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鄭浪平《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前言

(2010-08-16 21:07:35) 下一個
鄭浪平《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前言


每次看到有如秋海棠葉般的中國地圖,心裏就不自覺的感到陣陣的刺痛,久久不能釋懷。因為我很清楚的知道,這幅地圖已經不能代表真實的現狀,兩百多萬平方公裏的外蒙古領土,早已經離中國而去,這就是中國完成抗日戰爭勝利的代價之一。事實上,沒有向日本索賠或要日本認錯道歉,與國共內戰及台海分裂,都是源自中日戰爭後遺症的曆史傷痛。

  1. 政治幹預導致的曆史失憶症

  當然中日戰爭的最大後遺症,就是在政治煙幕影響之下的曆史真相扭曲與變造,因而給中國人民帶來集體曆史失憶症的危機。雖然中國人在抗日戰爭中,付出了一切的力量,忍受過所有的煎熬,做出重大的曆史貢獻,但是目前多數的中日戰爭曆史敘述,實在是離真相仍然有著極大的差距。所以目前中國人與世界都不清楚,中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所擔任的角色與所做出的貢獻。也就是說,中國人曾經在這場人類曆史決定性的戰爭中,所有的貢獻與犧牲,大都遭到政治力的抹殺、扭曲與淡化。

  欲滅其國,先滅其史,欲興其國,先興其史。曆史的形成與演變,就決定了國家民族共同的個性與命運,既然目前兩岸的中國人,多數不知自己光榮奮戰與血淚交織的過去身世,當然也就很難掌握自己未來的命運。曆史是民族集體人格的記憶,但是影響二十世紀中國與世界最為重大的抗日戰爭史,直到目前仍然遭到政治力量嚴重的壓抑與扭曲。

  第二次中日戰爭是整個中華民族曆史存亡的曆史之戰,也是世界能夠戰勝法西斯暴政的關鍵因素,但是,從戰爭結束到現在的半世紀,中國人對於抗日戰爭曆史的真相,仍然有著太多的問題與挑戰存在:真相在哪裏?

  答案又是什麽?我們當然可以假裝的回避問題,或是拿經過政治變造的曆史來加以搪塞,但是這就會造成整個中國人集體性的重大「曆史失憶症」,假如曆史中,有著太多的疑問、虛假的答案以及扭曲的掩飾,那麽整個民族的曆史失憶症,就會造成社會性的精神問題,進而會影響到整個社會集體人格心理狀態的正常。

  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達半個世紀以上了,目前全球主流的曆史,甚至包括中國人的曆史在內,仍然無法公正的記錄中國人曾經在這個人類曆史上,最為悲壯與偉大的戰爭中所有的表現。三千五百萬中國人的犧牲,一億多人民妻離子散、九死流離的悲劇,幾百萬平方公裏土地遭到戰火摧殘的浩劫,中國以最大的犧牲,消耗了日本侵略的主要力道,同時擊敗了法西斯國家會師合流的戰略企圖;中國力戰不懈的焦土戰略,與絕不屈服的抵抗意誌,導至了日本戰略布局的一錯再錯,最終能夠讓盟國戰勝法西斯軸心國的侵略。

  根據曆史的事實,中國在對抗法西斯戰爭中,打得最早,打得最長,犧牲最多,獲得援助最少,貢獻卻是最大,中國這些驚天動地的曆史表現,是促成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陣營能夠勝利的主要原因,但是中國的這些犧牲與貢獻,竟然隻換得國土的淪喪與主權的遭到出賣,最後連這些光榮與血淚的事實,都還要遭到曆史的扭曲與遺忘!在抗日戰爭中,中國是贏得了勝利,但是中國卻失去了領土、主權、統一與尊嚴;最後,連中國在抗日曆史光榮的記錄,還要被扭曲與抹殺。中國為什麽會遭到這個樣子的結果?

  難道所有的中國人就不會質疑遭到扭曲的曆史真相,並渴望有一個事實真相的答案嗎?

  2. 國際強權對中國的欺淩

  翻開近兩百年的中國曆史,就是一部中國人奮鬥掙紮、忍受屈辱與付出代價、企圖追求國家富強與進步的血淚記錄,而當時中國所遭到的失敗挫折是如此之多,主要原因是由於中國,太受限於封閉與內鬥的傳統曆史架構影響,導至各種片麵救亡圖存的改革,不但無法出現立竿見影的正麵效果,反而產生不斷矛盾與內戰的曆史悲劇,中國麵對先要付出極大破壞的代價,然後才能獲得有限進步的曆史發展定律。

  但是,國際強權為了保障自己在中國的既得利益,對於中國采取各種的欺淩與侵略,設法破壞中國的改革,介入中國的分裂與內戰,當然更是加重了中國改革失敗的危機。而爆發在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五年的第二次中日戰爭,更是近代中國命運發展到曆史危機的頂點,在這場人類曆史曠古未有的大戰爭中,中國真正麵臨百年曆史落後危機的總清算,這是整個中華民族近乎生死存亡的嚴酷考驗。

  從曆史全麵的角度而言,這場戰爭不隻是中日兩國之間的曆史決戰而已,它是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個主要戰場,也是西方帝國主義侵略與殖民曆史的總清算,以及國際共產主義興起的曆史起點,因此這場戰爭的複雜性與影響力,都是超越時代與地區,而成為影響人類曆史的重大事件。

