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曹仁超:電腦同散戶對著幹

(2010-08-30 08:37:40) 下一個
曹仁超,1967年5000元入市炒股,現今身家近2億元,被譽為“香港股神”。曹Sir還是香港最資深的財經專欄作家之一,40餘年筆耕不輟,每周一在《信報》撰寫《投資者日記》專欄,以輕鬆有趣的筆觸,分析中美港及環球股市以至政經形勢。


電腦同散戶對著幹(20100830)
八月 30th, 2010 by 曹仁超

8月29日,周日。美國第二季GDP增長率由2.4%修訂為1.6%,市場初步反應正常(沽出),然後引發高頻交易(high-frequency-trading),電腦在一秒鍾時間內大量拋售債券、買股票挾淡倉,令道指止跌回升,收市指數升166點。整個2010年,美股受高頻交易影響,形成該升變成跌、該跌變成升,主要是電腦同散戶‘對著幹’。2010年股市已不再是反映經濟前景,而成為殺散戶戰場(根據美國個人投資者協會調查,上周五散戶對前景睇好者隻占21%,較一周前30%再跌。去年3月股市最低潮睇好者隻占19%,此乃引發上周五高頻交易另一次對著幹的理由)。出現上述情況,是因為聯儲局創造了太多資金,上述資金無法被工商業吸收,結果留在股市、樓市、油市、匯市不斷炒作。最終股市應服從經濟,隻是不知何時何日,這方麵無法預測。

美財赤足以殺死債券牛市

美國十年期債券孳息率由1980年15厘降至2.48厘後,上周五出現回升,長達三十年的債券牛市已結束!事關今年美國財赤高達1.47萬億美元,明年則為1.42萬億美元,足以殺死債券牛市

1997年7月香港主權回歸後,過去十四年香港出現三個大熊市,包括亞洲金融風暴、科網股泡沫爆破,以及環球金融海嘯。這次恒指從08年10月27日10676點升至去年11月18日23099點,升市是否完成?去年11月18日開始,恒指一直在下降通道內活動,上阻力22000點,下支持18500點,這條下降通道至今仍維持得很好,最終突破上阻力還是失守下支持?讓市場告訴大家。過去九個多月股市上下擺動,的確令人不安。

人們漸明白量寬治標不治本

1966年1月18日道指首次超過1000點後,進入漫長上落市,至1982年8月12日低見776點,跌幅22.4%,表麵上看不算多,但期間美元購買力以金價計失去90%。日經平均指數從1989年12月29日38957點跌至2008年10月31日6994點,跌幅81.9%,日圓匯價則由1985年2月15日262.8日圓兌一美元升至1995年4月21日79.75日圓,日圓購買力上升引發1995年起日本通縮年代。有鑒於此,2001年1月起聯儲局開始減息,加上殊仔的退稅計劃及美元匯價下跌(以金價計失去75%購買力)。這次美國沒有出現類似1996年到1982年的惡性通脹,亦沒有出現1990年到2010年日式通縮,但政府負債比率由2001年GDP 57.4%升到2010年估計的98.1%。

人們漸明白量化寬鬆政策治標不治本,今年第二季業績公布後,投資者開始擔心好消息無以為繼。2008年大部分人蝕本,2009年大部分人賺錢,今年首八個月有賺有蝕,9月起又如何?由1967年到1997過去三十年,每次港股大跌後都是買入機會,一如1950年到1989年的日本,但1990年起的日本及1997年後的香港再非如此(香港仍受惠於2000年起的美元貶值潮,如以金價計,港股同日股一樣跌到唔清唔楚)。理由是:一、經濟進入成熟期後,社會福利開支大升。二、人民、政府都開始針對或仇視投資者。泡沫出現,來自投資者對未來回報有非理性期望,而短期內又天從人願,例如九十年代科網股泡沫及2000年起美國房地產泡沫,背後理由都是過分寬鬆貨幣政策。在九十年代,凡科網股必升;而2000年起,任何人借錢買樓都獲批。去年3月起資金流入債券市場的情況亦接近,債券泡沫已形成,隻是不知何時爆破,事關美債牛市已存在三十年。在環球化環境下,當1995年日圓利率降至接近零,人們便借日圓去投資其他項目賺取回報,日本成為資金供應國,卻無法刺激本土經濟複蘇。同樣情況在美國及歐洲出現,隻有中國政府刺激經濟才有效(因資金不易外流)。刺激經濟結果隻令美元轉弱,然後輪到歐羅。以‘三P’看,美元的購買力已超過大部分國家貨幣,如非利率偏低,美元匯價應再上升。

單親家庭易變成貧窮家庭

1980年代香港經濟開始轉型,放棄製造業改攻服務業。今天香港製造業90%搬進珠三角一帶,香港經濟以服務珠三角一帶製造業為主,例如替他們的產品找市場、找原材料、找船運、找財務……。賺到錢後回港消費及置業,令本港樓價由1983年700元一呎漲到1997年1.2萬元一呎,樓價上升刺激市民消費……最後引發資產泡沫。泡沫爆破令香港樓價由1997年8月到2003年4月大跌65%,港人叫苦連天。透過2003年7月起自由行,大量內地人來港消費、置業,內地企業大量來港上市支持本港金融業,香港經濟再次繁榮起來。戰後港人以為自己一定較上一代富有,事實上隻有在經濟起飛期才如此。自1990年起新一代日本人已較上一代貧窮,1997年後相同情況在香港出現。貧窮其中一項重要因素是年少之時家庭缺乏父親經濟上支持,令女性肩負起照顧子女同時須賺錢養家的責任,令不少單親家庭變成貧窮家庭。在今日社會,一個家庭的開支不能隻靠一份收入,一旦成為單親家庭,便十分容易同時變成貧窮家庭。

