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道 德 經>> 老 子 

(2010-02-22 15:38:44) 下一個
    老 子 道 德 經              ~ ·※· ~ 一  章 [道,可道,非恒道]     二  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三  章 [不尚賢]          四  章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 五  章 [天地不仁]         六  章 [穀神不死] 七  章 [天長地久]         八  章 [上善若水] 九  章 [持而盈之]         十  章 [載營魄抱一] 十一 章 [三十輻共一轂]       十二 章 [五色令人目盲] 十三 章 [寵辱若驚]         十四 章 [視之不見] 十五 章 [古之善為道者]       十六 章 [致虛極] 十七 章 [太上,不知有之]      十八 章 [大道廢,有仁義] 十九 章 [絕聖棄智]         二十 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二十二章 [曲則全]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 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       二十八章 [知其雄] 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     三十 章 [以道佐人主者] 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     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三十五章 [執大象]          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 三十七章 [道恒無名,侯王若能守之]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四十 章 [反者道之動] 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         四十二章 [道生一]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      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 四十九章 [聖人常無心]        五十 章 [出生入死] 五十一章 [道生之]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         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六十 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        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 六十三章 [為無為]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 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      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七十 章 [吾言甚易知] 七十一章 [知不知]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七十五章 [民之饑]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七十七章 [天之道]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 七十九章 [和大怨]          八十 章 [小邦寡民]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 ·※· ~               一章(45)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 之又玄,眾妙之門。               二章(46)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 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 以不去。               三章(47)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不 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               四章(48)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 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49)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 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六章(50)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51)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 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52)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 ,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九章(53)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 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十章(54)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修除玄覽,能無疵乎?愛 民治國,能無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十一章(55)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 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十二章(56)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 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章(57)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 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 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四章(58)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 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複歸於物。是謂無狀 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禦今 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十五章(59)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 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淩釋;敦兮,其若樸;曠 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六章(60)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 ,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 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十七章(61)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十八章(62)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               十九章(63)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 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二十章(64)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 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 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 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淡兮,其若海,望兮,若無 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二十一章(65)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 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 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二十二章(67)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 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 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二十三章(68)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 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 ,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 不信焉。               二十四章(66)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               二十五章(69)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 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二十六章(70)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 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二十七章(71)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 ,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二十八章(72)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穀。為天下穀,常德乃足。常德乃足,複歸於樸。知 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樸散 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製無割。               二十九章(73)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 失之。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 去泰。               三十章(74)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荊棘生焉。大軍之後 ,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 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三十一章(75)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 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誌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 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               三十二章(76)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製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三十三章(77)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不 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三十四章(78)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 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               三十五章(79)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 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三十六章(80)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 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三十七章(81)   道恒無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               三十八章(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 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 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 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 ;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三十九章(2)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侯得一 以為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 歇;穀無以盈,將恐竭;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譽無 譽。是故不欲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四十章(4)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四十一章(3)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 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穀,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 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四十二章(5)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 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 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四十三章(6)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 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7)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四十五章(8)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 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四十六章(9)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 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四十七章(10)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 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四十八章(11)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 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九章(12)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 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聖人皆孩 之。               五十章(13)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 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 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五十一章(14)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 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五十二章(15)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 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啟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 柔曰強。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五十三章(16)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 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竽。非道也哉!               五十四章(17)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 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 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 天下然哉?以此。               五十五章(18)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 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 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峻(去‘山’換‘血’)〕zui1。               五十六章(19)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 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五十七章(20)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 ,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 無欲,而民自樸。」               五十八章(21)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 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複為奇,善複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 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五十九章(22)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 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 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六十章(23)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 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六十一章(24)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 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 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六十二章(25)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六十三章(26)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六十四章(27)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 持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持,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 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眾人之 所過。以輔萬物自然而不敢為。               六十五章(28)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 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 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六十六章(29)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 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 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六十七章(32)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 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 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 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六十八章(33)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 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六十九章(34)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 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 哀者勝矣。               七十章(35)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 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七十一章(36)   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七十二章(37)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 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七十三章(38)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姍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 而不失。               七十四章(39)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 矣。               七十五章(40)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不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七十六章(41)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 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七十七章(42)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 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見賢。               七十八章(43)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 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 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十九章(44)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 無德司徹。天道無親,恒與善人。               八十章(30)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八十一章(3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 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 爭。

http://www.zxuew.cn/daodejing/

    德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此章為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的“”可以用言語表述的話,那麽它就是平常的“”但如此章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說[“”是可以用語言來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名可名,非常名”的“”如果要用語言來表述的話,那就是平常的“”但是如此章所說“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說[“”也是可以用語言來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這裏有些人會誤解說明一下,意思也就是說:“”是可以用語言表述的,但是本章所表述的並非普通的“”)“無名”的“”本章所表述的是天地混沌未開之際的狀況。
    有名”的“”本章所表述的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所以,老子道德經第一章就是告訴大家以後要常從“”中去觀察領悟“”的奧妙,要常從“”中去觀察體會“”的端倪。下麵的句子更好“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就是說此兩者來源於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得上玄妙、深遠。但是它並非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萬物天地之奧妙的總門。


    道德經第二章

    [原文]

    —————————原文版—————————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人都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恒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道德經第三章

    [原文]

    —————————原文版—————————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如果社會上沒有恭維有才華的人,就不會導致老百姓相爭,如果珍貴的東西大家都不認為他是珍貴的話,那麽就不會偷竊之人,不顯耀引起貪心的事物,就不會導致民心迷亂。所以聖人的治理原則就是:要使人民都虛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沒有野心,使人民身體強健,全民都形成了謙虛謹慎不出風頭、安居樂業不欲壑難填的風尚,即使其中有個別的“聰明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了,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麽社會就不會不太平了。這裏的“無為”是有特定的含義,不是無所作為。“為無為,則無不治”就是說你的行為達到了“無為”的境界,天下就沒有你管治不了的事情。


    道德經第四章

    [原文]

    —————————原文版—————————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文]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 “”就像一個大容器,但它裏麵所蘊涵的內容,和運用的領域是用之不竭的。第一章說過“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所以說真正沒有私欲的事物,我們要觀察他們的微妙之處,對於有私欲的事物,我們要觀察他們的欲望所達到的程度,對於不斷的觀察自然現象和社會的深入細節,我們不斷的發現微妙之處,不斷的充實“”德內涵。

    淵兮(yuān xī),似萬物之宗” “”是萬物的內在本質,就像是萬物發源的根源一樣。“萬物”也就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指祖宗。“”就是好像,而不真正的是。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在我們不斷的認識和了解的過程中,要不斷的消磨認識的鋒銳部分,消除跟中認識的意見分歧,融合各種觀點的光輝,最終形成共同的觀點。“”似就是好象存在,卻又深奧莫測。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我們不知道“”是怎樣產生的,好像是在天地形成之先,也就是說在人類產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道德經第五章

    [原文]

    —————————原文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裏的芻狗,的意思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來是作祭祀用的犧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禮中,如現在的冷豬頭、牛、羊等。後來由於社會風氣的演變,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紮一隻狗形來代替。天地對地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都是按照自然規律在運行著,生也好,死也好,都有其規律,天地無所謂對他們“”與“不仁”看到這個句子讓我想起來毛澤東的一句話“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老天要是有情意天也會老去的。所以老天無所謂“”與“不仁”。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老百姓安居樂業、生老病死。聖人治理都是用“無為”的方法來治理,也無所謂“”與“不仁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之間好像一個風箱子一樣,當中是空的,但抽動起來可以發出無窮無盡的風力。為政不在言多,多言反而會導致黔驢技窮,不如按照自然法則少說、多看、多做就叫“守中”,“中”就是自然法則。 老子在本章闡述中國人的一個重要觀點“順其自然


    道德經第六章

    [原文]

    —————————原文版—————————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譯文]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

    世間萬物生機,生生不息,就好像一個神奇的母親的存在一樣,我們管他叫做“玄牝”,“玄牝”就是“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就是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根源。冥冥之中它好像是客觀存在的,“”是永不枯竭的。




    道德經第七章

    [原文]

    —————————原文版—————————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譯文]

    天地長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天地是永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永久存在,是因為它不是為了自己的運動變化規律而存在,而是萬事萬物運動變化規律平衡的集合,因為他是和諧平衡的,所以它能夠永世長存當一個人是為自己,而是為別人,那這個人也是永世長存死而不忙的,就像雷鋒一樣,人去世了但是他的精神永在。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跟上麵的一樣,所以說,聖人總是把人民或者他人的利益放在前麵,人民也會把聖人的利益放在前麵,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而把人民的安危放在前麵,人民會全力以赴的保護他的安危,正因為聖人大公無私,所以人民會把他該他得到的都給他,貌似人人皆是聖人了,這樣天下也太平了~ 雷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毛澤東都提出要像雷鋒同誌學習。可以見的雷鋒就是人間的一位聖人。


    道德經第八章

    [原文]

    —————————原文版—————————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


    [譯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最好的行事像那樣,潤萬物卻從來不與萬物相爭。它總是從高處往低處流,所以水總是按照自然規律行事,水是萬物之靈,水能從高處流往低處,也在表述一個做人的道理,這裏讓我想到了一首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靜方為道,退後原來是向前”多好的一首詩,它不就是在表述做人麽?為什麽要說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是有一定的道理,做人應該有進有退。才能更長遠有的時候表麵上是吃虧了,實踐中咱們是占了一個便宜。在社會中做人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吃虧是福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

    行的人都是非常善於選擇自己的居住的環境(好環境培養好的人才),他們心懷博大、深藏不露,他們與人為善,樂善好施,他們言必行,行必果,他們治理國家又條不紊,做事會根據自己的能力吧事情辦理得最好,總是選擇最合時宜的時候行動,由於做事都不違背自然規律,所以也不會帶來煩惱。(為人處事應該順從天意,順其自然。不要與人相爭往往退步是像前。)



    道德經第九章

    [原文]

    —————————原文版—————————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天之道。


    [譯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簡單的來說就是告訴貪得無厭的人,要適可而止,這裏的“”的意思就是用手拿著,貪得無厭的人都是手裏麵已經有很多東西了,還想拿著其他的東西,拿的多的時候,很容易把東西弄到地上,“不如其已”這裏麵的“”是止,就是說不如適可而止,總體反應 不要貪得無厭,要適可而止。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這裏麵有幾個解釋,第一個解釋是實物的,比如說一把刀在鋒利無比,也不可能永遠保持自己的鋒利無比,第二是做人的,就是說人不應該機關算盡、不做好事、這樣做的話隻是一時之快,過後可能會遭到報應。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可以這樣理解。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金玉滿堂”的人沒有幾個人能守得住的,因為金玉滿堂的人,大多數都喜歡金玉擺設,但是擺設太多了就太顯眼了,即使朋友看了不眼紅但是小小傳出去是非常快的,就很容易招來盜賊,這裏想起了這句話“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富貴而驕,自遺咎 

    人富有了有錢有勢了,不要驕傲、自大、驕橫跋扈,這樣會種下惡果的。而有錢了人應該多做善事,為自己多積德行善,然後不驕傲,會使你更富有。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功成名就了,也要懂得身退(這裏的身退不是職位的身退,而是自身利益上的身退),不要把功成名就握的太緊,有句話說的好“識時務者為俊傑”,也是順應,天道之人,順氣自然,這裏讓我想到了第七章“後其身而身先”但是這裏的場合不同,一切順從天意不要太執著。



    道德經第十章

    [原文]

    —————————原文版—————————

     載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身心一致持之以恒的遵循自然規律,能否不偏離方向?這裏的“”的意思是身體健康的意思,“”這裏指的是精神魂魄的意思,前句“載營魄”的意思就是“”與“”能夠不分離麽? “抱一” 這裏的“一”在古代的時候一可以產生任何數字,因為他是最小的數字。所以這裏的“”代表自然。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專氣”的意思是把能量聚在一起。“致柔”這裏的是達到極柔和的狀態,“專氣致柔”就是把能力集合在一起,內部很和諧協調,從而達到柔和的狀態。“”不是柔弱無力。太極拳以柔製剛,專心把能力聚合到一塊發揮出很大的力量,就是說當你把能力聚合到一起是否能達到嬰兒般,嬰兒能夠專氣,所以嬰兒特別柔,但是哭的時候聲音特別的洪亮,能夠吸引大人的注意。(長期調氣可長壽身體健康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排除一切雜念苦心專研,能否做到沒有紕漏、瑕疵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愛國治國,能否做到“無為而治”嗎?(為無為,則無不治)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思想、言行,能否以陰柔自居嗎?(就是告訴人們應該謙虛)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清楚明白四方內外的事物,能夠做到“無知,無欲”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生之畜之”的意思就是把上述的六個方麵貫徹於事物的創始和發展過程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搜索萬事萬物的奧妙,而不據為已有。施於人而不要持有恩。領導人民而不是主宰。

    是謂玄德”把上麵的做到這就是玄德,“”是玄妙的意思。這麽做也就是遵循“”的行為,所以稱之為“玄德




    道德經第十一章

    [原文]

    —————————原文版—————————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用三十根輻條製造的一個車輪,當中空的地方可以用來裝車軸,這樣才有了車的作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用泥土燒成的器皿,當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東西,這樣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開窗戶造方子,當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東西和住人,這樣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最後的是總結上麵所講,“有之以為利”這裏的“”可以被解釋為有利條件,“無之以為用”這裏的“”可以被解釋為使得有利條件發揮作用。“有無相生
    利,用”也是一樣是不可分離的,這個也就是“



    道德經第十二章

    [原文]

    —————————原文版—————————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

    五色令人目盲

    五光十色讓人眼花繚亂。這裏的五色,指的很多比如說金銀珠寶、華麗的衣服等等。

    五音令人耳聾

    靡靡之音令人失去心智,為什麽說耳聾那?老子在這裏是說聖人之治,不要迷戀五音,這裏給大家講個故事,商代有一個叫師涓的樂師,他專門收集、整理樂曲,並能奏出一手動聽的樂曲。一次,殘暴的紂王把師涓抓來,要師涓專門為他演奏。可師涓奏出的樂曲都不和紂王的口味,紂王威脅要殺死他。他冥思苦想,創造出一種名叫靡靡之樂,北裏之舞”的歌舞來應付紂王。紂王聽了很高興,免師涓一死。從此,紂王整天陶醉在這種“靡靡之樂”的歌舞中,不用心去治理國家,不久被周武王打敗了。可以說紂王沒有聽到老百姓的申述和疾病中的呻吟。隻是舉例說明這個意思。

    五味令人口爽

    這裏可以用一個故事表明更生動些,春秋時期侯王貴族門吃盡山珍海味,而老百姓食不充腸。作為“愛民治國”的侯王,應當知道老百姓的疾苦,如果迷戀於奢侈酒食,就吃不下老百姓的飯菜,所以說,“五味使人之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這裏值得是奔跑的意思,“馳騁畋獵”的意思就是騎馬打獵。“令人心發狂”為什麽說發狂那?相信大家都看過古代的電視劇例如《還珠格格》裏麵就有此場景,皇帝打獵。“馳騁畋獵”都是侯王將相所為,老百姓隻能漁獵種田胡口,這樣就是令百姓發狂了。百姓叫苦連天,此乃非聖人之治。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難得之貨令人產生欲望,造成了有貪官汙吏,使得治理國家受到了妨害,妨害可以被解釋為“有害魚或者是幹擾”。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這裏讓我想到第三章“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這裏所說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就用到了第三章所說的。王侯將相使人們豐衣足食,強大國家,而不去追求“五色,難得之貨”那麽國家就治理好了。



    道德經第十三章

    [原文]

    —————————原文版—————————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寄於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托於天下。


    [譯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世人得是名利的心太重,所以得到榮寵和受到屈辱都擔驚受怕。畏懼大的禍害也因為害怕。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寵辱若驚,屈辱是低下的,受到屈辱就感到丟人,所以害怕受屈辱。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寄於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托於天下

    我們之所以有大的禍患,那是因為我們常想到“自己”的關係。假設我們忘掉“自己”那麽還有什麽禍患呢。所以,如果有一個人願意犧牲自己為天下人服務,就可以把天下交給他。


    道德經第十四章

    [原文]

    —————————原文版—————————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 ,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複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名道紀。


    [譯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用眼睛看不到它這叫做“”,用耳朵聽不到它的叫做“”,用手摸不到它的叫做“”,因為我們用眼睛、耳朵、身體、無法感覺到它,所以因而無法描述它的形象,茫茫然,渾然一體。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複歸於無物

    它既不是明亮的又不是昏暗的,所以迷茫得難以形容。說其無,萬物由它而形成,說其有,又不見其形。

    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所以隻能說它是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體的形象,並且把它定義為恍惚。迎著它看不到它的頭,跟著它看不到它的尾。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然而如果能夠把握住這恒古之道,就可以駕馭現在的一切。就能了解到原始的情況,這既是道德規律。

    [長篇大論]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在這裏讓我想到了我的母親曾經跟我說過的一個理解含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句話的含義也表示了做人,比如說你看到了你不想看到得一個畫麵,比如說別人正在做著對不起你的事情,不管是看到也好聽到也罷,這些事情已經發生了,所以沒必要在追究,追究可能使你更煩惱。人都想快快樂樂的,沒必要自尋煩惱,把這些事情想成跟你無關即可,這樣才能求得內心的清淨和自在。

    有的人可能認為怎麽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那?真正能做到做的好的人又有幾個那?比如說佛陀釋迦摩尼故事,裏麵不就是告訴大家不能起憎恨心嘛~ 不要去恨別人,要懂得放下,同事如果您相信因果的話可以想成上輩子你也這樣,對過他,這樣就舒暢多了,人難過不開心都有自己的心定力不夠。如果你的定力夠別人在怎麽說怎麽罵說你的不好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你都不會遷怒也不會傷心難過,什麽時候都是心態作怪,如果一件壞的事情你要是給想成好的那他就是好的,如果好的事情你給想成壞的那他就是壞的。所以有的時候凡是都有雙麵,不要隻看一麵,人活著不要為了一些事情而放不下,有些人失戀了非常傷心有的還殉情自殺,何必那?人能來到這個世上非常不容易,大家能相聚也是緣分,在一起都要好好相處,要懂得幫助他人,前麵的幾章也講過,當你真心為別人的時候,那麽別人自然也不會虧待你。我曾經記得我想要朋友的一個工具,但是我怎麽要也要不來,但是後來我懂得幫助別人等於幫助自己,我就在他困難的時候迷惑不解的時候我幫助了他,他也懂得跟我分享我不懂得他懂他在幫助我,他不懂得我懂我在幫助他,他有一個好的思路我有一個好的思路互相交換一下就是兩個思路,而且可以生出來更多的思路。今天先說到這裏,《道德經》國學經典道要用心去領悟真正懂得道的人是講不出來

    的。



    道德經第十五章

    [原文]

    —————————原文版—————————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孰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譯文]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古代得到的人,幽微、精妙、玄奧、通達,他的精神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夠了解的。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淩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兮若無止

    因為難以了解,所以隻能勉強的把它描述一下,他立身行事,猶豫小心,就如同冬天河一樣,不敢貿然下水似的,他謹戒懼,就好象怕四鄰窺伺一般;他為人處事莊重恭敬、彬彬有禮;他修道進德、除情去欲,如同春雪溶化一樣;他的本質敦厚樸實,就像沒有雕琢的素材;他的胸懷寬廣、態度謙下,就像淵深的山穀;他的表現渾噩愚昧、不露鋒芒,就像混濁的大水一樣。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誰能在渾濁動蕩的局麵安定下來,澄清自己拿?誰又能在安靜中求變,慢慢的發展自己哪?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不會自滿的,就是因為他不能自滿所以能去舊的換新的,心靈中永遠保持著清明活潑。

    [長篇大論]

    毛澤東的大智慧

    本段老子用“靜之徐清”“動之徐生”闡述了一種 “和平演變”“推陳出新”的方法。完全按照事物規律和法則行事,“靜”可以使混濁澄清,“動”可以推動新事物的發展。

       毛主席就是運用此道的大智慧者,自毛澤東領導工農紅軍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探索出“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道路之後,黨和紅軍內部不少人仍然對革命前途表示出悲觀情緒。到了1929年年底,這種情緒依然在黨和軍隊內彌漫。時任紅四軍第一縱隊司令員的林彪在一部分人當中散發了一份對紅軍前途究竟如何估計的征求意見信。1930年1月5日,毛澤東寫信給予了答複,批評了林彪以及黨內一些同誌對時局估量的悲觀思想。在信中,毛澤東指出:“這裏用得著中國的一句老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就是說,現在雖隻有一點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發展會是很快的。它在中國的環境裏不僅是具備了發展的可能性,簡直是具備了發展的必然性”。由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成了中國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終取得徹底勝利的代表性表述。
        讓每個不識字的農民都成為軍事運用家。秋收起義,毛澤東率領一群農民上了井岡山,當時的中國農民連字都寫不了幾個,更不要說熟讀兵法了。要領導這樣一支手拿鐮刀、鋤頭的農民隊伍百戰百勝,沒有超凡的大智慧是斷然做不到的。電影“地道戰”中:“你們各自為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年齡稍大一點的人恐怕都記憶猶新。這就是毛澤東的大智慧之所在。要做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就要把中華民族流傳給我們的四千多部軍事著作,用最言簡意賅的“順口溜”把它總結出來,於是“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駐我擾、敵疲我打。”的遊擊戰16字方針應運而生了。這短短的16個字,指導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完成了“五次反圍剿”“二萬五千裏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初期”的一個個載入史冊、名垂青史的著名戰例。毛澤東是世界軍事史上,建立“全民皆兵以弱勝強軍事體係”的第一人。
       他善於用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來做大文章,從而掀起波瀾壯闊的大局麵。戰爭年代掀起了學習劉胡蘭、董存瑞、歐陽海、丘少雲、黃繼光等英雄事跡的熱潮,從而帶動億萬人民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浴血奮戰;
       說到雷鋒,全國人民都知道,他的精神整整感召了一代人,分析一下雷鋒所做的事:一顆螺絲釘、一分錢、幫助一個老人、不知疲倦的工作、……等等,沒有哪一件事是轟轟烈烈的大事,“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就難在幾十年如一日的做好事”,這就是毛澤東對雷鋒的評價;鐵人王進喜,咱們的好縣長焦裕祿,掏糞模範石傳祥等等,簡直不勝枚舉。他們都是平凡的人,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著平凡的事。
       毛主席是把平凡人做的平凡事,塑造成英雄事跡,從而帶動全社會轟轟烈烈、幹勁衝天大局麵的第一人。



    道德經第十六章

    [原文]

    —————————原文版—————————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譯文]

    致虛極,守靜篤

    人的心本來就是虛名。寧靜的。(人之初性本善就像這句話一樣人出生的時候就是虛名、寧靜的。)

    萬物並作,吾以觀複

    但是人往往會被欲望所控製,因此觀察其物而不得其正(就是不能看到事物的本質老子能看到很多麵而常人之觀察到事物的表麵),因為觀察期物不得其正所以行事的時候也是失其常。有句話說得好叫做先做人後做事,人要想做好事就要先學會做人,這裏的“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的意思就是我們要努力回到內心虛明、寧靜的狀態。就因為這樣咱才能看清萬物蓬勃生長,看出往複循環的道理。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為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

    萬事萬物紛紛芸芸,各自回到它們的根本。歸根叫做靜,靜則複命,既恢複到了不生不滅的狀態,保持在常態,因而又叫做“”了解了“”的道理叫做“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不了解“”的道理而輕舉妄動就會有禍害。了解“”的人是包容萬物,能夠坦然大公,就能做到公正,就能順氣自然,就能合於道,因此就能長久不殆。

    [長篇大論]

    老子在道德經中講述了“順其自然”下麵的故事大家看看~

      禪院的草地上一片枯黃,小和尚看在眼裏,對師父說:“師父,快撒點草籽吧!這草地太難看了。”
       師父說:“不著急,什麽時候有空了,我去買一些草籽。什麽時候都能撒,急什麽呢?隨時!”
       中秋的時候,師父把草籽買回來,交給小和尚,對他說:“去吧,把草籽撒在地上。”起風了,小和尚一邊撒,草籽一邊飄。
       “不好,許多草籽都被吹走了!”
        師父說:“沒關係,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擔什麽心呢?隨性!”
        草籽撒上了,許多麻雀飛來,在地上專挑飽滿的草籽吃。小和尚看見了,驚慌的說:“不好,草籽都被小鳥吃了!這下完了,明年這片地就沒有小草了。”
        師父說:“沒關係,草籽多,小鳥是吃不玩的,你就放心吧,明年這裏一定會有小草的!”
        夜裏下起了大雨,小和尚一直不能入睡,他心裏暗暗擔心草籽被衝走。第二天早上,他早早跑出了禪房,果然地上的草籽都不見了。於是他馬上跑進師父的禪房說:“師父,昨晚一場大雨把地上的草籽都衝走了,怎麽辦呀?”
      師父不慌不忙的說:“不用著急,草籽被衝到哪裏就在哪裏發芽。隨緣!”
       不久,許多青翠的草苗果然破土而出,原來沒有撒到的一些角落裏居然也長出了許多青翠的小苗。
        小和尚高興的對師父說:“師父,太好了,我種的草長出來了!”
        師父點點頭說:“隨喜!”
        這位師父真是位懂得人生樂趣之人。凡是順其自然,不必刻意強求,反倒能有一番收獲。
        為求一份盡善盡美,人們絞盡腦汁,殫精竭慮。而每遇關係重大、情形複雜的狀況,更是為之寢食難安。
        其實,就如我們遇上難越的坎兒,與其百般思量,不如順其自然,反倒能夠柳暗花明又一村。

    通過這個故事大家可以看出人要懂得“順其自然”這樣人才會自在不去煩惱~


    道德經第十七章

    [原文]

    —————————原文版—————————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譯文]

    太上,下知有之

    最好的國君治理國家,是實行無為而治。使百姓各順其性,各安自生,君不擾民,所以老百姓都不知道一國之君是誰。

    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其次的國君治理國家使百姓覺得他和和藹可親,因為這樣的國君治理國家是以德感化百姓,用仁義教育百姓。在其次的國君是用刑法威嚇百姓,所以百姓都恐懼他。在其次的國君是用權術詭計欺騙愚弄百姓,所以百姓都憎恨他。

    信 不 足 焉 ,有 不信 焉

    國君或統治者言不守信,所以百姓就不會信任他。

    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最好的國君都是多辦事少說話,說的話都是很重要的話,懂得運用無為而治,百姓都各順其性,各安其生,當大功告成後,百姓渾然不覺,都說“我們搬來就如此呀!”

    [長篇大論]

    《佛教》小故事

    佛 在一家店鋪裏看到一尊釋迦牟尼像,青銅所鑄,形體逼真,神態安然,佛大悅。若能帶回寺裏,開啟其佛光,記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鋪老板要價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見佛如此鍾愛它,更加咬定原價不放。 佛回到寺裏對眾僧談起此事,眾僧很著急,問佛打算以多少錢買下它。佛說:“500元足矣。”眾僧唏噓不止:“那怎麽可能?”佛說:“天理猶存,當有辦法,萬丈紅塵,芸芸眾生,欲壑難填,得不償失啊,我佛慈悲,普度眾生,當讓他僅僅賺到這500元!” “怎樣普度他呢?”眾僧不解地問。 “讓他懺悔。”佛笑答。眾僧更不解了。佛說:“隻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個弟子下山去店鋪裏和老板侃價,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個弟子下山去和老板侃價,咬定4000元不放,亦未果回山。就這樣,直到最後一個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時所給的價已經低到了200元。眼見著一個個買主一天天下去、一個比一個價給得低,老板很是著急,每一天他都後悔不如以前一天的價格賣給前一個人了,他深深地怨責自己太貪。到第十天時,他在心裏說,今天若再有人來,無論給多少錢我也要立即出手。第十天,佛親自下山,說要出500元買下它,老板高興得不得了——竟然反彈到了500元!當即出手,高興之餘另贈佛龕台一具。佛得到了那尊銅像,謝絕了龕台,單掌作揖笑曰:“欲望無邊,凡事有度,一切適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企業管理小故事

    一位著名企業家在做報告,一位聽眾問:“你在事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請問,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麽?”

      企業家沒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圈,隻是並沒有畫圓滿,留下一個缺口。他反問道:“這是什麽?”“零”“圈”“未完成的事業”“成功”,台下的聽眾七嘴八舌地答道。

      他對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實,這隻是一個未畫完整的句號。你們問我為什麽會取得輝煌的業績,道理很簡單:我不會把事情做得很圓滿,就像句號,一定要留個缺口,讓我的下屬去填滿它。”

      留個缺口給他人,並不說明自己的能力不強。這一部分事情,自己不去做,“無位”,讓下屬去做,這是一種管理的智慧,是一種更高層次上帶有全局性的圓滿。

      給猴子一棵樹,讓它不停地攀登;給老虎一座山,讓它自由縱橫。也許,這就是企業管理用人的最高境界。



    道德經第十八章

    [原文]

    —————————原文版—————————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

    大道廢,有仁義

    最古老的時候,百姓都很誠實,沒有任何虛偽。

    智慧出,有大偽

    當國君用“智慧”創造製度法令來治理百姓的時候,百姓就會用“智慧”來逃避它,所以虛偽狡詐也隨之而產生了。

    六親不和,有孝慈

    家族中不和睦相處,六親不和,孝慈自然會產生。這裏想到了第二章的“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凡是都是有兩方麵有好的就有壞的有壞的就有好的~

    國家昏亂,有忠臣

    當一個國家混亂以後,文武百官不能負責盡職,隨之而來“忠臣”也就出現了~

    老子告訴咱們凡是都有雙麵所以有“忠臣”的時候不一定是好事。有好的存在就有壞的存在,若是沒有好和壞那就會國泰民安。就像最初的一樣“沒有任何虛偽,人們都很誠實鄰居間互相幫助,人人都是雷鋒

    [長篇大論]

    智慧小故事

    讓長線變短

    一位搏擊高手參加錦標賽,自以為穩操勝券,一定可以奪得冠軍。但出乎意料的是,在最後的決賽中,他遇到了一個實力相當的對手,雙方竭盡全力攻擊。

    當對打到了中途,這位搏擊高手意識到,自己竟然找不到對方著數中的破綻,而對方的攻擊卻往往能夠突破自己防守中的漏洞。

    比賽的結果可想而知,搏擊高手慘敗在對方手下,也失去了冠軍的獎懷。

    他憤憤不平地找到自己的師父,一著一式地將對方和他搏擊的過程,再次演練給師父看,並請求師父幫他找出對方著式中的破綻。他決心根據這些破綻,苦練出足以攻克對方弱點的新著,一定要在下次比賽時,打倒對方,奪回冠軍的獎懷。

    師父笑而不語,在地上畫了一條線,要他在不能擦掉這條線的情況下,設法讓這條線變短。

    搏擊高手百思不得其解,怎麽能讓那條已經定格的長線變短呢?他思來想去最後也沒有什麽辦法,不得不再次向師父請教。

    沒想到師父卻在原先那道線的旁邊,又畫了一道更長的線。兩者相比較,原來的那條線,看起來確實顯得短了許多。

    師父開口道:“奪得冠軍的關鍵,不僅僅在於要攻擊對方的弱點,正如地上的長短線一樣,隻有你自己變得更強,對方就如原先的那條線一樣,也就在相比之下變得較短了。如何使自己更強,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我們無法讓對手變弱,但能讓自己變得更強。

     

    富蘭克林製辯

     

    美國的前總統富蘭克林,年輕時,年少氣盛,有一個好辯的惡習。

    有一天,一個朋友把他拉到一邊,苦口婆心地說:“富蘭克林,你真是不可思議。凡是與你意見不同的人,都會遭受到你的侮辱。你的朋友們都發現,隻要你不在他們身邊,他們就會很快樂。想想看,你好辯的代價有多高呀!你真是博學多聞,以至沒有人能再教給你什麽了嗎?事實上,誰也不可能再自討苦吃。所以,你的知識就到此為止了,因為,你再也沒有增加知識的可能了。”

    富蘭克林接受了這個勸告,立刻下定決心,改變以住乖僻、好辯的習性。剛開始的時候,富蘭克林還有些急躁,但是,時間一長就很自然,他就非常習慣了。

    “我奉行這條法則”,富蘭克林說,“我要承受所有反駁我的正確言論,坦白地麵對錯誤。我甚至嚴禁自己再使用那些極端的字眼,如:絕對、毫無疑問等等。我使用的字眼是:我想、我猜、很可能、或者是,目前我的想法是……當某個人的意見與自己相反,而我又認為對方錯了的時候,我不會立刻表現出反對的態度。我會設身處地揣摩,也許在某種環境或某個時刻內,他是對的,但是就目前而言,我想我的看法可能和他有些不同……我很快發現這種態度上的轉變對我產生了頗大的效益。與人談話時,我就變得比以前更和氣。其結果,往往是讚成我的人比反對的多。而且,如果我發現自己是錯的,也不再有羞恥的感覺,我也比以前更容易說服別人,使他們讚同我的看法——如果碰巧是我對了的時候。”

    富蘭克林克服了好辯的惡習,改善和促進了人際關係,50年來,沒有一個人聽到富蘭克林對別人作非理性的批判。這種正直的性格使富蘭克林結交了很多好朋友,也終於使富蘭克林成為美國曆史上最有才幹、彬彬有禮的外交家和善於掌握公眾言論的政治家之一。但他還是謙虛地說:“我隻不過是一個口才很差、不夠聰明、講話常吱吱唔唔,甚至時常講錯話的人,但卻能抓住重點。”




    道德經第十九章

    [原文]

    —————————原文版—————————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譯文]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真正的聖人或統治者應該以無為而治放棄束縛人們的巧智,這樣就會使百姓受益百倍了。

    絕仁棄義,民複孝慈

       真正的仁慈者都應該放棄禮儀,這樣就會使百姓回到原始的孝慈時代。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如果大家都放棄了一些利益和難得的物品,那麽就不會有盜賊了。這裏讓我想到了第三章的“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上麵在此隻是列舉了三個實例,文字描述的事情是有限的,這裏是希望人們都以“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長篇大論]

    老子在本章提到了“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往往有道行的人,都是很樸實的。大家好好理解。

     

    無憑無據的信義

     

    胡雪岩是清末的一位有名的紅頂商人,他在經商的同時也開辦了一家阜康錢莊。

    阜康錢莊開業不久,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客戶。

    這位特殊的客戶叫羅尚德,是清朝駐守杭州綠營兵的千總。他存入阜康一萬兩銀子,既不要利息,也不要存折。這讓阜康錢莊的掌櫃很為難。

    原來羅尚德在老家時,是個賭徒,訂下婚約卻不提婚期,因為好賭,用去了嶽父家一萬兩銀子,一直還不上,最後嶽父提出隻要羅尚德同意退婚,寧可不要銀子。這下可刺激了羅尚德,他不僅同意退婚,並且發誓做牛做馬也要還上這一萬兩銀子。

    羅尚德後來投軍,辛辛苦苦,十多年熬到六品武官的職位,省吃儉用積攢了這一萬兩銀子。前幾天接到命令,要到江蘇與太平軍開仗,因為沒有親眷相托,因而將銀子存入阜康錢莊。

    他對錢莊的夥計說:“我既不要利息,也不要存折。就是因為我相信阜康錢莊的信譽,我把錢存在這裏讓你們給以保管,我不是圖增利息;我自己帶兵打仗生死未卜,也沒有必要帶個存折在身上,那多麻煩呢。”

    得知這一情況,胡雪岩當即決定:盡管客戶不要利息,也仍然以三年定期的利息給予計算,盡管客戶不要存折,也仍然要立個字據交由當時的主管劉慶生代管。

    羅尚德後來在戰場上陣亡。臨死前,他委托兩位當兵的老鄉將自己存在阜康錢莊的銀子提出,轉給老家的親戚,以便還上嶽父家的賭債。

    兩位老鄉沒有任何憑據就來到了阜康錢莊,辦理銀子的轉移手續。原以為會受到錢莊的刁難和麻煩,甚至阜康錢莊會因為沒有憑據賴賬。他們沒想到阜康錢莊除了請人證實他們是羅尚德的老鄉以外,沒費半點周折,就連本帶利為他們辦了手續。

    阜康錢莊付出了羅尚德一萬兩的存款。兩個辦理取兌銀兩的老鄉回到軍營,講了他們的經曆,許多官兵把自己的多年積蓄甘願長期無息存在阜康錢莊。

    從此,阜康錢莊的聲譽一下子傳開了。 



    道德經第二十章

    [原文]

    —————————原文版—————————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畏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獨泊兮其未兆,若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兮其若晦,寂兮似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注音版—————————

    絕(jué)學(xué)無(wú)憂(yōu).
    唯(wéi)之(zhī)與(yǔ)阿(ā),相(xiāng)去(qù)幾(jǐ)何(hé)
    善(shàn)之(zhī)與(yǔ)惡(è),相(xiāng)去(qù)何(hé)若(ruò)
    人(rén)之(zhī)所(suǒ)畏(wèi),不(bù)可(kě)畏(wèi)畏(wèi).
    荒(huāng)兮(xī)其(qí)未(wèi)央(yāng)哉(zāi)!
    眾(zhòng)人(rén)熙(xī)熙(xī),如(rú)享(xiǎng)太(tài)牢(láo),
    如(rú)登(dēng)春(chūn)台(tái).
    我(wǒ)獨(dú)泊(bó)兮(xī)其(qí)未(wèi)兆(zhào),
    若(ruò)嬰(yīng)兒(ér)之(zhī)未(wèi)孩(hái),
    乘(chéng)乘(chéng)兮(xī)若(ruò)無(wú)所(suǒ)歸(guī).
    眾(zhòng)人(rén)皆(jiē)有(yǒu)餘(yú),而(ér)我(wǒ)獨(dú)若(ruò)遺(wèi).
    我(wǒ)愚(yú)人(rén)之(zhī)心(xīn)也(yě)哉(zāi)!沌(dùn)沌(dùn)兮(xī)!
    俗(sú)人(rén)昭(zhāo)昭(zhāo),我(wǒ)獨(dú)昏(hūn)昏(hūn)
    俗(sú)人(rén)察(chá)察(chá),我(wǒ)獨(dú)悶(mèn)悶(mèn).
    忽(hū)兮(xī)其(qí)若(ruò)晦(huì),寂(jì)兮(xī)似(sì)無(wú)所(suǒ)止(zhǐ).
    眾(zhòng)人(rén)皆(jiē)有(yǒu)以(yǐ),我(wǒ)獨(dú)頑(wán)且(qiě)鄙(bǐ).
    我(wǒ)獨(dú)異(yì)於(yū)人(rén),而(ér)貴(guì)求(qiú)食(shí)於(yū)母(mǔ).