  在中日這場實力懸殊的戰爭中,中國可以說是背腹受敵而且險狀萬分,不過由於中國以其長遠曆史所累積的民族主義力量,加上中國擁有廣大的戰略空間,以及中國人民付出無比犧牲的代價,中國終於通過了這場最為嚴酷的曆史存亡考驗,不但為中國爭取到在曆史繼續生存與發展的權利,也為二十世紀全球結束殖民主義曆史,開創一個全新的時代。

  原本中國是應該有權利,與所有參與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國家一樣,於戰後分享曆史光輝一頁的新開始。但因為國際強權防止中國興起陰謀的運作,使得中國參與世界大戰的光榮與貢獻受到打壓與扭曲,整個中國抗日戰爭曆史的事實,也遭到有意的遺忘與曲解,甚至連絕大多數的中國人自己,都不知道中國有過這個曆史性的、不朽的光榮與偉大勝利。更不知包括盟國在內的國家,對於中國的出賣與算計,其凶險的程度,其實並不下於日本的侵略。

  3. 曆史真相遭到扭曲

  許多人非常奇怪日本不能以史為鑒,直到如今,日本人還不肯真正的對侵略中國的罪行,以行動與誠意的對中國表達認錯與道歉。其實,這個背後有著國際強權的謀略支持,與日本人缺乏正確曆史真相認識的問題存在。但假如連中國人自己都不能了解這個曆史的真相,那麽日本人又怎麽會麵對侵略中國的曆史事實呢?假如中國人繼續要叫日本人以史為鑒,日本人可以反問,中國人自己知道曆史的真相嗎?

  事實上,第二次中日戰爭,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參與反法西斯戰爭的國家,中國是參戰時間最長的國家,中國是戰爭中犧牲最大的國家,中國更是得到最少幫助的國家,最後中國不但沒有得到勝利的果實,反而遭到出賣的屈辱。

  扭曲與淡化中國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曆史貢獻,原是世界強權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犧牲中國的手段之一,因為唯有淡化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重大犧牲與貢獻,才能「合理化」的遮蓋國際強權對中國所有的出賣權謀。當然中國人自己也同樣的在國共戰爭的政治禁忌之下,以政治立場扭曲曆史的真相,因此使得中國人民與全世界人民,直到戰爭結束的半個世紀之後,仍然無法正確的了解這個史實的真正原委,所以至今中國仍然成為這個大曆史真相蓄意扭曲的犧牲者。中國人患了民族集體人格的曆史失憶症,這會造成扭曲的民族人格與壓抑的民族心理,都會給中國的繼續發展,產生更多的曆史問題。

  對於一個民族而言,曆史就是這個種族集體人格的記憶主體,假如重大的曆史事實受到嚴重的扭曲與壓抑,就會產生可怕的民族整體曆史失憶症,這種曆史的失憶症當然會造成整個民族集體人格的變形,甚至會產生集體人格的變態,這樣的民族,很可能在刺激與誤導之下,會出現極其恐怖與卑賤的異常行為,最終會造成無法想象的曆史悲劇。

  例如中國與日本兩個民族,都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曆過不可言喻的曆史災難(原因則剛好完全的相反),但是中日這兩個民族,至今都沒有實在的麵對自己曆史的真相與關鍵,這種對於曆史真相的逃避與壓抑,當然會造成嚴重的民族集體人格缺陷,及其所導致的心理問題,在麵對激烈的競爭與快速變遷的新世紀挑戰之下,文化會嚴重的失調,共識會輕易的破裂,整個國家民族與社會,很可能會出現極大的不穩定危機。

  這就是為什麽中日兩個國家的人民,要迫切了解二次世界大戰曆史真相的原因。中國人要知道自己曆史的光榮與犧牲,以建立民族應有的自信與共識,日本人需要知道自己曆史的錯誤與暴行,以建立悔過的良心與曆史的鑒戒。

  其實,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當時中國所麵對的曆史危機,並非隻有日本的侵略而已,就連所謂的盟國,竟然也在一麵依賴中國抵抗日本,一麵就在計算如何的出賣中國。此外,中國自己內部,也沒有停止過內哄與戰爭。因此這場中日之間的曆史大決戰,之所以有其曆史上空前重大的地位與意義,是說明中國在這段時間之內,麵臨了下列三方麵的嚴厲考驗:

  一、中國以一個在軍備、科技、經濟、政治乃至於社會文化都在曆史中落後的架構,竟然能夠抵抗日本絕對優勢的侵略,實在不能不說這是中國人,以無法想象的毅力與犧牲,所得到的成果。

  二、中國在與盟國合作中,一直遭到相當程度的出賣與欺淩,中國所得到的援助是杯水車薪,但是她所付出的代價卻是無比的重大,中國幫助盟國贏得戰爭的勝利,但是最後中國還是被盟國的陰謀出賣。

