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華灜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古典音樂精華 -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月光 熱情 悲愴》

(2016-09-15 12:19:52) 下一個

專輯介紹


《貝多芬》:國際鋼琴巨星李雲迪回歸環球音樂首張專輯,國際鋼琴巨星李雲迪自18歲獲得肖邦大賽第一名以來,在藝術道路上不斷追求,令他從昔日的音樂神童,蛻變成如今德藝雙馨的鋼琴巨星。在中國以至全球,他的音樂會和電視演出風靡數以億計的觀眾。今年5月,李雲迪回歸環球音樂,首張唱片挑戰以往“浪漫肖邦”風格,錄製樂聖貝多芬極負盛名的三首奏鳴曲《悲愴》、《月光》、《熱情》。“這三首作品展現了與肖邦很不一樣的德國式的浪漫風格,是李雲迪最愛的三首貝多芬浪漫主義階段作品。

專輯由獲得9座格萊美獎杯的國際級錄音大師Christpher Alder錄製製作,他曾為杜達梅爾、蒂勒曼、波利尼等音樂大師錄製過專輯。高標準的錄音水準及嚴謹的態度加之李雲迪出色的演繹更令這張專輯極具藝術價值。

專輯於2012年9月10日在亞洲地區發行,2013年3月22日全球發行。


專輯曲目


01-03 C小調第14鋼琴奏鳴曲“月光”,作品27號之二

Piano Sonata No.14 in C Sharp Minor, op.27 No.2 "Moonlight"

Ⅰ Adagio sostenuto

Ⅱ Allegretto

Ⅲ Presto agitato - Adagio - Presto agitato

04-06 F小調第23鋼琴奏鳴曲“熱情”,作品57號

Piano Sonata No.23 in F Minor, op.57 "Appassionata"

Ⅰ Allegro assai

Ⅱ Andante con moto

Ⅲ Allegro, ma non troppo - Presto

07-09 C小調第8鋼琴奏鳴曲“悲愴”,作品13號

Piano Sonata No.8 in C Minor, op.13 "Pathétique"

Ⅰ Grave - Allegro molto e con brio

Ⅱ Adagio cantabile

Ⅲ Rondo: Allegro

鋼琴奏鳴曲月光 簡介


《鋼琴奏鳴曲月光》(Piano Sonata No.14 in C sharp minor Op.27 No.2 ‘Moonlight’),是樂聖貝多芬寫於1801年,將它獻給自己第一位戀人,並欲娶之為妻的桂齊雅蒂女伯爵。然而當時他們已分手,貝多芬也正經受著失戀和耳疾帶來巨大的痛苦,曲子便是在這樣背景下完成的。

奏鳴曲中包含著貝多芬至深的感情,是失聰的音樂家用心和靈魂譜寫而成。琴音輕推慢陳,如傾瀉一地的月光,緩緩移至心房,照亮了那些許久不曾碰觸的角落,勾起回憶聯翩。

這首奏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曲”,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什塔勃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麵上搖蕩的小舟一般”而來的。關於此曲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當貝多芬給一對盲人兄妹演奏鋼琴時,風將蠟燭吹滅了。當時月光靜靜地灑落在這個貧困的小屋裏,灑在鋼琴上和三個人的身上。有感此情此景,貝多芬即興創作了“月光”奏鳴曲。無論如何,“月光”這個名稱使這首奏鳴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曲。

月光奏鳴曲一共分為三章:

第一樂章,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三部曲式。為奏鳴曲形式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鋼琴奏鳴曲的傳統形式,貝多芬在本曲的首樂章中運用了慢板,徐緩的旋律中流露出了許多的憂傷和傷感。

第二樂章,小快板,降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貝多芬在這一樂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變了傳統鋼琴奏鳴曲中一向作為慢板樂章的第二樂章,而采取了十分輕快的節奏,短小精悍而又優美動聽的旋律與第一樂章形成鮮明的對比,此章中,樂曲形式輕快,展示了作者在創作時的心情起伏不平,又不甘沒下的場景。

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本樂章擁有精巧的結構與美妙的鋼琴性效果和充實的音樂內容,急風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著各種複雜的鋼琴技巧,表達出一種憤懣的情緒和高昂的鬥誌。直到全曲結束之前,還是一種作“最後衝擊”的態勢,此章展示了貝多芬不畏艱辛,失聰和戀愛失敗的情況下仍繼續創造的精神。

再聽聽俄國藝術批評家斯塔索夫的印象與解釋:這首奏鳴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劇,第一樂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時充滿陰暗預感的精神狀態:“……從遠處、遠處,好像從望不見的靈魂深處忽然升起靜穆的聲音。有一些聲音是憂鬱的,充滿了無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紛至遝來的回憶,陰暗的預兆……”