    [譯文]

    絕學無憂

    絕棄令人煩惱的死知識,就不會有憂愁。可以解釋為知道的事情越多煩惱越多。(個人感覺這樣的解釋和說法不是很對,大智慧都是很簡單的,有句話說的好生活是最好的老師,文字上的東西隻能讓你苦心去專研文字而實際中的本意並沒有真正的理解。這裏引用一句話“東方有聖人,西方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就是說真理隻有一個,東方表到的方式不同,西方表達的方式也不同於東方,但是真理始終是那一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一個大字不識但是他的智慧不比別人差。記得他說過的一句話“往往下下等的人有這上上等的智慧。”)

    唯之以阿,相去幾何?

    這裏的“”“”是表示我們講話對人的態度,唯是誠誠懇懇的接受,阿是拍馬屁的應對不管對方說的對還是錯。“”“”有什麽差別?。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行善積德和無惡不作有什麽差別?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如果隻把知識當做登向士途的台階,那麽讀書就變成與個人榮辱緊密相關,那麽讀書確實令人生畏,也確實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大道與世俗相差太遠了!這裏的“”是形容詞,這裏形容像沙漠一樣,麵積廣大無邊,無邊無際,永遠沒有盡頭。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道”像沙漠一樣,麵積廣大無邊,無邊無際,永遠沒有盡頭,而人們卻熙熙攘攘的擁擠在一條仕途的小路上,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

    而我卻淡薄寧靜無動於衷,好像一個失落的嬰兒,若存所宅。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眾人都各懷所誌,盈溢雄心的樣子,而我卻是無味無欲,若有所失的樣子。我真的是愚蠢之人呀!心中是沌沌然然。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世人都炫耀自炫,而我卻昏昏昧昧。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世人都精明機巧,而我卻不所識別的樣子。

    澹兮其若海,蓼兮若無止。 

    一邊靜的像海似的,另一麵卻像不止的飆風。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別人好像都很有作為,而我不求上進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我同世人不同,我是追求道的生活。

     

    [長篇大論]

    老子追求道的生活,收道、悟道、得道。下麵故事很有意思!

    說老子騎青牛過函穀關,在函穀府衙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經》時,一年逾百歲、鶴發童顏的老翁招招搖搖到府衙找他。 老子在府衙前遇見老翁。
    老翁對老子略略施了個 禮說:“聽說先生博學多才,老朽願向您討教個明白。”
    老翁得意地說:“我今年已經一百零六歲了。說實在話,我從年少時直到現在,一直是遊手好閑地輕鬆度日。與我同齡的人都紛紛作古,他們開墾百畝沃田卻沒有一席之地,修了萬裏長城而未享轔轔華蓋,建了4舍屋宇卻落身於荒野郊外的孤墳。而我呢,雖一生不稼不穡,卻還吃著五穀;雖沒置過片磚隻瓦,卻仍然居住在避風擋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現在可以嘲笑他們忙忙碌碌勞作一生,隻是給自己換來一個早逝呢?”
    老子聽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說:“請找一塊磚頭和一塊石頭來。”
    老子將磚頭和石頭放在老翁麵前說:“如果隻能擇其一,仙翁您是要磚頭還是願取石頭?”
    老翁得意地將磚頭取來放在自己的麵前說:“我當然擇取磚頭。”
    老子撫須笑著問老翁:“為什麽呢”?
    老翁指著石頭說:“這石頭沒楞沒角,取它何用?而磚頭卻用得著呢。”
    老子又招呼圍觀的眾人問:“大家要石頭還是要磚頭?” 眾人都紛紛說要磚而不取石。
    老子又回過頭來問老翁:“是石頭壽命長呢,還是磚頭壽命長?” 老翁說:“當然石頭了。”
    老子釋然而笑說:“石頭壽命長人們卻不擇它,磚頭壽命短,人們卻擇它,不過是有用和沒用罷了。天地萬物莫不如此。壽雖短,於人於天有益,天人皆擇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壽雖長,於人於天無用,天人皆摒棄,倏忽忘之,長亦是短啊。” 老翁頓然大慚。

     

    國王與三個兒子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老的國王,他決定不久後就將王位傳給三個兒子中的一個。一天國王把三個兒子叫到跟前說:“我老了,決定把王位傳給你們三兄弟中的一個,但你們三個都要到外麵去遊曆一年。一年後回來告訴我,你們在這一年內所做過的最高尚的事情。隻有那個真正做過高尚事情的人,才能繼承我的王位。”

    一年後,三個兒子回到了國王跟前,告訴國王自己這一年來在外麵的收獲。

    大兒子先說:“我在遊曆期間,曾經遇到一個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托我把他的一袋金幣交給他住在另一鎮上的兒子,當我遊曆到那個鎮上時,我把金幣原封不動地交給了他的兒子。”

    國王說:“你做得很對,但誠實是你做人應有的品德,不能稱得上是高尚的事情。”

    二兒子接著說:“我旅行到一個村莊,剛好碰上一夥強盜打劫,我衝上去幫村民們趕走了強盜,保護了他們的財產。”

    國王說:“你做得很好,但救人是你的責任,還稱不上是高尚的事情。”

    三兒子遲疑地說:“我有一個仇人,他千方百計地想陷害我,有好幾次,我差點就死在他的手上。在我的旅行中,有一個夜晚,我獨自騎馬走在懸崖邊,發現我的仇人正睡在一棵大樹下,我隻要輕輕地一推,他就掉下懸崖摔死了。但我沒有這樣做,而是叫醒了他,告訴他睡在這裏很危險,並勸告他繼續趕路。後來,當我下馬準備過一條河時,一隻老虎突然從旁邊的樹林裏躥出來,撲向我,正在我絕望時,我的仇人從後麵趕過來,他一刀就結果了老虎的命。我問他為什麽要救我的命,他說’是你救我在先,你的仁愛化解了我的仇恨。’這……這實在是不算做了什麽大事。”

    “不,孩子,能幫助自己的仇人,是一件高尚而神聖的事,”國王嚴肅地說:“來,孩子你做了一件高尚的事,從今天起,我就把王位傳給你。”

    大道理:不要長久地仇視他人,要懂得用寬容的心,用愛,去看待仇視自己的人,愛能化解仇恨。這樣的人才是高尚的人,才是一個大寫的人。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原文]

    —————————原文版—————————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注音版—————————

    (kǒng)(dé)(zhī)(róng),(wéi)(dào)(shì)(cóng).
    (dào)(zhī)(wéi)(wù),(wéi)(huǎng)(wéi)(hū).
    (hū)(xī)(huǎng)(qí)(zhōng)(yǒu)(xiàng),
    (huǎng)(xī)(hū)(qí)(zhōng)(yǒu)(wù).
    (yǎo)(xī)(míng)(xī),(qí)(zhōng)(yǒu)(jīng),
    (qí)(jīng)(shèn)(zhēn),(qí)(zhōng)(yǒu)(xìn).
    (zì)(gǔ)(jí)(jīn),(qí)(míng)(bù)(qù),
    (yǐ)(yuè)(zhòng)(fǔ).
    (wú)(hé)(yǐ)(zhī)(zhòng)(fǔ)(zhī)(rán)(zāi)
    (yǐ)(cǐ).

    [譯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這裏的“孔”代表空,空代表無,無代表道,我們要以空為修道的法門,在從德開始入手,然後才能順隨從道。有道行的人都是懂得遵循自然來行事的人。一些做大事的人都是很會運用自然規律的人。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的作用是創造出物,但是它好像有又好像無,好像是實際存在的有好像是虛的,在惚兮恍兮中好象有象呈現,但有在惚兮恍兮中好象有可見得到的物質產生。在窈兮冥兮中的好象有精微物體結晶,而且越來越真實,在它裏麵包含了宇宙中一切信息。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從古至今,這些信息一直都被保存下來,供人們了解宇宙的一切信息。我們如何能知道這一切那?這就需要靠 “”。我們要從道中了解宇宙。

    [長篇大論]

    天下歸周 

    周文王以美德治理國家,不到三年的時間,天下就有三分之二的地方歸附於他了。

    商紂王聽說了,十分憂慮,對大臣說:“我如果苦心積慮,與他爭奪天下,難免讓自己心神勞累,但如果我置之不理,恐怕將來他會危及我的統治。我該怎麽辦呢?”

    崇侯虎說:“姬昌行仁義而且善於謀略,太子姬發勇敢而果斷,他的第二個兒子姬旦為人恭儉而且知時務。如果我們順從他們,就會被他們所欺辱;如果我們放縱他們,就會被他們所滅亡。承他現在還沒有完全成功,我們應該及時行動消滅他。”

    於是,商紂王派兵把周文王拘緊起來。

    周太子姬發用千金求得天下奇珍異寶,獻給紂王,又買通紂王周圍的寵信之臣為文王說清。紂王見到那些奇珍異寶,十分高興,就釋放了周文王。

    周文王回到國內,就修建豪華的玉門和歌舞用的靈台,挑選美麗的少女,天天擊鼓取樂,一次迷惑紂王。

    紂王聽說了,高興地說:“姬昌已經改弦更張了,耽於享樂,我再也不用擔心他了。”

    於是,他又開始他以前荒淫無恥的生活,還變本加厲,設置炮烙酷刑,挖了忠臣比幹的心來下酒,拋開孕婦的肚子,誅殺了那些直言進諫的人。抓魚引起天下人的反抗,周文王也乘機發兵征討紂王,並最終統一天下。

    老子對他的弟子們講述這件事的時候,讚歎地說:“周文王甘心讓自己行為受辱,讓自己處於一個受屈辱的地位,是因為他明白一個道理,受其辱,才能得其榮,為天下亡。”

    小老虎種花

    有一隻小老虎時時都想幹出一番大事業,以便有資本獲得百獸們的尊重和崇拜。但它整天遊手好閑,不做任何事,隻一門心思地考慮著如何才能出人頭地,惹得百獸們背地裏都叫它“空想家”。

    後來,小老虎閑逛到山腳下的老山羊家,老山羊見它成天不做事,忍不住就教訓了它幾句。

    小老虎說:“我不是不想幹事,而是想幹大事,因為我要出人頭地,可一直找不到出人頭地的方法。”

    老山羊帶著小老虎來到院子後的花園裏,然後從口袋裏拿出一包種子說:“這是九月菊的種子,現在你想個辦法讓它們早點開花,並讓它們的花朵鮮豔奪目、出人頭地吧。”

    “想讓它們在花中出人頭地,還不簡單麽?咱們把它埋進土裏,它就會生根發芽,鑽出土壤,在秋天開出美麗的花朵。”說完,小老虎便刨土準備種下種子。

    “你這樣做是不是埋沒了它們?”老山羊笑著問。

    “可是,如果不經過埋沒階段,它們怎麽可能發芽破土而出呢?”

    “孩子,看來你早就知道出人頭地的方法呀。”

    “您是說……”小老虎有所感悟。

    大道理:惟有埋頭,才能出頭。一個人如果急於出人頭地,除了自尋苦惱之外,不會真正得到什麽。人隻有埋頭做事,才能有所作為,最後出人頭地。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原文]

    —————————原文版—————————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注音版—————————

    (qǔ)(zé)(quán),(wǎng)(zé)(zhí),(wā)(zé)(yíng),
    (bì)(zé)(xīn),(shǎo)(zé)(de),(duō)(zé)(huò),
    (shì)(yǐ)(shèng)(rén)(bào)(yī),(wéi)(tiān)(xià)(shì).
    (bù)(zì)(xiàn)(gù)(míng),(bù)(zì)(shì)(gù)(zhāng),
    (bù)(zì)(fá)(gù)(yǒu)(gōng),(bù)(zì)(jīn)(gù)(cháng).
    (fū)(wéi)(bù)(zhēng),
    (gù)(tiān)(xià)(mò)(néng)(yǔ)(zhī)(zhēng).
    (gǔ)(zhī)(suǒ)(wèi)(qǔ)(zé)(quán)(zhě),
    (qǐ)(xū)(yán)(zāi)!(chéng)(quán)(ér)(guī)(zhī).

    [譯文]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曲則全理解層麵可以理解出很多比如說彎曲的橡膠棒跟堅硬的木頭棒當然是橡膠棒可以保全做人也是一樣,要能屈能伸做什麽事情對待什麽事情都要以陰陽去看這樣你看到的東西才會更多。枉則直有彎曲才能有伸直,窪則盈有低凹的地方才能裝滿就像大海一樣,弊則新敝去舊的才能有新的,少則得少取才能多得,多則惑貪多反而會迷惑。

    故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所以聖人以無為順其自然的原則來行事,也是為天下所有人樹立一個好的典範。

    不自見則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不炫耀自己有多能耐,反而自己卻很突出。不自以為是,反而會彰顯。不自己誇耀,反而會立功。不自吹自傲自誇,所以能長治久安。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

    正因為不與他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跟他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因此古人所謂的“委曲可以保全”絕對不是虛言。大家應該去好好地學習。

     

    [長篇大論]

    自己與別人 

     

    一位十六歲的少年去拜訪一位年長的智者。

      他問:我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能夠給別人愉快的人呢?

      智者笑著望著他說:孩子,在你這個年齡就有這樣的願望,已經是很難得了。很多比你年長很多的人,從他們問的問題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給他們多少解釋,都不可能讓他們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隻好讓他們那樣好了。

      少年滿懷虔誠地聽著,臉上沒有流露出絲毫得意之色。

      智者接著說:我送給你四句話。第一句話是,把自己當成別人。你能說說這句話的含義嗎?

      少年回答說:是不是說,在我感到痛苦憂傷的時候,就把自己當成是別人,這樣痛苦就自然減輕了;當我欣喜若狂之時,也把自己當成別人,那些狂喜也會變得平和一些?

      智者微微點頭,接著說:第二句話,把別人當成自己。

      少年沉思一會兒,說:這樣就可以真正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求,並且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幫助?

      智者兩眼發光,繼續說道:第三句話,把別人當成別人。

      少年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說,要充分地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領地?

      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話是,把自己當成自己。這句話理解起來太難了,留著你以後慢慢品味吧。

      少年說:這句話的含義,我是一時體會不出。但這四句話之間就有許多自相矛盾之處,我用什麽才能把它們統一起來呢?

      智者說:很簡單,用一生的時間和經曆。

      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後叩首告別。

      後來少年變成了壯年人,又變成了老人。再後來在他離開這個世界很久以後,人們都還時時提到他的名字。人們都說他是一位智者,因為他是一個愉快的人,而且也給每一個見到過他的人帶來了愉快。

    張遼交友

    三國時候,魏國有一個出名的大將叫張遼,他和另一位將軍武周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可是,因為一點小事,兩人鬧翻了臉,互相都說對方不對,不夠朋友。從此,兩人斷絕了友情,見麵連話都不說。

    有一天,張遼聽說有一位叫胡質的人,人品和學問都很了不起,便托人給胡質捎話說,他要親自去拜會胡質,同胡質交個朋友。他滿以為自己的聲望、地位這麽高,還主動去見人家,一定會受到歡迎的。沒想到,胡質以身體不好為理由,拒絕了。

    不幾天,張遼在半路恰好遇上了胡質,看見胡質身體結實,紅光滿麵,哪裏像身體不好的樣子。他有些不高興,埋怨說:“我誠心誠意跟你交朋友,你怎麽嫌棄我呢?”

    胡質不軟不硬地回答:“這得問你自己呀?”

    “怪我?”張遼愣住了。

    “可不是!”胡質誠懇地說:“交朋友,應看大節,不計小事,才能保持長久的友誼。武周為人不錯,你誇獎過他。現在,隻為雞毛蒜皮的小事,你就不理他了,我的才學比他差遠了,怎麽能讓你長久地依賴我呢?如果我們倆也好不了多久就會崩,還不如不做朋友呐!”

    張遼聽了,又慚愧,又感激,連連向胡質道謝。隨後,他就去找武周道歉,承認自己的錯誤,武周也作了自我批評。於是,兩人又像以前一樣和好了。

    胡質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地對張遼說:“知道自己錯了,能馬上改正,你這個人可交。”說著,他熱情地邀請張遼到自己家裏去做客,他們終於成了好朋友。

    低調處世的郭子儀

    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平定安史之亂而名揚天下,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沙場。天下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

    在郭子儀家中,沒有家丁守門,無需通報任何人都可以到內院找他。有一次郭子儀在給夫人梳頭的時候,被外人看到了,一時間傳遍了京城,在封建社會男人給女人梳頭,可不是一件小事。郭子儀的兒子對輿論實在是忍無可忍了,找到父親問他為什麽要這樣做。郭子儀說:“不設家丁看門,說明我沒有什麽見不得人的事;任何人都可以到內院來見我,說明我心懷坦蕩;我們這樣的家族,顯赫尊貴已經到了極點,如果我不這樣做,距離災禍就不遠了”。

    對手與潛能

    動物園最近從國外引進了一隻極其凶悍的美洲豹供人觀賞。為了更好地招待這位遠方來的貴客,動物園的管理員們每天為它準備了精美的飯食,並且特意開辟了一個不小的場地供它活動和遊玩。然而美洲豹始終悶悶不樂,整天無精打采。

    也許是剛到異鄉,有點想家吧?誰知過了二個多月,美洲豹還是老樣子,甚至連飯菜都不想吃了。

    眼看著它就要不行了,園長驚慌了,連忙請來獸醫多方診治,檢查結果又無甚大病。萬般無奈之下,有人提議,不如在草地上放幾隻美洲虎,或許有些希望。

    原來人們無意間發現,每當有美洲虎經過時,美洲豹總會站起來怒目相向,嚴陣以待。

    果不其然,棲息之所有了美洲虎的加入,美洲豹立刻變得活躍起來,又恢複了昔日的威風。

      勇者隻有在對手的麵前,才能展現出威力。人生中隻有有了對手,才會時刻激勵我們保持旺盛的鬥誌,不斷去挖掘自身的潛力。善待你的對手吧,因為他的存在就像是一針強心劑;感謝你的對手吧,他會使你成為一隻威風凜凜的“美洲豹”。




    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原文]

    —————————原文版—————————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教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注音版—————————

    (xī)(yán)(zì)(rán).
    (gù)(piāo)(fēng)(bù)(zhōng)(zhāo),
    (zhòu)(yǔ)(bù)(zhōng)(rì).(shú)(wèi)(cǐ)(zhě)
    (tiān)(dì),(tiān)(dì)(shàng)(bù)(néng)(jiǔ),
    (ér)(kuàng)(yū)(rén)(hū)
    (gù)(jiào)(cóng)(shì)(yū)(dào)(zhě),(tóng)(yū)(dào),
    (dé)(zhě),(tóng)(yū)(dé),(shī)(zhě),(tóng)(yū)(shī).
    (tóng)(yū)(dào)(zhě),(dào)(yì)(lè)(de)(zhī);
    (tóng)(yū)(dé)(zhě),(dé)(yì)(lè)(de)(zhī);
    (tóng)(yū)(shī)(zhě),(shī)(yì)(lè)(de)(zhī).
    (xìn)(bù)(zú)(yān),(yǒu)(bù)(xìn)(yān).

    [譯文]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

    就已自然來說吧!飆風亂刮也不到一個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可是這些是誰在操作主宰那?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是天地(也就是自然)。天地都不能長久永遠不變,更何況是人了!

    故教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所以從事道(順其自然)方麵修煉的人,就能和道溶為一體同於道,從事於德方麵修煉的人,就能和德溶為一體同於德,失去道德的人就要被而【拋棄。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同於道的人,就會得到道的支持促使道能很容易接受他;同於德的人,就會得到德德支持也促使德能很容易的接受他;失去道德的人,就會得到失去道德人接受他(同時也會遭到道德的懲罰)。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誠信不足的人,人民自然就不會相信他。(隻有人們心中真正的接受大自然,這樣才會真正的了解它,應用它,也是為什麽有的人打坐要到環境好的地方有的人為什麽可以天人合一了~個人之見如有不對還望海涵多多指教。)

    [長篇大論]

    勝在有道的晉文公

    晉文公幫助周襄王安定了王室,周襄王為了獎勵晉文公,決定賜給晉文公四座城池,就是黃河北岸的陽樊、溫、原和儷於。然而,在周襄王賜予的四個城邑中,原邑的老百姓由於受首領原伯貫的欺騙,不願意歸順晉國,晉文公就起兵前去用武力征服。

    晉文公同大將趙衰一起來到原邑城下,隻見原邑城池森嚴壁壘。原邑的守軍和老百姓因為聽說晉國在收歸陽樊時把陽樊的老百姓全部都殺了,就又恐懼又憎恨晉軍,共同發誓死守原邑。趙衰見此情景,就對晉文公說:“原國的老百姓之所以不願意歸順我們晉國,是因為我們與他們之間沒有往來,他們不知道您是有道的國君,國君如果能夠取信於原邑的老百姓,那麽,原邑就會不攻自破,自然就會歸順我們了。”

    晉文公就采納了趙衰的建議,與原邑的人約定,晉軍攻城隻用三天,攻不下城池,並會自動解圍,不影響老百姓的生活和生產。同時,晉文公還向自己的士兵宣布:隻圍城三天,隻需準備三天的口糧。

    到了第三天,原邑的老百姓跑出來向晉軍報告,說:“城中已經得知晉軍並未屠殺陽樊的老百姓,並且知道晉文公如此照顧老百姓,準備明天晚上偷偷打開城門,歡迎晉軍進城。”

    晉軍將領得知這一消息後,就要求晉文公等一等再撤兵,等明天拿下城池。晉文公堅決不同意,說:“我已經發出了隻圍城三天的命令,現在如果不按時撤兵,就是失信於軍,失信於民。即使我們得到城池,而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那就得不償失了。”

    第二天天一亮,晉文公就下達了撤退的命令。晉軍立即解除了對原邑的包圍。

    原邑的老百姓見此情景,都說:“晉侯寧失城不失信,真是一位有道之君。”老百姓便紛紛在城牆上插上降旗,有的還跑出城來追隨晉軍,原邑的首領原伯貫想阻止也阻止不了,晉軍退了不到三十裏,原邑就派人來投降了。

    晉文公就讓軍隊原地不動,自己單車進入原城接受歸順。老百姓見此,更是歡欣鼓舞。原伯貫來見晉文公時,晉文公也仍以王公卿士的禮節相待,又委任他為原地大夫,兼領陽樊。然後,即班師回晉。

    這次收複原地的行動,使晉文公在民眾中的威信更加高大起來。

    高山流水遇知音 

      俞伯牙從小就酷愛音樂,他的老師成連曾帶著他到東海的蓬萊山,領略大自然的壯美神奇,使他從中悟出了音樂的真諦。他彈起琴來,琴聲優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雖然,有許多人讚美他的琴藝,但他卻認為一直沒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他一直在尋覓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誌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俞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裏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裏聽了起來。”

      俞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幹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麽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麽曲子?”

      聽了俞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讚歎弟子顏回的曲譜,隻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曆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俞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裏相會。

      和鍾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麽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淒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歎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道德經第二十四章

    [原文]

    —————————原文版—————————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

    —————————注音版—————————

    (qǐ)(zhě)(bù)(lì),(kuà)(zhě)(bù)(xíng),
    (zì)(xiàn)(zhě)(bù)(míng),(zì)(shì)(zhě)(bù)(zhāng).
    (zì)(fá)(zhě)(wú)(gōng),(zì)(jīn)(zhě)(bù)(zhǎng).
    (qí)(zài)(dào)(yě),(yuē)(yú)(shí)(zhuì)(xíng).
    (wù)(huò)(è)(zhī),(gù)(yǒu)(dào)(zhě)(bù)(chǔ)(yě).

    [譯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這裏的“”不是企業的者的意思,是提高提升自己的意思。抬起腳尖想提高自己的高度,反而會站不穩。跨者不行 把正常的兩步並作一步走路,反而不會走快。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憑著自己的眼睛去看反而看不清。隻憑著自己的主意去判斷事情,反而不會分清是非。自我誇耀的人反而沒有功勞。自大自滿的人反而不會長久。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

    如果從“”的方麵來說:上麵的行為都是多餘、累贅不堪的東西,就如同剩飯、贅瘤一樣,百害而無一利。所以修道的人一定要避免它,不要讓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長篇大論]

    老子在本章闡述了一些反麵的行為,這裏讓我想起了上一章的那就“故教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都是告訴世人要有道德,如果做最真的自己不失道德。  體道 悟道 守道 得道 。下麵請看立誌故事。

    孔子認錯

    有一年,孔子帶著幾個弟子來到海州遊曆。孔子邊遊玩邊向弟子們傳授學問。他說:“有些人對事情是生下來就知道的。”弟子們都點頭說是。

    正講著,傳來嘩啦啦的響聲。孔子忙說:“聽,山那邊下起了雷陣雨,快停車!”有位弟子下了車,仔細聽了聽,說:“這可能是山那邊有大海,這是那邊海浪拍打岩石的聲音!”孔子一聽是海,因為從沒見過,就帶著弟子,爬上山頂,朝東看去。

    孔子看著無邊無際的大海,感歎地說:“海真大啊!”他和弟子們在山頂盡情地觀賞大海的景色。

    一會兒,孔子口渴了,讓一個弟子下去舀點海水給他喝。那弟子拿起葫蘆正要下山,一位小漁民見了,不由哈哈大笑。孔子一愣,問:“小弟弟,你笑什麽?”小漁民遞上一壺清水,說,“老人家,你喝一點這水看看怎樣?”孔子喝過水說:“這海水真好喝啊!”小漁民說:“這不是海水,海水又鹹又苦,怎麽能喝呢?你們真是一群書呆子!”

    有位弟子聽小漁民這樣批評孔子,生氣了,對小漁民說:“對聖人不能無禮!”小漁民卻說:“聖人也不見得樣樣都懂,剛才想用海水解渴就錯了。再說,孔老夫子他會打魚嗎?”說完,他奔下山,駕起漁船進海,撒下魚網,一會兒捕上了不少魚。

    孔子看了,覺得很慚愧。他低著頭,站在山頂,沉思了好久好久,然後誠懇地對弟子說:“剛才說有些人生下來就知道,這話是不對的。我們千萬不可不懂裝懂啊!”

    孔子知錯改錯,勇於接受批評,人們更加尊敬他了,就把他登過的這座山叫孔望山。

    蕭何月下追韓信

    公元前205年6月18日晚,韓信給蕭何留下了這樣的字:“日未明兮,小星竟光。運未逆兮,才能隱藏。驢蹄蹇滯兮,身寄殊鄉。龍泉埋沒兮,若鈍無綱。芝生幽穀兮,誰為與探?蘭長深林兮,熟識其香?安得美人兮,願從與遊。同心斷金兮,為鸞為鳳。”“龍泉”劍是韓信祖傳之寶劍。乃是韓之二公子韓蟣虱所佩帶寶劍,三世經韓信父親傳至韓信之手。蕭何查軍回來,知道韓信離去後大驚,來不及向漢王報告,叫上兩名隨從,騎馬急急追趕,幸天有月色,正好幾天前天下暴雨,河水大漲,韓信到達寒溪,正值河水上漲。韓信因此過不了河,被蕭何連夜追上。
        蕭何把韓信安頓好,便立即去見劉邦。此時劉邦正生氣,因為有部下報告說蕭何也逃跑了,劉邦正生氣,一見蕭何,又怒又喜。大罵蕭何道:“難道連你也逃走嗎?”蕭何說:“臣不敢逃,臣追逃者!”“追何人?”“臣追韓信!”劉邦說:“入漢中以來,諸將士逃跑無數,沒見你追什麽人。如今說追韓信,我會信你嗎!”蕭何說:“諸將易得,象韓信乃是國士。這樣有才幹的人,漢王手下獨一無二。如果漢王想長居此地,韓信就沒什麽用。漢王想起爭天下,除韓信外漢王手下無人能當此重任。願漢王自己決定吧!”劉邦說:“我早想東向爭天下之意,怎麽甘心鬱鬱而居住在此?”蕭何說:“漢王有爭天下之心,要用韓信,他就留下;如不用,韓信還是要走。”劉邦說:“既然如此我就封韓信為將軍。蕭何說雖為將軍韓信一樣會走。”劉邦說:“難道要封為大將軍?”蕭何說:“這樣才能留住韓信!”劉邦說:既然你這麽器重韓信,為了你;我就封韓信為大將軍。於是要蕭何立即將韓信召來馬上封為大將軍。蕭何說:“吾王素來對屬下傲慢無禮,現在拜大將軍更要鄭重其事才能服眾。漢王有心;一要詔告全軍;二要築壇齋戒七日;挑選吉日;刻兵符、大將軍印。漢王一一照辦。

    消息一傳出,全軍將士紛紛猜測,幾位立過戰功的將軍;如樊噲、周勃、灌嬰等將軍心裏暗暗自喜,以為自己可能要成為漢大將軍了。吉日一到,劉邦召集百官諸將。劉邦登上拜將壇台,召來韓信,將大將印、兵符交給韓信,並告誡全軍:即日起韓信為漢大將軍,管理軍機要務,統帥節製所有軍馬;諸將有違令者,由韓信全權處斬。此令一下,全軍將士感到震驚,出呼所有人意料之外,軍令又不敢不從。韓信知道眾將士心裏不服自己,於是當場召集上萬將士,下令說:眾將士無論職位高低,誰能在一刻間能清楚報出軍士數量者,賞賜100斤金,進爵一級,於是眾皆躍躍欲試,可是卻無人能清楚的報出軍士人數。韓信隨口一報,經核對準確無誤。眾將皆不服曰:莫非事先清點好了?韓信乃大笑說:從現在起由漢王親自變換人數,剛才獎賞還是有效。於是經過了數次的變換,所有將士無人能準確知道兵將人數,韓信卻策馬走過一次,返回即能準確知道人馬多少,經過數次變換皆準確無誤。這時連漢王也開始暗暗稱奇,卻又不知韓信用何方法,此法即是後來眾所周知之“韓信點兵”速算。

    拜完將幾日,連劉邦都感到懷疑。韓信能否擔此大將軍重任。劉邦召來韓信對他說:“蕭丞相多次向我推薦將軍,說將軍才能過人。不知將軍有何妙計教我爭得天下?”韓信早就胸有成竹,先謝過劉邦知遇之恩。然後問:“如今東向爭天下,主要是項羽吧?漢王自料勇悍威猛能與項王比嗎?”劉邦沉默好久才說:“吾不如項王。”韓信起身再拜說:“恕我直言,我也以為大王不如項王。然我曾跟隨項王多年;請讓我說項王為人:項王乃是蓋世英雄,武藝高強,所向披靡,擋霸王者非死即廢。有萬夫不當之勇,但他不會任用良將,不會用計謀,所以隻是匹夫之勇而已;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話語溫柔;誰有病,都親自拿藥問候。到部屬有功,應當封賞;刻好印信又藏匿不予,此所謂婦人之仁;項王為天下霸主,不在關中為王,而建都彭城,不聽懷王之約,以親近喜愛來封賞諸侯,為主不公;諸侯見項王遷義帝江南,也回去趕舊主,自己占好地為王。項王每過一地,很殘暴,燒殺搶掠,天下百姓都怨恨又不親附。空有強威之名,雖為霸主,卻不得民心,所以說此強易弱。如大王和項王相反,收買人心,任誰是天下勇武,一樣能消滅。用攻下城邑分封功臣將士,誰不死命效力。用死命效力將士,攻欲罷戰歸鄉之士,他們何不敗散。況且三秦王為原秦將。帶秦兵打仗多年,死傷無數;又騙部屬投降,到新安被楚軍坑殺二十萬。秦父老對章邯,司馬欣,王翳三人恨之入骨。現楚強令三人為王,秦民無人喜歡。大王攻入武關,秋毫無犯,還除去秦法,與民約法三章。於諸侯約大王當王關中,百姓皆知,如大王起兵向東,三秦可傳檄而定。”劉邦聽了韓信一席話,如夢初醒、大喜過望。這時候才真正對韓信心誠悅服,相識恨晚。於是傳令大宴百官,和韓信同桌吃飯,把自己的食物推讓給給韓信吃;宴會完畢又讓韓信披上自己的衣服,同坐漢王車在城中遊行。韓信非常感激,決心死命效力,以報漢王知遇之恩。

    公雞的功勞 

       農場養了一隻雄偉壯觀的公雞,每天它都會準時報曉,為了感謝公雞的辛勞,主人每天清晨總要撒一把黃豆犒賞公雞。
       有一天,主人又撒下一大把黃豆,公雞居然撇著嘴不吃了。主人覺得很奇怪,問它為什麽不吃
       公雞抬著頭高傲地說:“你不能老是讓我吃這些便宜貨。天是我叫亮的,沒有我,你耕種就會吃到,就會延誤最好的時機,就會沒有收獲。如果你沒有收獲,你就隻有餓死。換句話說,我是你的救命恩人,你應該把最好的東西給我吃。”
       主人沒有爭辯,當天夜裏他就用一段麻線將公雞那尖尖的嘴巴牢牢地紮住了。
       第二天清晨,主人照例起床,拿起農具要下田,路過雞舍門口時,他對公雞說:“真奇怪,今天你沒有報曉,天怎麽還是亮了呢?”
       公雞羞得麵紅耳赤,不敢做聲。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人幫;一個籬笆,三個樁。”在任何時候,千萬不要忽視別人的付出與幫助,否則,你的路隻會越走越窄。謙虛一些,別人也會記你的功勞,世界離開了誰,都會照舊轉。

    廉頗負荊請罪

     公元前280年,秦王派大將白起,連著攻下趙國的代光、狼城兩座城。然後,卻又派遣使者到趙國,提出與趙王和好,要趙惠文王到黃河南麵的澠池與秦王相會。秦王的如意算盤是:借會晤扣押趙王,來以此要挾趙國。趙王有些擔心,藺相如自請護駕前往澠池赴約,讓廉頗帶兵看家,輔佐太子。廉頗把趙王一行送到邊境上,對趙王說:“大王這次出去,來回超不過30天;如果到了30天後大王還不回來,請讓我立太子為王,以杜絕秦國有什麽要挾的企圖。”趙王深感老將軍深謀遠慮,忠心耿耿,就答應了。
        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在澠池見了麵,雙方飲酒、談天,氣氛倒還和睦。酒席上正喝得起勁,秦王忽然對趙王說:“聽說趙王善於奏琴,正好樂師那裏有琴,趙王就給我彈支曲子吧。”趙王氣得臉都白了,心想:我還沒亡國呐,就成秦國的臣仆不成!可又沒辦法抗議,勉勉強強隻得彈了一曲。秦王回頭命令秦國的史官,記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在澠池相會,趙王為秦王鼓琴。”趙王有氣隻好往肚子裏咽。
         這時候,藺相如走上前,捧著一個瓦盆,畢恭畢敬地跪在秦王跟前,說:“趙王聽說大王您會彈奏秦國音樂,我這兒有個瓦盆,請大王賞臉彈個秦國小調吧。”秦王陡然變了臉色,不理藺相如。藺相如目光炯炯地盯著秦王,義正辭嚴道:“大王不要仗著秦國兵力強大就可以欺辱趙王。現在秦兵雖強,但眼前我離大王隻有五步遠,五步之內我可以讓血濺到大王身上!”秦王帶來的大臣們紛紛氣勢洶洶地拔刀要殺藺相如。藺相如毫不畏懼地圓睜雙眼,喝道:“哪個敢過來!”秦臣們惟恐秦王有個閃失,嚇得不敢動彈。秦王見藺相如動了真,逼得這麽緊,隻得虎著臉,硬著頭皮拿起筷子,在瓦盆上胡亂敲了幾下。藺相如馬上回身告訴趙國史官,記下“某年某月某日,趙王與秦王在澠池相會,秦王為趙王敲瓦盆。”
        秦王看酒席中占不到趙國什麽便宜,又接到報告趙國名將李牧率大軍兵臨河畔,虎視眈眈。心想:有這個藺相如在,滅趙國還真不那麽容易啊!就換了一副笑臉,說:“今天是秦趙和好的日子,不要傷了和氣。”
        秦王敬了趙王一杯酒,趙王也回敬一杯,兩國約定誰也不侵犯誰,澠池之會總算圓滿而散。不到30天,趙王又回到了趙國。
         趙王深深讚許藺相如的智勇過人,認為他給趙國爭了體麵,立了大功,拜藺相如做了相國。這樣一來,藺相如的職位就高過了領兵打仗的老將廉頗。廉頗可氣得夠嗆,氣呼呼地逢人便講:“我是趙國的大將,出生入死能征善戰,給趙國攻城斬將,立了多少功勞!他藺相如,一個小小的宦官的門客,憑著一張嘴巧言善辯,有什麽了不起的,卻爬到我上頭去了。早晚我得給他點兒顏色看,好好羞辱他一番,出出我這口悶氣!”
        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裏,藺相如就向趙王請了病假,呆在家裏不去上朝,免得與廉頗發生矛盾衝突。有一天藺相如和門客們駕車出遊,望見廉頗遠遠地在胡同口正路上站著,擋住了藺相如的去路。藺相如讓自己的車子拐到一邊,躲著廉頗;廉頗不依不饒地追過來,藺相如索性調頭回去了。廉頗很得意。
         藺相如的門客們氣不過,有的要收拾行裝離開相府。藺相如耐心地對眾人說:“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哪一個厲害?”眾人答:“當然是秦王了。”“對呀!”藺相如說,“我在秦國的大殿上當著如狼似虎的秦兵,連秦王都不懼怕,怎麽會單單怕廉將軍呢?兩虎相爭,必有一傷,我之所以忍讓老將軍,是怕咱們趙國將相不和而招來秦國的侵略,這是先國事後私事啊!”門客們更敬佩藺相如的為人和胸懷,要走的也不想走了。
         有人把藺相如的話告訴了廉頗,廉頗後悔不迭,立即去找藺相如。廉頗赤裸著身子,背著荊條跪在藺相如的相府門口,口裏說到:“我是個粗人,沒有見識,肚量窄,請相國罪罰,死而無憾。”藺相如連忙卸下廉頗背著的荊條,雙手攙扶起廉頗。兩個人都熱淚滾滾,在場的人沒有不感動的。
       就這樣,相國和大將軍和好了,二人結成生死之交。從此,文武二人同心協力保衛趙國,秦國還真的許久沒敢來侵犯。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原文]

    —————————原文版—————————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音版—————————

    (yǒu)(wù)(hùn)(chéng),(xiān)(tiān)(dì)(shēng),
    (jì)(xī)(liáo)(xī),(dú)(lì)(ér)(bù)(gǎi),
    (zhōu)(xíng)(ér)(bù)(dài),(kě)(yǐ)(wéi)(tiān)(xià)(mǔ).
    (wú)(bù)(zhī)(qí)(míng),(zì)(zhī)(yuē)(dào),
    (qiáng)(wéi)(zhī)(míng)(yuē)(dà).
    (dà)(yuē)(shì),(shì)(yuē)(yuǎn).(yuǎn)(yuē)(fǎn).
    (gù)(dào)(dà),(tiān)(dà),(dì)(dà),(wáng)(yì)(dà).
    (yù)(zhōng)(yǒu)(sì)(dà),(ér)(wáng)(chǔ)(yī)(yān).
    (rén)(fǎ)(dì),(dì)(fǎ)(tiān),(tiān)(fǎ)(dào),
    (dào)(fǎ)(zì)(rán).