  三、即使中國在麵對這場事關中國的生死存亡的外患考驗時,中國內部仍然出現嚴重分裂與鬥爭,因此一直讓外力有機可乘,讓抗日的力量經常出現的分散與消耗。

  雖然中國麵對這樣三重的鬥爭,但仍然能夠支撐到底,贏得最後的勝利,這是因為中國人擁有的民族毅力實在是強韌無比。

  4. 中國四麵受敵的處境

  中國在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之前,蘇聯早在一九二一年,就首先侵略中國的外蒙古,之後在一九三九年派軍染指新疆,在新疆製造一係列的暴動,最後連東土耳其斯坦的分離名號,都在蘇聯的策畫之下出現了。同時,英國始終沒有放棄在西藏的分裂活動,以及繼續在香港的殖民統治。從十九世紀以來,世界各國想盡辦法,以各種不平等的方式與借口,侵害中國領土、主權與利益,最後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成為國際強權共享對中國侵略與壓榨的利益方程式,隻是日本基於戰略安全發展的需要,率先打破了這個遊戲的規則,企圖「獨占」中國利益,以獲得對抗美蘇的資源與戰略空間,因此破壞了國際強權的利益平衡,最終引爆了人類曆史中最大決戰,所以就中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事實而言,盟國與敵國的概念非常的複雜,中國在這場戰爭中,所麵對的又豈隻是日本的侵略而已?

  因此,中國在所謂的「盟國」與「敵人」之間,有著既聯合又鬥爭的曆史矛盾,全都來自一個曆史結構性的問題,世界無法接納一個迅速富強發展的中國,因為中國以其土廣民眾與優秀文明的基礎,一旦完成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勢必成為亞洲甚至世界曆史的重心,亞洲各國多數都要成為中國的衛星國家。所以,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國際強權既要「抗日」又要「防中」,而中國則是既要與日本進行決戰,最後又要給日本留下複興的餘地,中國既要與蘇聯與英國合作抗日,但是中國又不能不提防這兩個國家對中國的侵略陰謀,就連美國,也差點讓中國的抗日戰爭,在最後關頭麵臨失敗的危機。

  總之,在二次世界大戰之中,日本是公然的侵略中國,蘇聯是幕後的要宰製中國,英國設法弱化中國,美國則是陷在左右為難之中,與中國既合作又發生摩擦和矛盾,最後也加入了出賣中國的陰謀。當時的中國是個弱國又有著嚴重的內鬥,因此盟國也好,敵國也好,都沒有在這場曆史的戰爭中,放棄削弱與分裂中國的設計。

  曆史絕非單純的「過去」事件而已,而是決定現在的事實現況,以及影響未來發展走向的「過去」,由於世界對於中國抗日戰爭曆史真相與責任處理的扭曲與不公,就造成日本軍國主義的幽靈,一直徘徊在曆史的暗角,甚至正在以一種變體的方式,快速的發展滋生,這對於日本、東亞甚至於全世界所有的國家而言,都是一個極大的潛在威脅。日本至今仍然設法否認侵華戰爭責任與罪行,是日本恢複軍國主義意識形態的心理建設基礎。

  而海峽兩岸的政府,竟然各自因為自己的政治利益與立場,不敢正視抗日戰爭的史實,當然更無法要求國際社會拿出應有的正義,共同聲討日本的野心動機。日本人扭曲甚至抹殺曆史的這種政治手法,實在令人感到不安與反感,而中國人對於自己抗日曆史的光榮事跡與不朽的貢獻,同樣的缺乏了解,豈不是更為可悲嗎?

  許多人都會問一個問題「為什麽德國不斷的要對其二戰的責任而賠償道歉?但是日本卻可以含混的推脫其罪行?」其中之一的答案是,「因為中國」。以英美蘇法為首的西方國際強權集團,共同擊敗德國法西斯的挑戰,這些國家為了製止德國的再起,當然設計了一係列的方法,要德國永遠的記得過去錯誤的曆史。

  但是在對於日本戰爭罪行而言,由於這中間包括了盟國出賣中國的權謀,以及冷戰時代的戰略對抗安排,所以在國際社會的曆史中,嚴重的扭曲了中國在抗日曆史上的真相與貢獻(單是比較日本東京審判與德國紐倫堡大審,就可以知道盟國對日本有多寬大了)。這樣日本侵略中國的曆史真實情況既然不明,就使得日本在戰爭責任的問題上,也就同樣難以清楚的追究,既然連盟國都盡量避談中國在二次世界大戰的貢獻,那麽日本更是有理由推卸自己戰爭的責任了。

  5. 列強驚恐中國的複興

  中、美、蘇、英並列創建聯合國的四強,是源於中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曆史重大貢獻的結果,中國在通過這場曆史嚴酷的考驗後,已經出現複興與統一的曆史發展方向,結果造成中國在戰爭中與戰後,必須被國際強權打壓與出賣的原因,當然也是導至日本必須被原諒與扶植動機。西方強權對於日本能在明治維新之後,竟然隻以半個世紀的時間,就能挑戰西方強權數百年的基業,大感震驚,它們對於中國能在抗戰時期,有著超越西方國家作戰記錄的孤軍奮戰表現,更為憂心忡忡。圍堵與分裂中國的國際強權策略,不是出在後冷戰時代,而是貫穿整個二十世紀的曆史事實。

