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觸手可及的10大幸福秘訣

(2010-04-11 09:45:41) 下一個

譯者按:

    開發商最重要的是必須了解消費者及其需求,沒有消費者,不論建築物的美學效果多麽吸引人或其功能多麽完善,也不會具有價值。因此,人創造了房地產。

    消費者行為研究一直是本刊關注的一個主題,但地產領域關於消費者的統計學描述或寫實性記錄本來就少,更乏鮮活。本文雖與地產無關,一切地產的努力又何嚐不是通往消費者幸福人生的一條道路呢?我們期待相關的討論,社區與幸福,營銷與幸福,無任歡迎。

    在過去的70年裏,有關人士針對一些感到幸福和不幸的人進行過調查,人是不是幸福會取決於以下10個關鍵方麵,而這些方麵竟然是人們觸手可及的。同時,專家們認為決定性格方麵的遺傳因素在50%的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是否幸福,而其它九個方麵隻能決定另外的50%。

財富
    在某種程度上,金錢能買到幸福。但是如果你完全能支付食品、衣服以及房屋費用和醫療,任何多餘的錢對你來說就沒有什麽特別的意義了。

    富人相對來說要快樂一些,是因為不管他們關注什麽,那些科研人員就會注意到,並根據他們所關注的研製出相應的產品。但是幸福和金錢之間的鏈接不是那麽簡單。在以往50年間,人均工資在工業化國家得到飛漲,然而人們感到幸福的程度卻沒有什麽變化。也就是說,當人們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如果你擁有的金錢超過了你周邊的朋友、鄰居以及同事,你的幸福感才會有所增加。

    “金錢買到身份,而這種身份能讓人感覺良好”,英國Warwick大學的經濟學家Andrew. Oswald 是這樣解釋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麽有些人通過某種另外的方式來獲得一種身份——比如,很多演員或科學家樂於接受一些回報很低的工作。

欲望
    究竟需要擁有多少東西你才會感到幸福?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加拿大政治學家Alex Michaels訪問了39個國家的18,000名大學生,要他們評估自己的幸福程度。然後,詢問這些大學生離他們所期望的幸福還有多大的差距。他發現,那些渴望——不僅是金錢,而且還有朋友、家庭、工作、健康和工廠——遠遠超越他們已擁有的人,一般沒有那些感覺差距更小的人幸福。事實上,用期望與現實差距大小來預測幸福要比單純用收入來預測要好5倍。“差距這一衡量標準取代了絕對的收入標準”,Michaels說。

    這種“期望差距”可能解釋為什麽許多人並沒有因為薪水的提高而得到更多的幸福。我們大多數人僅僅是因為想要得到更多,而不是去滿足自己的欲望。在過去20多年的調查中,要求人們列出他們認為對於“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義的物質。研究人員發現,人們擁有的這些物質越多,他們的清單也就越長。然而,良好生活還是遠遠無法達到。

智力
    常人認為,聰明人更幸福,但大多數研究結果表明智力對幸福並沒有影響。

    乍看起來,這個結果令人驚奇,因為大家都會這麽想,聰明人通常賺得更多的錢而成為富人,而富人通常更幸福。

    一些研究人員推測,聰明人可能有更高的期望,因而對於最高成就以外的其他事情都無法感到滿意。“或者是,也許在智商測驗中獲得高分——這意味著你有很高的語言能力,而且能夠在腦子裏“折騰”事情——與你和別人相處的能力並沒有多大關係”,心理學家Ed Diener說。他認為“社會智力”可能是幸福的真正關鍵。

遺傳
    一些人天生是幸福的或是不幸的?行為遺傳學家和心理學教授David Lykken相信,任何時候,我們對於幸福的感覺一半取決於我們生活中正在或將要發生的事情,一半取決於幸福的“起點”,這一“起點”將近90%由遺傳來決定的,並且我們在經曆巨變之後終將回歸到這一點。“盡管幸福的起點很大程度上由我們的基因決定”,Lykken解釋說,“我們處在這一起點之上或低於這一起點,取決於我們或我們的父母的良好意識和培養”。

    Lykken發現,基因差別解釋了44%-55%的幸福差異。收入、婚姻狀態、宗教或教育各自最多能解釋這種差異的3%。

    但是,在起點之下跋涉或在起點之上跳躍,取決於你自己。許多研究表明,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則要幸福得多。研究還表明,人們處於情緒高漲狀態中,更容易善於交際,從而獲得幸福感。

    肯塔基Louisville大學的Michael Cunningham 研究表明,人們在看完幸福片之後比觀看悲情片更健談,也更開放。理論上,即使低幸福起點的人也能改善他們的前景。

美貌
    先來一則壞消息:長得好看的人確實更幸福。當Ed Diener讓人們去評估他們自己的長相時,發現“客觀上的個人魅力對於主觀上是否幸福有著小而積極的影響”。

    或許是因為生活對於美麗的人更可親,或者是它可能更微妙。最吸引人的麵孔是高度對稱的,而且有證據表明對稱是良好基因和健康免疫係統的反映。因此,美麗的人更幸福或許是因為他們更健康。