     [譯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一個渾然一體的東西,在天地之前就早已存在了。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它無聲無形,獨立而存在,周而複始永無止境的運行著,它可以說是天地萬物的根源。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它叫做什麽名字,所以稱之它為:“”,勉強的描述它是“”。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它周行無所不至,曰:“”,逝周而無所不窮極,不偏於一個地方,曰“

    其體獨立,不隨於所適,保持本性,曰:“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焉

    宇宙間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是以地的法則運行,地是以天的法則運行,天是以道的法則運行,道是以自然為法則運行。

    [長篇大論]

    無法找到的“炫耀”

    有一天,蘇格拉底的弟子在一起聊天,一位出身富有的學生,當著所有的同學的麵,炫耀他家在雅典附近有一片廣大的土地。

    正當他吹噓的時候,一直不動聲色的蘇格拉地拿出一張地圖,說:“麻煩你隻給我看,亞細亞在哪裏?”

    “這一大片全是。”學生指著地圖洋洋得意地說。

    “很好!那麽,希臘在哪裏?”蘇格拉底又問。

    學生好不容易地找出一小塊兒來,但和亞細亞相比,實在是太渺小了。

    “雅典在哪裏?”蘇格拉底又問。

    “雅典,這個更小了,好像是在這裏。”學生指著一個小點說著。

    最後,蘇格拉地看著他說:“現在請你指給我看,你那塊廣大的天地在哪裏呢?”

    學生急得滿頭大汗也找不到了,他的田地在地圖上連個影子也沒有,他很尷尬地說:“對不起,我找不到。”

    與天地相比,個人永遠是微不足道的;與歲月相比,人生永遠是短暫的,與世界萬物相比,人的作為永遠是渺小的。人,永遠沒有資格驕傲,永遠不應該自滿,我們要以一顆謙卑的心,來認識天地間的萬物,要以有限的生命,來做好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人生天地間,我們永遠沒有資格驕傲。

    馴服獅子

    一位婦女因為丈夫不再喜歡她了而煩惱。於是,她乞求神給他幫助,教會她一些吸引丈的方法。神思索了一會兒對她說:“我也許能幫你,但是在教會你方法前,你必須從活獅子身上摘下三根毛給我。”

    恰好有一頭獅子常常來村裏遊蕩,但是它那麽凶猛,一吼叫起來人都嚇破了膽,怎麽敢接近它呢?但是為了挽回丈夫的心,她還是想到了一個辦法。

    第二天早晨,她早早起床,牽了隻小羊去那頭獅子常出現的地方,放下小羊她便回家了。以後每天早晨她都要牽一隻小羊給獅子。不久,這頭獅子便認識了她,因為她總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放一隻溫順的小羊討它喜歡。她確實是一個溫柔、殷勤的女人。

    不久,獅子一見到她便開始向她搖尾巴打招呼,並走近她,讓她敲它的頭,摸它的背。

    每天女人都會站在那兒,輕輕地拍拍它的頭。

    女人知道獅子已完全信任她了。於是,有一天,她細心地從獅子鬃上拔了三根毛。她激動地拿給神看,神驚奇地問:“你用什麽絕招弄到的?”

    女人講了經過,神笑了起來,說道:“以你馴服獅子的方法去馴服你的丈夫吧!”

    大道理:善待他人,連馴服獅子都可以做到,世間還有什麽做不到的。善待周圍的一切,周圍的一切都會聽從你的安排。

    年輕的農夫

    農民的勞動收成常常取決於天氣,隻要風調雨順,今年會豐收。不料夏天一直不下雨,收獲自然就比預想中的少;有時正在為麥子遭澇災而苦惱時,果樹卻結出了累累的果實。雖然農夫每年都祈求豐收,但真正有好收成的時候並不多。

    一位年輕的農夫再也無法忍受了,他在祭祀天神的時候抱怨說:“你真的能保證我們享受太平嗎?我看未必!我明明虔誠地祈求,怎麽還會有和去年一樣的饑荒?如果我是你,我會好好地計劃雨天和晴天,讓大家年年豐收。也許你根本就聽不進去我的話,但是,如果能夠讓我控製天氣,我就會……”

    天神說:“好吧,就讓你試試看。”

    農夫高興地說:“我現在需要雨……”話還沒有說完,他的田地的上空果然下起雨來了。

    他又試了一次:“出太陽!”雨停了,陽光和煦地照射著田地。

    年輕的農夫能夠自由掌控自己田地的天氣,於是他歡天喜地地開始工作。首先,耕地播種,種子播完之後,他說:“下雨!”馬上就下起了雨,一直下到他喊停為止,然後讓太陽出來曬暖田地,過了幾天,芽就冒出來了。到這裏為止,一切都很順利。

    後來,農夫不斷地下令下雨或者放晴,自己完全掌控著天氣。為了讓秧苗快點長大,他就把陽光加強了許多,直到看到秧苗快要枯萎了,便又急忙命令下雨,因為急著回家,他忘記了停止降雨。

    一年下來,別人都和平常一樣收獲到糧食,年輕的農夫卻為了操控天氣而費盡心機,不是陽光太強,就是雨水太多,結果什麽收成也沒有,反而筋疲力盡。他感覺自己再無力來掌控天氣了,就把改變天氣的能力還給了天神。

    社會環境對我們每個人總是公平的,不要認為自己的困難比別人的多,自己的能力比別人的強,自己的付出比別人多,自己的收獲比別人少。人為的控製,隻能增加控製的煩惱,順其自然,是最省事的方法.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原文]

    —————————原文版—————————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以萬乘之主,而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注音版—————————

    (zhòng)(wéi)(qīng)(gēn),靜(jìng)(wéi)(zào)(jūn)
    (shì)(yǐ)(jūn)(zǐ)(zhōng)(rì)(xíng)(bù)(lí)(zī)(zhòng)  (suī)(yǒu)(róng)(guān),燕(yàn)(chǔ)(chāo)(rán)
    (nài)(hé)(yǐ)(wàn)(shèng)(zhī)(zhǔ)
    (ér)(shēn)(qīng)(tiān)(xià)
    (qīng)(zé)(shī)(chén),躁(zào)(zé)(shī)(jūn)

    [譯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穩重可以主宰輕浮,因為它是根。寧靜可以主宰急躁,因為它是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所以聖人的行為都是以重為本。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雖然有那麽多華麗的物質享受,卻能泰然處事,不受它的影響,順其自然。

    奈何以萬乘之主,而身輕天下?

    一個一國之君怎麽可能以輕浮急躁的態度去治理國家呢?

    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輕浮就要失去了根本,急躁就要失去了控製。

    [長篇大論]

    茶師求死

    日本有一位茶師,為主人泡得一手好茶。

    一日,主人要去東京辦事,舍不得茶師,就讓茶師一同前往。茶師說:“現在外麵浪人很多,自己不會武藝,很擔心自己會吃虧的。”

    主人告訴他:“那你就穿上武士的服裝,帶上一把刀。把自己裝扮的和武士一樣,就可以了。”就這樣,茶師把自己打扮得像武士一樣,和主人一起進了東京。

    有一天,茶師的主人外出了,茶師自己閑得無聊,也就到外麵溜達。他剛出門不久,就遇到了一位浪人,並向他挑戰。茶師向浪人說:“我不是武士,隻不過穿著武士的衣服,帶著武士的刀。我根本就不會什麽武藝。”

    那個浪人就更不依不饒地說:“那樣就更不行了,你不是武士,卻要穿著武士的服裝,打扮成武士的樣子,猶如武士的風範。我一定要和你比武,來教訓你。”

    茶師沒有辦法,隻得答應,並且說:“我主人委托我做的事情,沒有辦完,等為主人辦完事後,今天下午在這裏進行決鬥。”那位浪人也同意了。

    茶師這時趕緊跑到武士訓練館裏去了,他撥開人群,直接來到武士教練的麵前,很懇切地向教練說:“老師,我想知道作為一個武士,怎樣死去才是最體麵的?”

    教練聽說後,很是吃驚,他想,凡是來訓練館的,都是來求教殺人的武藝,卻從來沒有要求學習如何死的。這個人一定很有來頭。於是就問他:“為什麽你要知道自己如何死的最體麵呢?”

    茶師如實地告訴了教練事情的原委。教練知道他是一個茶師,就讓他做一做茶道的表演。

    茶師答應了,開始為教練泡茶。茶師在泡茶的過程中,氣定神閑,神態自若,一招一式,非常嫻熟,讓所有在座的人並沒有感覺到這是一個行將就死的人。

    教練看後,對茶師說:“你不必求死,我可以教你一招出奇製勝的辦法。”

    茶師問:“那應該怎樣呢?”

    教練說:“你隻要用你泡茶的心去麵對浪人就可以了。”

    茶師領會了教練的意圖,就回去了。

    下午,浪人如約來到,茶師也按時到達約定地點。

    茶師麵對氣勢洶洶的浪人,心中記著教練告訴他的話,就用泡茶的心來應對浪人的挑釁。

    他很優雅地摘下帽子,放在身旁,然後脫下自己的外套,慢慢地,不慌不忙地一層層地疊好外套,也放在身旁,然後將內衣的袖口以及褲腳一一紮緊。

    隨著茶師有條不紊地整理,浪人開始恐懼了,發抖了,意識到這一定是一位武藝高強的對手。

    茶師全身整肅完畢,才拿起武士刀,神態鎮定,然後,突然大聲棒喝一聲,猛地把刀向空中一舉。

    這時,浪人嚇的撲通一聲跪在了地下,不斷地叩頭求饒,他說:“我認輸了,你是我見到的最偉大的武士。我向你投降。”

    曹操的兩次戰役

    官渡之戰:袁紹親點大軍七十萬人馬直逼官渡,曹操率領七萬軍隊迎敵。曹操冷靜的分析了雙方態勢“以靜製動,消其銳氣;出奇兵方能取勝”,因此製定了鳥巢燒糧的奇兵計劃。火光四起,煙霧彌空,袁家官兵哭嚎驚竄,曹軍將士呐喊追殺。官渡之戰局勢陡轉,袁紹隻帶八百多人渡河奔命,曹操大獲全勝,回許昌慶功。

    赤壁之戰:曹操收編劉表部眾,號稱八十萬大軍向長江推進。孫權命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率三萬精銳水軍,聯合屯駐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劉備軍,共約五萬人溯長江西進,迎擊曹軍。曹操將戰船首尾相連,結為一體,以利演練水軍,伺機攻戰。周瑜采納部將黃蓋所獻火攻計,並令其致書曹操詐降,曹操中計。黃蓋擇時率蒙衝鬥艦乘風駛入曹軍水寨縱火。曹軍船陣被燒,火勢延及岸上營寨,孫劉聯軍乘勢出擊,曹軍死傷過半,遂率部北退。赤壁決戰,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此戰為日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作為中國古代著名戰例被載入史冊,都是曹操指揮的,可結果恰恰相反,為什麽?曹操可謂是名垂青史的英雄了,就在他身上驗證了老子的精彩論述:“輕則失根,躁則失君。”給後人留下了活生生的學習案例。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周幽王,又叫姬宮涅。為人性暴寡恩,喜怒無常,整日飲酒食肉,從不過問國家大事,剛一即位就打發人到處找美女。右諫議大夫褒姠勸諫周幽王不應該這樣不理朝政,周幽王不但不聽,反而把褒姠下了大獄。褒姠的妻子趕緊花了一大筆錢,買下褒城最美麗的女孩,教會她唱歌跳舞,把她梳妝打扮一番,送進京師,獻給周幽王,替褒響贖罪。因為這個姑娘算是褒家人,所以,名叫褒姒。 

    周幽王見褒姒儀容嬌媚,光豔照人,非常高興,十分寵愛褒姒,一連十日不上朝,朝夕飲宴,沒完沒了。有些大臣進諫,幽王大怒:“有再諫者斬!”朝中大臣隻好紛紛告老歸田。

    可是褒姒自從進宮以後,就沒有笑過一次,整天悶悶不樂。周幽王就召樂工鳴鍾擊鼓,品竹彈絲,宮人歌舞進臨,褒姒卻全無悅色;他又命司庫每日進彩絹百匹,撕帛以取悅褒姒,褒姒雖愛聽裂絹的聲音,可也依舊不見笑臉;幽王又送各種珍奇禮物,想盡各種古怪的辦法叫她笑,但都沒有成功。

    為了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真是傷透了腦筋,於是在宮中懸賞:“有誰能讓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賞他一千賞兩黃金。”

     虢石父對周幽王說:“大王可以帶上娘娘上驪山去玩幾天。到了晚上,咱們把那裏的烽火點起來,讓附近的諸侯見了趕來,上個大當。娘娘見了許多兵馬撲了個空,肯定會笑的。”周幽王拍著手說:“好極了,就這麽辦吧!”

    於是,周幽王帶著褒姒到了驪山烽火台。周幽王向褒姒解釋烽火台的用處:從邊疆到國都,每隔一定距離修一個高土台,派士兵日夜駐守,當有敵人進犯的時候,烽火台上的駐兵立刻點燃烽火,向相鄰的烽火台報警,這樣一路傳遞下去,邊境發生的情況很快就能傳到京城,國都受到威脅,驪山的烽火台也點燃烽火,向附屬於周朝的諸侯國傳遞消息,諸侯國就會立刻派兵來援助。

      褒姒聽了周幽王的話後,不相信在這樣一個高土堆上點把火,就能召來千裏之外的救兵。為了討得褒姒的歡心,周幽王立即下令,讓士兵點燃烽火。烽火一個接一個的點燃起來,各地的諸侯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以為國都受到進攻,紛紛率領軍隊前來救援。

      可是當各路諸侯匆忙趕到驪山腳下時,卻看見周幽王正和妃子在高台上飲酒作樂,根本就沒有什麽敵人,才知道自己被國王愚弄了。諸侯們不敢發脾氣,隻能悻悻地率領軍隊返回。褒姒看到平時氣度不凡的諸侯們,被戲耍後都是一臉的狼狽相,覺得很好玩,忍不住微微一笑。周幽王一見寵愛的妃子終於笑了,心裏痛快極了。 就賞給出主意的虢石父一千兩黃金。

      等諸侯王都退走了以後,周幽王又讓士兵再點燃烽火,諸侯們又急匆匆地帶著軍隊趕來了。周幽王和褒姒一見諸侯們又上當了,在烽火台上一起哈哈大笑。就這樣,周幽王反複點烽火,戲弄諸侯,直到最後,沒有一位諸侯再上當了。 

    周幽王為了取得褒姒的歡心,後來幹脆把皇後申氏廢掉,太子也廢掉,立褒姒為王後,立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原來申氏王後的父親是申國的諸侯,知道了這個消息,就聯合北方的犬戎進攻周朝的都城鎬京。

    周幽王見到敵人進犯都城,又連忙下了命令把驪山的烽火點起來。盡管烽火台上白天冒著滾滾濃煙,夜裏火光通明,可是諸侯們已經不再相信周幽王了,任憑烽火不斷,就是沒有一個諸侯前來救援。

    犬戎大兵圍城不幾天,周朝的國都就被攻破了,犬戎士兵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兒子伯服都殺了,把褒姒也搶走了,西周王朝也就此滅亡了。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原文]

    —————————原文版—————————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注音版—————————

    (shàn)(xíng)(wú)(zhé)(jì)
    (shàn)(yán)(wú)(xiá)(zhé)
    (shàn)(shǔ)(bù)(yòng)(chóu)(cè)
    (shàn)(bì)(wú)(guān)(jiàn)(ér)(bù)(kě)(kāi)
    (shàn)(jié)(wú)(shéng)(yuē)(ér)(bù)(kě)(jiě)
    (shì)(yǐ)(shèng)(rén)(cháng)(shàn)(jiù)(rén)
    (gù)(wú)(qì)(rén);常(cháng)(shàn)(jiù)(wù)
    (gù)(wú)(qì)(wù)。是(shì)(wèi)(xí)(míng)
    (gù)(shàn)(rén)(zhě),不(bù)(shàn)(rén)(zhī)(shī)
    (bù)(shàn)(rén)(zhě),善(shàn)(rén)(zhī)(zī)
    (bù)(guì)(qí)(shī),不(bù)(ài)(qí)(zī)
    (suī)(zhì)(dà)(mí),是(shì)(wèi)(yào)(miào)

    [譯文]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真正善於駕車行走的人,是不會留下痕跡的。真正善於講話的人,是不會留下把柄的。真正善於謀略的人,是不用籌策的。真正善於管理門戶的人,即使不用鎖頭盜賊也不敢進門來。真正善於結繩的人,即使不用繩子也能把人綁住。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因此聖人常常善於救人,所以人們都願意跟著他。常常善於做到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東西。能做到這些,真正可以說是得“道” 的精微高明了。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所以善人者是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士善人的借鏡。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如果不善於向別人學習,借鑒別人的經驗教訓那麽就是自以為聰明,這是實際上最大的糊塗。 這就是“以道行事”的奧妙。

    [長篇大論]

    狀元與剩米

    古時候有一個鄉裏的秀才進京考上了狀元,封了大官。

    鄉裏有個孤寡老頭,進城找到狀元,請求給口飯吃。狀元的官雖做大了,人情尚未泯滅,看在同鄉的情分上,給老頭在自己的官邸後麵租了間破房子,又給了一些銀兩讓他自己謀生。老頭沒有其他本領,也隻能沿街撿些破爛,艱難度日。

    一天,老頭看到這家官邸圍牆的下水道裏有許多白花花的東西,低頭一看原來是吃剩的大米飯。他極為心疼,口念罪過罪過,就把米飯拾攏起來,用清水洗淨,放在太陽底下曬幹後保存起來。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竟然收集了很多。

    這位當官的由於好日子過得多了,忘乎所以,終因貪贓枉法,被罷官入獄。原來親近討好他的人都離他遠了,隻有這位老頭子想到他收留自己的恩德,還每天去看他,並用每天收集的棄米做成一餐餐飯給他送去。

    其實,這位狀元早就把家鄉的老頭給忘了,想不到還會有人給自己天天送飯,非常感激。每天吃著這樣的飯,竟然也是香甜可口。

    有一天,他終於忍不住問老頭何來這麽多的錢給他買米做飯。老頭說了實話。這位狀元仰天長歎,感慨自己枉讀詩書萬卷,今日方知《道德經》中所說“聖人善於救人,故無棄人,善於救物,故無棄物。”的道理。

    人無棄人

    公孫龍子在趙國的時候,對弟子們說:“一個人如果一無所長,我不會與他交往。”

    一天,一個人穿著粗布衣服,紮著麻繩腰帶,前來求見公孫龍子,要求成為他的弟子。

    公孫龍子說:“你知不知道,我收弟子有一個要求?”

    那人說:“有什麽要求?願聞其詳。”

    公孫龍子說:“我收弟子隻有一個要求:必須有一技之長。請問,你有什麽特長嗎?”

    那人回答說:“我擅長喊叫,聲音可以傳達幾裏之外。”

    公孫龍子回頭問他的弟子們:“你們中間,有沒有人擅長呼喊?”

    弟子們回答說:“沒有。”

    公孫龍子對那人說:“好!你可以成為我的弟子。”

    那人走後,一個弟子問公孫龍子:“先生為什麽要收下他呢?”

    公孫龍子說:“他擅長呼喊。”

    弟子問:“呼喊也可以算是一種技能嗎?”

    公孫龍子說:“你們都不具有,隻有他擅長,你難道能者不是既能嗎?”

    後來,公孫龍子到燕國去遊說燕王,經過黃河的時候,賭船卻停在對岸,公孫龍子叫那個擅長呼喊的弟子大聲呼喊,渡船上的人聽到了,把船從對岸劃過來。

    一個弟子說:“好啊!呼喊果然是一大特長。”

    公孫龍子說:“古人說過,天下沒有絕對無用的人,也沒有一無是處的物,這就叫做順應天道。”

    經得起調戲的司馬懿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軍10萬至郿(今陝西眉縣)的渭河南岸的塬上,司馬懿率軍過渭河背水築壘同諸葛亮相待。諸葛亮為準備長期作戰,屯田於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這一期間,諸葛亮多次挑戰,司馬懿均不應戰。諸葛亮給司馬懿送來一些婦女的衣服,羞辱司馬懿不是男子漢。司馬懿心中大怒,卻強作笑顏:“孔明視我為婦人耶?”接過衣物,厚待來使,繼續堅守。

    對這件事,《三國演義》中的描寫是相當精彩的,史書上也有相關記載。在封建社會,婦女地位低下,所以諸葛亮故意送去女人衣服激怒司馬懿。當時,婦女是愚昧無知,懦弱膽怯的象征。諸葛亮給司馬懿送巾幗素衣,把他視為婦人,無疑是個莫大的侮辱,意在激怒對方,使之出戰。司馬懿身為魏軍大都督,如果是一般人,絕對是咽不下這口氣的,但司馬懿老謀深算,對當時的形勢作了冷靜分析:一是戰事於魏不利。諸葛亮六出祁山,鋒芒正銳,誓與魏軍決一死戰。剛剛敗軍之後,如果貿然出戰,勝算是很小的。二是蜀國小,力弱,雖集三年之力伐魏,但後方懸遠,蜀道崎嶇,30萬大軍的補給不易解決,經不起曠日持久的消耗,所以打算速戰速決。魏國則不同,他們國大人多,物力雄厚,戰場又離渭水平原不遠,補給十分便利,利在以逸待勞。司馬懿出於對己彼雙方形勢的正確估計,在出師前就與魏主一起製定好了戰略,以守為攻,拖垮蜀軍的作戰方略。交戰不利,更堅定了其堅守待變的決心。他並非沒有羞恥之感,在他看來,受辱事小,戰爭失敗才是大。因而強忍激憤,隻在“心中大怒”。你有千條計,我有老主意。於是,司馬懿仍堅壁高壘,靜待抗蜀的最佳時機到來。

    司馬懿的忍,當然不是消極的,他在忍的同時,對蜀軍的動靜也是密切地注意著,特別注意抓住機會了解蜀主帥諸葛亮的情況。蜀軍使者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係纜也。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一番話,無意中把蜀國軍師諸葛亮的一個重要消息透露給了司馬懿:“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呼?”司馬懿由此得出諸葛亮將不久於人世的估計。原來不僅蜀國拖不起,就連諸葛亮的身體也吃不消。

    對於諸葛亮的這番侮辱,司馬懿沒有白忍,形勢終於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蜀軍終於熬不住了,盟友吳軍又在配合攻魏中兵敗合肥,無奈之下,蜀軍隻得無功而退。

    司馬懿接受巾幗素衣,很多人都以此為笑料,並以“死諸葛嚇退生仲達”笑司馬懿之怯懦。但人們卻不知道,他如果不堪侮辱,而逞匹夫之勇,蜀軍很可能打破魏國防禦而挺進中原。即不如此,魏軍也會遭到慘重的損失。

    司馬懿懂得忍耐,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為辱罵所怒,不爭強,不上當,避免了“小不忍則亂大謀”的壞結局。這就是智者的智能。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原文]

    —————————原文版—————————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穀。為天下穀,常德乃足,複歸於樸。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 

    —————————注音版—————————

    (zhī)(qí)(xióng),守(shǒu)(qí)(cí)
    (wéi)(tiān)(xià)(xī)
    (wéi)(tiān)(xià)(xī),常(cháng)(dé)(bù)(lí)
    (fù)(guī)(yú)(yīng)(ér)
    (zhī)(qí)(bái),守(shǒu)(qí)(rǔ),為(wéi)(tiān)(xià)(gǔ)
    (wéi)(tiān)(xià)(gǔ),常(cháng)(dé)(nǎi)(zú)
    (fù)(guī)(yú)(piáo)。知(zhī)(qí)(bái)
    (shǒu)(qí)(hēi),為(wéi)(tiān)(xià)(shì)
    (wéi)(tiān)(xià)(shì),常(cháng)(dé)(bù)(tè)
    (fù)(guī)(yú)(wú)(jí)。樸(piáo)(sàn)(zé)(wéi)(qì)
    (shèng)(rén)(yòng)(zhī),則(zé)(wéi)(guān)(zhǎng)
    (gù)(dà)(zhì)(bù)(gē)

    [譯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知道雄偉強大的好處,而自己寧可出在雌伏軟弱的位置,這種品德如同天下的溪澗一樣。(這裏放我想到了第八章“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

    做為天下的溪澗,常道自然也不會離失,就如同嬰兒一般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故複歸於嬰兒。(複歸於嬰兒,看來我以後的寶寶從小就應該鍛煉他嘻嘻~孩子應該從小抓起,三字經裏麵說到學習環境和習慣很重要,父母的本身要做好。)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穀。

    知道光明的好處,而寧可處在黑暗簡陋之地,這種品德如同天下的法式一樣。(這裏也可以應用到前麵的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為天下穀,常德乃足,複歸於樸。

    做為天下的法式,常德一定會很足,因為沒人與之爭,即可獲得很寬廣的一片天地,故複歸於無極。(這裏也可以理解第七章的“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表麵上感覺退讓失去了什麽其實你已經獲得了更大一片田地。)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

    明明知道榮耀的好處,而寧願處榮辱底下的位置。這樣的品德就如同天地一樣包容萬物。做為天地包容萬物,常道就會從足,這樣就不會有分別心了,可以回到樸實的狀態,就如同上古時代一樣,人民都沒有心智。

    [長篇大論]

    沒有路的路

    韓國首都首爾有一條清溪川,直到20世紀60十年代的時候,清溪川還仍舊是一條清澈幽靜的河流,是人們休閑和散步的好去處。

    很可惜,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大和工業生產的排放汙水,後來的清溪川被嚴重地汙染了,河水渾濁不清,臭氣衝天。

    於是,當地政府下了很大的氣力,把這條河加上“蓋子”封死了,下麵是排汙河,上麵變成了一條路。

    隨著社會經濟的繼續發展,20年以後,這裏的交通越來越擁擠。為了緩解日益擁擠的交通,政府又拿出大筆資金,對清溪川進行改造,清溪川又被改建成一條高速公路。

    可是沒有幾年之後,這裏的交通又變得擁擠不堪,於是政府不得不在這條高速路上又另建了一條高速路。然而,似乎杯水車薪,這兩條高速公路建成之後,這個區域變得更加擁擠。

    首爾新市長上任之後,為了解決清溪川地區交通擁擠問題,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能否拆除這兩條高速公路,還清溪川本來的河流麵目。當時,幾乎所有的人都反對這種做法,認為拆除後汙染和交通都必然會更加惡化。

    但是,奇跡出現了:當政府下決心拆除了這兩條高速路,並恢複了清溪川河流的麵目後,整個城市的生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交通狀況也變得好了。因為光天化日之下的清溪川,人們不會再去肆意汙染它,高速路沒了,車輛分流了,交通擁擠現象自然也就不複存在了。

    湖麵上行走

    在阿爾比斯山腳下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裏,住著湯姆一家。

    小湯姆很早就聽他80歲的祖母說,他們的家族有一項傳統,就是每個男孩10歲生日的那天晚上的零點時分,都要到村旁那個被大夥稱為“神聖的湖”的湖中心去一趟。那一刻,“神聖的湖”會給與湯姆家族的男孩一種神奇的力量,不依靠任何器具,就能夠在湖麵上行走。

    祖母說,從小湯姆的爸爸,到小湯姆的爸爸的爸爸,再到爸爸的爸爸的爸爸,都經曆過這樣的事情,千真萬確!

    終於,這一天來到了。今天就是小湯姆的10歲生日,今天晚上,他約上最要好的朋友約翰,一起去完成這偉大的使命。

    為什麽一定要帶上約翰呢?一是三更半夜,劃船到湖中心,小湯姆心裏害怕;二是總得有個人見證一下,小湯姆還特意吩咐約翰帶上照相機。

    小湯姆與約翰是夜裏10點鍾,偷偷從自己的房間爬窗戶溜出家門的。兩人來到湖邊,跳上早早準備好的小船,一齊劃向湖中心。

    天上有隻大大的月亮,照得四周明晃晃的。隻聽見船槳劃動水麵的聲音與四周不時傳來的蛙鳴聲,當時正是7月。小湯姆與約翰都很興奮,劃槳劃得飛快,11點不到就到了湖中心了。兩人不時看著表,很不耐煩地在船上等著

    11點50分,11點55分,約翰早早地舉起照相機,11點59分30秒,11點59分58秒,神聖的時刻終於來臨,奇跡即將誕生。

    小湯姆以非常優雅的動作跨出船幫,走向水麵……

    “撲通”一聲,隨後是撕心裂肺的救命聲,小湯姆的水性不好。多虧了約翰的奮不顧身,兩個男孩才渾身濕漉漉地爬上船。等小湯姆狼狽地哆嗦著驚魄未定地敲開父母的臥室門,出現在父親的麵前時已經是淩晨兩點鍾。

    他問道:“爸爸,你和爺爺、爺爺的爸爸有沒有在10歲生日的那天晚上,行走在湖麵上?”

    爸爸的回答簡單明了:“有啊,隻不過我們的生日在1月,而你的生日在7月。”




    道德經第二十九章

    [原文]

    —————————原文版—————————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注音版—————————

    (jiāng)(yù)(qǔ)(tiān)(xià)(ér)(wéi)(zhī)
    (wú)(jiàn)(qí)(bù)(dé)(yǐ)。天(tiān)(xià)(shén)(qì)
    (bù)(kě)(wéi)(yě),不(bù)(kě)(zhí)(yě)
    (wéi)(zhě)(bài)(zhī),執(zhí)(zhě)(shī)(zhī)
    (shì)(yǐ)(shèng)(rén)(wú)(wéi),故(gù)(wú)(bài)
    (wú)(zhí),故(gù)(wú)(shī)
    (fū)(wù)(huò)(xíng)(huò)(suí)
    (huò)(xū)(huò)(chuī);或(huò)(qiáng)(huò)(léi)
    (huò)(zǎi)(huò)(huī)
    (shì)(yǐ)(shèng)(rén)(qù)(shèn)
    (qù)(shē),去(qù)(tài)

    [譯文]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想要得到天下,駕馭天下,我知道那是辦不到的。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天下就像神器一樣(這裏的天下可以理解為“”),既不可駕馭它,又不可得到它,駕馭它一定會失敗的,得到他必然招惹跟多麻煩最終還是會失去它。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所以聖人無為而治,就不會失敗,不去把持它,所以也不會失去。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人和事物總是逆順反複,或是主動的或者是被動,或者溫暖或者酷寒,或者強盛或者衰亡,或者勝利或者失敗。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因此聖人治理天下,順其自然按照自然的規律做事,去掉一些極端,過分的設施,去奢華而歸樸。

    [長篇大論]

    楚莊王滅蠟定心

    相傳楚莊王有一次打了勝仗,便在宮內宴請群臣,酒醉之際刮來一陣疾風,將宮內的所有蠟燭一下子都吹滅了,宮中一片黑暗,人們也慌亂起來。

    混亂當中有人拉扯宮中的一位美女的衣裳,這位女子在掙紮中拔下了拉扯她衣裳的人的帽纓,並大聲呼叫,有人行為不規,要莊王點亮火,檢查帽纓。

    莊王聽後,不僅沒有點亮燈火,反而就叫大家在黑暗中都拔下自己的帽纓,然後才點亮蠟燭,並沒有追究行為不規者,他不想為這麽一點小事就懲處大將,而是一直酒宴盡興而散。

    三年之後,晉國侵犯楚國,莊王帶領軍隊應戰,發現有一位武將衝鋒在前,奮不顧身,在他的帶動下,所有的士兵個個英勇無敵,把晉軍打得大敗而歸。

    莊王事後嘉獎那位武將,那位武將說:“三年前微臣酒後失禮,使大王寬容因人而不加罪於我,臣一直想報答您的恩典。”

    楚莊王還是摸不著頭緒,問他究竟,那位武將說:“臣就是那位被宮女拔去了帽纓的人。”

    堯帝禪讓

    堯在位,天下洪水湯湯,用鯀治水,九年無功而返,又啟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他治天下五十年,問天下治與不治?百姓愛戴自己與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於是微服訪於民間,有一位老人含著食,鼓著腹,敲著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首古詩稱作《擊壤歌》。

    堯帝開創了帝王禪讓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認為兒子丹朱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堯問四方諸侯首領:“誰能擔負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諸侯首領說:“有個單身漢,在民間。叫虞舜。”於是,堯微服私訪,來到曆山一帶,聽說舜在田間耕地,便到了田間。看見一個青年,身材魁偉、體闊神敏,聚精會神地耕地,犁前駕著一頭黑牛、一頭黃牛。奇怪的是,這個青年從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轅上掛一個簸箕,隔一會兒,敲一下簸箕,吆喝一聲。堯等舜犁到地頭,便問:“耕夫都用鞭打牛,你為何隻敲簸箕不打牛?”舜見有老人問,拱手以揖答道:“牛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於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為我打黃牛,黃牛以為我打黑牛,就都賣力拉犁了。”堯一聽,覺得這個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對牛尚如此,對百姓就會更有愛心。

    堯與舜在田間扯起話題,談了一些治理天下的問題,舜的談論明事理,曉大義,非一般凡人之見。堯又走訪了方圓百裏,都誇舜是一個賢良之才。堯便決定試一試舜。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兩個女兒觀其德;把九個男兒安排在舜周圍,讓九個男兒觀其行。把舜放進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馴服。舜頭腦清醒,方向明確,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來。堯先讓舜在朝中作虞官,試舜三年後,讓舜在堯的文廟拜了堯的先祖,堯便讓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


    .