  事實上,在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之前,西方強權對於中國能夠獨力對抗日本長達十年之久(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一年),可以說是簡直不敢相信中國會有如此強韌的內在民族生命力,因此造成國際強權非常的擔心,假如中國能夠通過戰爭的考驗,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人口與極大的領土,一旦完成現代化的複興之後,這不正是西方國家千年以來的「黃禍」惡夢成真[1]?這些短視的西方強權謀略家,卻沒有考慮到,假如中國走上衰敗與分裂,或中國被逼到要全力反抗,對於亞洲與世界會產生多大的損失與危機?站在這些強權狹窄的國家利益觀點而言,他們會認為,假如在戰後,中國真的興起,中國會成為比日本更為難以控製的東方國家,甚至會進而影響整個亞洲民族脫離西方殖民主義而獨立。這樣西方殖民帝國主義支配全球的三百年時代,就此將要完全的結束。而一個以共產主義為意識形態的新興全球勢力,更要借著中國曆史巨變的機會而發展。所以國際強權一麵在與日本作戰,一麵就在開始設法,如何削弱與防範中國的國力發展,這就是盟國兩手策略的運用。

  說來相當的諷刺,在中日全麵的戰爭正式開始之時,侵略中國最早與最為凶狠的蘇聯,竟然是首先支持國民政府抗日的國家,這是因為蘇聯知道,隻有支持中國以戰爭拖住日本,蘇聯才能最後坐收中日決戰的最高利益。在中日戰爭擴大為全球的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先是支持中國抗日,以牽製日本的軍力,讓美國有時機布署反攻,同時減少美軍可能遭到的重大傷亡。但是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在望之後,這些強權就開始了壓製中國興起的戰略布置,如何擊敗日本與如何分裂與弱化中國,就成為二次世界大戰之中,盟國對付亞洲戰場的最高政略指導原則。

  因此,最先利用中國削弱日本力量的就是蘇聯,蘇聯不但在中日戰爭的重要關頭,承認滿洲國,中斷了對中國的援助,而且還不準美國援華的物資借道蘇聯,同時實際控製中國的新疆,最後更設計了雅爾塔密約,分裂中國的外蒙古,以及深入控製中國東北的戰略利益,鼓動中國的內戰。另外一個「盟國」英國則是誓死不將香港九龍歸還中國,同時不肯提前反攻緬甸而打開援華的命脈信道,美國則是對於中國最為友好以及幫助最多的「盟國」,但是美國竟然也曾經有將滿洲與台灣交給國際共管的戰略規劃,以及強迫中國接受雅爾塔密約的做法。

  而這些盟國這樣可怕的出賣中國,要想有一個合理化的交待,就是設法抹殺或是扭曲中國抗日戰爭的曆史真相,西方國家的曆史,捏造一個曆史上極其荒謬的謊言,設法暗示或是抹黑中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根本沒有、或是僅僅少有貢獻,這樣西方國家就可以比較合理化的辯解,既然中國在二次世界大戰的反法西斯戰爭中,並沒有真正的貢獻,因此中國沒有權利得到戰勝國應有的待遇,同時為了顧全大局的戰略安排,中國被犧牲「一些」權利,也是可以接受的處置。正如盟國犧牲了所謂沒有「貢獻」的東歐國家人民權益一樣,根本沒有考慮東歐人民的意願,就把它們關進鐵幕達半世紀。

  6. 國共內戰導致曆史失真

  而國共戰爭所造成的兩岸分裂,則是抗日曆史事實被遺忘與扭曲的國內因素,國民黨政府退到台灣,在政治與經濟上需要依賴美國與日本才能生存,因此不願大量公開與深入的發表抗日曆史真相,而影響到台日美的關係,目前台灣的主政者,更是有著極強的親日情結,公開反對日本為侵華的暴行而道歉,這樣台灣如何會重視中日戰爭的史實?

  而國共戰爭所造成的兩岸分裂,則是抗日曆史事實被遺忘與扭曲的國內因素,國民黨政府退到台灣,在政治與經濟上需要依賴美國與日本才能生存,因此不願大量公開與深入的發表抗日曆史真相,而影響到台日美的關係,目前台灣的主政者,更是有著極強的親日情結,主動反對日本為侵華的暴行而道歉,這樣台灣如何會重視中日戰爭的史實?

  在中國大陸,共產黨因為是抗日戰爭最大的受益人[2],因此不太願對於抗日曆史真象,做太多的報導,與深入教育,以免讓國民黨領走抗日曆史的光榮。當然,最近中國大陸對於抗日戰爭的曆史觀點,也開始有了調整,在「不動聲色」的狀況下,已經可以在曆史就是曆史的觀點下,開始撰寫一些立場超然的抗日戰爭曆史,但是整個的努力,仍然相當的不足,對於整個中國社會與人民宣揚與教育抗日戰爭曆史的真相,還是有著政治的禁忌。

  所以無論中外,對於中日抗戰的史實,都有著自己的政治利益考慮,因此對於中日戰爭史的真相,都有扭曲與淡化的做法,造成整個曆史事件缺乏深度與廣度的記錄與報導,一個失真的曆史記錄,是無法解答曆史的問題,而且會產生曆史失憶的遠因。總之,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勝利了,但是中國人不但沒有得到應有的權益,甚至連中國人在戰爭中的曆史真相,也被出賣與遺忘了。中國抗日戰爭曆史的失憶症,成為現代中國問題並發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7. 中國人是英勇的戰士而非人質

  近年來,部分的中國人,特別是海外的華人,特別熱衷「南京大屠殺」的史實宣揚,喜歡將中國人與猶太人的遭遇做對照,這種做法當然是有事實的支持與其特別的觀點。但是過度的強調南京大屠殺單一事件,又沒有全麵抗日曆史的掌握,反而會出現一種偏差,把中日戰爭的英勇抗敵曆史,僅僅濃縮成為南京大屠殺的麵貌,因此會造成中國人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另外一種被扭曲的形象,好象中國人,在二次世界大戰中,也隻是無助受害的「人質」,而非英勇迎戰的「戰士」,這點對於抗日戰爭曆史的真相而言,是極其不公的印象。

