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鋼琴協奏曲名曲《黃河》賞析

(2015-11-28 18:29:36) 下一個

鋼琴協奏曲名曲《黃河》賞析
 

    創作背景

    鋼琴協奏曲《黃河》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鋼琴協奏曲之一,它以冼星海《黃河大合唱》中的主要曲調作為各樂章的主體旋律基礎,但樂曲發揮了鋼琴協奏曲的表現特長,從新的角度闡發了原作的精神氣概,從而賦予了它更新的藝術特色。

     此協奏曲產生於文革時期。1969年2月,中央樂團鋼琴演奏家殷承宗受命組建《黃河》創作組,與儲望華、盛禮洪、許裴星、石叔城、劉莊等音樂家討論創作方案,並於當年初夏完成了第一稿,試奏時請了李德倫、嚴良堃、杜鳴心和中央樂團各聲部長共十餘人來聽,由殷承宗擔任鋼琴獨奏,儲望華擔任第二鋼琴(即樂隊部分)協奏。從 1969 年 8 月到 12 月,在完成了醞釀方案、體驗生活、群眾集體討論以及對第一稿修正的認同之後,進入了整體運作的第二階段,即創作執筆階段。作品由殷承宗、儲望華、劉莊、盛禮洪四人負責執筆,日夜奮戰。樂曲中的每一個音符,都可以追溯到它之前的初衷,落筆,定稿。創作室內抽屜、紙簍中數百上千張被廢棄的舊稿譜紙……有集體智慧的凝聚,更有創作者們的汲取、篩選及提煉的功夫。為了寫好《黃河》協奏曲,殷承宗等親自去黃河體驗生活。如《黃河》第一樂章表現陝西、山西交界處壺口黃河千丈瀑布的壯觀氣勢,第二樂章寫黃河的九曲連環,殷承宗等就爬到高原上去俯瞰黃河,切身體會它的恢弘氣度。為了寫好黃河船夫曲,他們就去當船夫,聽老船夫講抗戰的故事。

     1970年,定稿了的《黃河鋼琴協奏曲》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小禮堂審查演出,由殷承宗擔任鋼琴獨奏,李德倫指揮中央樂團協奏。演出效果甚好。樂曲剛完,周恩來激動地喊道:“冼星海複活了!”。在此後的音樂舞台上,中外有許多著名鋼琴家和交響樂團都演奏過這部作品,視之為中國最成功的鋼琴音樂巨作之一。

    作品分析

     自《黃河鋼琴協奏曲》問世,不少鋼琴家都演奏過它,包括殷承宗,Daniel Epstein,李名強,孔祥東,李堅,石叔誠,許忠,李雲迪,郎朗等等。作為本曲的主創人,殷承宗的演奏詮釋無人能超越;而由殷承宗鋼琴演奏、李德倫指揮的中央樂團1970年首演版本最具震撼力,盡管由於年代問題,錄音質量欠佳。這裏就以這一版本為參照,來剖析欣賞這部協奏曲。
 

       《黃河》打破了西洋協奏曲必須由三個樂章組成的形式,而是由四個樂章組成。
 

     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音樂起止:00:40--04:00)。本樂章是由同名大合唱的同名樂章歌曲原形改編創作的,音樂材料的運用均來自原大合唱第一樂章,次序也基本按原“黃河船夫曲”進行安排。它表現了船工們萬眾一心、同狂風巨浪搏鬥的頑強場麵,象征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勇於鬥爭的民族精神。該樂章為回旋曲式結構,既A、B、A1、(B+C)、A2、D、A3的結構,由單一調性D宮調一氣嗬成。總體上屬於急速而有力的快板樂章,運用了船工號子為主題動機,通過曲調不斷變化反複進行自由發展。

 

    主部A具有引子性質,一開始便由樂隊中濃密的定音鼓聲和緊隨其後的豎琴由弱漸強地刮奏引出原大合唱中“咳喲”一句的旋律。樂隊以磅礴的氣勢奏出船工粗獷而悠長的呼聲,其後協奏曲把原歌曲中的長時值用半音階急速的上下進行填補起來,以表現黃河浪急洶湧的凶險場景,兩者的有機結合構成了主部的第一個音樂“動機a”(00:40--00:58)。鋼琴以激烈的琶音進入(華彩樂句),表現的是黃河激流洶湧澎湃的波濤(00:58--01:12)。 插部B之主題以鋼琴與樂隊“一領眾和”的堅定有力的船工號子形式出現(01:12--01:28)。

     將主部主題變化再現的A1部,此處鋼琴獨奏部分帶變化地呈示了原由樂隊演奏的“動機a”的旋律因素,並與樂隊奏出急促的“劃喲”號子疊置在一起,在急促的號子由鋼琴和樂隊演奏後,樂隊又一次重複了“動機a”船工粗獷、悠長的呼喚和半音階上下進行所刻畫的黃河奔湧的形象,強化了船工與黃河搏鬥的情景(01:28--01:44)。其後,協奏曲在鋼琴部分再現B部主題,並把插部主題旋律提高了八度,以雙手和弦的形式再現,速度、力度稍有加快的同時也使情感進一步高昂(01:44--01:52)。