    道德經第三十章

    [原文]

    —————————原文版—————————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注音版—————————

    (yǐ)(dào)(zuǒ)(rén)(zhǔ)(zhě)
    (bù)(yǐ)(bīng)(qiáng)(tiān)(xià)
    (qí)(shì)(hǎo)(yuǎn)。師(shī)(zhī)(suǒ)(chǔ)
    (jīng)(jí)(shēng)(yān)。大(dà)(jūn)(zhī)(hòu)
    (bì)(yǒu)(xiōng)(nián)。善(shàn)(yǒu)(guǒ)(ér)(yǐ)
    (bù)(yǐ)(qǔ)(qiáng)。果(guǒ)(ér)(wù)(jīn)
    (guǒ)(ér)(wù)(fá),果(guǒ)(ér)(wù)(jiāo)
    (guǒ)(ér)(bù)(dé)(yǐ),果(guǒ)(ér)(wù)(qiáng)
    (wù)(zhuàng)(zé)(lǎo),是(shì)(wèi)(bù)(dào)
    (bù)(dào)(zǎo)(yǐ)

    [譯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遠。

    凡是以道治理國家的國君,都是不用兵強行爭天下的。用兵爭天下不是什麽好事情會遭到報應的。(做人做事都要以德服人,這樣才能受人歡迎尊敬。)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用兵打仗凡事兵隊在的地方,荊棘隨之張滿一片廢墟。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打完仗後的地方,必定是個凶災年田園荒蕪。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

    善於用兵的人,隻是求用兵達到目達到目的而不敢用兵來逞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達到目的後絕不能自高自大,達到目的後絕對不能自交自傲,達到目的那是不得已,達到目的絕對不能再逞強好勝。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物壯則老是在講述物極必反的規律,有了強壯一麵就會有衰老的一麵,所以爭強逞強是不合乎於“”的,不合於“”的就會消失。

    [長篇大論]

     

    一天,魏武侯與李克一起聊天。

    魏武侯問道:“吳國那麽強大,為什麽會這麽快就沒忘了呢?這其中有什麽道理嗎?”

    李克回答說:“吳國滅亡,是因為它每次戰爭中都取得勝利。”

    魏武侯聽了感到很奇怪,接著問道:“每次戰爭都取得勝利,這是國家的福氣,國家應該更加強大才對啊!可是吳國卻偏偏因為這個原因而滅亡了,這是什麽道理呢?”

    李克說:“正是因為每次戰爭都取得勝利,吳國才會滅亡。因為常常打仗,就會讓軍隊和老百姓疲於奔命,而屢次勝利就會使得君主驕傲自滿。驕傲自滿的君主,又會常常驅使老百姓去疲於奔命,這樣的國家就不滅亡,才使天下少有的現象呢。君主驕傲自滿,就會更加恣意妄為,這樣,他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掠奪財物,而百姓疲於奔命就會心懷怨恨,心懷怨恨就不能安心生產,這樣,難免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謀反。從君主到普通的百姓都走上了極端的道路,吳國滅亡還算是晚的了。這也就是吳王夫差在幹隧上吊自殺的原因吧。”

    魏武侯說:“有道理!屢戰屢勝為什麽不能導致滅亡呢?”

    李克說:“老子說:功成名就,就應該全身而退,這才是真正的天道。不懂得急流勇退,自己的生命尚且不能保存,又怎麽能夠保全自己的國家呢?為國者一定要切記這個道理。”

    棋喻莊公

    一日,莊公正在花園裏與妃子下棋,聽說晏子有事情前來求見,就撇下妃子,又忙著與晏子下起了棋來。

    晏子擺開陣勢,連連用強,一會兒功夫就吃了莊公的不少棋子,占盡優勢,但不知為什麽走了幾步棋後,棋局卻發生了奇妙的變化,莊公居然穩紮穩打,轉敗為勝。

    齊莊公疑惑地問晏子:“為什麽這局棋你會下得如此差呢?”

    晏子手指著棋盤說:“下棋是這樣,治理國家也是這樣,如今各國的狀況,對我而言,我已經很難勝任相國的重任了。”

    莊公一聽吃了一驚,忙問晏子為何。

    晏子說:“近年來,由於您偏愛勇武有力的大臣,使武夫們滋長了驕傲的情緒,傲視文臣,欺壓百姓,鬧得京城烏煙瘴氣,許多有才幹的文臣得不到重用,官氣民風越來越差,若這些人不加約束,勢必會鬧出亂子來。”

    齊莊公有些自知自明,但身為國君,放不下架子,還是不服氣地質問道:“請相國直言,古代有沒有哪一個國家不是武力來安邦治國呢?”

    晏子說:“夏朝末年,有大力士推移、大戲,殷朝末年有勇士弗仲、惡吏,這些人都是神力無邊,有萬夫不擋之勇,可他們卻並沒有挽救夏桀、殷紂的滅亡。夏商的覆滅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光靠武力而不行仁政,是行不通的。”

    晏子開始下棋時,勢如猛虎,顧前不顧後,待到後來想要挽救敗局,為時已晚,他故意以此來引出莊公話題,並順勢提出轉變以武治國而實施仁政。晏子後麵婉轉自如的事實論證,又令莊公不得不為之歎服。

    莊公仔細體味晏子的肺腑之言,認為他說得對,就恭敬地表示感謝,並同意從今以後省刑輕賦,息武昌文,實施仁政,以固國本,讓文臣能夠親近自己。


    道德經第三十一章

    [原文]

    —————————原文版—————————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誌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注音版—————————

    (fū)(bīng)(zhě),不(bù)(xiáng)(zhī)(qì)
    (wù)(huò)(è)(zhī),故(gù)(yǒu)(dào)(zhě)(bù)(chǔ)
    (jūn)(zǐ)(jū)(zé)(guì)(zuǒ)
    (yòng)(bīng)(zé)(guì)(yòu)
    (bīng)(zhě)(bù)(xiáng)(zhī)(qì)
    (fēi)(jūn)(zǐ)(zhī)(qì)
    (bù)(dé)(yǐ)(ér)(yòng)(zhī)
    (tián)(dàn)(wéi)(shàng)
    (shèng)(ér)(bù)(měi),而(ér)(měi)(zhī)(zhě)
    (shì)(lè)(shā)(rén)。夫(fū)(lè)(shā)(rén)(zhě)
    (zé)(bù)(kě)(dé)(zhì)(yú)(tiān)(xià)(yǐ)
    (jí)(shì)(shàng)(zuǒ),凶(xiōng)(shì)(shàng)(yòu)
    (piān)(jiàng)(jūn)(jū)(zuǒ)
    (shàng)(jiàng)(jūn)(jū)(yòu)
    (yán)(yǐ)(sāng)(lǐ)(chǔ)(zhī)
    (shā)(rén)(zhī)(zhòng),以(yǐ)(bēi)(āi)(qì)(zhī)
    (zhàn)(shèng)(yǐ)(sāng)(lǐ)(chǔ)(zhī)

    [譯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兵之用武器,是不祥之物,人人都厭惡它,所以有“”行的人都不會去使用它。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君子都是以左麵為貴,用兵時都已右邊為貴。(這裏大家可能會不太懂,老子有個圖片大家可以看一下“左青龍,右白虎”龍之祥,虎之凶)

    君子都是以左麵為貴,用兵時都已右邊為貴。(這裏大家可能會不太懂,老子有個圖片大家可以看一下“左青龍,右白虎”龍之祥,虎之凶)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兵之用武器是不祥之器,非君子所用之器,隻有在萬不得已之時使用,使用也要淡然處之適可而止,達到目的即可。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即使勝利了也不要沾沾自喜,沾沾自喜的意者其喜歡殺人。

    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誌於天下矣。

    沾沾自喜樂殺人者,就不能再天下取得真正的成功。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

    吉祥的事情以左麵為上,凶惡的事情以右邊為上,偏將軍做站之時居左,上將軍做站之時居右,這裏言意就是要把戰爭當作喪事來看。(這裏就好比陰間和陽間一樣,做站不管那方勝利了或者失敗了,都會損失都會有人喪失生命。所以要把帶兵打仗當作喪失來看待。)

    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殺人眾多,要以悲哀的心情去叼念他們,即使是打了勝仗,也要以喪事出來處理。

    [長篇大論]

    記得人家孫子兵法裏麵曾經說過,最好的將軍打仗是不用兵的。就是要和平眾生平等,不管是那個國家的人,他都是人地球村乃是一家人,當天地萬物從無到有不就是慢慢的發展的嘛~ 所以作為中國人不要有分別心,不管他是美國人還是德國人,都是一家人對人都要彬彬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非好戰的諸葛亮

    兀突骨謂孟獲曰:“果不出大王所料。”孟獲大笑曰:“諸葛亮今番被吾識破!大王連日勝了他十五陣,奪了七個營寨,蜀兵望風而走。諸葛亮已是計窮;隻此一進,大事定矣!”兀突骨大喜,遂不以蜀兵為念。至第十六日,魏延引敗殘兵,來與藤甲軍對敵,兀突骨騎象當先,頭戴日月狼須帽,身披金珠纓絡,兩肋下露出生鱗甲,眼目中微有光芒,手指魏延大罵。延撥馬便走。後麵蠻兵大進。魏延引兵轉過了盤蛇穀,望白旗而走。兀突骨統引兵眾,隨後追殺。兀突骨望見山上並無草木,料無埋伏,放心追殺。趕到穀中,見數十輛黑油櫃車在當路。蠻兵報曰:“此是蜀兵運糧道路,因大王兵至,撇下糧車而走。”兀突骨大喜,催兵追趕。將出穀口,不見蜀兵,隻見橫木亂石滾下,壘斷穀口。兀突骨令兵開路而進,忽見前麵大小車輛,裝載幹柴,盡皆火起。兀突骨忙教退兵,隻聞後軍發喊,報說穀口已被幹柴壘斷,車中原來皆是火藥,一齊燒著。兀突骨見無草木,心尚不慌,令尋路而走。隻見山上兩邊亂丟火把,火把到處,地中藥線皆著,就地飛起鐵炮。滿穀中火光亂舞,但逢藤甲,無有不著。將兀突骨並三萬藤甲軍,燒得互相擁抱,死於盤蛇穀中。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時,隻見蠻兵被火燒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皆死於穀中,臭不可聞。孔明垂淚而歎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左右將士,無不感歎。

     

    齊國任用管仲為相,不僅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得很好,而且還征服了周圍許多諸侯小國,隻剩下楚國不聽齊國號令了,這成為了齊國成為爭霸中原的燃眉之急。

    齊國的幾位大將紛紛向齊桓公請戰,要求帶兵攻打楚國。管仲聽了連連搖頭,他對大將們說:“齊楚交戰,兩敗俱傷,不僅要用完我們齊國的多年積蓄,而且齊楚兩國的百姓也將永無寧日。”

    大將軍們啞口無言,等著管仲拿出好的主意,管仲卻不慌不忙,帶著人去看煉銅的去了。

    一天,管仲帶著一百多名商人到楚國去買鹿。當時鹿在其他國家都是稀有的動物,僅僅楚國才有。但當時楚國的人們卻隻把鹿作為一般的可食動物,用很少的錢就可以買到一頭。管仲派商人四處揚言,說齊桓公好養鹿,不惜重金收購鹿。

    齊國商人開始購鹿,三枚銅幣一頭。過了十幾天加價為五枚一頭。

    楚國的楚成王和大臣們得知此事,很是高興,他們認為齊國很快就要遭殃,齊桓公會像十年前的衛國國君好養鶴一樣而喪失國家,他們楚國就可以坐得天下了。

    管仲又把鹿價提高到四十枚銅幣一頭。

    楚人聽說一頭鹿能與千斤糧食價格相同,便紛紛製作獵具,奔向深山去捕鹿,不再種田,連楚國的官兵也帶著武器偷偷上山打獵。

    一年間,楚地大荒,土地無人耕種,銅幣卻都堆成了山。後來楚國人沒有了糧食,想用銅幣買糧,卻又無處可買。因為管仲早已發出命令,禁止任何諸侯國與楚國通商,不得賣糧食給楚國人。

    這樣一來,楚國軍隊也人饑馬瘦毫無戰鬥力。楚成王無可奈何,忙派大臣去同齊國講和,同意不再割據一方,保證接受齊國號令。

    管仲不用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就製服了本來非常強大的楚國。




    道德經第三十二章

    [原文]

    —————————原文版—————————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製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注音版—————————

    (dào)(cháng)(wú)(míng)(piáo)
    (suī)(xiǎo),天(tiān)(xià)(mò)(néng)(chén)
    (hòu)(wáng)(ruò)(néng)(shǒu)(zhī)
    (wàn)(wù)(jiāng)(zì)(bīn)
    (tiān)(dì)(xiāng)(hé),以(yǐ)(jiàng)(gān)(lù)
    (mín)(mò)(zhī)(lìng)(ér)(zì)(jūn)
    (shǐ)(zhì)(yǒu)(míng),名(míng)(yì)(jì)(yǒu)
    (fū)(yì)(jiāng)(zhī)(zhǐ)
    (zhī)(zhǐ)(kě)(yǐ)(bù)(dài)
    (pì)(dào)(zhī)(zài)(tiān)(xià)
    (yóu)(chuān)(gǔ)(zhī)(yú)(jiāng)(hǎi)

    [譯文]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的本質是無名而樸實的,它雖然微小,但是天下卻無人能致使他據為己有。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如果侯王能夠無為順應“道”,那麽萬物就會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天地的陰陽二氣相互融合,甘露則不求而降,不必人們去控製它,它來的很自然很均勻。

    道

    始製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創造了萬物,為了記憶分別則有了名(曰“”),但是千萬不要被這個名字的表麵所迷惑,要透過萬物的表象看到它們的原本一體,隻有這樣才能看到事物的真實本在永恒和不滅。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天下都依歸於“”,就猶如百川歸於江海一樣。

    [長篇大論]

    本章老子闡述了“”的本質是無,但是方便大家來記憶所以起名曰:“”而我們在唔道中,千萬不要被其外表所迷惑,要理解“”的本質,蘇東坡曾經也說過語言是無法表達一切道理的。了解“”的人是無法將“”很明顯的解釋出來,就像第一章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下麵的故事是禪宗六組慧能大師的故事。

    指月

    無盡藏尼對六祖慧能說:“我研讀《涅盤經》多年,劫仍有許多不解之處,希望能得到指教。”慧能對她說:“我不識字,請你把經讀給我聽,這樣我或許可以幫你解決一些問題。”無盡藏尼笑道:“你連字都不識,怎談得上解釋經典呢?”慧能對她說:“真理是與文字無關的,真理好象天上的明月,而文字隻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並不就是明月,看月也不一定必須透過手指,不是這樣嗎?”於是無盡藏尼就把經讀給了慧能聽,慧能一句一句地給她解釋,沒有一點不合經文的原義。文字所記載的佛法經文都隻是指月的手指,隻有佛性才是明月之所在。

    凡事都有兩麵

    一次成吉思汗打獵的時候,口渴難耐。正好附近有一窪山泉,他捧起水就喝。正在他喝得開心的時候,一隻老鷹疾飛而至,成吉思汗虛驚一場,山泉潑得滿地都是。 喝水的「渴望」被幹擾,成吉思汗勃然大怒,抽出腰間羽箭射殺飛鷹,跌落在山頂。成吉思汗爬上山頂,發現飛鷹已經被羽箭穿胸而斃,而死鷹陳屍的山泉水源旁,有條被鷹啄死的大毒蛇o 成吉思汗在慶幸的同時,深深的懊悔:我為何要射殺飛鷹!如果你是成吉思汗,當場你會後悔自責?慶幸?自認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決定以後不要隨便發怒?或在發怒情況下隨便﹑決定行動?

    經典語句記錄

    1:人都是逼出來的。

    點評:凡是作出驚天動地的大事情的人,大多數都是被逼出來的,不管是走向輝煌的成功者,還是走向滅亡的失敗者。

    2:如果你簡單,世界就對你簡單。

    點評:有些本來是簡單的事情,往往都是被人們或有意或無意地給複雜化了。

    一次,一群美國人到加爾各答拜訪特蕾莎修女,他們向她請教如何與自己的家人相處提一些建議。

    “對你的妻子微笑,”她對他們說,“對你的丈夫微笑。”特蕾莎修女隻用兩句話就化解了這個一直困擾這些美國人的難題。其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本來就是很簡單的關係,隻要我們每天多對身邊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發自內心的微笑,相互間就會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矛盾。

    3:人生沒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現場直播。

    點評:有彩排的演出也會有瑕疵,而人生的舞台正是因為有缺憾才更加充滿魅力,更加絢麗多彩。

    4:懷才和懷孕一樣,時間長了別人就能看出來。

    點評:道理是一樣,問題是懷孕是有時間限製的,而懷才不遇等待伯樂的過程是十分痛苦的,有的人可能還會因此鬱鬱而終。

    5:人生和愛情一樣,錯過了愛情就錯過了人生。

    點評:愛情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有些人正是把愛情當作了人生的全部,不完美的愛情生活會毀了真正的人生。

    人生隻有一次,而愛情會有許多選擇。

    6:昔日酒逢知己千杯少,現在酒碰千杯知己少。

    點評:人心不古,世態炎涼。當麵對你信誓旦旦、推心置腹的人,大多數說的未必是肺腑之言。

    7:人生悲劇有二,一是萬念俱灰;二是躊躇滿誌。

    點評:萬念俱灰是心理和生理走向滅亡;躊躇滿誌是精神在亢奮和幻覺中走向滅亡。

    8:若是走錯了方向,停止就是進步。

    點評:確實如此。問題是我們不能重複地犯相同的錯誤。

    9:天下有錢有權人總能成眷屬。

    點評:因為權利與金錢本來就是孿生兄弟。

    10:成功需要朋友,更大的成功需要敵人。

    點評:精辟。朋友會幫助你成功,而敵人會激勵你的鬥誌.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原文]

    —————————原文版—————————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注音版—————————

    (zhī)(rén)(zhě)(zhì),自(zì)(zhī)(zhě)(míng)
    (shèng)(rén)(zhě)(yǒu)(lì),自(zì)(shèng)(zhě)(qiáng)
    (zhī)(zú)(zhě)(fù)。強(qiáng)(xíng)(zhě)(yǒu)(zhì)
    (bù)(shī)(qí)(suǒ)(zhě)(jiǔ)
    (sǐ)(ér)(bù)(wáng)(zhě)(shòu)

    [譯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他人的人,隻能算是聰明。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能夠戰勝別人隻能算是有力,能夠戰勝自己的弱點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

    能狗知足而淡泊財物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富有。能夠自強不息的人才能算是有誌氣。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不失“”順其自然的人才能夠長久,而能夠真正死而不忙者才算是真正的長壽。

    [長篇大論]

    說到死而不忙,國外有很多用科學去研究如何長壽,咱們中國其實在古代很久以前就已經知道這個方法了,古代“老子”“孔子”“孟子”“莊子”等等都能說是死而不忙,因為他們都活在咱們心中。現代有偉大的“毛主席”“雷鋒”等。其實有些東西隻要是順其自然去做,及時你不想得到的沒有要求得到的,也會順其自然的到你身邊。而且你不會把他看的太重。這也是得“”人的智慧。

    財的奴隸
    財產的擁有是為了享用,而守財奴的愛好卻隻是占有錢財,卻不去使用,試想一下,他們和貧民相比,好在哪裏呢?古希臘哲學家狄瑞納的生活清貧但很幸福,而守財奴過的卻是乞丐的日子。伊索指給人們看的那個埋藏財寶的人,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這個不幸的人有一筆錢舍不得用,埋在地下了,他的心仿佛也埋了進去,他不需要其它消遣打發時光,唯一的快樂就是想那筆財富。他認為錢財隻有越想才越有價值,因而也就越舍不得花。他總怕錢財被人偷走,吃不好,睡不安,沒事總在那轉悠,日子一久被一盜墓賊發現,這人料想此地肯定有寶物,於是不做聲不做氣地把它盜走了。

     第二天早晨,守財奴發現錢財不翼而飛,頓時捶胸頓足,嚎啕大哭,痛不欲生。一個過路人問他為何哭得如此傷心,他抽泣著回答:“有人偷了我的財寶。”

      “你的財寶,埋在哪裏被偷走的?”

    “就在這塊石頭旁邊。”

    “嗨,現在是什麽日子,難道還是兵荒馬亂的年月?你幹嘛把財寶埋得這麽遠?當初你把它放在自己的保險櫃裏豈不是太平無事?況且隨時取用也方便呀。”

     “隨時取用?上帝啊!難道我用得著貪圖這一丁點方便?你沒聽說過,用錢容易賺取難嗎?我是從不動它一指頭的。”

      過路人笑了:“既然你從不動這筆錢,那你就在這裏埋一塊石頭,把這塊石頭當作你原來的錢財,因為這對你來說是一樣的。”

    這個人就不懂得順其自然,結果成了錢的奴隸,錢財是身外之物,可以去利用它但是不可以被他所控製順其自然,隻要走的路對早晚是會成功的。

     

    傳說很早以前,在冀州的南麵、河陽的北麵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山高萬丈,方圓有七百裏。

    在山的北麵,住著一位叫愚公的老漢,年紀快九十歲了。他家的大門,正對著這兩座大山,出門辦事得繞著走,很不方便。愚公下定決心要把這兩座大山挖掉。

    有一天,他召集了全家老小,對他們說:”這兩座大山,擋住了我們的出路,咱們大家一起努力,把它挖掉,開出一條直通豫州的大道,你們看好不好?”

    大家都很讚同,隻有他的妻子提出了疑問。她說:”像太行、王屋這麽高大的山,挖出來的那些石頭、泥土往哪裏送呢?”

    大家說:”這好辦,把泥土、石塊扔到渤海邊上就行了!再多也不愁沒地方堆。”

    第二天天剛亮,愚公就帶領全家老小開始挖山。

    他的鄰居是個寡婦,她有一個七八歲的小兒子,剛剛換完奶牙,也蹦蹦跳跳地前來幫忙。

    大家幹得很起勁,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

    黃河邊上住著一個老漢,這人很精明,人們管他叫智叟。他看到愚公他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地挖山運土不止,覺得很可笑,就去勸告愚公:”你這個人可真傻,這麽大歲數了,還能活幾天?用盡你的力氣,也拔不了山上的幾根草,怎麽能搬動這麽大的山呢?”

    愚公深深地歎口氣說:”我看你這人自以為聰明,其實是頑固不化,還不如寡婦和小孩呢!不錯,我是老了,活不幾年了。可是,我死了還有兒子,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世世代代,一直傳下去,是無窮無盡的。可是這兩座山卻不會再長高了,我們為什麽不能把它們挖平呢! “

    聽了這些話,那個自以為聰明的智叟,再也無話可說了。

    山神知道了這件事,害怕愚公一直挖下去,就去向上帝報告。老愚公的精神把上帝感動了,他就派兩個大力神下凡,把兩座大山背走,一座放到朔方東邊,一座放到雍州南邊。從此以後,冀州的南麵,漢水的北麵,就沒有高山阻擋了。

    寓意:隻要有頑強的毅力,堅定的決心,堅持不懈,奮鬥不息,再大的困難也能夠克服。

    本故事可以說明很多首先是說,人做什麽事情的時候隻要你的路對,堅定決心,堅持不懈,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還有愚公移山的故事主人公已經活在人們心中。所以他的壽命也是很長的,後人走到他開的路都會有人說他的故事。歌唱愚公移山。很佩服他願意為大家,能有這麽大的堅信。




    道德經第三十四章

    [原文]

    —————————原文版—————————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注音版—————————

    (dà)(dào)(fàn)(xī),其(qí)(kě)(zuǒ)(yòu)
    (wàn)(wù)(shì)(zhī)(yǐ)(shēng)(ér)(bù)(cí)
    (gōng)(chéng)(ér)(bù)(yǒu)
    (yī)(yǎng)(wàn)(wù)(ér)(bù)(wéi)(zhǔ)
    (kě)(míng)(yú)(xiǎo)
    (wàn)(wù)(guī)(yān)(ér)(bù)(wéi)(zhǔ)
    (kě)(míng)(wéi)(dà)
    (yǐ)(qí)(zhōng)(bù)(zì)(wèi)(dà)
    (gù)(néng)(chéng)(qí)(dà)

    [譯文]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大“”是非常寬廣的,他包容萬物無所不至。可以引用易經裏麵的那句話“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

    宇宙萬事萬物,都依靠著它(“”)生長,而不用對它辭謝。有功而不居功。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雖然衣養著宇宙萬事萬物,而不去主宰它們。因而“道”生育萬物,而萬物卻不知道真正的母親。“”永遠都處於一種無欲的狀態,不管做什麽都是以無為而治不鞠躬自傲。甘願當無名英雄。萬物都依存於“”可見“”的貢獻有多麽之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就是因為它不自大,因而成其大。

     [長篇大論]

    馮異不居功

    劉秀打天下開初,穎川的馮異就投奔到他的部下,被封為主簿。

      馮異自投奔劉秀,就認定劉秀是位賢明的開國之君,因此,忠心耿耿,誓死效力。

      劉秀初起,兵力並不強大,草糧供應也十分窘迫,經常連飯都吃不飽。

      一次,劉秀率兵奇襲饒陽,遇上是三九嚴寒,又兩天未吃飯,真是饑寒交迫!劉秀多想吃上一頓熱湯飯啊!

      可是,四周空空蕩蕩的。但馮異硬是想方設法,為劉秀準備了一碗熱湯飯。類似瑣事還很多,不能-一表述。這些事情,給劉秀以深深的感激和印象。

      跟隨劉秀二年後,劉秀見馮異有大將之才,就將部隊分出一部分,讓他帶領。不久,因他征戰有功,被封為應侯。

      在劉秀麾下的將軍之中,馮異治軍有方,愛護士卒,深得部屬擁戴,因此,士兵都願意在他的部下作戰。

      每次大戰之後,劉秀都要為將軍們評功進賞。這時,各位將軍都為爭功得賞,大喝小叫,以致拔劍擊樹,吵得不可開交。馮異卻從不爭功爭賞,每次都獨自靜坐在大樹下,任憑漢光武帝評定。這樣,大家就給他取了個雅號,叫”大樹將軍”。軍中無人不知。

      劉秀稱帝後,各地仍戰亂不已,但大局已定。劉秀定下策略,以平定天下、安撫百姓為主。左思右想,選定馮異率兵從洛陽西進,以平定關中三輔地區。

     馮異率領大軍,一路安撫百姓,宣揚劉秀的威德,所到之處,紛紛歸順,沒有幾個月,就完全占領平定了關中、三輔地區,替劉秀又一次立下了汗馬功勞。馮異被拜為征西大將軍。

      接著,馮異又連續平定數地,威勢益震。這時,有奸人在劉秀麵前挑撥離間說:

      ”馮異現在在外麵,名聲大得很。他到處收買人心,排除異己。鹹陽地區的老百姓,都稱呼他為’鹹陽王’。皇上,你可得提防著點啊!”

      劉秀聽了,讓人把話傳給馮異。馮異知道後,十分緊張,馬上向劉秀上書自白,請劉秀不要聽信讒言。

      漢光武帝真不愧一代賢君,收到馮異的信後,馬上回信說:”將軍你對國家和朕說來,從道義講是君臣關係,從恩情講如同父子關係,你根本不用介意奸人的語言。”

      為了表示誠意,劉秀把馮異的妻、子都送到鹹陽,還給他更多的封賞與權力。

      而馮異一直到去世,都盡忠王事,而且從來不自居其功。

      人生啟示:

    古語講”功高蓋主”,”狡兔死,走狗烹”。馮異戰功赫赫,兵權在握,若非劉秀是一代賢君,恐怕早已身首異處。另一方麵,馮異從不以功自居,堅守舊有的正道,也是終保榮華平安的一個原因。所以,在下者對在上者,切忌以功自居,”無成”才能有成,這就是人生的辯證法。

    英雄不可居功自傲

    1952年6月,陳賡在代彭德懷主持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部工作時,奉調回國,負責在哈爾濱籌建軍事工程學院。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不少誌願軍傷殘人員來到哈爾濱休養。

    有一天,在學院門口汽車站,乘客正排隊上車,突然湧過來十幾名傷殘軍人,他們爭著往前擠。旁邊幾個老百姓看不慣,說了幾句。這些年輕士兵火了,大嚷:“老子在前方流血犧牲,現在身殘歸來,還不該享受優待?”群眾中有幾個轉業軍人很不高興,批評了他們。這些傷殘軍人更生氣,他們叫喊著:“除了誌願軍司令員,誰也別來管老子!”

    陳賡剛好路過這裏,看到了這一幕,大喝一聲:“我就是誌願軍司令員,今天,我就管管你們!”

    士兵中有人冷笑起來:“居然冒出個誌願軍司令員。”話音剛落,響起一聲雷吼:“我是陳賡!”那十幾個人一聽,“刷”地一下立正,行起軍禮,連手也不敢放下來。

    陳賡命令警衛員把這些人帶走,對群眾道歉說:“戰士無禮,幹部有責,這是我陳賡教育不嚴。”然後,又向那幾個轉業軍人說:“總算還有幾個遵紀守法的,不然,我這個司令員可無臉見江東父老了。”

    陳賡把那十幾個年輕的傷殘軍人狠狠批評了一頓,要了一部車子,派人帶他們遊覽斯大林公園和太陽島,又把他們送回療養院。

    臨走時,陳賡同傷殘軍人一個個擁抱,還刮他們的鼻子,他深情地說:“在戰場上,你們都是英雄,是有功之人哪。人民敬重你們,你們千萬不要居功自傲。要保持誌願軍的榮譽,萬萬不可把自己降成兵痞。要是人民嫌棄你們,你們就連親爹親娘也沒有啦!”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

    [原文]

    —————————原文版—————————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注音版—————————

    (zhí)(dà)(xiàng),天(tiān)(xià)(wǎng)
    (wǎng)(ér)(bù)(hài),安(ān)(píng)(tài)
    (lè)(yǔ)(ěr),過(guò)(kè)(zhǐ)
    (dào)(zhī)(chū)(kǒu),淡(dàn)(hū)(qí)(wú)(wèi)
    (shì)(zhī)(bù)(zú)(jiàn),聽(tīng)(zhī)(bù)(zú)(wén)
    (yòng)(zhī)(bù)(zú)(jì)

    [譯文]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古今持守大“”,天下的人都來歸往,並且不互相侵犯,所以不會勾心鬥角等發生矛盾,因此大家都很安泰平安。

    樂與餌,過客止。

    聲音音樂和美食能夠使行客留步。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而道卻是淡而無味的,它看不見,也聽不到,但是卻能使用不完。

     [長篇大論]

    老子本章已經闡述了,守“道”者都很安泰平安。看到這章讓我想到前麵的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是用之不足既的。可以見的“”的作用是多麽大~  下麵請看故事

    不守“道”的後果

    戰國時有四大君子名聞天下,一位是齊國的孟嚐君,一位是趙國的平原君,一位是魏國的信陵君,一位是楚國的春申君。四位君子都是各國王室的成員,擔任著重要職位,不少人都紛紛投靠他們,以圖謀取利祿。

    趙國有位奸小,名叫李園。此人不學無術,心地極為奸陰,時刻都夢想做上高官,享受厚祿。他先後投靠孟嚐君、平原君、信陵君,都因德才俱無,沒有受到重用。

    李園見自己沒有本事,就在他妹妹身上打起了主意。他妹妹年方二八,鳳眼龍鼻,櫻桃小嘴,一對淺淺的酒窩,恰到好處地長在臉頰兩旁,逢人一笑,令人消魂喪魄。

    李園的妹妹人雖美麗十分,人品卻同哥哥一樣,毫無廉恥,隻認得權勢與金錢。她哥哥與她一商量,兩人真是臭味相投,很快設下了一個陰毒的圈套。

    不久,通過各種關係,李園把自己的妹妹送給了有申君黃歇,還陪上了一份豐厚的嫁裝。

    黃歇一見李女風姿綽約,又見陪嫁滿箱,十分高興地將李女娶進家中。李園也做上了春申君的門客,大受青睞。

    李女自嫁給春申君後,大受黃歇寵愛,但春申君原配夫人尚在,隻能做個小妾罷了。

    不到三月,李女懷孕了。她馬上把這一消息告訴了他的哥哥。

    一個更大的陰謀,又在李園兄妹間形成了。

    李園問:“在夫人與小妾之間,你願當什麽?”

    他妹妹說:“自然是夫人!”

    “夫人與王後呢?”

    “自然是做王後的好!”

    而此時楚王正因無子而發愁。真是天賜良機啊!