鋼琴奏鳴曲熱情 簡介


《鋼琴奏鳴曲熱情》(Piano Sonata No.23 in F minor Op.57 ‘Appassionata’)是貝多芬的天才所獲得的最偉大的成果之一,是一首舉世聞名,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奏的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它的主觀情緒和貝多芬個性特點是如此強烈。這部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巨著兼收並蓄了高度分發的熱情,十分熱烈緊張的內容,發出了貝多芬深長而熱情的呼喊,反映了貝多芬對時代的感觸和認識,幾百年來,這部作品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真誠熱愛。

《熱情奏鳴曲》作於1804年至1806年間,是貝多芬中期奏鳴曲創作中的代表性傑作,正是貝多芬創作的成熟時期。也是整個鋼琴音樂史中占有最高峰的經典作品。它不僅是內在的感情狂瀾和選材的緊湊使人震驚,而且是那些最富於表情的音樂手法把全部洶湧狂暴的因素完全置於了一目了然的形式裏令人讚歎。《熱情》以其生動而深刻的音樂形象,概括了十九世紀初期歐洲人民反對封建,反對侵略的英雄麵貌。他的深刻、巨大的樂思和雄偉的形式在這一時期突出的表現出來,在貝多芬和其他的同類體裁作品中是非常罕見的。《熱情》通過完美的藝術形式,充分地表現了成熟時期貝多芬的思想感情,表明了貝多芬對他生活的時代和社會有著複雜的體會及不滿。十分明顯,貝多芬最終還是感覺到了人民的力量和時代的前進步伐,以無比巨大的熱情寄希望於新的未來。從作者本人到公論都認為 “熱情”是登峰造極的鋼琴奏鳴曲之一。

樂曲共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有兩個主題。第一個主題表現壓抑的情緒和對光明的渴望,以及對所謂“命運”的強烈反抗。第二主題表現對幸福生活的向往。理想的破滅,熱情的怒濤和生活的苦難搏鬥。這裏充滿了強烈的戲劇衝突。

第二樂章,與第一樂章的熱情形成鮮明的對比:在苦難坎坷的生活曆程中,心靈仍充滿活力,陶醉在美妙的理想境界中。這裏用了淳樸的讚歌式主題,三個變奏之後,節奏逐漸活躍,暗示英雄的意誌通過沉思又堅強起來,繼續向苦難進行頑強的搏鬥。

第三樂章,是1804年夏天寫的,貝多芬和他的學生利斯在散步的路上,口中一直哼著一個曲調。他說:“這是我想到的一首奏鳴曲的最後快板樂章的主題。”走進屋後,貝多芬連帽子也來不及脫,就奔向鋼琴彈奏這個嶄新的樂章達一小時以上。最後他對利斯說:“今天我不能給你上課了,我還需要工作。”具有超凡脫俗氣質的《熱情奏鳴曲》最後樂章就這誕生出來了。這裏顯示了沸騰的鬥爭意誌,百折不撓的氣勢,號角般的引子,暴風雨般的第一主題和頑強反抗、掙紮的第二主題。雖然以悲劇式的和弦收場,但是在終曲的尾聲卻出現了群眾舞曲性質的節奏,出現了英雄的插句,表現了不屈不撓的鬥誌,和英雄本身所具有的巨人般的力量。

在形式上,《熱情奏鳴曲》表現了貝多芬的獨創精神,創作手法自然、靈活。他將“普羅米修斯的不安的靈魂”和被剛強意誌所克服的狂瀾般的情感,理智地組織在古典式的、嚴整、純潔的音樂形式裏,音樂語匯樸素、簡潔、精確。對此,羅曼.羅蘭稱讚道:這是“在花崗石的河道裏的火焰的巨流。”