亞洲四小龍由依賴低工資、低土地成本令經濟保持高速增長,走向後工業社會,例如1982年起的香港轉型為金融中心,以服務大珠三角一帶製造業為主;台灣及南韓則把低檔次工序遷往長三角一帶,自己發展高檔次工序;新加坡兩者同時發展,既成為金融中心,亦將低檔次工序遷往馬來西亞、印尼及中國。2009年新加坡人均年收入35160美元,在四小龍中排名最高;香港29910美元排第二;南韓20010美元排第三;台灣16730美元排第四。由於新加坡隻接受高知識水平或擁有財產的移民,反之香港自1980年10月起每天須接納一百五十名來自內地的新移民,過去三十年共吸納了一百六十多萬內地移民,因此拉低港人人均收入。如不包括新移民,港人人均收入應較新加坡人高。台灣亦十分有趣,1990年前台灣人均收入較南韓高,過去台灣政府限製台灣企業投資大陸,南韓政府則鼓勵南韓企業投資中國,政策上的分野令過去二十年南韓人均收入漸超前台灣。過去發生在亞洲四小龍身上的經濟奇跡,未來二十年會否在中國出現?

二十年前日本GDP是中國的十倍,到今年6月中國GDP已超過日本,雖然中國人均收入仍隻及日本人的十分一。展望未來,中國GDP年增長率仍可維持6-8%,而日本能保持1%增長已十分理想。二十年前日本推銷員被視為擁有武士道精神,今天他們已變成食草男。在所有富有國家中,最少人能說英語的是日本人,除出口業務外,日本經濟同全球並不接軌,因此亦成為經濟環球化下最大受害國。如沒有重大改變,我老曹看不到任何理由日本能擺脫過去二十年的情況。

來自日圓的教訓,令中國政府一再拒絕人民幣大幅升值,形成中美之間最大矛盾(人民幣自2005年到2008年升值29%後又穩定下來)。日圓兌美元經過四十多年升值(1971年到1994年),並無法改善美日之間的貿赤,卻引發日本自1995年起的通縮。1971年8月已故總統尼克遜要求日圓由360兌1美元開始升值,不然對所有日本貨抽入口稅10%及禁止美國大豆出口日本。1972年美國對日本外貿赤字仍高達41億美元,到2006年最高峰時貿赤達到900億美元,說明了日圓升值可改善美國貿赤是假話連篇。有了日本的例子,中國政府又點會咁笨?

趨勢投資法就是找出大趨勢作為投資大方向,例如1967年至1997年的香港物業市場;2000年起的黃金及原材料大方向;1980年到2009年利率回落期及2008年起中國經濟轉型期。趨勢一旦形成是極不容易改變其方向的(直到有巨大外力出現為止,例如1997年香港出現八萬五房地產方案)。美國第二季家庭負債較第一季減少1.5%,至11.7萬億美元,較2008年第三季高峰期減少6.5%,確認美國人開始節約及去杠杆化。美國經濟會否出現二次尋底?

日本經濟屬半封閉式,除出口產品、入口原材料外,外國企業不易打入日本市場;基於文化差異,日本企業亦很難到外國生根。反之,香港經濟是全開放型,例如匯豐的分行遍布全球,和黃的投資亦環球化,不少香港企業在內地設廠、產品銷往全球,而全球企業要打入香港市場亦沒有困難。上述的差異,令香港經濟不會重演日式衰退,卻同時受美國、中國同歐洲經濟影響,這三大領域任何一區的盛衰,在香港都可以感覺得到。

美股超級大熊市遠未結束

1950年到1990年日本人從貧窮到小康,再由小康到富裕。過去二十年股市及樓價回落四分三,但日本人均年收入由1990年至今並沒有回落,較1929年到1932年美國好(GDP在四年內下降超過25%),甚至較2000年到2002年科網股泡沫爆破後的美國還好。日圓利率自1995年回落到接近零,過去十五年從未超過一厘,但政府負債大增到GDP 200%。

美國GDP由2007年第四季到2009年第二季縮減4.1%,去年美國家庭消費減少1.2%,為六十七年內最大跌幅;經過2009第四季上升5%,今年第一季升3.7%、第二季升2.4%,估計第三季上升2.3%。美國今年7月份CPI仍較去年同期升1.2%(6月份升1.1%),如不包括食物及能源升0.9%,代表通縮未在美國出現。由2000年起計的美股超級大熊市,未來仍有好一段路要走。

2006年起美國房屋銷量走下坡,引致2007年10月金融海嘯,2009年3月在量化寬鬆政策下的美股上升潮到2010年4月似乎結束矣。2009年到底是技術反彈還是經濟複蘇?不宜太早下結論。美國7月份普通家庭住宅年銷量三百三十七萬間,是1995年5月以來最低,跌幅達27%,為1968年以來最大跌幅。奧巴馬計劃提供10億美元零息貸款去協助美國失業人口繼續供樓,對失業及經濟幫助又有幾大?美國戰後中產階級迅速冒起,自1980年起大企業影響力上升,工會勢力式微,CEO薪金狂升,但中級管理人員薪金停滯不前,中產階級消費力上升主要來自樓價上升。自2006年樓價開始回落,美國中產亦踏上1990年日本的不歸路,便是富者愈富、中產階級式微(香港1997年起亦開始)。二十年前日本進入M型社會,1997年起香港亦進入,2007年美國起亦加入M型社會行列。OECD國家經濟一個接一個進入老化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