     幾天後,趁著春申君風流的興頭,李園的妹妹嬌滴滴地對黃歇說:“當今楚王無子。你也是王室之後,該有繼承權。我現在已懷了你的骨肉,不如讓我去侍奉楚王,今後天下就是我們的了。”

    春申君也是利令智昏,竟然答應了下來。三天後,就把李女喬裝打扮送給了楚王。

    楚王一見李女美豔照人,當晚就宣詔侍寢,正中李女下懷。

    入宮才八個月,李女就生下了一健壯的男嬰,楚王高興自己晚年得子,竟然聽信了李女的這是一個健壯的早產兒的謊言。

    李女所生兒子長大後,外有春申君的幫助,被立為太子。春申君暗自慶幸:楚國的天下將是他們父子的了。

    此時,李女做上了王後,李園自然成了國舅。為了讓他們的陰謀永不敗泄,他們又密謀害死春申君。

    就在楚王去世的第二天,李園兄妹設計謀殺了黃歇。

    本故事中的“黃歇”就是懂得守大道,懂得道的人都應該明白。娶女又見金,色、財雙收,人生哪有這樣“好”事?本故事也希望給世人一個提醒有的時候,好的事情不一定是好。壞的事情不一定是壞。記得我房間裏麵的燈泡在我進去的時候那天其他的地方燈泡壞了想要換到其他的地方當我擰下來的時候發現。燈泡已經壞了後麵的定掉了,如果我不是當時拿下來要換到其他地方的話,可能某一天我一開燈的時候那個燈泡就會爆,隨時麵臨受傷。燈泡壞掉了雖然是小事情,但是就是因為小也差點讓我受傷。就因為燈泡壞了我半夜起來的時候竟然沒有燈摔了一跤。因為摔跤我的腿疼了3天。是好還是壞那?就因為我的腿疼我們樓下發生了一件很不幸得事情。真應用了那句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原文]

    —————————原文版—————————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音版—————————

    (jiāng)(yù)(xī)(zhī),必(bì)(gù)(zhāng)(zhī)
    (jiāng)(yù)(ruò)(zhī),必(bì)(gù)(qiáng)(zhī)
    (jiāng)(yù)(fèi)(zhī),必(bì)(gù)(xīng)(zhī)
    (jiāng)(yù)(qǔ)(zhī),必(bì)(gù)(yǔ)(zhī)
    (shì)(wèi)(wēi)(míng)
    (róu)(ruò)(shèng)(gāng)(qiáng)
    (yú)(bù)(kě)(tuō)(yú)(yuān)
    (guó)(zhī)(lì)(qì)(bù)(kě)(yǐ)(shì)(rén)

    [譯文]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

    想要收縮它,必先擴張它。

    將欲弱之,必故強之。

    想要柔弱它,必先強固它。

    將欲廢之,必故興之。

    想要廢棄它,必先興盛它。

    將欲取之,必故與之。

    想要得到它,必先給予它。

    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順著它的性子,滿足它的要去欲望,使其被欲望所吞食,令他自取滅亡。這即是“微明”既柔弱戰勝剛強的道理。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水裏的魚是不能離開水的,離開水則不長久必死。權謀、刑法、酷刑即是國家凶器,不能施加於人民,否則統治者就會失去人民的支持,就如同魚一樣。離開水則不長久。

    [長篇大論]

     

    三國初期,孫權剛在江東立住腳跟,劉備還沒有奪取益州時,曹操瞄準時機,要趁孫、劉力量較弱時,一舉殲滅他們。

    於是,曹操率百萬大軍之眾,直奔東吳而來,一舉攻下襄陽、江陵。東吳上下,朝野震驚。

    麵對曹操大軍,孫權與劉備結成聯盟,決定共抗曹操。但雙方的力量仍然十分懸殊。隻是由於曹軍都是北方人,不善南方水戰,又不服水土,所以,雙方一時處於僵持之中。

    曹操深知,這場戰役必須要訓練出善水戰的將士才可取勝,幸得荊州降將蔡瑁、張允,就利用他們訓練起曹軍的水戰。

    隻有三萬大軍的吳軍都督周瑜知道後,深為憂愁,正巧,曹操派蔣幹利用同學身份來遊說周瑜。周瑜巧施反間計,利用蔣於傳遞假情報,使曹操誤認為蔡瑁、張允是奸細,一怒之下,將二人斬首。

    曹操剛斬完二人,馬上醒悟自己中了周瑜的計,但已悔之晚矣。失掉蔡瑁、張允,曹操少了訓練水軍的人才,就拖延了曹軍的進攻。

    接著,黃蓋又演出了一場苦肉計,假裝投降曹操,並騙得信任,為後來火燒曹軍準備了火種。

    經過一段時間訓練,曹軍已初習水戰。加上曹操治軍有方,曹軍水寨已儼然是一龐大的戰船,水寨向南分為二十四門,各門配備艨艟戰艦,好像高大的城廓,內中無數小船,穿梭往來,有條有序。

    不幸的是,此時曹操又中了龐統的連環計!

    龐統號鳳雛先生,與諸葛亮齊名。他向周瑜提出火攻曹營的妙計,又設法由蔣幹推薦給曹操。

    曹操是位求賢如渴、禮賢下士的人,一聽龐統來到,親自迎接。酒席宴上,龐統訴說周瑜恃才罔眾,不得人心,所以才來投奔曹操。曹操一點也不懷疑。

    龐統又向曹操建議,將戰船用鐵鏈鎖在一起,或三十船或五十船一排,再鋪上木板,戰船在江中就不怕風浪吹顛了。人在船上,如在平地,也不會頭暈嘔吐了。

    聽了龐統的建議,曹操馬上采納了,還說勝利後,要封龐統為三公,龐統卻說:”我獻此計不是求富貴,而是為救萬民。三公我不作,隻希望丞相到江東後,不要濫殺無辜就是了。”

    曹操一聽,更加深信不疑了。但他根本沒想到,用鐵鏈鎖住戰船,平穩倒平穩了,卻又無法活動了,就像人陷在泥中,任敵人來殲滅一樣。

    幾天後,周瑜派黃蓋為先鋒,火燒曹軍水寨,使百萬大軍慘敗在數萬大軍手中。

    在人生之中,貪 曾 癡 都應該避免。就像柔弱勝剛強一樣,柔能勝強,最後還是柔強。不爭,故能成其私。如果一個人沒有欲 就像木雞的故事一樣,如果你麵臨強敵而不動聲色根本無心鬥爭,莫有人能與之爭。這讓我想起了道德經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孫臏的故事

    孫臏和龐涓的故事在中國被老百姓津津樂道了幾千年。孫臏就是采用欲擒故縱的方法殺死了龐涓。

    魏惠王派龐涓去攻打韓國。韓國抵擋不住,不斷地向齊國求救。

    孫臏不去直接救援韓國,卻反而去攻打魏國。

    龐涓率領魏軍,日夜不停地往回趕,這時,齊軍已攻入魏國境內,占領了不少地方。

    孫臏下令齊軍退兵。

    龐涓見齊軍退兵,就跟在後麵,緊緊追趕。第一天,他追到齊軍紮過營的地方,隻見營地上到處都是煮飯用的灶。他叫人點了一點灶的數目,不覺吃驚地說:“想不到齊軍竟有十萬人吃飯,人數真不少呀!”

    第二天,他又追到齊軍紮過營的地方,再叫人一點,發現煮飯用的灶減少了一半。他高興地說:“看來已有不少齊軍逃跑了。”

    到了第三天,龐涓發現齊軍煮飯用的灶又大大減少了。他更加高興了,對部下說:“我早就知道齊軍膽小怕死。他們進入我們國境才三天,已有一大半跑光了。”

    龐涓命令拋下輜重,隻帶輕裝精銳部隊,日夜兼程,追擊齊軍。他哪裏料到這正是孫臏用的減灶誘敵之計,引他追擊。

    孫臏預料他當天晚上可以趕到馬陵。於是命令士兵把大樹砍倒,堵塞道路,隻留路旁一棵大樹,削去樹皮,在光光的樹身上寫了這樣幾個大字:“龐涓死於此樹下。”又命軍中弓箭手,埋伏兩旁,就在那天晚上,龐涓果然趕到馬陵。他走到那棵大樹底下,見道路被樹堵塞,就命人搬樹。他看到樹身上好像有字,就命人取火來照。龐涓還沒來得及把樹上那幾個大字看完,齊軍已萬弩齊發,龐涓身中數箭,自知兵敗難逃,就拔劍自殺。龐涓臨死時,還不服輸,憤憤地說:“想不到叫孫臏這小子成了名!”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原文]

    —————————原文版—————————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注音版—————————

    (shàng)(dé)(bù)(dé),是(shì)(yǐ)(yǒu)(dé)
    (xià)(dé)(bù)(shī)(dé),是(shì)(yǐ)(wú)(dé)
    (shàng)(dé)(wú)(wéi)(ér)(wú)(yǐ)(wéi)
    (xià)(dé)(wú)(wéi)(ér)(yǒu)(yǐ)(wéi)
    (shàng)(rén)(wéi)(zhī)(ér)(wú)(yǐ)(wéi)
    (shàng)(yì)(wéi)(zhī)(ér)(yǒu)(yǐ)(wéi)
    (shàng)(lǐ)(wéi)(zhī)(ér)(mò)(zhī)(yìng)
    (zé)(rǎng)(bì)(ér)(rēng)(zhī)
    (gù)(shī)(dào)(ér)(hòu)(dé)
    (shī)(dé)(ér)(hòu)(rén)
    (shī)(rén)(ér)(hòu)(yì)
    (shī)(yì)(ér)(hòu)(lǐ)
    (fū)(lǐ)(zhě),忠(zhōng)(xìn)(zhī)(báo)
    (ér)(luàn)(zhī)(shǒu)
    (qián)(shí)(zhě),道(dào)(zhī)(huá)
    (ér)(yú)(zhī)(shǐ)
    (shì)(yǐ)(dà)(zhàng)(fū)(chǔ)(qí)(hòu)
    (bù)(jū)(qí)(báo);處(chǔ)(qí)(shí)
    (bù)(jū)(qí)(huá)。故(gù)(qù)(bǐ)(qǔ)(cǐ)

    [譯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有上等德的人,不自以為有“”,所以是有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下等德的人是有心施“”,所以他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有著上等“”的人“無為”出於無意,所以無所不為。

    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下等“”的人,“無為”出於有意,所以無所作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的人有所作為,而是出於無意。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的人有所作為,而是出於有意。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上“”的人,出於有意。若是得不到回報。則攘臂使人從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所以失去了“”而後是“”。失去了“”而後是“”。失去了“”而後是“”。失去了“”而後是“”。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當社會需要用“”時,虛擬敲詐也就隨之產生,禍亂也就隨之而來了。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自以為很聰明的人,是以智取巧,真是愚昧的根源呀。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所以大丈夫應該守質樸的大道,不虛偽敲詐,舍去禮的浮華,取用道德厚實。

     [長篇大論]

    積德行善是好事情,但是要順其自然不要有意而為,不因善小而不為,不因惡小而為止。下麵的故事雖然長了寫希望大家好好看看。怎麽才叫記得行善。何為德?

    梁武帝與達摩談禪

    施政的理念。對人的生命極為珍惜和尊重。他下詔規定,凡是死刑案件,犯人不服允許上訴申辯,必須經他親自審閱批準後,才準行刑,任何人都沒有殺人權。這就減少和避免了許多冤假錯案。據說, 每當他審閱這些死刑案件時,心情非常沉重、滿懷慈悲、憐憫之情,甚至涕泣、關愛生命、溢於言表。

      梁武帝信佛做的最為驚人的事就是他不顧大權旁落、不顧社稷安危、不顧朝臣反對,四次舍身同泰寺(即現在南京雞鳴寺)甚麽叫舍身?就是不僅舍棄皇帝的權威和尊嚴,不當皇帝,而且舍棄自己的肉身,去廟裏當和尚(應該說是最徹底的舍棄了)。他的這個驚人之舉,確實給滿朝的大臣出了個難題,從古到今,那有舍棄千萬人夢寐以求的皇帝不當,去做和尚的呢?好在朝裏做官的都不是俗人,官做得越大,腦子越靈、城府越深,越是工於心計:這皇帝老兒不當皇帝當和尚到底安的甚麽心?如果是退位或禪讓他又沒有公開宣布接班人呀!看來他皇帝還是要當的,也許可能是對大臣們的考驗?我宣布不當皇帝,看你們怎樣表演?如有異心,不就露餡麽?於是那些素以“謹慎”著稱,老謀深算的大臣就想出了個萬全之策,既然陛下的肉身已舍給同泰寺了,但為了國泰民安,天下蒼生幸福,隻好用錢來向同泰寺贖回來,這樣做不僅梁武帝有麵子,同泰寺也樂意,因為拿到這筆錢可以更好地發展佛教事業。說實話,梁武帝舍身同泰寺的真實用心是甚麽?這是個千古奇謎,古今多少聰明人都猜不出謎底,我們當然無能讓古人說話,所以隻好存疑,唯一希望,看來隻有梁武帝自己知道了。

      因為梁武帝按照佛教經典理念治國,采取了許多關注民生、為民謀福的政策和措施,使全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呈現一片團結,祥和局麵,這片祥雲甚至飄到了海外。正如宋代圓悟克勤在《碧岩錄》第一卷中說的:“達摩遙觀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而來”意思是說,達摩在印度了解到大乘佛教在東土傳播的盛況,甚為高興,於是渡海東來了。

      菩提達摩(528或536)簡稱達摩,亦作“達磨”南印度人,中國佛教禪宗初祖。禪是梵文DbYane的音譯“禪那”的略稱,原來意譯為“思維修”,“棄惡”,後通常譯作“靜慮”:“定”指心專注一境而不亂。說到禪宗,如果尋根探源,就得從佛教靈山會上,如來拈花,迦葉微笑,這個佛教故事講起。據說釋迦牟尼佛在古印度王舍城靈鷲峰上主持法會,千萬人眾,齊聚世尊座下,以求開示。世尊隻是揚起手中一枝金色畢缽羅香花,默然無語,大眾茫然不知佛意,唯佛十大弟子之一的摩訶迦葉破顏微笑。世尊慧眼觀看,當即對眾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並作偈雲:“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法會以後,世尊攜迦葉到多子塔前,命迦葉登上法座,將金縷僧伽梨衣披在迦葉身上。一再囑咐,汝當護持、傳付將來、勿令朽壞。這就是佛教禪宗“衣法雙授”的傳法典故。摩訶迦葉遂成為西天禪宗的第一代祖師,代代相傳,菩提達摩是西天禪宗的第二十八祖。

      達摩渡海來到中國傳播印度佛教禪學,他帶了一件棉布袈裟,說是禪宗祖傳傳法憑證。達摩禪學精髓是將原來印度大乘佛教傳入中國的“小乘禪”、“大乘禪”的複雜繁難的禪定方法簡化,提出了“理入”和“行入”的修行方法。理入亦稱“壁觀”或“坐觀”,即麵壁靜坐,以達到“舍偽歸真”、“無自無他”的境界。相傳達摩曾在少林寺麵壁靜坐九年,終日默然,時人稱為“壁觀婆羅門”。行入包括“報怨行”(放棄一切反抗心理)、“隨緣行”(放棄辨別是非心理)、“無所求行”(放棄一切要求和願望)、“稱法行”(依照佛教教義去行動),認為這樣就可達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達摩是在梁普通七年(526年)九月二十一日渡海來到梁朝廣州的,當時的廣州刺史蕭昂也是個佛教徒,對達摩到來熱烈歡迎,並及時奏報梁武帝,梁武帝聽說達摩是印度佛國來的高僧,極為高興,立即下令要蕭昂派人護送達摩來南京。普通八年十月一日達摩抵達南京,稍事休息後,梁武帝親切接見了他,對古印度佛教和禪學共同進行了探討,許多佛教典籍對此都有記載,現將《五燈會元》中一段話,摘錄如下:

      帝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祖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祖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祖曰:“不識”。帝不領悟。祖知機不契,是月十九日,潛回江北。

      達摩與梁武帝論禪這段話,以我對禪學的膚淺理解,認為主要有以下五層意思:一是梁武帝問達摩,我自從當了皇帝後,寫佛經,造佛寺,培養發展僧人,不可勝計,同時還多做善事,廣結善緣,淨身持戒,敢問有何功德?按照世俗看法,應該是有大功德的。普通信眾那怕在佛寺功德箱內投下一文錢,都說有功德,何況梁武帝投入那麽多錢財?!出乎常人意料的是達摩竟說:“這些並沒有甚麽功德”。二是梁武帝大惑不解,於是質疑問道:“何以沒有功德?”這就關係到對“功德”這個概念的理解了,達摩說:“這些隻是世間的福德,因為福德與功德不同,外修諸事的有漏善隻是福德,倘若不能自己內證得自性即是無功德。”因此,布施、念佛、造寺等,雖然都是做善事,都能得到因果福報,但單有福報而無功德。終不可能出離生死苦海,正如禪宗六祖惠能《壇經.懺悔品》中說的:“迷人修福不修道,隻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又怎能成佛呢?三是梁武帝接著追問:“甚麽才算真功德?才能修行成佛?”達摩說:“真正的功德是“淨慧智圓、體自空寂”就是說能自見真如自性就是功,能視一切眾生平等就是德,念念之間沒滯礙,常見真如本性、本自具有的真實妙用,這就叫功德。功德原本在法身中,不在修福的事上求。一句話:心即是佛、佛在心中。功德是要靠內心修煉、明心見性、方成正果。心若背覺合塵即是眾生,心若背塵合覺即是佛,從而達到精神永駐萬劫不變的最高境界。四是梁武帝又問:“得道高僧至高無上的真理聖諦,第一義諦的境界是甚麽”?達摩說:“境本非境,界亦無界,世界本是空廓無相,也無聖道存在的境界。”五是梁武帝聽了茫然不知所雲,於是咄咄逼人直問達摩道:“既然無聖,那麽現在與朕說話的人是誰?!”他那知在達摩眼裏“本來無一物”那裏有甚麽皇帝?!雖然如此達摩還是菩薩心腸,因勢利導,指點迷津的說道:“不識”多麽充滿禪機智慧的回答呀!意思是說:我本非我,你亦非你,世界本來便是空寂、圓融、清靜、妙密的無相。《金剛般若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梁武帝如能感悟到這個層次就功德圓滿了,可惜梁武帝執著有為,心存邪見,不識真正法性。達摩此時自知無法度化這位皇帝,於是告別回驛館。

      達摩在金陵逗留了幾天,在“蕭寺”牆壁參觀了著名書法家蕭子雲所書的飛白書法“蕭”字,他在壁前觀摩了半天,深為中國書法的神奇震撼。隨後悄然走出城去,來到長江邊,隻見秋風陣陣,岸邊的葦子在風中起伏不定,他隨手摘下一根蘆葦拋向江中,飛身向江麵一縱,雙腳恰好落在那根葦杆上,隻見那葦杆好似一隻小船,乘風破浪的向江北駛去。

      達摩腳踏葦杆,眼望江水,不禁想起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臨別給他的示偈:“路行跨水複逢羊,獨自棲棲暗渡江,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去年在羊城登岸,今日暗渡長江,果如師父所言了。

    梁武帝經過幾天靜思後,稍有所悟,於是派人來請達摩。來人來到驛館,不見達摩,說是往江邊去了。追到江邊,隻見達摩雙腳踏葦、神定氣閑、長袖隨風、飄然已到江中,知道來遲一步,追悔莫及,從此留下了“達摩一葦渡江”千古神話。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

    [原文]

    —————————原文版—————————

    昔之得一者:天一以清,地得一以靈,神得一以寧,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穀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死滅;侯王無以貞貴高,將死蹙。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侯王自謂孤、寡不 。此其以賤為本也?非乎?故致數車無車。不欲 如玉落落如石。

    —————————注音版—————————

    (xī)(zhī)(dé)(yī)(zhě)
    (tiān)(yī)(yǐ)(qīng),地(dì)(dé)(yī)(yǐ)(líng)
    (shén)(dé)(yī)(yǐ)(níng),穀(gǔ)(dé)(yī)(yǐ)(yíng)
    (wàn)(wù)(dé)(yī)(yǐ)(shēng)
    (hòu)(wáng)(dé)(yī)(yǐ)(wéi)(tiān)(xià)(zhēn)
    (qí)(zhì)(zhī)(yī)(yě)
    (tiān)(wú)(yǐ)(qīng),將(jiāng)(kǒng)(liè)
    (dì)(wú)(yǐ)(níng),將(jiāng)(kǒng)(fèi)
    (shén)(wú)(yǐ)(líng),將(jiāng)(kǒng)(xiē)
    (gǔ)(wú)(yǐ)(yíng),將(jiāng)(kǒng)(jié)
    (wàn)(wù)(wú)(yǐ)(shēng)。將(jiāng)(sǐ)(miè)
    (hòu)(wáng)(wú)(yǐ)(zhēn)(guì)(gāo)
    (jiāng)(sǐ)(cù)。故(gù)(guì)(yǐ)(jiàn)(wéi)(běn)
    (gāo)(yǐ)(xià)(wéi)(jī)
    (hòu)(wáng)(zì)(wèi)(gū)、寡(guǎ)(bù) 。
    (cǐ)(qí)(yǐ)(jiàn)(wéi)(běn)(yě)?非(fēi)(hū)
    (gù)(zhì)(shù)(chē)(wú)(chē)
    (bù)(yù)(rú)(yù)(luò)(luò)(rú)(shí)

    [譯文]

    昔之得一者,天一以清,地得一以靈,神得一以寧,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

    在古代原始時期,萬事萬物各得其一而成。這裏說一下“一”代表的是最原始最初的意思,就像伏羲一畫開天,萬事萬物都歸其一而生,就像人們都說要歸一,歸一就是歸其自然。這讓我想起的二十二章“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天得“”而清、地得“”而靈、神得“一”而寧、穀得“一”而盈,萬物歸一而生,自然生萬物。我想在上麵的言語不難理解本在乃自然。道法自然。候王得到“一”而為天下貞。萬事萬物各得其所歸自然。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穀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死滅,侯王無以貞貴高,將死蹙。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侯王自謂孤、寡不。此其以賤為本也?非乎?

    天如果失去了清就會不成天,將會崩裂、地如果失去了寧那就會不成地,將會覆滅、神如果失去了靈就會不成神,將會惡歇、穀如果失去了盈,將會枯竭、萬物如果失去了生,那麽萬物即將滅絕、候王如果失去了高貴那麽就不成候王了。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作為基礎。因此候王自稱“”“”,以示謙下,這不就是以賤作為根本嗎?不是嗎?

    故致數車無車。不欲如玉落落如石。

    世上最好的榮譽是無譽,這樣也不會有誹謗。不要像玉石那樣璀璨明亮讓人重視,而要像石頭那樣暗淡無光,為人忽視。

     [長篇大論]

    沒有找到相應案例的故事

    下麵的故事是劉備用人之術
    三國時,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俘虜殺害。消息傳到蜀國,劉備點起大軍,要為關羽報仇。

    哪裏料到,報仇不成,劉備卻被吳將陸遜大敗而回。劉備逃到白帝城,因病一命嗚呼了!

    臨終前,劉備將太子托付諸葛亮,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白帝托孤”。

    真不愧一代奸雄,劉備托孤深謀遠慮。他對諸葛亮說:

    “先生雄才大略,定能安邦定國,若太子可以輔佐,就輔佐;若太子不能輔佐,就由先生你當成都王,來領導蜀國。”

    聽劉備如此一說,諸葛亮趕快表示,一定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輔佐太子。

    一聽此言,劉備趕緊叫來三個兒子,說:“我死以後,你們兄弟三人要父事丞相,若有不諸葛丞相的,就是天人共誅的不孝子!”諸葛亮聽了,更下決心輔佐太子了。

    劉備死後三天,太子劉禪登上王位。這位劉禪小字阿鬥,登基之時才十餘歲,才性隻是下主之才,在國家政事上完全是位十足蒙昧無知的孩童。

    魏主曹丕聽說劉備去世,認為是奪取蜀國的大好時機,於是點起數萬大軍,又聯絡鮮卑、孟獲、吳國、孟達四支軍隊,分五路殺奔而來。

     劉禪不久聽到消息,又幾天看不到諸葛亮,心中十分驚慌。派人去宰相府,管家就說:“丞相病了,不能到朝。”

    一連幾天,都是如此。把個劉禪與滿朝官員急得是汗流泱背,心涼肉跳。不少人都發出怨言,不知諸葛亮肚子裏裝的什麽藥。

    劉禪急得要命,不知是咋回事。於是,他親自來到丞相府,卻見諸葛亮安閑地在那裏釣魚。原來,諸葛亮早已定下了退兵妙計,劉禪這才把心放下來。這就是諸葛亮安居退五路的故事。

    諸葛亮像父親一樣愛護阿鬥,對劉禪竭盡忠心。劉禪雖童蒙無知,卻能以赤子之心對待諸葛亮,什麽事情都由諸葛亮決斷,從不猜疑丞相生二心。

    在諸葛亮治理下,蜀國一片升平景象。《三國演義》上說,當時是民樂太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米滿倉凜,財盈府庫。

    諸葛亮又訂下與東吳結盟,共抗曹魏的戰略。其後,南征七擒孟獲,北伐六出祁山,雖未能實現天下統一的宏圖,但諸葛亮在世時,卻保證了“扶不起”的阿鬥,穩坐皇帝的寶座,無有災咎。




    道德經第四十章

    [原文]

    —————————原文版—————————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譯文版—————————

    (fǎn)(zhě)(dào)(zhī)(dòng)
    (ruò)(zhě)(dào)(zhī)(yòng)
    (tiān)(xià)(wàn)(wù)(shēng)(yú)(yǒu)
    (yǒu)(shēng)(yú)(wú)

    [譯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這裏說到“反者”相對“正者”“弱者”相對“強者”,有了反者才有正者,這叫做陰陽。反者道之動,“”這裏用一句非常究竟的話來說明“一陰一陽之謂道”。弱者,強者 也是陰陽。有了陰陽道才能動,才有作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下的萬事萬物都是“”所生化出來的,而“”卻是從“”生化出來的。

     [長篇大論]

    本章老子隻用了21字,其所闡述的寓意深刻、博大精深、把宇宙真理也表達出來了“無生有,有生萬物”這讓我想起來了第十一章“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本章沒有找到相應故事講幾個禪理小故事

    好好活著

    大熱天,太陽很毒,寺院裏的花 兒在烈日下漸漸沒了精神。等傍晚小和尚來給花兒澆水的時候,發現那些花已經被曬得不成樣了。小和尚心疼地說:看來這花是救不活了。

    老和尚見狀不言語,隻是給花澆水。沒多久,那些耷拉著腦袋的花朵,居然全抬起頭來,而且生意盎然。

    “天哪,”小和尚喊,“它們可真厲害,被曬了一天還能撐著不死。”

    老和尚笑了:“不是撐著不死,是好好活著。”

    “這有什麽不同呢?”小和尚歪著腦袋問。

    “當然不同,”老和尚拍拍小和尚,“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撐著不死;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是好好活著。得一天壽命,就要好好過一天。那些因為怕死而拜佛燒香的,死後未必能成佛。你想他今生也能好好地活著,他卻偏不好好過,老天何必給他死後更好的日子?”

      

    一日,有一位高僧途經莊稼地。

    田裏的漢子看這個和尚深一腳淺一腳地冒著酷熱趕路,就譏笑道:“師父走得這麽急,是不是找不到地方打秋風了?”

    高僧一聽這漢子的話,就停下腳步說道:“如果說我去打秋風,那你又在做什麽?”那漢子高傲地說道:“我在播種、耕地,期盼豐收!”

    高僧微微一笑:“那看來我們也算是同行了!”

    那漢子一臉譏諷的樣子,說道:“你也是耕耘者?”

    高僧仍舊微微一笑:“隻不過我和你的耕耘方式不一樣而已!”

    那漢子滿臉疑惑地問道:“有何不同?”

    高僧言道:“你播種耕地,需要有犁,需要有牛,而且要有一塊地和良種,再加把勁才行。到頭來這收成是否好,還要看你當初耕的地是否鬆軟,用的牛是否強壯,種的地是否肥沃,使的勁是否得當,節氣是否平穩。即便最後你確實有收成了,那收到的糧食又能為天下多少饑苦的人填飽肚子呢?”

    那漢子聽高僧這麽一說,臉上掛著不服氣的表情說道:“那你又能為天下蒼生做些什麽呢?”

    高僧還是微微一笑:“我以眾生的心靈為田地,以博大精深的佛法作為種子,以深厚的修為作為耕牛。我在芸芸眾生的心田,播上開啟智慧的種子,以深厚的修為為執迷的人開墾前行的道路,從而使眾生拔出煩惱,得到安樂,並以他們在心田中成長起來的智慧,去開拓更廣博的財富。而他們又以開悟的心,去四處廣傳善緣,讓更多的人在心裏種下啟智明慧的種子,使更多的人得到恩惠。”

    那漢子聽完高僧的話,不禁麵帶羞色,俯身拜倒於高僧的腳下。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原文]

    —————————原文版—————————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穀;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注音版—————————

    (shàng)(shì)(wén)(dào),勤(qín)(ér)(xíng)(zhī)
    (zhōng)(shì)(wén)(dào),若(ruò)(cún)(ruò)(wáng)
    (xià)(shì)(wén)(dào),大(dà)(xiào)(zhī)
    (bù)(xiào)(bù)(zú)(yǐ)(wéi)(dào)
    (gù)(jiàn)(yán)(yǒu)(zhī):明(míng)(dào)(ruò)(mèi)
    (jìn)(dào)(ruò)退(tuì);夷(yí)(dào)(ruò)纇(lei);
    (shàng)(dé)(ruò)(gǔ);廣(guǎng)(dé)(ruò)(bù)(zú)
    (jiàn)(dé)(ruò)(tōu);質(zhì)(zhēn)(ruò)(yú)
    (dà)(bái)(ruò)(rǔ);大(dà)(fāng)(wú)(yú)
    (dà)(qì)(wǎn)(chéng);大(dà)(yīn)(xī)(shēng)
    (dà)(xiàng)(wú)(xíng);道(dào)(yǐn)(wú)(míng)
    (fū)(wéi)(dào),善(shàn)(dài)(qiě)(chéng)

     [譯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上士的人聽見“道”,會馬上親身實踐。中士的人聽見“道”,會將信將疑不一定回去實踐。下士的人聽見“”會大笑。

    不笑不足以為道

    正是因為下士的大笑,才顯出道的高深。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

    所以古人提出:明白“”的人好像很愚昧,修“”的人好像是在退步,平坦
    的生活道路好象那樣坎坷。(這裏大家可以參考道德經二十章“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獨泊兮其未兆,若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上德若穀,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

    上德的人虛懷若穀,持白守黑,廣德不盈,不立不施,不矜其真。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世界上最大的方正是沒有邊角,最大的容器是沒有形狀可言,最大的聲音是聽不見的,最大的形象是看不見的,大道隱微而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唯有“”善於生化萬物,並使萬物生成。

    [長篇大論]

    本章沒有找到相應的故事給大家!找了幾個禪理故事給大家~

    兄弟修道

    兄弟二人皆立誌遠遊修道,無奈父母年邁,弟妹年幼,老大家裏還有病妻弱子,所以一直未能成行。

    某日,一高僧路過,兄弟二人要拜其為師,並將家中難處訴說一遍。高僧雙手合十,微閉雙目,喃喃自語:“舍得,舍得,沒有舍哪來得?你二人悟性皆不夠,十年後我會再來。”然後,飄然而去。

    哥哥頓悟,手持經書決絕而去。弟弟望望父母,看看病嫂幼妹,終不能舍棄。

    十年後,哥哥歸來,口誦佛經,念念有詞,仙風道骨,略見一斑。再看弟弟,彎腰弓背,麵容蒼老,神情呆滯,反應緩慢。

    高僧如期而至,問二人收獲。

    哥哥說:十年內遊遍高山大川,走遍寺廟道觀,背誦真經千卷,感悟萬萬千千。

    弟弟說:十年內送走老父老母,病嫂身體康複,幼妹成家立業。但因勞累無暇誦讀經書,恐與大師無緣。

    高僧微微一笑,決定收弟弟為徒。

    哥哥不解,追問緣由。

    高僧道:“佛在心中,不在名山大川;心中有善,勝讀真經千卷;父母尚且不愛,談何普度眾生?舍本逐末,終致與佛無緣。”    哥哥默然。

    花開的智慧

    院裏接納了一個年方16歲的流浪兒,這個流浪兒頭腦靈活,手勤腳快。灰頭土臉的流浪兒在寺裏剃發沐浴之後,就變成了幹淨利落的小沙彌。法師一邊關照他的生活起居,一邊因勢利導教他為僧做人的一些基本常識。看他接受和領會問題比較快,法師又開始引導他習字念書、誦讀經文。也就在這個時候,法師發現了小沙彌的弱點:心浮氣躁、喜歡張揚、驕傲自滿。例如,他剛學會幾個字,就拿著毛筆滿院子寫、滿院子畫;再如,他一旦領悟了某個禪理,就一遍遍地向法師和其他僧侶炫耀;更為可笑的是,當法師為了鼓勵他,剛剛誇獎他幾句時,他馬上就在眾僧麵前顯擺,甚至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裏,大有唯我獨尊、不可一世之勢。

    為了改變他的不良行為和作風,法師想了一個用來啟發、點化他的非常美麗的教案。這一天,法師送了一盆含苞待放的夜來香給這位小沙彌,讓他在值更的時候,注意觀察一下花卉的生長狀況。

    第二天一早,沒等法師找他,他就欣喜若狂地抱著那盆花一路招搖地跑來了,當著眾僧的麵大聲對法師說:“您送給我的這盆花太奇妙了!它晚上開放,清香四溢,美不勝收。可是,一到早晨,它又收斂了它的香花芳蕊……”

    法師就用一種特別溫和的語氣問小沙彌:“它晚上開花的時候,吵你了嗎?”

    “沒有。”小沙彌高高興興地說,“它的開放和閉合都是靜悄悄的,哪能吵我呢?”

    “哦,原來是這樣啊。”法師以一種特殊的口吻說,“老衲還以為花開的時候得吵鬧著炫耀一番呢。”

    小沙彌愣了一陣之後,臉刷地一下就紅了,諾諾地對法師說:“弟子領教了,弟子一定痛改前非!”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原文]

    —————————原文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注音版—————————

    (dào)(shēng)(yī),一(yī)(shēng)(èr)
    (èr)(shēng)(sān),三(sān)(shēng)(wàn)(wù)
    (wàn)(wù)(fù)(yīn)(ér)(bào)(yáng)
    (chōng)(qì)(yǐ)(wéi)(hé)。人(rén)(zhī)(suǒ)(è)
    (wéi)(gū)、寡(guǎ)、不(bù)(gǔ)
    (ér)(wáng)(gōng)(yǐ)(wéi)(chēng)
    (gù)(wù)(huò)(sǔn)(zhī)(ér)(yì)
    (huò)(yì)(zhī)(ér)(sǔn)。人(rén)(zhī)(suǒ)(jiào)
    (wǒ)(yì)(jiào)(zhī)
    (qiáng)(liáng)(zhě)(bù)(dé)(qí)(sǐ)
    (wú)(jiāng)(yǐ)(wéi)(jiào)(fù)

    [譯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是“”,“”生“”“”生“萬物”這裏的有及是“”,“”生“”,“”生“這裏的“”不是指的數字三,在古代三可以代表很多。“”是陽,“”是陰,陰陽和合生化萬物,也就是“三”生萬物了。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萬物,負陰,而,抱陽,很多人都容易理解錯,這裏代表的是萬物陰陽之氣和合,才能朝氣蓬勃,生生不息。也說明了萬物是離不開陰陽的,缺少陰也不行,缺少陽也不行。人也是一樣,頭乃陽,對立腳為陰。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人之所惡,唯有:孤、寡、不穀,而君王自稱之,這裏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第三是九章這句話“侯王自謂孤、寡不。此其以賤為本也?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所以物質上麵的損失,可以說是益。也可以說是益上麵的損失。這裏很亂,語言很難說明白,但是大致的意思就是,有兩麵,一陰一陽,就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樣~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暴者不會順其自然處事,故死,我將這句話當作傳教的宗旨。

     [長篇大論]

    沒有找到相應案例的故事

    解簽

    一個年輕人去寺廟裏求簽。他很虔誠地敬香,跪拜佛像,然後抽簽。一位老和尚站在一旁。

    忽然,年輕人歡喜地大叫一聲:“謝謝佛祖!”他起身,對老和尚深鞠一躬:“法師,麻煩您給我細解一下這個簽,行嗎?我知道,這是上上簽呀!它怎樣指引我去爭得成功呢?”

    良久,老和尚說:“你現在是做什麽的?”年輕人羞赧地揉揉鼻子,說:“一直居無定所,東奔西跑的。”老和尚又問:“那麽,你追求什麽樣的成功呢?”年輕人一下來勁了:“我想經商呀,白手起家,像李嘉誠、比爾·蓋茨那樣,做一番大事業。”老和尚問:“如果不成呢?”年輕人說:“我曾經想參與保險業,從保險推銷員幹起,逐步做到總裁……”老和尚笑了:“你很有誌向呀,不過,這個也不成怎麽辦?”年輕人想了想:“說實話,我最初想當作家,寫一兩本書,暢銷全世界,爭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老和尚點點頭,問:“剛才,你說自己居無定所,東奔西跑,是什麽意思?”年輕人說:“因為我這幾年失業幾次,不得不常常在外奔波,尋找一份工作糊口唄。”老和尚問:“能糊口了嗎?”年輕人慚愧地揉揉鼻子:“唉……不過,我不時能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接濟。”老和尚寬容地笑了:“我無意反對世人追求成功的心情,但是,生存先於成功、大於成功——佛祖根本就不是為了幫助一個連基本生存都沒有解決的人去憑空追求成功的。”

    年輕人顯然很震驚,問:“那麽,這個上上簽究竟是什麽意思呢?”

    老和尚笑答:“依我看,它是說你的生活就要安定了。相對你的目前而言,它的確是上上簽。”

    何為高僧?