  曆史千真萬確的事實是,中國人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所扮演的角色,絕對不是東方猶太人的單純「受難者」,隻能完全無助的受欺等死,隻有等待盟國的大軍來拯救。事實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真正的從事一場無比犧牲的英勇戰鬥,中國成為爭取作戰勝利,以及維護世界和平做出重要的貢獻。

  中國能夠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唯一原因,不是國際強權對於中國人質性犧牲的一個安慰或是補償,而實實在在是因為中國血戰不屈的貢獻,沒有中國的奮戰到底,世界就沒有戰勝法西斯的曆史,所以,中國成為戰勝法西斯不可或缺的主要盟國,中國才會得到這個國際社會崇高的地位。(想想看有多少國家想要這個極其重要的國際地位,中國若是沒有重大的曆史貢獻,誰會把這個崇高的地位送給中國?)

  8. 國民政府主導與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

  另外一個在華人團體中,也非常普遍的問題是:抗日戰爭究竟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打的?這是一個非常政治化的問題,也是抗日戰爭曆史至今無法顯出真相的主要理由之一。根據曆史的事實是,無論是國民黨、共產黨以及全體的中國人民,都有參加這場中日的戰爭,但是以戰場的表現而言,國民黨是當時領導政府的政黨,當然是負起領導全局戰爭的主要曆史責任,而共產黨則是以遊擊戰方式與日軍作戰。

  中日戰爭是那個黨打的?並不是真正的重點所在,事實是,當時中國所有的黨派與全體的軍民,都參加了這場曆史中日曆史的決戰。與其歸功是哪個政黨的功勞,不如回歸曆史真相的記錄,大家可以心平氣和的從真相記錄中,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改朝換代曆史的結論,可能是由成王敗寇的邏輯所支配,但是千萬中國人民的血淚曆史記錄真相,卻不能因這樣的邏輯,而予以扭曲與抹殺。中國人絕對不能認為許多國民黨的領袖們,有著留日背景與日本關係,就認為國民黨媚日或是懼日,事實上,多數國民黨領袖是很傳統的中國人,中國民族主義成為支配他們的主要力量。隻要看蔣介石最後會采取「聯蘇容共」的抗日政策,就可以知道,為了準備抗日,蔣介石甚至放棄了自己所一向堅持的政治信念與原則,而尋求蘇聯的援助與允許共產黨參加抗日。更別提在全麵抗戰的八年中,國民政府承擔了多少的責任與壓力,而終於將中國從次殖民地的卑微地位,提升到聯合國的四強。

  中國共產黨當然有參加抗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當時最為重要的政治路線,但是中國共產黨的終極革命目標,是要推行「無產階級專政」,日本右翼軍閥政府,是這個革命要推翻的重要階級敵人之一,所以中國共產黨會抗日。但是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並非把抗日當成必須全力出擊的首要目標,因為它的曆史使命,是要打倒一切的反革命勢力,壯大自己的革命隊伍,所以中國共產黨隻是把抗日當做達成革命成功的一個環節而已,當然不會主動盡全力去與日本拚戰[3]。

  這也是中國共產黨無法舉出自己在抗日戰爭中,所真正締造光榮戰役的重大曆史記錄原因之一,平型關作戰隻是太原會戰中的一個戰役,共軍也在這場戰役中,隻擔任敵後遊擊五分之一的責任,成功的伏擊一個日本的補給運輸隊而已,百團大戰也是一係列遊擊戰的統計總數,個別的作戰規模,連戰鬥[4]都算不上。假如中國抗日的真相,隻有平型關與百團大戰(兩場作戰加起來,日軍的死亡人數隻有三千人不到),再加上一些遊擊戰,那麽中國就真的對於二次世界大戰,沒有貢獻可言了(幸而這不是抗日戰爭事實的全部)。假如中國真的是這樣的抗日,中國根本就別想成為聯合國的四強,恐怕連台灣、東北都要被國際共管了。

  雖然如此,共軍仍然在黃河南北,長江兩岸,各種大大小小的遊擊戰中,與日軍進行非常艱苦的對抗,八路軍抗日的犧牲,也是非常的慘烈,共軍有自己一套非常難纏的遊擊作戰能耐,讓日軍與偽軍遭到非常嚴重的牽製與可觀的損失。但是這些抗日的行動,究竟是戰略的牽製,而非戰略正麵的對抗[5]。

  9. 抗日史實需要肯定

  曆史必須還原它的本來事實真相,否則曆史將會繼續出現嚴重的不公,也會導至曆史悲劇的繼續發展,中國人曾經為維護人類曆史,免遭法西斯的蹂躪,付出如此高昂的代價,當時中國人的血淚與犧牲,到如今還是遭到近乎完全的被遺忘與抹殺命運,難怪中國人會有如此重大的自我認同的困難。

  當全世界在探尋二次世界大戰的曆史意義之時,中國人竟然不知道自己在這個重大曆史的定位?也不知道中國做了那些重要的貢獻?中國人也不明白,為什麽在中國贏得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中國反而會喪失領土,中國會陷入內戰?直到現在,中國人還是不能知道自己光榮的曆史。這些曆史嚴肅的問題,當然中國人要負起自己民族不爭氣的責任,但是國際強權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對中國上下其手的破壞與出賣的做法,也要負起同樣的責任。