     弦樂急促的“劃喲”的號子不再獨立出現,僅與長音襯托的呼喚音型相疊置,由此不斷加劇的緊張氣氛逐漸將音樂推向了高潮(01:52--02:30),並過渡到更為激烈的鋼琴獨奏之華彩樂句2,雙手快速交替由下至上的和弦進行好似描繪出行船衝過了急流險灘(02:30--02:52)。最後一個插部D部緊接著出現,舒緩而平靜的主題音調先後兩次分別由長笛、樂隊與鋼琴奏出,四小節的抒情樂段中,協奏曲再次以提高八度、加入高音音層的襯音來反複,以表明船工們看到河岸後的喜悅心情(02:52--03:34)。最後,鋼琴用強烈的刮奏把音樂引回到緊張的搏鬥中,A3部船工號子變得更加堅定,呼喚聲也由此變得更為響亮。樂曲在船工同驚濤駭浪新一輪的搏鬥高潮中結束(03:34--04:00)。
 

     第二樂章《黃河頌》(00:07--04:10):從此樂章的標題中可以得知,該樂章主要是以“頌”為重點,旨在頌揚、讚美活生生、有生命力的、既像母親又如巨人般的黃河,通過對黃河的熱情歌頌引申出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和博大胸懷。這個樂章屬於抒情性行板樂章,在音樂素材的使用上類似前一樂章,根據原大合唱同名第二樂章稍加改編而成。它在音樂形象上是單純的頌歌類型,其音樂的寫作具有類似西方歌劇詠歎調的結構特點,運用了無再現的複二部曲式結構,並帶有引子和尾聲,即引子、A、B、C、D、尾聲結構。整個樂章都在bB 宮調式上展開。

 

     大提琴和樂隊以質樸而壯闊的氣質、雄厚而緩慢的旋律開始了第二樂章《黃河頌》,把我們帶入了中華民族悠久曆史的回憶之中(00:07--01:10)。鋼琴以琶音形式從低音起到高音處用濃重而有力的和弦引出了整個樂章的A 部主題,如同一個巨人站在高山之巔,俯瞰滾滾東去的黃河水。此時,金濤澎湃,掀起了萬丈狂瀾(01:10--02:21)。樂曲的B 部分熱情歌頌、讚美了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五千年的文化,從它這兒發源(02:21--02:45)。C 部分更突出了黃河一瀉千裏、浩浩蕩蕩的壯觀,同時也象征了中華民族刻苦耐勞的偉大精神(02:45--03:17)。D 部分那雄偉堅定有力的和弦,描述的是覺醒的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東方(03:17--03:43)。 樂曲結尾處突然減弱變慢,如同黃河水永不停息地訴說著昨天的故事(03:43--04:10)。
 

     第三樂章《黃河憤》(00:05--06:36):相比於一、二樂章,第三樂章對於原作聲樂材料加以綜合使用而改編較大,其中的音樂素材,以原大合唱第四部分“黃水謠”的全部音調和第六部分“黃河怨”的部分音調穿插使用,綜合而成帶有引子的多段體的曲式結構,即引子、A、B、C、D、E、F、A' 結構。

 

     樂曲一開始,明朗而清徹的竹笛聲吹出了陝北風格的引子,明確地點明了這是陝北的革命根據地。境界開闊而深遠,展示出西北高原上陽光普照、一派明媚的景色(00:05--00:27)。鋼琴模仿古箏奏出了歡快而明亮的曲調,進一步表達了陝北革命根據地人民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戰鬥生活(00:27--00:46)。樂曲進入A 部,這是采用《黃水謠》的主題,整個調性在bE 宮調上,描寫了黃河水洶湧地流向東方,氣勢磅礴。描述了勞動人民在黃河岸邊上開河渠、築防堤,把千裏河東變成平壤,這裏土地肥美、麥苗嫩綠、豆花散發出清香的味道,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人民安居樂業(00:46--02:12)。突然鋼琴經過一個上行的音階式音型,引出了悲憤的和弦,樂曲進入B部分。樂隊中的銅管吹出了陰沉的阻塞音,這是日寇的鐵蹄踐踏著祖國的河山,百姓慘遭蹂躪和摧殘,人們四處逃亡,流離失所,一片淒涼(02:12--04:32)。在樂曲的D 部分,《黃河怨》中一個婦女淒慘的呼叫聲出現了。此時,調性也變成了B 宮調。她在訴怨滿腔的仇恨,控訴日本鬼子的劣行(04:32--05:08)。在樂曲的E 部中,調性又變成了bB 宮調,爆發出一陣排山倒海的鋼琴獨奏,表現了人民群眾化悲痛為力量,向日寇進行鬥爭的堅強決心(05:08--05:57)。最後,樂曲又回到A 部《黃水謠》的曲調,好似洶湧奔騰的黃河水仍湍流不息地向東奔去,訴說著許多英雄故事(05:57--06:36)。
 