    夕陽西下,寺廟裏,一群小和尚圍著老方丈席地而坐。

    老和尚手持一把扇子悠然自得地搖著,小和尚唧唧喳喳,問老和尚道:

    “師父,什麽樣的人才能是高僧、是智者啊?我們都想做高僧,做智者呢。”

    老方丈眯著眼,微笑著望著這群小和尚,笑道:

    “達摩祖師有一大群弟子,其中三弟子和小弟子兩個人最受尊敬,被你們稱為高僧、智者、大師……總之,當時能用的稱謂都用上了。忽然有一天,達摩祖師讓這兩個弟子雲遊四方,普度眾生,兩名弟子欣然而應。於是,兩個人就一起下山了。

    “後來,兩個人都做了不少好事。當然,也都受到了不少讚譽,隻是兩個人在助人時的性格迥然不同。三弟子一直都是默默無聞地幫助著別人,隻要別人有需要,他都絕不吝嗇。小弟子就不一樣了,他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裏去了。於是,很多人都認為小弟子喜歡偷懶……同樣是高僧,對三弟子的評價總遠遠比小弟子多。

    “二十年過去了,達摩祖師圓寂了。他的弟子們都繼承了他的遺願——行善助人,普度眾生。這時,三弟子的名聲蓋過了小弟子,在所有弟子中最為響亮。

    “又十年過去了,三弟子的身體越來越差了,別說幫助別人,甚至連自己都需要人照顧了。此時,眾人忽然發現,身邊助人的僧人越來越多了,都十分年輕,且都有一個習慣,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裏去了。於是,眾人就想到了那名早年成名的小弟子。

    “不久後,人們果然發現自己的猜測是正確的。這些年輕僧人都尊稱那名小弟子為師父。”

    說到這,老方丈頓住了,問小和尚們道:“知道最後人們為什麽喊達摩祖師的小弟子為高僧、智者了嗎?達摩祖師的小弟子跑到深山裏又去幹什麽了呢?”

    “去教弟子啦。因為他教了好多弟子呀,這些弟子都能在他老的時候繼續幫助別人呀。”小和尚們唧唧喳喳著。

    “這不是主要原因。”

    “那主要原因是什麽呀?”小和尚們眨著眼睛,問老方丈道。

    “達摩祖師的小弟子跑到山上,是去休息了,去快樂了。真正的高僧,真正的智者,應該懂得休息,懂得享受快樂。一個僧人,連自己都快樂不了,休息不好,就是連自己都沒有度好。既然連自己都沒有度好,又怎麽去度人呢?”

    “所以啊!做個真正的高僧,首先應該懂得快樂,先度自己再度別人。”

    小和尚們似懂非懂,卻做醍醐灌頂狀。

    看著小和尚的樣子,老方丈哈哈大笑。小和尚們也笑了,瞬間,小和尚們發現:這一刻,自己也成了高僧。




    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原文]

    —————————原文版—————————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注音版—————————

    (tiān)(xià)(zhī)(zhì)(róu)
    (chí)(chěng)(tiān)(xià)(zhī)(zhì)(jiān)
    (wú)(yǒu)(rù)(wú)(jiàn)
    (wú)(shì)(yǐ)(zhī)(wú)(wéi)(zhī)(yǒu)(yì)
    (bù)(yán)(zhī)(jiào),無(wú)(wéi)(zhī)(yì)
    (tiān)(xià)(xī)(jí)(zhī)

    [譯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天下最柔軟的東西,能馳騁天下最堅硬的東西。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無形的力量,能穿透沒有空隙的東西。(好比雨水穿石頭木頭的故事一樣。)所以我知道了“無為”的好處。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行不言之教育,無為的益處,天下很少有人知道。

    [長篇大論]

    滴水穿石

    童第周小時候的好奇心十分強,看到不懂的問題往往要向父親問個為什麽。父親每次都不厭其煩地耐心給他講解。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簷下的石階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一行小坑坑,他覺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麽回事,便去問父親:“父親,那屋簷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誰敲出來的?是做什麽用的呀?”父親看到兒子這麽好奇,高興地說:“這不是人鑿的,這是簷頭水滴下來敲的。”小童第周更奇怪了,水還能把堅硬的石頭敲出坑?父親耐心地解釋說:“一滴水當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長日久,點點滴滴不斷地敲,不但能敲出坑,還能敲出一個洞呢!古人不是常說‘滴水穿石’嘛!就是這個道理。”父親的一席話,在小童第周的心裏激起了一陣陣漣漪,他坐在屋簷下的石階上,望著父親,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由於農活比較多,童第周對學習有些失去興趣,不想讀書了。父親耐心地開導童第周說:“你還記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嗎?小小的簷水隻要常年堅持不懈,能把堅硬的石頭敲穿。難道一個人的恒心不如簷水嗎?學知識也要靠一點一滴積累,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成功。”為了更好地鼓勵童第周,父親書寫了“滴水穿石”四個大字贈給他,並充滿期望地說:“你要把它作為座右銘,永誌不忘。”

    佛像與台階

    有座山上建了一座廟,廟裏有尊雕刻精美的佛像。數不清的善男信女沿著一級級石階走到山頂,在佛像前頂禮膜拜,燒香許願。一年又一年過去,這座廟一直香火鼎盛,前來拜佛的人絡繹不絕。

    終於,鋪在山路上的石階開始抱怨了:“我說佛像呀,大家同是石頭,憑什麽我被人蹬來踩去,你卻被人供在殿堂?”

    佛像笑了笑,說:“當年,您隻挨六刀,便成為一方石階,而我是經曆了千刀萬鑿之後,才有了現在的形狀!”

    佛像昔日經受雕鑿的痛苦,造就了今日的成就。同樣,我們每個人也在用今天的坎坷,為自己的未來塑造著形象。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原文]

    —————————原文版—————————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注音版—————————

    (míng)(yǔ)(shēn)(shú)(qīn)
    (shēn)(yǔ)(huò)(shú)(duō)
    (de)(yǔ)(wáng)(shú)(bìng)
    (shèn)(ài)(bì)(dà)(fèi)
    (duō)(cáng)(bì)(hòu)(wáng)
    (gù)(zhī)(zú)(bù)(rǔ)
    (zhī)(zhǐ)(bù)(dài),可(kě)(yǐ)(cháng)(jiǔ)

    [譯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名利與己身生命那一個更親呢?己身生命與貨利那一樣更重呢?得與失那一樣更有害呢?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過分的追求、愛名 必定費重大的消耗,多藏必失去越多。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所以人能做到知足,就不會有何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有危險,這樣才能長久。

    [長篇大論]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妙,這讓我想起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表麵上是好可是得與失給帶來的是福是禍那? 不要隻想得,付出不能少
    得到了,不一定是好事,也不一定是壞事,世間沒有好壞,亦好亦壞。

    吃飯睡覺的自然

    有個信徒問慧海禪師:“您是有名的禪師,可有什麽與眾不同的地方?”

    慧海禪師答:“有。”

    信徒問:“是什麽呢?”

    慧海禪師答:“我感覺餓的時候就吃飯,感覺疲倦的時候就睡覺。”

    “這算什麽與眾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有什麽區別呢?”

    慧海禪師答:“當然是不一樣的!”

    “為什麽不一樣呢?”信徒又問。

    慧海禪師說:“他們吃飯的時候總是想著別的事情,不專心吃飯;他們睡覺時也總是做夢,睡不安穩。而我吃飯就是吃飯,什麽也不想;我睡覺的時候從來不做夢,所以睡得安穩。這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

    慧海禪師繼續說道:“世人很難做到一心一用,他們在利害中穿梭,囿於浮華的寵辱,產生了‘種種思量’和‘千般妄想’。他們在生命的表層停留不前,這是他們生命中最大的障礙,他們因此而迷失了自己,喪失了‘平常心’。要知道,隻有將心靈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諦。”

    外表與內在

    一座大山上有個小廟,廟裏住著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徒弟。

    這天,來了一個達官貴人,為小廟捐了很多財物。他在廟裏住了一段時間,得到了老和尚和小徒弟的熱情接待。他告辭後不久,又來了一個書生。

    這書生衣衫襤褸,麵黃肌瘦,餓得暈倒在廟門外。老和尚見了,叫小徒弟將他扶進廟裏,同樣吩咐端上最好的茶,準備最好的齋飯。

    小徒弟心裏嘀咕起來——上次那位達官貴人,為廟裏捐了那麽多的財物,自然有資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齋飯;如今,一個不知哪兒來的“叫花子”,師父還如此厚待他,難道師父是老糊塗了?

    書生住在廟裏的那段時間,小徒弟沒給他好臉色看,有時候趁著師父不注意,就端出已經餿掉的齋飯,還不給他吃飽。

    書生告辭後,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個菩薩,放在廟堂正中,對小徒說是廟裏新近請的菩薩。

    小徒弟每天都很認真地給菩薩上香,對著菩薩叩頭,虔誠地念經。

    一個月後,老和尚又將那泥菩薩削琢成一隻猴子放在廟堂當中。小徒弟發覺菩薩變成了一隻猴子,嚇了一跳,幾天都沒去上香。老和尚問:“怎麽不去上香了?”“師父,那菩薩變成一隻猴子了。”小徒弟回答。

    老和尚拿過那猴子,再次削琢,一尊菩薩又栩栩如生地出現在小徒弟的麵前。小徒弟愣愣地望著師父,不知道是什麽意思。

    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的頭上敲了一下,慢慢念經,不再理他。

    這一敲打,使小徒弟頓悟過來。他說:“師父,我明白了。其實每個人的生命就像這團泥,都是一樣的,隻是塑造了不同的表象而已。而我之所以對前麵的達官貴人謙恭對後麵書生無禮,都是因為被其表象所迷惑啊。”

    老和尚笑了:“其實,認識那平平淡淡卻奇妙得可以捏塑出無盡形象的生命之泥,才是人生最大的意義所在。”梁衍.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原文]

    —————————原文版—————————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注音版—————————

    (dà)(chéng)(ruò)(quē),其(qí)(yòng)(bù)(bì)
    (dà)(yíng)(ruò)(chōng),其(qí)(yòng)(bù)(qióng)
    (dà)(zhí)(ruò)(qū)
    (dà)(qiǎo)(ruò)(zhuō),大(dà)(biàn)(ruò)(nè)
    (jìng)(shèng)(zào),寒(hán)(shèng)(rè)
    (qīng)(jìng)(wéi)(tiān)(xià)(zhèng)

    [譯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有大成就之人,似有缺陷(因為大智者,持守大道,返樸歸真,天人合一,麵對其大無外,其小無外的大道,總是感覺自己的智慧不足。),因此其用不弊。這裏的“大成若缺”、“ 大盈若衝”、“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都是持守大道得道的一種體現,“其用不弊”,“ 其用不窮”是道的本原。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清靜能夠勝煩躁,寒冷能夠克酷熱,清靜為天下之正(正道,人間正道是滄桑)

    [長篇大論]

    本章老子闡述了,清靜乃大道也。通過“大成若缺”這讓我想起了第四十一章“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明道者似昧。

    愛的力量

    慧敏是方丈的關門弟子。這年冬月的一個早上,方丈一開寺門便在白花花的雪堆裏發現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方丈望著幾乎沒有一點血色的小臉蛋兒,心裏不禁一陣痙攣,忙把孩子抱進屋裏。方丈將一勺勺薑湯給孩子喂了下去,不一會兒,孩子慢慢地睜開了雙眼。

    方丈雙手合十說:“阿彌陀佛。小施主,你是哪裏人氏?為何凍暈在寺前的雪地裏?”孩子望著方丈,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隻有晶瑩的兩串淚花兒緩緩滾落到了腮邊,張了張嘴,發出來的卻是咿咿呀呀的嗚咽——原來,孩子是個啞兒。

    方丈沉思了一會兒,打著手勢問道:“我收你做關門弟子,不知你可否願意?”啞兒明白過來後,忽地翻身下榻,跪在地上,衝著方丈磕了三個響頭。方丈拉住他道:“你雖然是個啞兒,但心地靈通,我就給你取個法號叫慧敏吧。”

    慧敏遵照方丈的吩咐,雖然穿上了僧衣,但卻不用和師兄弟們一起唱經誦佛,隻是每天幹些打水掃地的雜活兒。

    第二年的夏天,慧敏就已經能夠獨立默寫整部《金剛經》了。

    一天,慧敏正在大殿的空地上拔草,忽然看見幾個師兄弟們大呼小叫地從大殿裏跑了出來,像是發生了什麽大事兒。

    他轉身奔進了大殿,一看是一個進香少女中暑後暈倒在丫環懷裏。

    慧敏衝到少女跟前,單腿跪地將其上身拖起,伸手按住下巴,便將自己的嘴唇對在了那隻櫻桃小口上,旁若無人地一鼓一吸運動起來。大約半個時辰後,少女的鼻孔裏慢慢地有了些許微弱的氣息,而慧敏的後背上也早已濕透了一大片。

    大師兄慧圓將慧敏杖擊20後押到了方丈座前。

    慧圓對方丈說:“師父,慧敏在眾目睽睽之下犯下了色戒,請師父按律把他趕出山門。”

    方丈雙目微啟,緩聲道:“先把慧敏放開再說。慧圓啊,虧你也是出家人。你師弟心中隻存救人之意。說到色戒,恐怕是你等心中不幹不淨吧,心中放不下的人才是犯戒。”慧圓欲言又止,訕訕退下。

    半年後,寺裏要選一名主事。經過了幾輪辯經談法,最後,隻剩下了兩名選手:慧圓和慧敏。

    在師兄弟中,數慧圓聲音洪亮,梵語發音地道,所以,九川鎮上做法事的人家請他去的也最多。

    每回做完法事歸來,不但給寺裏掙下不少酬金,自己也落得不少散碎銀兩。慧圓便用自己的積攢去鎮上做了一套嶄新的袈裟,脖子裏也是新買來的紫檀念珠。這一切,都使慧圓更加自信,躊躇滿誌。

    慧圓盤腿打坐,閉目凝神,方丈問一句,他答一句,丁是丁卯是卯,滴水不漏,無懈可擊。

    再看慧敏,乃是筆答。不同的是他拿了一枚大針,向自己的左手食指刺來,頓時鮮血直流,慧敏提起毛筆以血代墨,落紙成字,一字字寫下來,剛柔並濟,氣勢磅礴。霎時,如滿天的彩虹,百花競相吐豔,直把監考的幾位長老看了個心驚肉跳。

    結果眾長老也難分高下,遂判兩位參試者平分秋色。

    接下來便是參禪。給二人各發了一張白紙和一枝毛筆,要求用最少的字寫出最大的禪悟心得來。

    交卷後,大家屏住呼吸等待評審的最終結果。一個時辰後,方丈邁步出房。“經眾長老合議,一致推舉慧敏當選。”

    慧圓不服,請求追查試卷。方丈笑而不語,輕展袖口,抽出卷子擺在經案上。

    眾人圍上來一看,隻見慧圓寫的是“空”,而慧敏寫的是“愛”。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

    [原文]

    —————————原文版—————————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音版—————————

    (tiān)(xià)(yǒu)(dào),卻(què)(zǒu)(mǎ)(yǐ)(fèn)
    (tiān)(xià)(wú)(dào),戎(róng)(mǎ)(shēng)(yú)(jiāo)
    (huò)(mò)(dà)(yú)(bù)(zhī)(zú)
    (jiù)(mò)(dà)(yú)(yù)(de)
    (gù)(zhī)(zú)(zhī)(zú),常(cháng)(zú)(yǐ)

    [譯文]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有道時,用來打仗的馬用來耕田種地。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天下無道時,用來打仗的戰馬都生於戰場。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禍莫過於不知足,罪莫過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所以知足者感到滿足,永遠滿足。

    [長篇大論]

    自然煮飯

    一位凡夫向一位師父請教道:“師父,怎樣才能創造奇跡呢?”師父回答道:“做事,認真做事,努力做事,堅持做事,就會創造奇跡。”

    凡夫問道:“這是為什麽?”師父回答道:“你現在為我燒火煮飯,等飯煮熟了,我就告訴你為什麽。”

    於是凡夫就為師父做飯,不久飯就煮熟了。

    師父問道:“你剛才是怎樣煮熟飯的呢?”凡夫回答道:“我就這樣反複不斷地添柴加火,順其自然就煮熟飯了。”

    師父說道:“你開始做飯的時候,是生米,你反複不斷地添柴加火,就將生米煮成了熟飯,這難道不是一個奇跡嗎?”凡夫恍然大悟道:“原來創造奇跡並不神秘呀!”

    做,認真做,努力做,堅持做,奇跡自然而生。

    女人的遐想

    一個妒婦來到弘光法師的麵前,向大師訴說了自己的苦惱。妒婦說:“很多年來,我一直懷疑丈夫有外遇。然而在漫長的歲月裏,我卻沒有找到丈夫外遇的證據。因此,每天都忐忑不安。”

    大師問:“你為什麽會懷疑自己的丈夫呢?”

    妒婦說:“當初和丈夫結為連理的時候,丈夫還是個窮光蛋,我是因為看中了丈夫的人品和能力才嫁給了他。可是今天的丈夫功成名就,事業上如日中天,為人豪爽大方,自然會成為眾多女性的追求對象。而我隨著歲月的流逝,已經魅力大減了。”

    “女人找對象就像買股票,”妒婦說,“你買到了垃圾股,心裏非常沮喪;然而一旦買到了績優股,心裏更是忐忑不安。看來,這個世界上真的沒有什麽可靠的東西。”

    弘光法師沉思了一下,從桌子上拿起一個蘋果。在展示給這個女人看了之後,弘光法師拿起了一把刀子,開始給蘋果削皮。

    大師說:“這是一個好蘋果,可是我懷疑這個蘋果裏麵有蟲子。”說著,大師開始一圈圈地把蘋果的果肉削掉。大師一邊削,一邊說:“你看,我花了這麽大心思尋找蟲子,越是找不到,心裏越急躁,削蘋果的速度也就越快。”

    妒婦一邊聽一邊點頭,一直到最後,這個女人發現大師的手掌中隻剩下了一個幹巴巴的果核。

    大師笑了。他說:“你看,多麽美好的東西,因為懷疑它有蟲子,我一圈圈地削,削到最後,我們終於發現,這確實是一個好蘋果。所謂蟲子,其實是不存在的。可是等我們明白的時候,蘋果已經沒有了,最終隻能剩下一個幹巴巴的果核。”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

    [原文]

    —————————原文版—————————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注音版—————————

    (bù)(chū)(hù),知(zhī)(tiān)(xià)
    (bù)(kuī)(yǒu),見(jiàn)(tiān)(dào)
    (qí)(chū)(mí)(yuǎn),其(qí)(zhī)(mí)(shǎo)
    (shì)(yǐ)(shèng)(rén)(bù)(xíng)(ér)(zhī)
    (bú)(jiàn)(ér)(míng),不(bù)(wéi)(ér)(chéng)

    [譯文]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萬事萬物是有一定的法則的,法則並不在遙不可及的地方。就在人們心中。所以人們應該去私欲,順天道。天人合一,便可不出戶,知天下,就像做生意一樣有興衰時期,這就是規律。“不窺牖,見天道。”不需要你打開窗戶向外看,即可知道大自然運行法則。做到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唯見於空。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走出去越遠,知道得越少。所以聖人可以“不出戶,知天下”,不見而知來龍去脈,不為而順勢而成。

     [長篇大論]

    石頭成佛

    一個和尚出家悟道多年,依然沒有開悟長進,他自認為不是出家人的料,便想下山返回塵世。

    和尚去向禪師辭行,言道:“師父,我天生愚鈍,我的腦袋像一塊頑固不化的石頭,不是悟道的料,我隻好下山還俗了。”

    禪師並未言語,而是帶他來到寺裏一尊佛祖像前。

    禪師問道:“你麵前的是誰?”

    和尚回答道:“神聖的佛祖。”

    禪師悄悄地走到佛祖像跟前,他用手輕輕地撫摸著佛祖像問道:“這尊佛祖像是什麽做成的呢?”和尚回答道:“它是石頭做成的。”禪師說道:“連石頭都能做成神聖的佛祖,這可是天下的奇跡了。”

    和尚聽了禪師這番話,恍然大悟。他立即打消了下山還俗的念頭,立誌安心修身養性悟道。日後和尚成了一代著名的大師。

    相信自己,挖掘自己,定能成就自己。

    化緣的智慧

    龍山的善國寺有兩個和尚:悟空和悟了。一開始他們每天都出去化緣,後來就隻有悟空天天出去化緣了。原來,悟了發現龍山下的緣十分好化,隨便到山下走走,就能化到很多,悟了就把化來的錢買很多米、麵等生活必需品存放著,其餘的時候就在寺廟裏睡懶覺。悟空就勸悟了,讓他不要虛度時光,要出去化緣。

    悟了聽了很煩,說:“出家人豈可太貪?有吃的就行。你看我有這麽多的糧食,足可以讓我吃上半月,何必出去奔波勞累?”

    悟空念了聲阿彌陀佛,說:“師弟,你化了這麽多年緣,還沒有參悟到化緣的妙處和真諦啊?”

    悟了聽了,就諷刺悟空,說:“師兄,你倒是日出而出,日落而歸,可你空手而去,空手而回,你化的緣呢?”

    悟空說:“我化的緣在心裏。緣自心來,緣也要由心去。”

    悟了聽得一頭霧水,說:“不明白不明白。”

    後來,悟了化的錢物越來越少了。這讓悟了很苦惱,原來化一次緣可以吃上半月,現在隻可吃上幾天。但悟空依舊天天日出而出,日落而歸,空手而去,空手而回,但悟空天天都麵帶微笑。悟了想挖苦師兄,說:“師兄,你今天收獲如何?”

    悟空說:“收獲多多。”

    悟了說:“收獲在那裏?”

    悟空說:“在人間裏,在人心裏。”

    悟了感覺自己一時很難參悟師兄的話,決定明天一起跟悟空去化緣。悟了說:“師兄,我悟性太差,我想明天跟你去化一次緣。”

    悟空點頭同意。

    次日,悟了要跟悟空去化緣了,悟了又拿了那個他出去化緣用的布袋。悟空說:“師弟,放下布袋吧。”悟了說:“為何?”悟空說:“你這布袋裏裝滿私欲貪婪,拿出去,是化不來最好的緣的。”

    悟了說:“那我們把化來的東西裝哪兒?”

    悟空說:“人心裏。人心無所不容。”

    就這樣,悟空和悟了就上路了。悟了跟悟空每到一處,就會有很多人認出悟空。悟空還沒來得及說話,他們就主動拿出東西給悟空。有的還說,幸虧悟空大師上次施舍,才使我們渡過難關。悟空大師的大恩大德,我們沒齒難忘啊!悟了在心裏想:“不讓我拿布袋,看你一會把東西往哪裏擱。”他們繼續往前走,他們化的緣也越來越多。悟了看到今天收獲不少,滿懷欣喜。恰在這時候,從遠處走來一個農夫,懷裏還抱著一個孩子,邊走邊哭。原來農夫的孩子得了重病,他拿不出錢來給孩子看病。悟空就走過去,把化來的財物全部給了農夫。他們繼續前行,除了溫飽外,他們一路化了就舍,舍了再化。悟空問悟了:“師弟,跟我出來你化到了什麽?”

    悟了苦笑。

    悟空說:“師弟,你隻知道緣來之福,而不懂得緣去之福。看天地間,自然萬物為何如此美麗,天地萬物都在循環啊。師弟,風水、日夜、四季,哪一樣不是在循環?光知道緣來之福的人,那隻是片刻的歡愉,時間久了,就是一池死水。我們之間的區別就是,你把化來之物放在了充滿私欲貪婪的布袋裏,我則把化來之物放在人心裏循環,讓善良和愛在人間、在人們的心裏循環。”

    悟了聽到這裏,低下了頭。悟空念了聲,阿彌陀佛。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原文]

    —————————原文版—————————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音版—————————

    (wéi)(xué)(rì)(yì),為(wéi)(dào)(rì)(sǔn)
    (sǔn)(zhī)(yòu)(sǔn),以(yǐ)(zhì)(yú)(wú)(wéi)
    (wú)(wéi)(ér)(wú)(bù)(wéi)
    (qǔ)(tiān)(xià)(cháng)(yǐ)(wú)(shì)
    (jí)(qí)(yǒu)(shì),不(bù)(zú)(yǐ)(qǔ)(tiān)(xià)

    [譯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每天學習能夠一天一天的增長學識,而求道卻要去情、欲,貪、憎、癡、顛倒夢想等等一點點損掉。乃至損到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因而“無為”而無所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治理國家要常清靜不擾攘,至於那些政治繁苛,就不配治理國家。

     [長篇大論]

    本章老子闡述了,為學,隻能增長知識,添加私欲,因此就會虛偽百出,憂煩眾生。而求道則損知去欲,內心清靜虛懷若穀,外在的自然也就無為無事了。不是不學,而是要向自然學習。

    一偈得道

    佛祖釋迦牟尼有個弟子叫般特,他生性遲鈍,佛祖讓五百位羅漢天天輪流教他學問,可是他仍然一點也不開竅。佛祖於是把他叫到前麵,逐字逐句的教他一首詩偈:“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祖說:“你不要以為這首偈子很平常,你隻要認認真真地學會這首偈子,就相當不容易了啊!”

    於是,般特翻來覆去的就學這首偈子,有一天終於體悟出了其中的禪理。

    有一次,佛祖派般特去給附近的僧尼講經說法。那些僧尼早就對般特的愚笨有所耳聞,所以心裏都很不服氣,私下說:“這樣愚鈍的人也會講經說法啊?”但是,他們表麵上仍然很有禮貌的接待般特。

    般特慚愧而謙虛的對僧尼們說:“我生來愚鈍,在佛祖身邊隻學到一個偈子,現在講給大家聽聽。”

    接著,般特就念那首偈子:“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他剛念完,僧尼們就開始哄笑起來,私下說:“竟然隻會一首啟蒙偈子,我們早就倒背如流了啊,還用你來講什麽啊?”

    但般特不動聲色,仍然從容的往下講。他說得頭頭是道,而且講出了很多新意,從一首看似普通的偈子道出了無限深邃的禪理。

    這時,僧尼們聽得如癡如醉,連連讚歎起來:“一首啟蒙偈子,居然能夠理解到這麽深的程度,實在是高人一等啊!”於是大家對他肅然起敬。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原文]

    —————————原文版—————————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原文版—————————

    (shèng)(rén)(cháng)(wú)(xīn)
    (yǐ)(bǎi)(xìng)(xīn)(wéi)(xīn)
    (shàn)(zhě),吾(wú)(shàn)(zhī)
    (bù)(shàn)(zhě),吾(wú)(yì)(shàn)(zhī);德(dé)(shàn)
    (xìn)(zhě),吾(wú)(xìn)(zhī)
    (bù)(xìn)(zhě),吾(wú)(yì)(xìn)(zhī);德(dé)(xìn)
    (shèng)(rén)(zài)(tiān)(xià),歙(xī)(xī)(yān)
    (wéi)(tiān)(xià)(hún)(qí)(xīn)
    (bǎi)(xìng)(jiē)(zhù)(qí)(ěr)(mù)
    (shèng)(rén)(jiē)(hái)(zhī)

    [譯文]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聖人沒有成見,以百姓的意見為意見。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善者我善待他,不善者我也善待他,這樣可使人人向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守信者,我信他,不收信者,我也信他,這樣可使人人守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聖人在位的時候,都收斂意欲,使人們心思歸純樸,百姓都凝視靜聽,聖人把他們當成孩子一樣保護。

    [長篇大論]

    皆因繩未斷

    一個後生從家裏到一座禪院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考考禪院裏的老禪者。來到禪院,他與老禪者一邊品茗,一邊閑扯,冷不防他問了一句:“什麽是團團轉?”

    “皆因繩未斷。”老禪者隨口答道。

    後生聽到老禪者這樣回答,頓時目瞪口呆。

    老禪者見狀,問道:“什麽使你如此驚訝?”

    “不,老師父,我驚訝的是,你怎麽知道的呢?”後生說,“我今天在來的路上,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穿了鼻子,拴在樹上,這頭牛想離開這棵樹,到草地上去吃草,誰知它轉過來轉過去都不得脫身。我以為師父既然沒看見,肯定答不出來,哪知師父出口就答對了。”老禪者微笑著說:“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問的是牛被繩縛而不得解脫,我答的是心被俗務糾纏而不得超脫,一理通百事啊。”

    後生大悟!

    一隻風箏,再怎麽飛,也飛不上萬裏高空,是因為被繩牽住;一匹壯碩的馬,再怎麽烈,也被馬鞍套上任由鞭抽,是因為被繩牽住。那麽,我們的人生,又常常被什麽牽住了呢?一塊圖章,常常讓我們坐想行思;一個職稱,常常讓我們輾轉反側;一回輸贏,常常讓我們殫精竭慮;一次得失,常常讓我們痛心疾首,一段情緣,常常讓我們愁腸百結;一份殘羹,常常讓我們蹙眉千度。為了錢,我們東西南北團團轉;為了權,我們上下左右轉團團;為了欲,我們上上下下奔竄;為了名,我們日夜竄奔。快樂哪去了?幸福哪去了?

    因為一根繩子,風箏失去了天空;因為一根繩子,水牛失去了草原;因為一根繩子,大象失去了自由;因為一根繩子,駿馬失去了馳騁。

    你看,曾經與鷹同一基因的雞,現在怎樣在雞塒邊打轉?你看,曾經遨遊江海的魚,現在怎麽上了釣鉤而擺上人家的餐桌?你看,曾經蹦蹦跳跳的少年,現在是怎樣的滿腸愁雲慘淡?你看,當年日記本上紅筆書寫的豪言壯語,現在又怎樣成了黑色的點點符號?

    大象在木樁旁團團轉,水牛在樹底下轉團團;我們在一件事裏團團轉,我們在一種情緒裏轉團團,為什麽都掙不脫?為什麽都拔不出?

    皆因繩未斷啊。

    名是繩,利是繩,欲是繩,塵世的誘惑與牽掛都是繩。人生三千煩惱絲,你斬斷了多少根?老禪者說:“眾生就像那頭牛一樣,被許多煩惱痛苦的繩子纏縛著,生生死死不得解脫。”



    道德經第五十章

    [原文]

    —————————原文版—————————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注音版—————————

    (chū)(shēng)(rù)(sǐ)
    (shēng)(zhī)(tú),十(shí)(yǒu)(sān)
    (sǐ)(zhī)(tú),十(shí)(yǒu)(sān)
    (rén)(zhī)(shēng),動(dòng)(zhī)(yú)(sǐ)(dì)
    (yì)(shí)(yǒu)(sān)。夫(fū)(hé)(gù)
    (yǐ)(qí)(shēng)(zhī)(hòu)
    (gài)(wén)(shàn)(shè)(shēng)(zhě)
    (lù)(xíng)(bù)(yù)(sì)(hǔ)
    (rù)(jūn)(bù)(pī)(jiá)(bīng)
    (sì)(wú)(suǒ)(tóu)(qí)(jiǎo)
    (hǔ)(wú)(suǒ)(yòng)(qí)(zhǎo)
    (bīng)(wú)(suǒ)(róng)(qí)(rèn)
    (fū)(hé)(gù)?以(yǐ)(qí)(wú)(sǐ)(dì)

    [譯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人從出生到入死。壽者,有百分之三;短命者,有百分之三;本可長壽而因自己行為不當跳入死地的有百分之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

    這是什麽原因呢?因為奉養太厚,享受太多。(記得有句話說的好:勢不可去盡,話不可說盡,福不可享盡,凡事太盡,緣分早盡。

    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所聞善於養生者,行路不會遭遇猛獸的攻擊,入戰場不披戰甲,犀牛都不願用其角,猛虎都不用其爪,敵兵無法向他下刀。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這是為什麽呢?因他未處死地。

    [長篇大論]

    沒找到與本章符合的故事下麵故事“上簽”。

    上簽

    兩座相鄰的山頭,北山和南山;兩座相似的廟宇,北廟和南廟;兩個同樣老的和尚。不同的境況,南廟終年香火不斷,佛香繚繞,北廟卻冷冷清清。北邊的香客寧可翻山越嶺爬過兩座山,或者開著私家車繞過兩條盤山公路,也要到南廟燒香。眼看香客越來越少,香火越來越薄,北廟的老和尚坐不住了,帶了足夠的幹糧,獨自下山、上山,他想到南廟看個究竟。

    入夜,山裏一片靜寂,兩個老和尚坐在廟外的石桌前品茶。北廟的老和尚一臉迷惘說道:“論廟宇,北山比這兒修得要好,論誠意,我認真接待每位香客,不敢絲毫懈怠。為什麽這兒香客如織,而北山卻寥寥無幾呢?”主人笑而不答,起身續了一壺竹葉青,嫋嫋水霧中,取出了白日所用的佛簽說道:“來,抽一簽!”北廟的老和尚猶豫了一下。認真地取了一支說:“上簽。”主人看也不看簽上的內容說:“再抽一簽!”又取一簽還是上簽。主人把簽放到一旁,還是不看說:“再抽!”仍是上簽。

    北廟的老和尚拿簽的手停留在半空中,狐疑地看著主人說:“怎麽還是上簽呢?接著抽!”這次,北廟的老和尚索性取了三支,全是上簽!“難道……”他大驚,而後大怒,“這不是愚弄香客嗎?世上之事天有陰晴,月有圓缺,事有成敗,為何不按佛意如實相告呢?”

    主人笑著搖搖頭:“香客何以求佛呢?或為情所困,或為功名利祿所擾,心亂如麻,舉棋不定,需要佛祖指點迷津,授以佛意。一支上簽,對處於灰色中的世人來講,無異於一世的佛光,它帶給世人的是人能全、事能圓的堅定信念,世人會因為一支上簽點亮心靈之燈,掙脫紛擾,分辨是非,以足夠的信心和勇氣迎接生活。心有七竅,還有什麽比信心更重要呢?世上之事本一善一惡,告訴世人摒棄惡念,一心向善,方可成功,如此而已,怎能說是愚弄呢?”


    道德經第五十一章

    [原文]

    —————————原文版—————————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注音版—————————

    (dào)(shēng)(zhī),德(dé)(xù)(zhī)
    (wù)(xíng)(zhī),勢(shì)(chéng)(zhī)
    (shì)(yǐ)(wàn)(wù)(mò)(bù)(zūn)(dào)(ér)(guì)(dé)
    (dào)(zhī)(zūn),德(dé)(zhī)(guì)
    (fū)(mò)(zhī)(mìng)(ér)(cháng)(zì)(rán)
    (gù)(dào)(shēng)(zhī)
    (dé)(xù)(zhī);長(cháng)(zhī)(yù)(zhī)
    (chéng)(zhī)(shú)(zhī);養(yǎng)(zhī)(fù)(zhī)
    (shēng)(ér)(bù)(yǒu),為(wéi)(ér)(bù)(shì)
    (cháng)(ér)(bù)(zǎi)。是(shì)(wèi)(xuán)(dé)

    [譯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創生了他,“”哺育了他,“”使他成形,“環境”使他成長。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故萬物由此而來,因此他們都尊敬“”、珍貴“”。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的尊敬、“”的珍貴,不加幹涉,任萬物自化自成(遵循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

    ”創生了萬物,“”哺育萬物,使萬物生長作育,使萬物成熟結果,使萬物養息延續。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創生了萬物而據為己有,興作萬物而不自恃己能,長養萬物而不為主宰。此乃“”最高境界。

    [長篇大論]

    本章沒有找到相關故事,故禪理故事一則。

    取悅自己

    一位詩人。他寫了不少的詩,也有了一定的名氣,可是,他還有相當一部分詩卻沒有發表出來,也無人欣賞。為此,詩人很苦惱。

    詩人有位朋友,是位禪師。這天,詩人向禪師說了自己的苦惱。禪師笑了,指著窗外一株茂盛的植物說:“你看,那是什麽花?”詩人看了一眼植物說:“夜來香。”禪師說:“對,這夜來香隻在夜晚開放,所以大家才叫它夜來香。那你知道,夜來香為什麽不在白天開花,而在夜晚開花呢?”詩人看了看禪師,搖了搖頭。

    禪師笑著說:“夜晚開花,並無人注意,它開花,隻為了取悅自己!”詩人吃了一驚:“取悅自己?”禪師笑道:“白天開放的花,都是為了引人注目,得到他人的讚賞。而這夜來香,在無人欣賞的情況下,依然開放自己,芳香自己,它隻是為了讓自己快樂。一個人,難道還不如一種植物?”