  因此作者寫這本書,其目的隻有一個,告訴所有的中國人,在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抗日的曆史真相何在?依照曆史事實的記錄而言,中國是戰士,而不是人質,中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於全世界的人類,共同追求曆史的正義與和平,有著極大的貢獻,但是中國在曆史上應有的光榮與權利,全都被強權的政略所出賣了。

  本書不是一本抗日戰爭全史,沒有巨細靡遺的記載抗日戰爭中所有的重大戰役與事件,它隻是設法從整個抗日戰爭的曆史中,挑選一些重大的事件,找到中國在這場曆史大決戰中的貢獻,以及點出曆史曲折與變化原委的所在,本書更是不諱言的指出中國在國際強權運作下,在曆史中遭到出賣的掙紮。本書絕對無意醜化日本的惡劣與暴虐的意圖,也不想挑撥盟國對中國出賣的是非爭議,更不想要為哪一個政黨的形象而辯護,本書隻想設法記錄一些抗日戰爭曆史的真相,告訴全世界與所有的中國人,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究竟付出了多少代價,做出了多少的貢獻,以及最後遭到多少的出賣與陷害。

  這本書比較著重曆史事件原因的探討,與曆史教訓反思的探討,因為作者認為,目前離開中日戰爭曆史發生的時間,已經有半個世紀以上了,有了如此時間的長度,曆史就不能隻滿足於事實的考證與收集而已,更要能從事實的資料,發掘其意義的思索,才能發揮曆史教訓真正的價值。作者認為,曆史的因要比曆史的果更為值得思考,而設法分析曆史當時的狀況,設法找出相同狀況之下的不同布局與選擇,也是提供了解曆史教訓意義的重要思考方式。

  因此在寫作曆史之時,難免會對曆史人物的所作所為,有事實的發現與價值的褒貶,而對於這些已經成為曆史的人物,作者並無任何的個人恩怨與利害可言,對於曆史事實的敘述,一樣必須抱著曆史就是曆史的態度,無法討好某些政治利益的觀點,否則就會再度扭曲了曆史。作者全書的立論觀點是,在人類最為關鍵的一場曆史決戰之中,中國人身為戰士,為全人類的正義與自由做出最大的貢獻,這是中國人不朽的榮耀,曆史的真相不能永遠的被扭曲。

  但是沒有人能夠完全超脫自己的環境、身世與觀點的曆史敘述,由於涉及到曆史人物與黨派的批評,或者作者應該透露一點自己家世的政治背景,由於先父曾經參加過共產黨抗日的軍事訓練活動(當然不是共產黨員),因此了解共產黨的抗戰策略,雖然先父很快的脫離共產黨團體,而積極的參與國民政府的抗戰工作,最後成為國軍的陸軍上校軍官。但是在退到台灣之後,隻因為過去這點的「紅色」記錄,成為台灣白色恐怖的犧牲者,後半生都活在政治的監視之下,失意潦倒。先父的基本立場是,看清共產黨,也看輕蔣介石(典型的粵派軍人觀念)。先父當初絕對沒有想到,自己為了在抗日戰爭中,想要多出一分力量的結果,導至了後半生失去自我發展與貢獻國家的機會。

  這也許是作者內心之中,永遠感到不平與遺憾的地方。

  10. 日本對華的全麵侵略迫使中國抗戰禦侮

  作者對於第二次中日戰爭曆史的看法,大略可以簡單歸納如下:假如單就中日之間的關係而言,中日之間的全麵戰爭,原來是可以不必一定發生的,或是可以避免發生的,因為在中日長達二千年的曆史關係之中,中日親善與互不侵犯的時間,遠比矛盾與衝突的時間,長得太多。就算是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後,中日關係出現衝突的發展,中日之間也沒有爆發全麵戰爭的絕對必要。但是由於中國成為日本與國際強權決戰的戰略籌碼,因此在日本錯估中國民族主義的力量的前題之下,冒險的發動這場戰爭。其實日本也曾經一直掙紮著,希望避免與中國進行全麵的決戰,也多次希望能夠早些停止與中國全麵的戰爭,因為日本知道,當時日本真正的敵人不是中國,而是蘇聯與美國,與中國進行決戰,絕對是日本的曆史悲劇。

  根據當時曆史的事實而言,中國沒有能力挑起這場戰爭,日本沒有能力結束這場戰爭。中日戰爭對於參戰的兩個國家,注定是沒有贏家隻有輸家,而真正獲利的超級大贏家,反倒是蘇聯。不過日本是在恐懼日蘇曆史大決戰,以及未來美日之間會爆發曆史衝突的戰略思考下,決定要設法在中國擴大日本的戰略空間,與增加決戰籌碼,而侵略中國,日本以為很快就會結束中日戰爭,但是這場戰爭竟然成為中日的曆史決戰,雖然中國付出近乎無法承擔的代價,但是中國也走上浴火重生的最大突破與發展,假如不是蘇聯、英國聯手發動另外一種對付中國的「侵略」,中國現在的曆史會有不同的發展與結局。