鋼琴奏鳴曲悲愴 簡介


《鋼琴奏鳴曲悲愴》(Piano Sonata No.8 in C minor Op.13 ‘Pathétique’), 這是達到了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之頂峰的傑作,也是因其戲劇性的優美旋律而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無論在內容、旋律和結構等諸多方麵,都滲透著一種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這也是貝多芬等德國音樂家共有的特質。本曲的演奏技巧並不太難,因此被演奏的機會也非常之多,更是許多鋼琴初學者愛不釋手的曲目。在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中,《悲愴》是第一首由他本人親自寫上標題的作品。關於"悲愴"這個詞匯,與貝多芬後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淒愴深刻的悲劇性生活還有相當的一段距離,因為這畢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悲愴”的譜子的開始處隻記著Grave——重板,音樂中更多的是英雄氣概而非“悲愴”。在聽到肯普夫、施納貝爾、巴克豪斯、巴倫博伊姆等人演奏的這首樂曲錄音時,許多人都會提出疑問:這首氣勢磅礴的奏鳴曲何以會有一個與其音樂精神並不很符合的名字? 原來,這個形容詞是貝多芬自己寫上去的。在這首作於1798—1799年間的標號為op.13的鋼琴奏鳴曲初版扉頁上,貝多芬寫著“Grande Sonata Pathetique”(悲愴大奏鳴曲)。在他的32部鋼琴奏鳴曲中,隻有這一部和op.81a“告別”是由作曲家自己加上標題的。二十八、九歲的貝多芬,正值青春年華,事業蒸蒸曰上,為什麽要寫上這麽一個標題呢?羅曼·羅蘭在他著名的《貝多芬傳》中回答了我的疑問:“……然而痛苦已在叩門;它一朝住在他的身上之後就永遠不再退隱。1796年至1800年間,耳聾已開始它的酷刑。”1801年,貝多芬在給韋該勒的信上寫道:“我過著一種悲慘的生活。兩年以來我躲避著一切交際,因為我不可能與人說話:我聾了。要是我幹著別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當裏,這是可怕的遭遇啊。我的敵人們又將怎麽說,他們的數目又是相當可觀!……在戲院裏,我得坐在貼近樂隊的地方,才能懂得演員的說話。……人家柔和地說話時,我勉強聽到一些,人家高聲叫喊時,我簡直痛苦難忍……我時常詛咒我的生命……普盧塔克教我學習隱忍。我卻願和我的命運挑戰,隻要可能;但有些時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憐的造物……隱忍!多傷心的避難所!然而這是我唯一的出路。” “悲愴”奏鳴曲本身和這封信,揭示出了貝多芬的英雄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題目“悲愴”,隱藏著生命的磨難,流露出內心的痛苦。但音樂的本體,更多的是對不幸遭遇的“隱忍”,對命運的“挑戰”和抗爭,對現實的超越和升華,對理想的執著和堅定。

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可以說是完美的音樂典範——它是日記式的生活狀態的反映,而貝多芬在他的音樂聲中告訴我們,他已超越了現實,擺脫了塵世的困苦,在精神上他是勝利者。 有人曾將這首奏鳴曲與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比較,指出在這兩部作品中,存在著共同的“青春的哀傷感”。 可能人們是從這個標題出發,將它和當時德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情緒相對應而作出這種結論的。確實,在歌德的 《少年維特之煩惱》中,在莫紮特的g小調第40交響曲中,都彌漫著類似的情緒。但貝多芬畢竟有其獨特的個性,實際上,他的作品中彌漫著的是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同時也彌漫著一種對無限、對理想的渴望。他已經超越了自己的肉體上和生活中的種種痛苦、恐懼、忍讓、敬畏,他感悟到了生命的升華。正如E·T·A·霍夫曼所說:“人的心在塵世之物中感悟超塵世之物。”

貝多芬在他的生活中感覺到了悲愴,感悟到了生命中自我的力量,他將這些寫進了這部奏鳴曲,用音樂把我們帶出生命的軀殼,導向那無垠的精神疆域,向我們的靈魂中灌注了英雄的理想和人格。 “我的王國是在天空。” “我是替人類釀製醇醪的酒神。是我給人以酒神上至高的熱狂 “我們這些精神上無限而生命有限的人,就是為了痛苦和歡樂而生的。幾乎可以這樣說:最優秀的人物通過痛苦才能得到歡樂。” 貝多芬在自己的痛苦中培育出精純美麗的花朵,獻給世人,解救世人,造福世人,他是人類的英雄,人類的普羅米修斯。

第一樂章,是宏偉的奏鳴曲式。極緩板,轉輝煌的快板,c小調。開頭是一段相當長的充滿悲愴情緒的極緩板,後轉為快板,依舊悲愴的旋律中透露出一絲堅定。重板的引子充滿古希臘式的悲劇氣氛,雄辯的語調具有巨人的氣概,絕無兒女情長似的纏綿悱惻,對命運的激憤之情和身處絕境卻剛毅不屈的氣度使聽者熱血沸騰。

第二樂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調,2/4拍子。溫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無詞歌。本樂章的主題是人們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 它曾被現代輕音樂隊改編為輕音樂曲,成為通俗音樂中的精品。貝多芬對生命、對人類的愛就像阿波羅的陽光一樣,明澈地閃耀在每一個音符上。

第三樂章,是回旋奏鳴曲式,快板,c小調,2/2拍子。樂章主題與第一樂章主題動機有相通之處,優美的旋律中帶有欠穩定的遊移情緒,似乎處於一種徘徊不定的心態之中。一開頭便是如雨珠傾瀉而下的連奏,主部主題洋溢著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製的生命活力,而在歡笑的背後,是微微的不安和騷動。大調的副部主題雖然明朗,卻也以急速的運動暗示著心態的不穩定。插部以一種宣言式的堅定語調表達了真正堅強穩定的意誌。這個樂章的好幾個段落都有貝多芬慣用的“簽名式”結尾,讓人領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瀟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