    禪師看了看詩人又說:“許多人,總是把自己快樂的鑰匙交給別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給別人看,讓別人來讚賞,仿佛隻有這樣才能快樂起來。其實,許多時候,我們應該為自己做事。”詩人笑了,他說:“我懂了。一個人,不是活給別人看的,而是為自己而活,要做一個有意義的自己。”

    禪師笑著點了點頭,又說:“一個人,隻有取悅自己,才能不放棄自己:隻要取悅了自己,也就提升了自己:隻要取悅了自己,才能影響他人。要知道,夜來香夜晚開放,可我們許多人,卻都是枕著它的芳香入夢的啊。”



    道德經第五十二章

    [原文]

    —————————原文版—————————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注音版—————————

    (tiān)(xià)(yǒu)(shǐ),以(yǐ)(wéi)(tiān)(xià)(mǔ)
    (jì)(de)(qí)(mǔ),以(yǐ)(zhī)(qí)(zǐ)
    (fù)(shǒu)(qí)(mǔ),沒(méi)(shēn)(bù)(dài)
    (sāi)(qí)(duì),閉(bì)(qí)(mén)
    (zhōng)(shēn)(bù)(qín)
    (kāi)(qí)(duì),濟(jì)(qí)(shì)
    (zhōng)(shēn)(bù)(jiù)
    (jiàn)(xiǎo)(yuē)(míng),守(shǒu)(róu)(yuē)(qiáng)
    (yòng)(qí)(guāng),複(fù)(guī)(qí)(míng)
    (wú)(yí)(shēn)(yāng);是(shì)(wéi)(xí)(cháng)

    [譯文]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天下萬物最原始,可以稱之為天下母。(也就是說:天下萬物是由“”生,“”是天下萬物的根源,其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

    既知其母為“”,也就可以通過“”了解天下萬物,也稱之其子;通過對其子的了解,就可以持守大道,以其不會遭到危險。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堵塞情欲的通道,關閉情欲的大門,故終身無勞無憂。否則就要徒勞一生。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能夠觀察細微的叫做“”,能夠持守柔弱的叫做“”。

    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能夠用自己的智慧之光,照亮自己,則可以避開災難;這就是為什麽要習道的原因了!

    [長篇大論]

    禪理故事一則。

    把握現在

    從前,有一座圓音寺,每天都有許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圓音寺廟前的橫梁上有個蜘蛛結了張網,由於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誠的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經過了一千多年的修煉,蛛蛛佛性增加了不少。

    忽然有一天,佛主光臨了圓音寺,看見這裏香火甚旺,十分高興。離開寺廟的時候,不輕易間地抬頭,看見了橫梁上的蛛蛛。佛主停下來,問這隻蜘蛛:“你我相見總算是有緣,我來問你個問題,看你修煉了這一千多年來,有什麽真知拙見。怎麽樣?”蜘蛛遇見佛主很是高興,連忙答應了。佛主問到:“世間什麽才是最珍貴的?”蜘蛛想了想,回答到:“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點了點頭,離開了。 

    就這樣又過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依舊在圓音寺的橫梁上修煉,它的佛性大增。一日,佛主又來到寺前,對蜘蛛說道:“你可還好,一千年前的那個問題,你可有什麽更深的認識嗎?”蜘蛛說:“我覺得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說:“你再好好想想,我會再來找你的。” 

    又過了一千年,有一天,刮起了大風,風將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網上。蜘蛛望著甘露,見它晶瑩透亮,很漂亮,頓生喜愛之意。蜘蛛每天看著甘露很開心,它覺得這是三千年來最開心的幾天。突然, 又刮起了一陣大風,將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覺得失去了什麽,感到很寂寞和難過。這時佛主又來了,問蜘蛛:“蜘蛛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過這個問題:世間什麽才是最珍貴的?”蜘蛛想到了甘露,對佛主說:“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說:“好,既然你有這樣的認識,我讓你到人間走一朝吧。” 

    就這樣,蜘蛛投胎到了一個官宦家庭,成了一個富家小姐,父母為她取了個名字叫蛛兒。一晃,蛛兒到了十六歲了,已經成了個婀娜多姿的少女,長的十分漂亮,楚楚動人。

    這一日,新科狀元郎甘鹿中士,皇帝決定在後花園為他舉行慶功宴席。來了許多妙齡少女,包括蛛兒,還有皇帝的小公主長風公主。狀元郎在席間表演詩詞歌賦,大獻才藝,在場的少女無一不被他折倒。但蛛兒一點也不緊張和吃醋,因為她知道,這是佛主賜予她的姻緣。

    過了些日子,說來很巧,蛛兒陪同母親上香拜佛的時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親而來。上完香拜過佛,二位長者在一邊說上了話。蛛兒和甘鹿便來到走廊上聊天,蛛兒很開心,終於可以和喜歡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並沒有表現出對她的喜愛。蛛兒對甘鹿說:“你難道不曾記得十六年前,圓音寺的蜘蛛網上的事情了嗎?”甘鹿很詫異,說:“蛛兒姑娘,你漂亮,也很討人喜歡,但你想象力未免豐富了一點吧。”說罷,和母親離開了。

    蛛兒回到家,心想,佛主既然安排了這場姻緣,為何不讓他記得那件事,甘鹿為何對我沒有一點的感覺?

    幾天後,皇帝下召,命新科狀元甘鹿和長風公主完婚;蛛兒和太子芝草完婚。這一消息對蛛兒如同晴空霹靂,她怎麽也想不同,佛主竟然這樣對她。幾日來,她不吃不喝,窮究急思,靈魂就將出殼,生命危在旦夕。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趕來,撲倒在床邊,對奄奄一息的蛛兒說道:“那日,在後花園眾姑娘中,我對你一見鍾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應。如果你死了,那麽我也就不活了。”說著就拿起了寶劍準備自刎。

    就在這時,佛主來了,他對快要出殼的蛛兒靈魂說:“蜘蛛,你可曾想過,甘露(甘鹿)是由誰帶到你這裏來的呢?是風(長風公主)帶來的,最後也是風將它帶走的。甘鹿是屬於長風公主的,他對你不過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當年圓音寺門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三千年,愛慕了你三千年,但你卻從沒有低下頭看過它。蜘蛛,我再來問你,世間什麽才是最珍貴的?”蜘蛛聽了這些真相之後,好象一下子大徹大悟了,她對佛主說:“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能把握的幸福。”剛說完,佛主就離開了,蛛兒的靈魂也回位了,睜開眼睛,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她馬上打落寶劍,和太子深深的抱著…… 

    故事結束了,你能領會蛛兒最後一刻的所說的話嗎?“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能把握的幸福。”


    道德經第五十三章

    [原文]

    —————————原文版—————————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注音版—————————

    使(shǐ)(wǒ)(jiè)(rán)(yǒu)(zhī)
    (xíng)(yú)(dà)(dào),唯(wéi)(shī)(shì)(wèi)
    (dà)(dào)(shèn)(yí),而(ér)(rén)(hǎo)(jìng)
    (cháo)(shèn)(chú),田(tián)(shèn)(wú)
    (cāng)(shèn)(xū);服(fú)(wén)(cǎi)
    (dài)(lì)(jiàn),厭(yàn)(yǐn)(shí)
    (cái)(huò)(yǒu)(yú);是(shì)(wéi)(dào)(kuā)
    (fēi)(dào)(yě)(zāi)

    [譯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若使我介然有知,行大道於天下,最擔心我會不自覺的施為於天下。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

    雖然大道蕩然平坦,仍然有許多人棄之而走途徑,不走正路。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

    不走正路者,他們使朝綱混亂、田地荒涼、倉庫空虛;而他們自己卻,穿錦衣、配利劍、酒肉揮霍,並且貪汙搶奪百姓的財貨。

    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這些人才是真正的強盜,這種行為完全的背離了大道。

    [長篇大論]

    何謂善?何為惡?有三。個人認為,有,“過去,現在,未來”之分,個人認為不管是善惡要是分的話,就有三,“水善,無極,暴惡”無極生兩義,在有無極無陰陽,為什麽說平常心是“”就是這個意思。例如“中庸之道”為什麽說“中庸之道”之道那?為什麽不說其他的? 這說明什麽?“中庸”=有“”者,平常心。好的咱不貪,壞的咱也不去做。下麵神話故事一則。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惡媳婦

    從前,有個瞎婆婆娶了個兒媳婦,非常狠毒.瞎婆婆的兒子做買賣經常不在家.媳婦知道婆婆看不見,自己吃好得,給婆婆吃的是米糠和爛菜.還告訴婆婆說:”你兒子做買賣賠錢了,連我都跟著受委屈,吃的豬狗食,幹的牛馬活.”婆婆總要安慰她幾句.

     一天,她要分娩了,他丈夫也回來了.看見母親消瘦了很多,便去集市上買了幾斤肉,讓她做給母親吃.她不願給瞎婆婆吃,又不敢違抗丈夫,就想出了一個辦法,把自己分娩的胎盤煮給婆婆吃,並告訴瞎婆婆說:”這是你兒子買給你的肉.”

    第二天,烏雲密布,雷聲滾滾,天空中的閃電直射著她,她忙起身跪地求饒.可還是讓雷電擊中身亡.村裏的人奔走相告說:”惡媳婦讓龍劈死了,惡媳婦讓龍劈死了.”

     ,媳婦

    舊社會,一個寡婦,守寡十八年終於把兒子養大成人,還娶了媳婦.她覺得自己苦盡甘來,總算有出頭之日了.誰料想,兒子染疾一病不起沒多久就一命嗚呼了.丟下了一老一小兩個女人.

     婆婆每天以淚洗麵,時間久了,眼睛就瞎了,什麽也幹不成.

    生活就由媳婦承擔.媳婦每天要照顧婆婆的生活起居,還要下地去幹活,每日裏從早忙到晚.有點好吃的總要給婆婆吃,有件好穿的就讓婆婆穿.婆婆說:”媳婦呀,你年輕,新衣服就應該你穿,我老了,又每天坐在家裏,穿什麽都一樣啊.”媳婦卻說:”婆婆,我每天家裏地裏幹活,我穿上它不是把它糟蹋了嘛.

    一天,村子外有個河神廟起會,年輕媳婦們都去敬香,約她去,她說:”我不能去,家裏的活沒幹完,還有一個沒人照看的瞎婆婆,你們去吧.”她們開玩笑的說:”你就不怕河神爺怪罪你,一水把你家的地給淹了啊.”她們說完揚長而去.

    第二天,烏雲密布,雷聲陣陣,下雨了,媳婦擔心瞎婆婆,急急忙忙的跑回了家,這時雷聲越來越近,仿佛在屋頂上咆哮.突然,媳婦象想起了什麽,她用被子蓋住婆婆,自己衝出門外,跪在地下雙手舉向天說:”河神爺啊,我確實沒有時間去敬您,請您不要傷害我婆婆,如果有罪就讓我一人承擔.”

     刷,一道閃電,雨停了,雷聲也停了.媳婦慢慢的睜開眼睛,她的手碗上象有什麽,她慢慢的把手移在眼前驚呆了,這時婆婆從屋子裏跑出來叫著:”媳婦啊,你沒事吧?”媳婦把手舉在婆婆眼前婆婆驚叫著:”我看見了,我看見了,這是金手鐲.”媳婦一把抱住婆婆激動的問:”婆婆,您的眼睛好了?”婆婆握住媳婦的手, 點點頭說不出話來.傳說,那場雷雨隻給她們家田裏下,別人田裏一滴也沒下.



    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原文]

    —————————原文版—————————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注音版—————————

    (shàn)(jiàn)(zhě)(bù)(bá)
    (shàn)(bào)(zhě)(bù)(tuō)
    (zǐ)(sūn)(yǐ)(jì)(sì)(bù)(chuò)
    (xiū)(zhī)(yú)(shēn),其(qí)(dé)(nǎi)(zhēn)
    (xiū)(zhī)(yú)(jiā),其(qí)(dé)(nǎi)(yú)
    (xiū)(zhī)(yú)(xiāng),其(qí)(dé)(nǎi)(cháng)
    (xiū)(zhī)(yú)(bāng),其(qí)(dé)(nǎi)(fēng)
    (xiū)(zhī)(yú)(tiān)(xià),其(qí)(dé)(nǎi)(pǔ)
    (gù)(yǐ)(shēn)(guān)(shēn),以(yǐ)(jiā)(guān)(jiā)
    (yǐ)(xiāng)(guān)(xiāng),以(yǐ)(bāng)(guān)(bāng)
    (yǐ)(tiān)(xià)(guān)(tiān)(xià)
    (wú)(hé)(yǐ)(zhī)(tiān)(xià)(rán)(zāi)?以(yǐ)(cǐ)

    [譯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善於建立的(建德),不會被拔掉的。善於抱持的(抱道),不會被甩脫。

    建德抱道不僅可以使自己享受福報,並且可以使其子孫世世不輟,祭祀不斷。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

    修之已身,他的“”必歸真;修之已家,他的“”必盈餘。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

    修之已鄉,他的“”必伸長;修之已國,他的“”必豐碩。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修之天下,必其“”譜傳。要修鏡子一樣反照。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因此就可以,以我之身觀察到別人,以我家觀察到別人家,以我鄉觀察到別人鄉,以我國觀察到別人國,以現在觀察過去和未來。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我是怎麽知道天下的呢?敲門就在這裏。

    [長篇大論]

    這裏就可以說明“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
    愛與放棄

    有一對夫妻,男的喜歡靜靜地欣賞美麗的妻子,卻不喜歡聽妻子唱歌;而女的喜歡有人聽她唱歌,卻非常不喜歡有人總盯著她看。因此,兩人常常爭吵,互不相讓,終於離婚了。但因為沒有住房,便仍然同住在一所房子裏。結果,兩人依舊矛盾著。

    後來,他們開始主動用自己喜歡而對方不喜歡的方式去懲罰對方。男的抓住一切機會凝視女的,而女的抓住一切機會唱歌。久而久之,男人的眼睛得了一種怪病,無法治愈,瞎了;女人的嗓子也可能是唱得太多,啞了。

    屋子裏沒有了歌聲,沒有了凝視,兩人也不再爭吵,相反,他們的心愈來愈平和。最後,他們竟重新接納了對方,複婚了。

    他們也都明白了:彼此放棄一些東西遠比彼此得到一些東西更重要。



    道德經第五十五章

    [原文]

    —————————原文版—————————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注音版—————————

    (hán)(dé)(zhī)(hòu),比(bǐ)(yú)(chì)(zǐ)
    (dú)(chóng)(bù)(shì),猛(měng)(shòu)(bù)(jù)
    (jué)(niǎo)(bù)(bó)
    (gǔ)(ruò)(jīn)(róu)(ér)(wò)(gù)
    (wèi)(zhī)(pìn)(mǔ)(zhī)(hé)(ér)(quán)(zuò)
    (jīng)(zhī)(zhì)(yě)。終(zhōng)(rì)(hào)(ér)(bù)(á)
    (hé)(zhī)(zhì)(yě)。知(zhī)(hé)(yuē)(cháng)
    (zhī)(cháng)(yuē)(míng)。益(yì)(shēng)(yuē)(xiáng)
    (xīn)使(shǐ)(qì)(yuē)(qiáng)
    (wù)(zhuàng)(zé)(lǎo),謂(wèi)(zhī)(bù)(dào)
    (bù)(dào)(zǎo)(yǐ) 

    [譯文]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含“”深厚之人,就像是剛出生的小孩天真無邪。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毒蟲不會去蜇他,猛獸不會去傷害他,飛禽鳥獸不回去搏擊他。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骨弱筋柔而卻能夠緊握小手,不知道牝牡做愛之事但卻小生殖器卻常常勃起。這是因為精氣充足的緣故。

    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終日哭號而不啞,這是元氣淳和的緣故。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知道“”才能“”,“”=“和諧、隨和、柔和。。”,“”=“平常、及平常心是道。。”;知道“”了,才算是“”,“”=“明白明了、明是非,正知正見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愛惜自己的生命才是真正的吉祥,以“”去使“身之氣”也就是逞強。“”=“心意、可以說是思想上的心情、想法、思慮。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事物一旦發展的過於強壯就要麵臨衰老,且離“”越來越遠,不合“”必早亡。

    [長篇大論]

    羅漢取水

    六月,佛陀一行走在路上,天氣十分炎熱。大家都覺得口渴難耐,佛陀看看頭上的太陽,對弟子羅漢說,前邊有一條小河,你去取些水來,大家就在這裏等待,暫時都不要走了。

    弟子羅漢提著裝水的皮囊來到了小河邊,由於天氣炎熱,一條小河已經被蒸發得成了一條小溪。而路人都來這裏取水,車馬還從小溪中穿梭而過,溪水被弄得十分汙濁。

    羅漢無奈,隻好提著皮囊回到佛陀的身邊,告訴大家那水已經很髒,無法將它取回來解渴做飯。建議佛陀帶領大家繼續前行,去找另一條河水。

    佛陀看看頭上的太陽,再看看疲憊不堪的眾人,對羅漢說,你還去那裏取些水來吧,上午我們就走到這裏,吃了飯我們再趕行程。

    羅漢心想,再去也是浪費時間,但佛陀已經下了指令,他隻好提著皮囊再次來到溪邊。溪水依然汙濁不堪,上麵還漂著一些枯枝爛葉,還是無法食用。這一次,羅漢不敢空手回去,便從小溪裏取了半袋泥水回來。佛陀看了汙濁的泥水,對羅漢說,我不是不信任你,你沒有必要取半袋泥水回來給我看,而是應該等在那裏,等事情自己變化。

    羅漢說,如果我們去尋找另一處水源,大概就不是這種情況。

    佛陀說,不,這不符合天下人做事的道理。也許另一條河水也是這樣,那你又該怎麽辦呢?現在你再回去,還是到那條河裏去取水,這才是最近、最方便的辦法,也是我們做事的一貫道理。

    羅漢很是犯難,又不能不回去,不禁道:大師讓我再去取水,是否有什麽辦法,使那溪水變得清澈純淨,我將按照大師的指點去做。

    佛陀說:你什麽也不要做,隻要等在那裏就行,否則你將會使溪水變得更為混濁,如果所有人都不進入那條水域,溪水早就有了變化。現在你要做的是隻需要等在那裏,等它自己變化就行。

    羅漢第三次返回溪邊,這時流動的溪水已經帶走了枯葉,水裏的泥沙也漸漸沉澱了下去。隻一會兒工夫,整條小溪便變得清澈明亮,一塵不染,純淨之至了。麵對這樣的情景,羅漢先是驚訝,接著就笑了起來,快樂地取回水來。

    佛陀說,今天我還沒有向大家講法開示,羅漢三次取水,就算是我今天向大家的開示吧。

    佛陀說,天下沒有什麽東西是永恒的,也就是說,根本沒有什麽事物是恒常不變的。隻要你看透了這一點,你就會懂得耐心地等待,什麽變化都有可能發生。所以,作為人,我們沒有必要讓煩惱長久地停留在我們的內心。

    如果煩惱過不去,那一定是你自己在擾動,而並非煩惱本身不走。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

    [原文]

    —————————原文版—————————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原文版—————————

    (zhī)(zhě)(bù)(yán),言(yán)(zhě)(bù)(zhī)
    (cuò)(qí)(ruì),解(jiě)(qí)(fēn)
    (hé)(qí)(guāng),同(tóng)(qí)(chén)
    (shì)(wèi)(xuán)(tóng)
    (gù)(bù)(kě)(de)(ér)(qīn)
    (bù)(kě)(de)(ér)(shū)
    (bù)(kě)(de)(ér)(lì)
    (bù)(kě)(de)(ér)(hài)
    (bù)(kě)(de)(ér)(guì)
    (bù)(kě)(de)(ér)(jiàn)
    (gù)(wéi)(tiān)(xià)(guì)

    [譯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有智之者“”“”的妙用,勤而行之,從不敢多言。而整天喋喋不休的人,自以為了解了“”的精微妙處,其實他“不知”。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不顯露鋒芒,能夠消解紛爭,含斂光芒,同於塵世,超越物外,淡泊無欲,這就是“玄妙齊同”的境界。(也是真正有智慧者的行為)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所以,及無法與他親近也無法同他與他疏遠。及無法使他得利也無法使他受害。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及無法使他高貴也無法使他低賤。修道之人能夠達到這種境界,才是天下最了不起的。

    [長篇大論]

    夏代自禹開國,到第五代皇帝,就是相統治的時期了。這時已是夏出現衰落危機的時期了。

    後羿的祖先世代執掌射正職官,此時力量已經超過了夏的國君相。憑借自己善射的本領和勢力,後羿篡奪了相的權力,把相流放到商丘。

    相流放到商丘,住在同姓諸侯斟尋那裏,過著流亡的生活。

    後羿做上國君後,整天不是打獵,誇耀自己的善射,就是飲酒淫樂,不理國政。武羅、伯姻、熊髡、龍圉等良裏都受到排斥,偏偏聽言奸臣寒浞。

    這位寒浞本是被他父親趕出門的不肖之子,但羿視為寶貝,拜為丞相。不久,寒浞利用手中的權力,把羿殺死在桃梧,又在窮門將後羿的兒子殺掉,自己當上了國君。

    寒浞有兒子澆,封地在過這個地方,史稱過澆。這位過澆,力大無窮,可以在陸地上撐船走,所以,寒浞讓他帶領大軍,再去消滅斟尋、斟灌,並將流亡在斟的相殺掉。

    過澆率領軍隊,前往消滅斟氏,遭到頑強的抵抗,但斟氏終不是對手,被過澆的軍隊殺得七零八落,相也死在其中。

    相有一妃子,來自有仍氏,名後緡。敵人殺來時,她已有了身孕,幸得衛士拚死抵抗,血流遍地,後緡才得以逃脫追殺。

    後緡沒有其他地方可去,隻好逃回自己娘家有仍氏,生下少康。

    相有一舊臣靡,見相被殺,他在有鬲這個地方把斟的殘部收羅起來,不斷與後羿戰鬥,最終將後羿殺掉。

    這時,少康已成為一年青力壯的青年,被靡立為國君,就是夏代的第六代君主。

    少康沒有忘記殺父之仇,在澆的封地過,消滅了澆的勢力,澆也被少康殺死。從此,夏喪失的政權,又完全控製在夏人手中了。




    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原文]

    —————————原文版—————————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原文版—————————

    (yǐ)(zhèng)(zhì)(guó),以(yǐ)(qí)(yòng)(bīng)
    (yǐ)(wú)(shì)(qǔ)(tiān)(xià)
    (wú)(hé)(yǐ)(zhī)(qí)(rán)(zāi)
    (yǐ)(cǐ):天(tiān)(xià)(duō)(jì)(huì)
    (ér)(mín)(mí)(pín);人(rén)(duō)(lì)(qì)
    (guó)(jiā)(zī)(hūn);人(rén)(duō)(jì)(qiǎo)
    (qí)(wù)(zī)(qǐ);法(fǎ)(lìng)(zī)(zhāng)
    (dào)(zéi)(duō)(yǒu)
    (gù)(shèng)(rén)(yún)
    (wǒ)(wú)(wéi),而(ér)(mín)(zì)(huà)
    (wǒ)(hǎo)(jìng),而(ér)(mín)(zì)(zhèng)
    (wǒ)(wú)(shì),而(ér)(mín)(zì)(fù)
    (wǒ)(wú)(yù),而(ér)(mín)(zì)(piáo)

    [譯文]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

    要以“正道”來治理國家,要以“奇謀”來用兵,要以“不擾民”的方式去取天下。這些結論是從何而來的呢?

    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請看實例:當天下越多“忌諱”,人民就越來越貧窮。當人們“利器”越多的時候,國家就越來越混亂了。當人們都懂得用“伎倆”(虛偽狡詐)以智取巧的時候,天下怪事奇出。當國家“法律越森嚴”的時候,盜賊就越多。

    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所以聖人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長篇大論]

    現代哲學故事一則

    “高手”是讓所有人都想贏你

    有個以湖蟹聞名的酒店,需要招聘一名廚師長。

    湖蟹在進蒸籠前需要用麻繩綁起來,這是道很繁瑣的工序,所有的廚房員工都不喜歡這道工序,所以每次綁湖蟹都是由廚師長帶頭。

    有兩位廚師同時來應聘,試工。第一位試工的廚師每次都帶頭綁湖蟹,還經常與其他廚師進行“綁湖蟹比賽”。每次比賽,大家都盡最大的努力,可就是比不上他,所有人都為他嫻熟的技術折服———他5分鍾綁20隻湖蟹,其他廚師最多綁12隻。

    另一位應聘者也號召大家來比賽,但是他不用表掐時間,光是手腳比劃,數個數,這位廚師的手腳並不快,雖然他的喊聲最大,但是每次一開賽,別的廚師一認真起來就能超過他,他幾乎成了大家的笑料。

    盡管如此,那位廚師反而用更大的聲音喊著一定要追上其他廚師,他拚命追,其他員工自然也就拚命地不讓他追上。直到試工結束,他捆綁湖蟹的效率依舊落在其他廚師後麵。

    試工結束了,老板竟然聘用了第二個廚師。作為一名廚師長,幹活效率竟然比職工還慢,怎麽服眾?

    酒店老板說出了其中的奧秘:第一位應聘廚師雖然手腳很快,但他總贏,讓大家缺乏自信和動力,雖然大家都響應了比賽,但實際上大家都覺得這是個不能贏的比賽,反正都是輸,還能拿出真正的實力和積極性嗎?

    第二個廚師手腳雖然慢,但他的“步步緊逼”逼迫大家既興奮又緊張地拚命加快速度,不讓他追上,就在這追與逃之間,每個人都在無意識中提高了勞動效率———他們竟然每5分鍾綁了18隻湖蟹。

    員工們沒有想到的是———剛才在老板辦公室,第二個廚師已經當著老板的麵綁過一次湖蟹,他的成績是每5分鍾綁25隻。

    他說:我一個人少綁10隻湖蟹,但其餘10人每人多綁6隻,總效率相當於每5分鍾提高了50隻。

    高手,不是讓所有人都輸給你,而是讓所有人都想贏你!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原文]

    —————————原文版—————————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複為奇,善複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原文版—————————

    (qí)(zhèng)(mèn)(mèn),其(qí)(mín)(chún)(chún)
    (qí)(zhèng)(chá)(chá),其(qí)(mín)(quē)(quē)
    (shì)(yǐ)(shèng)(rén)(fāng)(ér)(bù)(gē)
    (lián)(ér)(bù)(guì),直(zhí)(ér)(bù)(sì)
    (guāng)(ér)(bù)耀(yào)
    (huò)(xī)(fú)(zhī)(suǒ)(yǐ)
    (fú)(xī)(huò)(zhī)(suǒ)(fú)
    (shú)(zhī)(qí)(jí)
    (qí)(wú)(zhèng)(yě)
    (zhèng)(fù)(wéi)(qí),善(shàn)(fù)(wéi)(yāo)
    (rén)(zhī)(mí),其(qí)(rì)(gù)(jiǔ)

    [譯文]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從政者能夠做到無為寬厚(例如:“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這樣可使百姓安居樂業行善積德天下太平。若從政者總去斤斤計較越多設施刑法,百姓就會變得狡猾缺少大智慧都是小聰明。 (吾不知用何詞來闡明寓意,用心去體會吧!)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福中有禍,禍中有福,誰能知道究竟那?

    其無正也。正複為奇,善複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正的可以變為邪,善良可以變為惡。人們迷惑而不知其理太久了。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所以聖人方正而不割,銳利而不傷人,直率而不放肆,光耀而不耀眼刺人。

     [長篇大論]

    啞巴吃密之悟道

    有一個學僧,恭恭敬敬地請教慈受禪師:“禪者悟道時,對於悟得的境界和感受,說得出來嗎?”

    慈受:“既是‘悟’道,說不出來。”

    學僧:“說不出來的時候,像什麽呢?”

    慈受:“像啞巴吃蜜!”

    學僧覺得很有道理,但隨即又產生了一個新的疑問:“一個禪者沒有悟道時,但他善於言辭,說得頭頭是道,他說的能夠算悟嗎?”

    慈受:“既然還沒有悟道,說出的怎算做禪悟呢?”

    學僧:“但是他說的聽起來好像也蠻有道理呀,如果不算做禪悟,那他是什麽呢?”

    慈受:“鸚鵡學舌!”

    學僧:“啞巴吃蜜和鸚鵡學舌,有什麽不同呢?弟子愚笨,請老師講具體一點兒。”

    慈受:“啞巴吃蜜,甜在心頭,是深深地領悟了禪理,這是‘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鸚鵡學舌,語音雖似,卻毫無意義,這是‘不知’,好像小孩子學說話,並不了解其中的含義。”

    學僧:“啊,是這樣,那麽麵對那些沒有領悟禪理的人,怎麽對他們說法呢?”

    慈受:“自己知道的給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不要給他知道。”

    學僧:“老師,那您現在是‘知’還是‘不知’?”

    慈受:“我現在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也如鸚鵡學講話,講得非常像。你說我是知還是不知呢?”

    學僧很受啟發,禮謝而去。




    道德經第五十九章

    [原文]

    —————————原文版—————————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原文版—————————

    (zhì)(rén)(shì)(tiān),莫(mò)(ruò)(sè)
    (fū)(wéi)(sè),是(shì)(wèi)(zǎo)(fú)
    (zǎo)(fú)(wèi)(zhī)(zhòng)(jī)(dé)
    (zhòng)(jī)(dé)(zé)(wú)(bù)(kè)
    (wú)(bù)(kè)(zé)(mò)(zhī)(qí)(jí)
    (mò)(zhī)(qí)(jí),可(kě)(yǐ)(yǒu)(guó)
    (yǒu)(guó)(zhī)(mǔ),可(kě)(yǐ)(cháng)(jiǔ)
    (shì)(wèi)(shēn)(gēn)(gù)(dǐ)
    (cháng)(shēng)(jiǔ)(shì)(zhī)(dào)

    [譯文]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

    治理國家,要像保護自然一樣順其自然(萬物有自己的生存法則,任由它自生自滅咱們不加以幹擾),所以隻有這樣才能盡早順從“”。

    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隻有早順“”而行才能多積“”,隻有多積“”才能“無不克”,隻有“無不克”才能達到大道無窮,隻有大道無窮才能達到安邦治國,隻有以道為治國之本,立國之母國才能達到長治久安。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所以這樣的國家才是深根固柢,她的根植於長生久視之道。

    [長篇大論]

    墨子論度

    鄭人是墨子的學生。他謹遵師誨,墨守成規,然而買鞋的事卻惹出了大笑話。在眾人的譏笑聲中鄭人百思不得其解,是老師錯了?還是自己有問題?最後他隻好向自己的老師求解。

    墨子問明了原委,連連搖頭。鄭人問:“老師,我寧信度,不信足,有什麽錯嗎?”

    墨子思索了片刻:“寧信度,不信足。這種說法並不為過,但是你真的這麽認為嗎?”

    鄭人疑惑了:“當時我是這麽認為的,但現在。現在……”

    “你當時就不是這麽認為的。”墨子斷然否定了他的說法:“寧信度,不信足。說明度比足更重要,如果你真的這麽認為。那麽你到集市上去的時候為什麽帶著足,卻沒有帶度?你把度忘了,說明你並不重視度,如果你真的帶了度就不會惹出這麽大的麻煩。”

    “其實我覺得度是不需要的,我自己帶著足不就夠了嗎?”鄭人不解。

    墨子仰天長歎:“我追求的是天下之度啊!凡事皆有度,我們的任務是去製定度,然後讓所有的人都去遵守它,這才是我們墨家的精髓。你帶著一枚度去買鞋,這顯得很不方便,也沒必要,可是如果你讓別人幫你買鞋,度的作用可就大了。推而廣之。如果我們將天下人之足皆一一測量,然後按其大小分成若幹等次度,以甲乙丙丁名之,然後使人人皆知自己之度,這樣一來以後買鞋隻需記得自己的度名就夠了,用不著每次買鞋都要測量一次。這樣才能從複雜走向簡單。人人有度才是我們真正的追求,廣而言之:我們要做到寧信度,不信人。”



    道德經第六十章

    [原文]

    —————————原文版—————————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注音版—————————

    (zhì)(dà)(guó),若(ruò)(pēng)(xiǎo)(xiān)
    (yǐ)(dào)(lì)(tiān)(xià),其(qí)(guǐ)(bù)(shén)
    (fēi)(qí)(guǐ)(bù)(shén)
    (qí)(shén)(bù)(shāng)(rén)
    (fēi)(qí)(shén)(bù)(shāng)(rén)
    (shèng)(rén)(yì)(bù)(shāng)(rén)
    (fū)(liǎng)(bù)(xiāng)(shāng)
    (gù)(dé)(jiāo)(guī)(yān)

    [譯文]

    治大國,若烹小鮮。

    治理國家,就像烹飪小魚一樣,不能經常翻動,翻動多了就容易碎掉。(有機會大家也在家裏試一試,很有意思!)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用“道法”清靜無為的方法去治理天下,所以天神人鬼都能各安其位,所以鬼不會傷人,因此人們不會覺得有鬼。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不隻鬼不傷人,神也不會懲罰人,因此人們不會覺得有神。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不隻神不懲罰人,聖人也不幹預人們,因此人們也不會覺得有聖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萬物互不相傷,交歸於本原,因而天下太平。

    [長篇大論]

    狼比狗聰明的原因

    在河邊,一隻狼要帶好幾隻小狼過河。以我們粗淺的經驗,它一定會一隻一隻地叼過去。但事實並非如此。老狼因怕子女受傷害,它會咬死一隻動物,把動物的胃吹足氣,然後再用牙咬住蒂處,做成一隻鼓鼓囊囊的皮筏。借著這生命的皮筏,全家渡河。

    在動物界,狼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動物,如果讓單個的狗與單個的狼搏鬥,敗北的肯定是狗。雖然狗與狼是近親,它們的體型也難分伯仲。但為什麽敗北的總是狗呢?有人曾就這問題仔細地將狗與狼作對此研究。結果發現,經人類長期豢養的狗,因為不麵臨生存的危機,腦容量遠遠小於狼:而生長在野外的狼,為了生存,它們的大腦被很好地開發,不但非常有創造性,而且有著異乎尋常的生存智慧。

    狗並不是天生就比狼愚蠢,而是後天豢養的結果。因為萬事萬物皆有惰性,一旦條件優越。就難免不思進取。


    道德經第六十一章

    [原文]

    —————————原文版—————————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注音版—————————

    (dà)(bāng)(zhě)(xià)(liú)
    (tiān)(xià)(zhī)(pìn)
    (tiān)(xià)(zhī)(jiāo)(yě)
    (pìn)(cháng)(yǐ)(jìng)(shèng)(mǔ)
    (yǐ)(jìng)(wéi)(xià)
    (gù)(dà)(bāng)(yǐ)(xià)(xiǎo)(bāng)
    (zé)(qǔ)(xiǎo)(bāng)
    (xiǎo)(bāng)(yǐ)(xià)(dà)(bāng)
    (zé)(qǔ)(dà)(bāng)
    (gù)(huò)(xià)(yǐ)(qǔ),或(huò)(xià)(ér)(qǔ)
    (dà)(bāng)(bù)(guò)(yù)(jiān)(chù)(rén)
    (xiǎo)(bāng)(bù)(guò)(yù)(rù)(shì)(rén)
    (fū)(liǎng)(zhě)(gè)(de)(suǒ)(yù)
    (dà)(zhě)(yí)(wéi)(xià)

    [譯文]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治理大國要向江海一樣居於下流,以此居天下雌柔的位置。以其天下之交,雌柔常常以靜戰勝雄強,這也就是靜處下的緣故。

    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

    因此,大國對小國謙下,則可聚小國。小國對大國謙下,就可以見容與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因此,一個用謙下取得了小國的依附,一個用謙下取得了大國的包容。

    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大國不過想令小國歸附,小國不過想令大國包容,兩者通過謙下各得其所,因此大者宜為下。

    [長篇大論]

    愚人買智

    從前有個又窮又愚的人,在一夜之間突然富了起來。但是有了錢,他卻不知道如何來處理這些錢。

    他向一位和尚訴苦,這位和尚便開導他說:“你一向貧窮,沒有智慧,現在有了錢,不貧窮了,可是依然沒有智慧。我勸你進城裏去,那裏有大智慧的人不少,你出百八十兩銀子,別人就會教你智慧之法。”

    那人去了城裏,逢人就問哪裏有智慧可買。

    有位哲人告訴他:“倘若你遇到疑難的事,不要急著處理,可先朝前走七步,然後再後退七步,這樣進退三次,智慧便來了。”

    “‘智慧’就這麽簡單嗎?”那人聽了將信將疑。

    當天夜裏回家,他推門進屋,昏暗中發現妻子居然與人同眠,頓時怒起,拔出刀來便要砍下。

    這時,他忽然想起白天買來的智慧,心想:何不試試?