  本書將第二次中日戰爭的時間,上溯自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變,與一般的抗日戰爭曆史,從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開始,有所不同,因為依據曆史的事實,日本從九一八開始第二次正式的侵略中國,假如抗日戰爭是從七七算起,那麽如何能夠解釋,在中日戰爭之前,中國就已經有一百三十萬平方公裏的領土淪陷,五千萬人民被奴役的事實,曆史大事件應該注意其發生之因,所以作者對於這段時間的曆史變化,用了不少篇幅加以論述。

  當然,中日雙方是從七七之後,才進入全麵戰爭的階段,雙方這場全麵與持續的曆史大決戰,總共進行了八年一個月三天,兩軍雙方總共進行過二十二次的會戰(雙方動員兵力在十萬人以上),一千一百十七次以上的戰鬥(雙方兵力在一萬人以上),以及三萬八千九百三十一次的小型接戰,中國軍方傷亡了三百六十萬人,日軍傷亡了一百一十萬人,中國平民死亡了三千五百萬人,中國人民的財產損失估計,超過六千億美元,另外中國無數的文物與古跡,都遭到日軍大量的摧毀與劫掠。最後日本在中國戰區共有一百二十萬部隊向中國投降,六十萬的關東軍向蘇聯投降,日軍的主力部隊,幾乎全限製在中國的戰場。這就是中國對於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無與倫比的貢獻,這些資料就是一個駁不倒的事實,這就是為什麽中國會成為聯合國四強的根本原因,曆史的敘述可以受到觀點的扭曲,但是數字仍然會說話。

  11. 孤軍抗日犧牲最大

  整個中日戰爭,大體可以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一年,是中國孤軍奮戰的時期,在這個長達十年的時間中,先是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日本是想盡辦法步步蠶食中國的東北、內蒙與華北,中國是忍辱負重的設法爭取時間,完成統一與建設,以凝聚國力來麵對中國民族生死存亡之曆史決戰。

  在七七事變之後,中國雖然沒有準備完成,但是被迫全麵的應戰,日本是采取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以優勢的兵力,擊潰中國的抗戰意誌,不過中國采取以空間換取時間的焦土作戰,在重大的軍民傷亡中,讓日本陷入中國的戰略泥淖之中。而在武漢會戰之後,日本企圖改用以戰養戰的戰略,扶植漢奸政權,來搜刮中國作戰資源,並且迫使國民政府最後因為力竭而放棄抵抗。此時國民政府采取長期戰略相持的方式,消耗日軍的作戰能力,迫使日本在麵臨戰爭資源麵臨耗竭之前,悍然的發動太平洋戰爭,以奪取南洋的戰爭資源。

  從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五年,中國與全球反法西斯國家聯合,共同對日本作戰,中國在形式上結束了孤軍的態勢,但是由於盟國對於中國戰區,是采取極端歧視的戰略資源分配次序,蘇聯又切斷中國的對外聯絡信道,因此造成中國在一九四五年之前,不但沒有得到更多的援助,反而還要分出已經不足的軍力與資源,維護緬甸的戰略地帶安全。更糟的是,由於企圖分裂與弱化中國的國際勢力,借著機會滲入中國戰區之中,造成中國戰區的外援有如望梅止渴,引爆內部的紛爭不斷擴大,結果使得中國在一九四四年,遭到一連串的作戰失利,近乎亡國,直到一九四五年,中國戰區的局勢才出現好轉,但是已經伏下中國將遭到出賣的曆史悲劇命運了。

  12. 盟國「抗日防中」的策略

  檢討中日戰爭的曆史,日本是在中日爆發全麵的戰爭之後,日本才知道錯估中國民族主義所產生的反抗力量,因而陷在中國的戰略泥淖之中。而反法西斯的同盟國,一方麵隻想利用中國來困住日本的軍力,一方麵設法防止中國利用抗日勝利而進入現代化,因此以最低勉強可以維持中國戰力的數量,來援助中國,同時還要設法分化中國內部的鬥爭,其中以蘇聯最為狠毒,英國最為陰險,美國則是徘徊在正義與權謀之間。最後的結果是,中國為世界而戰,但是世界卻出賣中國,當然中國人自己的內鬥,也是造成中國無法保障自己權利的主要原因。

  若是分析中日戰爭的成敗因素,我們可以說日本是應勝未勝,中國是應敗未敗,以兩國整體的國力,或是直接交戰的軍力而言,日本都是居於絕對的優勢,因此以力而言,日本應該可以擊敗中國。但是在政略與戰略的運用而言,中國卻能以民族主義的熱血,充分的運用對抗的智能,使得日本無法運用其力的絕對優勢而擊敗中國。日本竟然陷入欲戰不能盡其全力,欲和又不能拿出決心的困境,因此日本的「力」優於中國,但是「智」卻輸給了中國,在「理」上麵,日本更是站不住腳,因此最終日本還是失敗了。

  而在中日戰爭的發展過程之中,中國的民族近乎永無止境的內鬥劣根性,是整個中國現代史危機不斷發生的問題所在。但是源自中國民族主義認同的力量,卻在戰爭爆發之後,夠克服一切的問題,在中國在絕對的作戰條件劣勢之下,仍然能夠全始全終的完成對日抗戰,整個過程可以說是一個近乎戰爭曆史前所未有的奇跡。