    即使你不美麗,隻要你相信你看起來不錯,你也可以利用美麗的良好情緒。不幸的是,研究表明婦女們總傾向於認為自己太胖,而男人們則始終認為自己太弱小。

友誼
    很難想象比生活在加爾格達(印度最大的城市,東方最大的商業名城之一)街道上或隨處可見的貧民窟之中,或者通過賣淫來維持生計更惡劣的生存環境了。然而,盡管麵對貧窮和肮髒,這些人比你想象得要幸福得多。

    Diener 采訪了來自這些群體的83人,把他們分成三組,並測量了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在這個測量體係中,2分被認為是中間值。總體來看,他們平均分數為1.9——與來自中產階級的城市學生(他們的分數為2.43)比較,不算好,但也值得誇讚。住在貧民窟裏的人是這三組困難人群中最幸福的,他們的分數是2.23,與學生的分數沒有太大差別。

    “我們認為形形色色的社會關係對此是有一定貢獻的”,Diener 說。他說,所有三組人群在特定方麵例如家庭(2.5)和朋友(2.4)方麵都有很高的滿意度。住在貧民窟裏的人尤其如此,或許是因為他們能夠充分利用印度文化中近親的大家庭的社會支持緣故吧。

婚姻
    在一份來自42個國家調查的分析報告中,研究人員發現已婚人士比單身者更容易獲得持久的幸福。雖然婚姻的影響不是太大,但仍會引發這樣的問題:婚姻會使人們感到更幸福還是幸福的人更有可能結婚呢?

    也許兩個答案都是真的。Diener和他的同事們15年來針對30,000個德國人進行了調查,他們發現幸福的人其實更有可能去結婚並使婚姻更穩固。但是任何人都會因為結婚而提高情緒。但是婚姻的影響隻能始於那個“幸福日子”之前一年的時間,這種狀態能持續到婚後一年左右。然後,大多數人的滿意度會跌回到原來水平。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幸福回落掩蓋了一個事實:即一個好的婚姻能產生一種持久良好的影響。而且,相對不幸的人一旦結婚,將會得到更大的幸福。

    這份調查報告看上去比較特殊,因為調查顯示了人們不能單純從同居生活中獲得與婚姻同等的幸福。“我懷疑是因為同居沒有擁有那份鑲著金色花邊的正式文件而缺乏安全感,這導致了同居者不能獲得與已婚者同等的幸福。”Swald說,“從各種資料上來看,這種不安全感是不利於人們的。”

信念
    卡爾.馬克思對信念有過較為貼近的解釋,他說信念是大眾的麻醉劑。在大量的關於宗教和幸福關係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結果顯示兩者之間存在一種積極的聯係。

    Duke大學的Harold koening認為信仰來世會使人們活得更有意義,會減少他們的孤獨感。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紀的人。他說:“在比較艱難的歲月裏,宗教信仰會成為人們同逆境抗爭的堅強後盾。”

    宗教也能帶給社會一些互動和支撐。但是Koenig認為信仰不僅僅是接受現實。他說:“研究中表明給他人提供幫助會更有利,這些人會活得更久一些。”調研人員同意這種說法,宗教信仰者因此會獲得比社會活動家更大的滿足感。 

慈善事業
    一些研究人員發現幸福和慷慨無私的行為是有一定聯係的。但是根據人的行為特性來看,當人們做了好事時是否感覺良好或人們是否真的願意大公無私,這一點並不是特別明晰。

    洛杉基的Loyola Marymount 大學的經濟學家James Konow曾嚐試通過試驗弄清楚慈善和幸福之間的因果關係。他通過征募人員來發放調查問卷,在活動結束的時候,他給了回答問卷的其中一半人10元錢,但另一半人卻什麽都沒有給。然後讓得到報酬的人與未得到的人一起分享這10元錢。

    Konow發現本來很高興的學生大多願意與別人分享所得。但是在試驗過程中,即使情緒很好也不能使他們變得更為慷慨,而且與人分享所得的學生並不能馬上體驗到幸福,事實上,他們還表現出一點不快。Konow 認為一種單純的慷慨行為並不能使他的試驗者們感受到更幸福,而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養成慷慨性格的習慣卻使人感受到更幸福。

年齡
    老年人不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

    “麵對所有變老的麻煩,老年人怎麽會更感到滿足呢?”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Laura Carstensen提出這樣的疑問。在一次研究中,Carstensen教授給184名年齡在18到94歲的調查對象發了尋呼機,然後每天呼他們五次,每次都問問他們的情緒如何,連續呼了一個星期。老年人通常都表現得和年輕人一樣情緒良好,但情緒處於消極狀態要比年輕人少一些。

    為什麽老年人更快樂呢?一些科學家們的觀點是老年人可以對生活期望值不高,並且盡量去適應生活。或者他們在人生目標上表現得更為現實,僅僅樹立一些他們知道能達到的目標罷了。但是Carstensen認為隨著時間的流逝,老年人學會把注意力放在能使自己愉悅的事情上,而讓那些影響情緒的事情付之東流了。

    “人們不僅僅認識到自己擁有什麽,而且知道這些東西不會永遠都在,”Carstensen說,“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在85歲的時候和自己的愛侶吻別,可能會比20歲的時候親吻自己的愛人無端生出更多的感觸。”

 作者:編譯:羅守坤        (本文譯自Reader’s Digest, July 2004)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