰寶,一味地標新立異,寫些不中不西的句子,連中國傳統的一般語法和基本押韻都不顧,甚至把散文拆開來當作寫詩,這好比家存大量黃金,反而出外托缽化緣一樣的可笑。其實,為了發揚有中國韻味的詩歌,最好的途徑莫過於融和古今的詩歌特色,提倡「古韻今風」,盡量發揮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我們提倡簡體詩詞,不忮不求,希望隻有一個∶大家努力建立一套革新性而能融合古今的「詩歌體係」,為初學的朋友提供一條方便的入門之道,使得更多的詩友們可以應用最簡單的音律法則,去抒寫有韻味節奏的詩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道裏道外 回複 悄悄話 多謝!
thomashua 回複 悄悄話 記得有一前輩說漢字寶,詩歌是寶中寶。
謝謝您的文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