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一詞什麽時候出現在藏語裏?
(2010-05-15 16:05:28)
下一個
西藏康馬縣乃寧寺的烏孜大殿裏,20多位喇嘛正在齊聲誦經,酥油燈把整個殿堂照耀得溫暖祥和。殿外,陽光明媚,幾隻放生犬正蜷伏在地上享受著好天氣。
然而,喇嘛進出的烏孜大殿門上卻布滿彈孔,寺內還醒目地矗立著幾處廢墟……它們都昭示著這座看似普通的寺廟有著一段不平靜、不平凡的曆史。
“106年前,英國軍隊入侵西藏時,這裏曾是主戰場之一。”乃寧寺的主管僧人洛桑強巴說。46歲的洛桑強巴在這座寺廟已經生活了近30年,對乃寧寺的曆史了如指掌。
據介紹,乃寧寺始建於1200多年前,在鼎盛時期,該寺有6個紮倉,近萬名僧人。1904年6月,由於乃寧寺處於拉薩至亞東的路上,是英國侵略軍運輸線上的一個重要據點,也是保衛江孜的前哨陣地,因此成為英軍的主要攻打目標之一。
洛桑強巴向記者一一指示當年英軍的攻打路線:“由於高大圍牆的保護,英軍第一次攻打失敗後,便兵分兩路,一方麵繼續轟擊圍牆,另一方麵繞道寺後的山上進行偷襲。”
在乃寧寺的圍牆上,至今仍殘留著一個高8米、寬10米的缺口痕跡。
在一座高大的廢墟前,洛桑強巴語調沉重地說,這裏曾是寺廟的主殿,建有五層,供奉著釋迦牟尼等眾多佛像,當年全部毀於英軍的炮火。英軍攻破寺廟後,掠走了大量的文物、經書和貴重金屬器具。
“當時英軍用的是步槍、新式機槍和火炮,而藏軍和民兵用的則是藏刀、弓箭、土槍和拋石器。”洛桑強巴向記者展示了寺中收藏的當年的抗英兵器。他說,裝備差距太大,當年的所謂戰爭幾乎是一場屠殺,當年駐守乃寧寺的數百名藏族軍民和僧侶多數犧牲。
從乃寧寺往北約20公裏,就是藏南地區的門戶——江孜。高達百米的宗山城堡至今挺立在江孜城的中央。在一百年前的那場反侵略戰鬥中,守護城堡的藏軍一直拚到彈盡糧絕,部分未能突圍的藏軍全部跳崖。
據記載,英軍攻破城堡,占領宗山上的法王殿後,搶走了大量文物和經書,並將佛堂改成食堂,肆意踐踏寺廟和佛器。記者在法王殿看到,被炮火震毀的牆體、零亂的彈坑……仍在訴說著當年的情境。
江孜曆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拉巴介紹說,1903年至1904年,西藏軍民雖然奮勇抵抗,但最終未能擋住英軍侵略拉薩的步伐。
1904年8月初,英軍闖入拉薩,這座聖潔古城千百年來第一次遭到侵略者的踐踏。9月7日,被數個世紀的赤腳朝聖者打磨得圓潤光滑的布達拉宮石階上,第一次踏上了侵略者的皮靴。當天,西藏地方政府被迫在布達拉宮簽署了不平等的“拉薩條約”。
由於給養和通訊得不到保證,英國侵略軍於1904年9月下旬離開拉薩。
“在外國勢力侵略西藏的活動中,英國的侵略曆時最久,它於1888年和1903至1904年發動的兩次戰爭都是赤裸裸的武裝侵略。”西藏社科院教授阿旺次仁說。
阿旺次仁認為,通過戰爭,英國侵略者開始在西藏僧俗上層中培植親英勢力,慫恿西藏與中央政府對抗,試圖把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將其變為英國的附庸,變為抵抗俄國勢力、保護英屬印度東北邊境的一個“緩衝區”。
阿旺次仁曾長期研究西藏曆史文獻。他發現,“獨立”一詞正是在1904年英國殖民者侵略西藏之後才開始在藏語裏出現,此前藏語詞匯裏並沒有這個詞。
“所以說,所謂‘西藏獨立’問題從根本上說是曆史上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產物。”他說。
“我希望乃寧寺能一直保持現在的麵貌,讓參觀者永遠記住這段曆史。”洛桑強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