    於是,他前進七步,後退七步,往複三次,然後,點亮了燈再看時,竟然發現那與妻子同眠者原來是自己的母親。

    任由頭腦發熱,怒火中燃,便會失去理智,意氣用事,這是做決策時的大忌。不妨做一下慢處理,比如先讓自己從心裏數到一百,再做決定。這樣,其結果可能截然不同。

    冷靜是最簡單的智慧。



    道德經第六十二章

    [原文]

    —————————原文版—————————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注音版—————————

    (dào)(zhě)(wàn)(wù)(zhī)(ào)
    (shàn)(rén)(zhī)(bǎo)
    (bù)(shàn)(rén)(zhī)(suǒ)(bǎo)
    (měi)(yán)(kě)(yǐ)(shì)(zūn)
    (měi)(xíng)(kě)(yǐ)(jiā)(rén)
    (rén)(zhī)(bù)(shàn),何(hé)(qì)(zhī)(yǒu)
    (gù)(lì)(tiān)(zǐ),置(zhì)(sān)(gōng)
    (suī)(yǒu)(gǒng)(bì)(yǐ)(xiān)(sì)(mǎ)
    (bù)(rú)(zuò)(jìn)(cǐ)(dào)
    (gǔ)(zhī)(suǒ)(yǐ)(guì)(cǐ)(dào)(zhě)(hé)
    (bù)(yuē):求(qiú)(yǐ)(de),有(yǒu)(zuì)(yǐ)(miǎn)(xié)
    (gù)(wéi)(tiān)(xià)(guì)

    [譯文]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道是萬物之奧,善人的珍寶(善人都將其作為立身行事的根本法。)。不善的人也不能違背它(“道法”),並以求用它(“道法”)來保全自己。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美言可以獲得人們的尊重,美行可以令人效仿。不善之人,為何要棄之那?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立天子,置三公,雙手拱抱璧玉,等駟馬先行,以尊其位,不如坐進此道,以尊自然,以守自然。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古人為何要重視道?依道而行?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是因為隻要遵循道法依道而行,則有求必得,有罪可免,所以它是天下最可貴的。

    [長篇大論]

    授人以欲

    一位博士,從未談過戀愛,轉眼到了而立之年,父母焦急萬分,四處為他張羅相親。一段時間過後,媒人紛紛抱怨:“你家兒子是不是在誠心找對象?給他介紹的姑娘條件都不錯,他也答複可以考慮,怎麽每次都不見他再聯係,難道還要人家女孩追他不成?”父母連忙解釋:“兒子可能是讀書讀傻了,不會談戀愛。”於是,父母輪番給他講授戀愛的方法和技巧,但毫無效果,再次約會,博士仍如木頭一般笨拙。半年後,正在父母長籲短歎之時,兒子突然帶回一個女朋友,並很快結婚。婚後,博士對妻子百般寵愛,一日閑談,公婆問兒媳:“我兒呆頭呆腦的,你們是怎麽好上的?”兒媳說:“他可懂浪漫呢,送我玫瑰,請我看電影,還帶我吃燭光晚餐,好感動。” 父母終於明白,兒子並不傻,談戀愛也是不用教不用學的,當他有了愛的欲望,就什麽方法都會了。

      一位作家,到鄉間體驗生活,看到一位老農正在給牛喂草料。奇怪的是,老農並沒有把草料鋪在地上,而是全部鏟到了小屋的屋簷上。看著牛辛苦地伸長脖子夠草料吃,作家疑惑:“幹嘛不把草料放在它方便吃的地方呢?”老農說:“唉,這種草草質不好,我要是放在地上,這家夥隻怕吃兩口就不肯再吃了;放到屋簷上,讓它每吃一口都覺得不容易,它反而會努力去吃,直到吃光為止。”果不其然,這頭牛在吃完了靠近屋簷的草料後,竟然跳起來去舔更遠處的草料,直到全部嚼完方才罷休。作家頓悟:“動物和人一樣,太容易得到了就不懂得珍惜,不容易得到的東西,反而更想努力地去獲得。這種‘求之不得,輾轉反側’的求索欲望,最能激發一個人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幹勁和鬥誌。”

      一位工人,下崗後擺攤修自行車,生活十分窘迫。他想帶女兒到遊樂園玩,想買好東西給女兒吃,但苦於囊中羞澀,實在擠不出多餘的錢。後來,到了周末,他總要帶女兒到附近的豪華酒店轉轉。女兒很高興,坐在大廳寬大舒適的沙發上,盡情地感受它們的柔軟與華貴,專注地看著服務生彬彬有禮地招呼過往客人……就這樣,他每星期都要帶女兒來坐坐、看看,大堂經理終於忍不住問:“不消費為何總帶女兒到這裏?” 他笑了:“我們是窮人,哪裏消費得起,但是,我想讓女兒知道,世上有那麽多的美好和富足等著自己去追求,這種實現夢想的欲望比道理更能激勵她去奮發進取。”

      當一個人迷茫、消沉、低落的時候,讓他重新迸發生機、獲得新生的最有效辦法,就是賦予他“欲望”,愛的欲望、追求的欲望、夢想的欲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原文]

    —————————原文版—————————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注音版—————————

    (wéi)(wú)(wéi),事(shì)(wú)(shì),味(wèi)(wú)(wèi)
    (dà)(xiǎo)(duō)(shǎo),報(bào)(yuàn)(yǐ)(dé)
    (tú)(nán)(yú)(qí)(yì),為(wéi)(dà)(yú)(qí)(xì)
    (tiān)(xià)(nán)(shì)(bì)(zuò)(yú)(yì)
    (tiān)(xià)(dà)(shì)(bì)(zuò)(yú)(xì)
    (shì)(yǐ)(shèng)(rén)(zhōng)(bù)(wéi)(dà)
    (gù)(néng)(chéng)(qí)(dà)
    (fū)(qīng)(nuò)(bì)(guǎ)(xìn)
    (duō)(yì)(bì)(duō)(nàn)
    (shì)(yǐ)(shèng)(rén)(yóu)(nán)(zhī)
    (gù)(zhōng)(wú)(nán)(yǐ)

    [譯文]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以“無為”為“有為”,以“無事”為“有事”,以“無味”為“有味”,以“”為“”,以“”,為“”,以“”為“”。
    這裏我用到了“”此意為“行為為事”白話譯文解釋為“以無為的態度去有所作為(注意:老子的無為非無所作為。)。以不滋事來處理事,以恬淡無味當作有味,大生於小,多生於少,處理事情的時候最好從簡單的入手,以小見大,以少見多,用“”來何解怨仇。”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處理難事的時候一定要從簡易簡單的方麵入手,處理大的事情一定要從細微的地方做起,這樣的思想也就成就了老子所說的“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的細想。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所以“聖人”永遠不會自吹能做多大的事,而卻能建立偉業成其大。
    輕許諾言必然失言,想得越容易反而遇到的困難會越多。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所以“聖人”總是去想會遇到的困難並且很周到的考慮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困難不會難到他。

    [長篇大論]

    國王和車夫

    從前,郭國的國君出逃在外,他對為他駕車的人說:“我渴了,想喝水。”車夫把清酒獻上。他又說:“我餓了,想吃東西。”車夫又拿來幹糧。

    國君問:“你是怎麽找到這些東西的?”

    車夫回答:“我儲存的。”

    國君又問:“你為什麽要儲存這些東西?”

    車夫答道:“是為了讓你在逃亡的路上充饑解渴用的。”

    國君問:“你知道我將要出逃?”

    車夫說:“是的。”

    “那你為什麽不事先提醒我呢?”

    車夫回答說:“因為你喜歡別人說奉承話,討厭人家說真話,我想過規勸你,又怕自己比郭國滅亡得更早。”

    國君一聽變了臉色,生氣地問:“我落到今天的地步,到底是為什麽呢?”

    車夫見狀,連忙轉變話題:“你流落在外,那是因為你太有德了。”

    國君聽後又問:“我既是有德之人,卻要逃離國家,流落在外,這是為什麽呢?”

    車夫回答說:“天下沒有有德的人,隻有你一個人有德,所以才出逃在外啊!”

    國君聽後,忘了自己是在逃難,十分高興,就趴在車前橫木上說:“哎呀,有德之人怎麽受這等苦哇!”他枕著車夫的腿睡著了。

    車夫用幹糧墊在國君頭下,自己悄悄地走了。後來,國君死在田野裏,被虎狼吃掉了。

    國君在窮途末路之時,仍不能體會對自己忠心耿耿的車夫的一片赤誠之心,仍改不了喜歡聽奉承話的毛病,其失敗為必然。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原文]

    —————————原文版—————————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不慎終也。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注音版—————————

    (qí)(ān)(yì)(chí),其(qí)(wèi)(zhào)(yì)(móu)。其(qí)(cuì)(yì)(pàn),其(qí)(wēi)(yì)(sàn)。為(wéi)(zhī)(yú)(wèi)(yǒu),治(zhì)(zhī)(yú)(wèi)(luàn)。合(hé)(bào)(zhī)(mù),生(shēng)(yú)(háo)(mò);九(jiǔ)(céng)(zhī)(tái),起(qǐ)(yú)(lěi)(tǔ);千(qiān)(lǐ)(zhī)(xíng),始(shǐ)(yú)(zú)(xià)。為(wéi)(zhě)(bài)(zhī),執(zhí)(zhě)(shī)(zhī)。是(shì)(yǐ)(shèng)(rén)(wú)(wéi),故(gù)(wú)(bài),無(wú)(zhí),故(gù)(wú)(shī)。民(mín)(zhī)(cóng)(shì),常(cháng)(yú)(jǐ)(chéng)(ér)(bài)(zhī)。不(bù)(shèn)(zhōng)(yě)。慎(shèn)(zhōng)(rú)(shǐ),則(zé)(wú)(bài)(shì)。是(shì)(yǐ)(shèng)(rén)(yù)(bù)(yù),不(bù)(guì)(nán)(de)(zhī)(huò);學(xué)(bù)(xué),複(fù)(zhòng)(rén)(zhī)(suǒ)(guò)。以(yǐ)(fǔ)(wàn)(wù)(zhī)(zì)(rán),而(ér)(bù)(gǎn)(wéi)

    [注音]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安定的局麵容易持守,沒有跡象的事物容易圖謀;脆弱的東西容易分解,細微的東西容易散失;所以要在事情尚未萌芽之時,就預先處理好。亂事在尚未形成的時候就要預防以免發生之時難以處理。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合抱的大數要從嫩芽開始生長(好比樹的成長過程);九層高台是由一筐筐的泥土壘起來的(好比高樓搭建的過程);千裏之行是一步步走出來的。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逞強者必敗,貪婪者比失,聖人無為不貪,因此,不敗,不執著,所以不會有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不慎終也,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人們經常做一些事情,眼看就要成功了,可是卻在最後管他失敗了。這是由於沒有把握好最後,如果在最後也能像開始那樣謹慎小心,就不會失敗了。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所以聖人“不爭”,聖人所追求的是一般人所遺棄的(所以聖人不回去收藏平常人所認為的珍寶玩物,這也證明了老子老師所說的“不貴難得之貨”)。

    聖人所學的是平常人認為不值得學的東西,這樣反而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好比人們誤解老子認為其迷信,其實不然。)

    聖人始終輔佐萬物適應自然為已任,從不敢妄為。
    (聖人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奢求不妄為,絕聖棄智,不貴難得之貨,致虛極,守靜篤,無為,無欲,無我,謙虛,謙下,不爭。)

    [長篇大論]

    妄為悲哀的牛

    一頭勤勞的牛病倒了,主人很同情,也很難過。

    病牛在主人的細心照料下,病情逐漸好轉,備受感動!一天,看著主人的勞繁疲憊與萬分辛苦,病牛實在於心不忍,於是鼓足了全身的力氣,拚命拉了一天的犁。

    病牛的突然“康複”讓主人歡喜萬分。但事實上,病情卻惡化了許多,然而為了主人高興,也為給主人分擔辛苦,病牛第二天又堅持著拉了一天犁。這主人竟沒半點歡喜,反而有些懷疑:病牛其實很懶惰,裝病,逃避工作,還白白讓我照顧它?為了證實自己的想法,主人決定讓病牛繼續拉犁。盡管病情又惡化了許多,病牛想:我是頭勤勞的牛,如果今天不堅持下去,主人肯定會認為我不願吃苦,懶惰,豈不是勤勞一生所得之美名毀於一旦嗎?所以一定要堅持住!

    僥幸,第三天堅持過去了!主人欣慰地想:這家夥果然是裝病!幸好我聰明,早早識破了!這下可要狠狠地懲罰他。於是,病牛拉的犁更重了。然而病情卻非常嚴重了,但是病牛想:主人也太不理解我了!唉,我隻好再堅持下去,用行動來證明我的清白。

    第四天,堅持!

    每五天,堅持!

    第六天,終於,病牛堅持不住了,再次倒下了!

    這次徹底病入膏肓了!然而讓病牛悲哀的是:主人不再同情他也不再難過,還說,“像這種東西,死了才好!”



    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原文]

    —————————原文版—————————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注音版—————————

    (gǔ)(zhī)(shàn)(wéi)(dào)(zhě)
    (fēi)(yǐ)(míng)(mín),將(jiāng)(yǐ)(yú)(zhī)
    (mín)(zhī)(nàn)(zhì),以(yǐ)(qí)(zhì)(duō)
    (gù)(yǐ)(zhì)(zhì)(guó),國(guó)(zhī)(zéi)
    (bù)(yǐ)(zhì)(zhì)(guó),國(guó)(zhī)(fú)
    (zhī)(cǐ)(liǎng)(zhě)(yì)(jī)(shì)
    (cháng)(zhī)(jī)(shì),是(shì)(wèi)(xuán)(dé)
    (xuán)(dé)(shēn)(yǐ),遠(yuǎn)(yǐ)
    (yǔ)(wù)(fǎn)(yǐ),然(rán)(hòu)(nǎi)(zhì)(dà)(shùn)

    [譯文]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善於用道治國之者,不會要人民以智取巧,而是要人民質樸敦厚。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人民之所以難治,是因為智巧詭詐太多;所以,以智治國乃國之災害,不以智治國才是國家的幸福。

    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知道這兩總治理國家的方法不同,而有所舍取就是一種法則,長久的記住這種法則並且應用這一法則,就可以稱為玄妙無上的“”,即為“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玄德”,深遠,與常理不同,然而依循它卻可以達到大順。

    [長篇大論]

    何需太多聰明人

    在日本,常常是一個聰明人,領著99個“笨拙的傻瓜”拚命地幹。99個“傻瓜”沒有創新精神,但是,有實幹精神。

    誰是領導笨拙的日本人的聰明人呢?他們是戰前的經濟支配者和戰後成長起來的企業家們,他們是聰明的日本男人,操縱著日本的經濟命脈。

    笨拙的日本人,在這些聰明人的帶領下,一年當十年,爭分奪秒地幹起來。隻要上麵決定的事,下麵的日本人就按部就班地工作,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敢提什麽建議。隻要上麵政策對了,大家齊心協力,什麽事不能幹好呢?

    100個人中,隻要一個聰明人的才智得到發揮,他就像軍事指揮家,其他人齊心協力、衝鋒陷陣,就沒有打不贏的仗。有了99個聽話的日本人,才有今天的日本,所以,日本人的笨拙,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日本特定社會發展的產物。

    在日本公司,如果太出眾,你想出人頭地,就會受到大家的冷落。剛到日本公司的中國人,都想表現一下,工作很賣力,結果,引起同事們的嫉妒。那些日本人常常惡作劇,將中國人的文件偷偷藏起來,寫檢舉信給老板。

    所以,剛到目本公司工作的中國人,要做到“君子之才華,玉韞珠藏,不可使人易知”。要人雲亦雲,和他們一起大合唱,有時要“搗糨糊”,日本人才會接近你。

    發明奇才中鬆義郎,在日本。也是牆內開花牆外香。中鬆義郎發明了3000件以上的產品,其中,1093件占世界第一位,被紐約世界發明家協會連續15次評為世界第一。在美國,他的聲譽很高,被美國發明協會認定為近代傑出的六名科學家之一。而在日本,他得不到日本上層財政界人士的讚賞,在他們看來,雖然中鬆義郎是天才,卻是個人英雄主義。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原文]

    —————————原文版—————————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注音版—————————

    (jiāng)(hǎi)(suǒ)(yǐ)(néng)(wéi)(bǎi)(gǔ)(wáng)(zhě)
    (yǐ)(qí)(shàn)(xià)(zhī)
    (gù)(néng)(wéi)(bǎi)(gǔ)(wáng)
    (shì)(yǐ)(shèng)(rén)(yù)(shàng)(mín)
    (bì)(yǐ)(yán)(xià)(zhī)
    (yù)(xiān)(mín),必(bì)(yǐ)(shēn)(hòu)(zhī)
    (shì)(yǐ)(shèng)(rén)
    (chù)(shàng)(ér)(mín)(bù)(zhòng)
    (chǔ)(qián)(ér)(mín)(bù)(hài)
    (shì)(yǐ)(tiān)(xià)(lè)(tuī)(ér)(bù)(yàn)
    (yǐ)(qí)(bù)(zhēng)
    (gù)(tiān)(xià)(mò)(néng)(yǔ)(zhī)(zhēng)

    [譯文]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百穀之王,是因為他善於居於底下處,所以能夠成為百穀之王。

    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所以想要成為人民的領袖,就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想要成為人們的國君不也是為人民服務嘛!),想要成為人民的表率,就必須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這樣的表率國君雖居於上而人民不感繁重,雖處於前而人民不感傷害。因此樂於推戴他而不厭棄他,因為他不與人爭,所以天下都不會跟他爭。

    [長篇大論]

    為人民服務也算是居下哦!

    潛力的激發

    學生的指導教授是個極有名的音樂大師。上課第一天,他便給學生一份難度頗高的樂譜。學生彈得生澀僵滯,錯誤百出。教授沒說什麽,隻是叮囑他回去好好練習。

    學生練習了一個星期,第二周上課時正準備讓教授驗收,沒想到教授又給他一份難度更高的樂譜,教授說:“試試看吧!”於是,學生又一頭紮進更高難度的挑戰中。

    第三周,更難的樂譜又出現了。就這樣,學生每次上課都會看到一份新的樂譜,然後把它帶回去練習,接著回到課堂上,再次麵臨更高難度的挑戰。漸漸地,學生覺得怎麽樣都追不上進度。

    這天,教授走進練習室。學生再也忍不住了,問教授為什麽總是這樣訓練他。教授沒有說話,隻是抽出那份最早的樂譜交給學生,說:“試試吧!”

    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連學生自己都驚訝萬分,他居然可以將這首曲子彈奏得自然流暢!教授又讓學生試了第二堂課的樂譜,學生依然彈出超出自己預料的水平。放下樂譜,學生怔怔地望著老師,說不出話來。

    教授緩緩地說:“如果,我任由你表現最擅長的部分,可能你還在練習最早的那份樂譜,也不會有現在這樣的程度。要知道,人的潛力是無限的……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原文]

    —————————原文版—————————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注音版—————————

    (tiān)(xià)(jiē)(wèi)(wǒ)(dào)(dà),似(sì)(bù)(xiào)
    (fū)(wéi)(dà),故(gù)(sì)(bù)(xiào)
    (ruò)(xiāo),久(jiǔ)(yǐ)(qí)(xì)(yě)(fū)
    (wǒ)(yǒu)(sān)(bǎo),持(chí)(ér)(bǎo)(zhī)
    (yī)(yuē)(cí),二(èr)(yuē)(jiǎn)
    (sān)(yuē)(bù)(gǎn)(wéi)(tiān)(xià)(xiān)
    (cí)(gù)(néng)(yǒng);儉(jiǎn)(gù)(néng)(guǎng)
    (bù)(gǎn)(wéi)(tiān)(xià)(xiān)
    (gù)(néng)(chéng)(qì)(cháng)
    (jīn)(shè)(cí)(qiě)(yǒng)
    (shè)(jiǎn)(qiě)(guǎng)
    (shè)(hòu)(qiě)(xiān)
    (sǐ)(yǐ)!夫(fū)(cí)(yǐ)(zhàn)(zé)(shèng)
    (yǐ)(shǒu)(zé)(gù)
    (tiān)(jiàng)(jiù)(zhī),以(yǐ)(cí)(wèi)(zhī)

    [譯文]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人人都說我德高望重,其實不然。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就沒有人會這樣說了。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我有三寶,我一直都在持守著它。一個是慈愛,一個是節儉,一個是不出人頭地。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慈愛,能夠維護眾生,產生勇氣;節儉,能夠蓄精積德,能推至廣遠;不出人頭地就反而能得到愛戴,所以能成為眾人的領袖。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今天如果讓我舍棄這三寶,則必死無疑。三寶中,以仁慈最重要。有了它,站則勝,守則固,天也將衛護他,並給他慈愛和溫暖。

     [長篇大論]

    風水在人心

    從前有一人在山中迷路了,已有兩天兩夜沒有喝到水,一天天要黑了,遠遠地看見有一戶人家亮著燈,就急忙地向燈光跑去,終於跑到了,上氣不接下氣地跟主人說:給我一口水吧,我要渴死了。

    女主人於是給他舀了一瓢水,並且在水裏放一點馬草,這個人邊喝邊吹漂在水上的草,同時想:我這麽渴,給水喝還放草,喝完後,與主人說了一會話,得知他會看風水,女主人就請求他在山裏給找一風水寶地在此生活。

    這人心想:給水喝還放草,把水弄髒,就隨便地選了一個地方,告訴女主人說:這裏挺好,就在這裏吧。女主人很感激,說了聲謝謝。

    於是女主人就在那個地方住了下來,不知過了多久,有一天這人又經過了那個地方,看見這家人生活得很是興旺,一大家人充滿歡笑,其樂融融。心中好奇:這樣一個磁場一般的地方,她們怎麽過得這麽好。心中不解,這樣的磁場隻有是有德行的人家,才能過好,她們心好,為什麽會在給我的水裏放草呢?

    於是就走進屋裏,女主人見到他很高興,並且很感謝為她選了個風水寶地。這人更加不解,於是就問道:以前我向你討水喝,你為什麽往水裏放草?

    女主人笑了笑說:我看你來到我家時,上氣不接下氣,怕你喝急了,那樣會喝炸肺的,所以往水裏放點草,好使你慢慢喝。

    這人聽後很是感動,更加堅信:風水在人心啊!

    人心善是可以改變風水的,人心不善,即使是生活在好的風水地,也會因為心術不正,而使風水轉變,為自己招來災禍。

     

    道德經第六十八章

    [原文]

    —————————原文版—————————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注音版—————————

    (shàn)(wéi)(shì)(zhě),不(bù)(wǔ)
    (shàn)(zhàn)(zhě),不(bù)(nù)
    (shàn)(shèng)(dí)(zhě),不(bù)(yǔ)
    (shàn)(yòng)(rén)(zhě),為(wéi)(zhī)(xià)
    (shì)(wèi)(bù)(zhēng)(zhī)(dé)
    (shì)(wèi)(yòng)(rén)(zhī)(lì)
    (shì)(wèi)(pèi)(tiān)(gǔ)(zhī)(jí)

    [譯文]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善於統兵者,不窮兵黷武;善於打仗者,不會被激怒;善於戰敵者,不會與敵對持;善於用人者,謙下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這就是所說的不爭強鬥氣的道德,這就是所說的發揮人的積極性,這就是所說的遵循客觀規律。

    [長篇大論]

    鏡子的智慧

    徒弟抬一麵鏡子,邊抬邊說:“這鏡子可真是便宜,幾十元買了這麽一大麵!”

    師父笑著說:“你可別小看了這鏡子啊!它可以當你的老師呢。”

    “哦?”徒弟也逗趣說,“不知這鏡子老師將何以教我啊?”

    師父問“不管什麽東西,隻要放到鏡子前麵,是不是都映得出?”

    “當然”徒弟說。

    “那麽東西移開後,鏡子裏還留有餘影嗎?”師父問。

    “那怎麽會呢?”徒弟說。

    “這就是智慧啊!”師父說:“這叫’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徒弟,你在生活中能做到’事來則應,事過即忘嗎?”

    “不能”徒弟說,“想不到這鏡子還有點門道,還有嗎?”

    “多得是”,師父說:“比如孔孟先師或帝王將相來照鏡,你說鏡子會因為高興而加倍細心嗎?”

    “不會”徒弟答。

    師父問;“如果乞丐、棄兒來照鏡,鏡子會因厭惡而應付了事嗎?”

    徒弟說:“不會。”

    “這就叫’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又叫與聖人居而不喜,與凡夫居而不憂,你做得到嗎?”師父問。

    “做不到!還有嗎?”徒弟興衝衝地問。

    師父問“當甲物體正在照鏡子時,鏡子會一邊照甲又一邊惦念乙嗎?”

    “不會”。

    師父問“這叫把握當下,置心一處。你做得到嗎?”

    “做不到!還有呢?”徒弟窮追。

    師父問“鏡子映現紅色物體時,其本身會不會也變成紅色?映現綠色時會不會本身也變成綠色?”

    徒弟說“不會。”

    師父問“鏡子本身雖不變色,卻仍能紅來現紅,綠來現綠,是不是?”

    “是,這叫什麽?”徒弟問。

    “這叫’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你做得到嗎?”師父問。

    “做不到,還有嗎?”徒弟還不解渴。

    師父問“鏡子映人映物、映水、映火、而本身玻璃的本質卻始終不變,這叫做’體不動,而用常顯。用常顯而體不變’你明白嗎?”

    “明白了”,徒弟感歎地說,“想不到一麵小小的鏡子,竟蘊含了這麽多道理!真是物物皆可為師啊!!”



    道德經第六十九章

    [原文]

    —————————原文版—————————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注音版—————————

    (yòng)(bīng)(yǒu)(yán)
    (wú)(bù)(gǎn)(wéi)(zhǔ),而(ér)(wéi)(kè)
    (bù)(gǎn)(jìn)(cùn),而(ér)退(tuì)(chǐ)
    (shì)(wèi)(xíng)(wú)(xíng)
    (rǎng)(wú)(bì);扔(rēng)(wú)(dí)
    (zhí)(wú)(bīng)。禍(huò)(mò)(dà)(yú)(qīng)(dí)
    (qīng)(dí)(jǐ)(sàng)(wú)(bǎo)
    (gù)(kàng)(bīng)(xiāng)(ruò)
    (āi)(zhě)(shèng)(yǐ)

    [譯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兵書上說:我不敢主動挑起戰端,而是采用守勢。我不敢冒進半寸,寧可退後一尺。這就是所說的以無陣之陣來抗擊,以無臂之臂奪取。以無兵之兵戰鬥,以無敵之心對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禍莫大於輕敵逞強,輕敵逞強就要喪失三寶。所以倆兵相對,仁慈者勝。

    [長篇大論]

    借禪宗智慧開啟成功門

    “講座開始前,我想同大家分享一個特殊的因緣。”“全球通名家講談”的現場,吳言生雙手合十,難掩內心的激動。“我今天站立的這個地方,很有佛緣,它的名字叫佛山;而佛山的中心,又是一個很有禪意的地方,叫禪城。在佛山、在禪城講佛教思想,講禪宗智慧,有佛緣,有禪意。”

     

    “太虛大師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禪宗也一直是中國佛教中最重要的宗派。”對於遍參禪門的吳言生來說,禪宗智慧是淨化心靈、提升境界的法寶。他開宗明義地指出,“禪的最終目標是開悟。”在眾人眼中,“開悟”是何等深奧的字眼,但在吳言生看來,禪是最生動、平常的智慧。

    放下,便是擔當

    “有人問慧海禪師:什麽是修行?禪師說:饑餐困眠。學人不理解,說:我也是困了就睡,餓了就吃,為什麽就不是修行?禪師告訴他:通常世人在吃飯的時候,不肯吃飯,總是想這想那,千般計較;在睡覺的時候不肯睡覺,總是夢這夢那,萬種思量。所以他們吃飯的時候是在分別計較,睡覺的時候是在顛倒夢想。”

    人類的童年時代,總是和所居住的這個世界渾然一體,但隨著分別意識的生起,開始追名逐利、刻意鑽營地度過一生。“生命的旅途上,到處都是疲憊的流浪者。因為我們看不破,放不下。禪宗常說,舍得舍得,能舍才能得。放下妄想,得到的是智慧。但是,‘放下’並不是枯木死灰,也不是缺乏擔當。”幾句禪語過後,吳言生搬出了鮮活的故事。

    “從前有位老婆婆供養了一位僧人,又請來一個妙齡少女給和尚端茶倒水。一天,老婆婆想測測這個出家人的修行到底到了哪種地步,就授意姑娘在送飯的時候一把抱住和尚,問他感覺如何。和尚的回答非常堅決:枯木已寒煙,三冬無暖意。意思是說,我感覺自己像一根枯死了的木頭,在數九寒冬的天氣裏,心裏麵沒有任何的暖意。在一般人看來,這位出家人的修行已經到了無情無欲的高深地步。但老婆婆聽完姑娘的轉述,卻生氣地將出家人趕走了。”

    故事講完,“全球通名家講談”的現場觀眾都在納悶:這老婆婆怎麽如此決斷?

    “枯木禪確實是修行的很高境界,卻並非最徹底。枯木不能逢春,就是死灰,失去了愛心,也失去了承擔。”言畢,吳言生又微笑著引出了另一個故事。

    “一日大雨,小河漲滿水,一個年輕女子在岸邊躑躅,不敢過河。一位大和尚帶著徒弟雲遊到此,便將姑娘抱到河對岸。姑娘回眸一笑,道謝而去,師徒二人也繼續上路。小和尚覺得師傅做得不對,在心裏嘀咕了半晌,終於忍不住問道:‘佛陀不是教導我們出家人不近女色嗎?今天您怎麽把那個姑娘給抱起來了呢?’師傅聽後大笑:‘我早已把那姑娘放下了,你還一直把她抱在心裏呢。’所以說,禪的智慧在於能在一個恰當的尺度內收放自如。人生也是一樣,如果沒有了承擔,生命就沒有了熱情與責任,但當承擔變成了負擔,又失去了靈性和灑脫。”幾句利落的點評,為吳言生贏得了滿堂掌聲。

    現代管理的出路

    2500年前,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誕生了“禪”;1400多年前,達摩大師又將禪帶到中國。這樣一種智慧早已被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點滴之中,被人們運用於生活的方方麵麵,包括企業的經營、管理。

    傳統的西方管理學是一種剛性、機械的管理,“以製度為中心,以量化考核為形式”,將人視為無差別的管理對象。當西方管理學的發展陷入困境時,他們開始反省,希望在東方智慧中找到走出困境的要旨。“韓國、日本的一些成功企業家就充分汲取了禪宗的智慧,禪式管理應運而生。禪式管理不是把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給被管理者,而是按照事物自身的規則來管理,激發每個員工內在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關心人的心靈,尊重人的價值,重視人的成長。”

    “全球通名家講談”的很多觀眾都是企業人士,“以人為本”總是他們掛在口頭的管理名詞,可如何與禪的智慧結合、真正落到實處,卻是難題。

    吳言生將禪式管理的內涵提煉為四點:“第一,平等。佛教對一切生命都無條件地加以尊重、關愛,所謂‘春色無高下,花枝自短長’。一個睿智的管理者不應該將自己淩駕於被管理者之上,而要共同努力、合作無間,從而一起走向成功。”

    “第二點內涵是敬重。古代,有一個寺院的大餅做得非常好,香客紛紛捐出重金以求得品嚐大餅的機會。一個乞丐拿著三文錢也想買一個大餅,方丈收下了錢,給了乞丐一個餅。十幾年以後,事業有成的乞丐專程上山拜謝禪師當年的一飯之恩。方丈施給乞丐一個大餅是為了讓他不挨餓,而收下那三文錢則是為了給他尊嚴。這樣的一種尊敬可以激勵人的一生,精神力量是非常大的。”

    禪式管理的第三點內涵是包容。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禪宗裏也有一句話,“規矩不可行盡”。規章製度若定得太死,被管理者沒有了任何彈性與空間,管理的績效反而會大打折扣。“‘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禪式管理內涵的最後一點,吳言生將其歸結為“感恩”。“每一個人的成功都是無數人幫助的結果。隻有感恩,生活才會更充實,事業才會更輝煌,人生才會更成功!”

    用出世心做入世事

    “佛教倡導的是出世,而企業的精神卻代表著積極入世,佛教思想與企業精神之間是否存在衝突?”一位現場觀眾的提問代表了很多人對佛教的疑惑,這也讓吳言生發覺,原來有不少人對於佛教的理解還有偏差。

    “首先,佛教並非出世而是入世的。大成佛教講‘普度眾生’、‘悲智雙運’,說的就是一個修佛之人光是覺悟了遠遠不夠,還必須來到世間,拯救其他的人。所以說佛教的精神是入世的,甚至是濟世的。其二,日本明治時期的禪宗高手鈴木正三曾提出‘工作坊就是道場’這個概念,在企業界的精英裏非常流行。我們的工廠、企業就是我們修道的地方。出家人用愛心、平等、敬重、包容、感恩來管理道場,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精神來管理企業,企業也能因此產生凝聚力、向心力。”

    開啟了對佛教的認識之後,現場觀眾的思考就越來越深入,追問也愈來愈切。“佛教一直提倡放下,中國傳統文化提倡的也是中庸忍讓,這和現在社會中所提倡的積極進取是否存在衝突呢?我們該如何用禪宗更好地去解釋它?”

     

    “這就回到了我開頭所講的‘放下’與‘擔當’,如何將它們與現實生活更加緊密地聯係起來。一位名叫蒙克夫·基德的登山家,在不帶氧氣瓶的情況下,多次跨過海拔6500米的登山死亡線。許多人感到不可思議,基德卻淡然地說:‘無氧登山最大的障礙是欲望。在空氣稀薄的高山上,任何一個小小的雜念都會使你需要更多的氧氣。為了登上峰頂,為了使四肢獲得更多的氧氣,必須學會拔除一切欲望和雜念。’當我們攀到了人生、事業的高處,一旦雜念過多,就會跌下來。要成功,就必須放下。這裏的放下,並非是放下對事業的熱愛與責任,而是放下雜念,釋放潛能,從而更好更勇猛地達成我們生命的偉大目標。”

    看著眾人臉上或多或少顯露的“頓悟”,吳言生欣喜地說:“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吧: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業,用加法來工作,用減法來生活。這樣,才能回歸本心,享受智慧人生!”



    道德經第七十章

    [原文]

    —————————原文版—————————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注音版—————————

    (wú)(yán)(shèn)(yì)(zhī),甚(shèn)(yì)(xíng)
    (tiān)(xià)(mò)(néng)(zhī),莫(mò)(néng)(xíng)
    (yán)(yǒu)(zōng),事(shì)(yǒu)(jūn)
    (fū)(wéi)(wú)(zhī),是(shì)(yǐ)(bù)(wǒ)(zhī)
    (zhī)(wǒ)(zhě)(xī),則(zé)(wǒ)(zhě)(guì)
    (shì)(yǐ)(shèng)(rén)(pī)(hè)(ér)(huái)(yù)

    [譯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我的言語很好理解,也很容易做。世人都被名利私欲所蒙蔽,所以很難理解我的言語,所以沒人能做。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我的言語都是有根源的,行動也是有根據的。就是因為人們不了懂我的言語和行動,所以也就不能理解我。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真正了解我的人很少,能夠跟隨我的就更少了。所以聖人外麵穿的是粗衣,內心卻懷著美玉。(這也就是應了那就話“知人之麵不知心”)

    [長篇大論]

    除卻心頭火

    有一個久戰沙場的將軍,已厭倦戰爭,專誠到大慧宗臬禪師處要求出家,他向宗臬道:“禪師!我現在已看破紅塵,請禪師慈悲收留我出家,讓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會習氣,你還不能出家,慢慢再說吧!”

    將軍:“禪師!我現在什麽都放得下,妻子、兒女、家庭都不是問題,請您即刻為我剃度吧!”

    宗臬:“慢慢再說吧!”

    將軍無法,有一天,起了一個大早,就到寺裏禮佛,大慧宗臬禪師一見到他便說:“將軍為什麽那麽早就來拜佛呢?”

    將軍學習用禪語詩偈說道:“為除心頭火,起早禮師尊。”

    禪師開玩笑地也用偈語回道:“起得那麽早,不怕妻偷人?”

    將軍一聽,非常生氣,罵道:“你這老怪物,講話太傷人!”

    大慧宗臬禪師哈哈一笑道:“輕輕一撥扇,性火又燃燒,如此暴躁氣,怎算放得下?”

    放下!放下!不是口說放下就能放下,“說時似悟,對境生迷”,飛揚也不是說改就能改的,“江山易改,習性難除”奉勸希望學道入僧者,莫因一時之衝動,遺笑他人。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