     第四樂章《保衛黃河》(00:05--06:03):第四樂章是極富戰鬥性的快板樂章,它承載著第三樂章末尾悲憤至極的情緒,並且使這種憤恨的情感得以延續,進一步化作了戰鬥的動力,從而將整部協奏曲推向了高潮。此樂章是有插部的變奏曲式。又稱“主題與變奏”,是樂曲的形式之一。先奏出一個自然段落的主題,繼而又出現一係列的主題變形( 即變奏) ,使得主題通過多次不同的變奏而得到多方麵的發展。變奏中,通過改變旋律、變換和聲或變換節奏、調式、調性及織體等手法來說明保衛黃河戰鬥的深入。它的結構是由引子、主題、九次變奏和Ⅵ 次插部組成的。此樂章是原《黃河大合唱》中的第七首《保衛黃河》和第八首《怒吼吧! 黃河》改編而成的,這是整部作品的重點樂章,體現了層層深入的鬥敵方法。

 

    《保衛黃河》引子部分,由銅管樂在C 宮調上奏出了莊嚴而嘹亮的富有戰鬥性的號角聲,木管組伴以兩次上行音階,推出了《東方紅》的音調,此時弦樂組也加入了旋律層,聲音嘹亮、雄偉,它代表毛澤東和共產黨發出的戰鬥號令,號召全國人民組織起來,武裝起來,打敗日本侵略者,奪取民族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00:05--00:21)。接著,鋼琴堅定有力的八度向上衝擊的一段獨奏,形成巨大的戰鬥力(00:21--00:33)。隨即雙手以快速的半音階引出了節奏鮮明的音調(00:33--00:45),樂曲同時變成了A 宮調,生動地刻畫了廣大抗日軍民在毛澤東、黨中央的戰鬥號召下,緊急動員起來的宏偉場麵,烘托出明快而果敢的《保衛黃河》的主題,如同抗日軍民團結一致,邁著剛毅而堅定的步伐,雄赳赳氣昂昂地奔赴抗日的戰場(00:45--01:13)。接下來是將這個單一主題加以變換,調性也變換頻繁,使音樂展現出不同的層次,從各個不同的側麵來歌頌人民戰爭。音樂主題經鋼琴變奏(01:13--01:29),到小提琴變奏(01:29--01:45),鋼琴和小提琴漸強的輪奏(01:45--02:12),直到鋼琴和樂隊威武雄壯地強奏(02:12--02:49),表現人民武裝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音樂中有時如同戰馬馳騁、戰士英勇殺敵;有時像行軍隊伍由遠而近,夾雜著風聲,那急速的馬蹄聲表現出戰鬥進入到白熱化的地步(02:49--03:45)。音樂在一浪高過一浪的上升進行著,鋼琴運用上下翻騰的音流、震音,連續的和弦烘托出一幅壯麗的人民戰爭圖畫(03:45--04:31)。在樂曲的最後部分了推出了莊嚴、雄偉的《東方紅》、《國際歌》以及大合唱《怒吼吧,黃河》旋律,表明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取得了完全勝利,同時也向全世界宣布中華民族從此站起來了(04:31--06:03)。
 

     殷承宗簡介

     殷承宗(1941年-),著名鋼琴家,《黃河鋼琴協奏曲》的主創人殷承宗,十二歲以第一名成績考入上海音樂學院 ,1959年獲得維也納第七屆世界青年和平友誼節鋼琴比賽金質獎。1962年獲得“莫斯科第二屆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亞軍。1965年殷承宗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任中國中央樂團首席鋼琴演奏家。

     文革中,江青委約把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改編成鋼琴協奏曲”。殷承宗找了一些音樂學院學生一起商量,為此成立了一個創作小組。有殷承宗,儲望華,盛禮洪三人,加上殷承宗的學生許斐星做秘書,還有一位軍代表共五人去黃河沿岸體驗生活。經過近一年的創作過程,於一九六九年年底完成了全曲的創作。一九七〇年二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大會堂小禮堂審查鋼琴協奏曲“黃河”,樂曲剛完,周恩來激動地喊道:“冼星海複活了!”

     文革結束後,被作為“四人幫在中央樂團的代表”,受到四年政治審查。一九八三年三月,殷承宗帶了他五歲的女兒去了美國,開始新的艱苦創業的曆程。同年秋天在“卡內基音樂廳”首度舉行個人鋼琴獨奏會,隨後在美國、加拿大各大城市演出。一九九三年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之際,文化部與中央電視台多次派人與殷承宗聯係,懇請他回國為中央電視台三十五周年台慶演出鋼琴協奏曲“黃河”。於是,出國十年之後的殷承宗受到貴賓般的禮遇被邀請回國,再次演出“黃河”。自一九九三年以後,殷承宗經常回國,幾乎每年都回國兩三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