  日軍擁有火力與戰技的優勢,以及現代化的工業與社會組織,中國在這些方麵,是全麵的的落後,中國人隻有以比鋼鐵還要強韌的意誌,以血肉之軀抵擋槍林彈雨,在中國壯麗的河山之中,不惜一切的犧牲,築成一條又一條的血肉長城,最終能夠擋住日本的攻勢,贏得最後的勝利。最為遺憾的是,在列強的陰謀支配下,這個重大的勝利沒有給中國帶來和平,反而引爆了更大的內戰,這樣中國就在戰後,失去了建設與發展的機會,中國不能富強,又陷入了分裂,所有中國抗日的英勇事跡,也就被扭曲與忽略了。

  本書既然把這次的抗日戰爭,稱做第二次中日戰爭史,當然有其特別的用心,本書將明確的指出,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抗日戰爭,事實上,是可以上溯清朝時代的甲午戰爭的「未完成之戰」。本書的目的之一,也在對日本示警,由於日本至今仍然不能麵對自己的戰爭責任,同時繼續的推展軍國主義政策,企圖控製釣魚台與幕後支持台灣獨立,那麽中日或者會有接近「第三次」中日戰爭的衝突。而目前,中國的民族主義意識已經喚醒,中國的國力已經增強,中日雙方若是再有第三次的軍事衝突,恐怕日本會受到更大的打擊,這剛好與第一次中日戰爭之時的情形與狀況相反。

  總之,作者希望借著這本書,來回答一個非常嚴肅的曆史問題:『當全人類參予二次世界大戰之時,中國人在那裏?』

  答案是,中國人率先挺立在反抗法西斯暴政的戰場中,成為貢獻最多、犧牲最大的戰士,人類在二次大戰之所以會有戰勝法西斯的成果,中國人的貢獻最多,曆史不應忘記中國人的光榮與貢獻,中國人所有的犧牲不能被扭曲與遺忘。而對於列強出賣中國光榮的曆史,中國人應當有所警戒與提防,而在防止日本軍國主義複辟的發展上,中國也要出更多的力量。否則中日之間的衝突曆史,可能又要重演了。

  13. 中國團結乃自強世界之福

  作者對於曆史反省後的想法是,中國是一個人口、資源、地位都極其重要的國家,因此中國無可避免的必須負起強大與團結的大國責任,東亞與世界才能得到穩定與發展。假如中國發生曆史性的衰弱或是內亂,必然會造成全球戰略與經濟的不穩與失衡,甚至造成全球性的衝突與災難。也就是說,人類要想在現在與未來過好日子,就要希望中國能夠穩定、統一與富強。

  而中國的地理與結構,是如此龐大與複雜,絕對不能采取封閉的政策,否則容易會造成內部嚴重的鬥爭與分裂,也就會產生中國與國際的曆史危機。現代的國際社會,一直不能妥善的麵對中國複興之後的世界局勢,因此中國總是容易遭到孤立與誤解。從曆史的事實中,全世界都應該清楚的了解這點,尊重中國應有的生存與發展的權力,讓中國成為富強與穩定的大國,這樣亞洲與世界才能安全與繁榮。而中國人也要從曆史的苦難中,記得中國必須團結上進,並且永遠不要成為霸權國家,而把侵略的痛苦帶給別的民族,這樣才能記住曆史的教訓,任何曲解中國與孤立中國的做法,都可能會造成世界新的危機與問題。

  而作者認為,中國嚴重的內哄與分裂,也是中國會遭到日本侵略與盟國出賣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近代史內的中國人,幾乎永遠不會停止自己內部的惡鬥與分裂,因此才給外國的帝國主義勢力,有了更多侵略中國的機會與借口,中國人甚至在抗日戰爭的時刻,仍然進行各種的內戰與內鬥,坐視日軍消滅不同政治觀點的軍隊,或是自己軍隊互相的進行火並,而放過日本人,至今中國人能否從曆史的血淚中,學到團結合作的教訓呢?

  有一點必須要特別強調的是,雖然在抗日戰爭之中的戰場表現,中國是居於失敗的局麵居多,但是這絕對不能說,中國軍人不善於作戰,事實上,是中國軍人的訓練、裝備、後勤都太過於落後,所以無法贏得戰場的勝利。在中日戰爭之中,假如換成日軍擁有中國的裝備狀況,華軍擁有日本的裝備,恐怕日軍根本就不堪一擊了,在接受美援的華軍作戰表現,就可以發現,當中國軍隊的裝備與訓練,接近日軍水準之後,日軍就被華軍打得無力反擊了。

  而作者對於日本一點簡單的看法是,日本基本上是一個危機感很深,相當崇拜「力」的民族,同時有著很強的集體群性,對於細節非常的認真與講究,但是卻缺乏真正的遠略與心胸。日本人對於能夠打敗他的超級「強者」,有著無限自卑感式的尊敬,反過來,日本人對於弱者就有近乎殘暴的淩虐的反常表現,日本人是一個「知恥」但「不知錯」的民族,對於挫敗的反應非常的極端與敏感,但是對於是非善惡卻沒有深刻分辨的勇氣與智能。而日本隻要輸得徹底,日本就會百依百順,日本隻要贏得意外,就會盛氣淩人的忘了原則。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更是展現對於強者崇拜,對於弱者暴虐的心理,甚至在日軍侵略中國之時,也有這樣的表現,日軍對於誓死反抗造成日軍重大傷亡的中國英雄,日軍甚至會表達出敬意與愛慕,但是對於不戰而逃的對手,日軍是沒有任何的憐憫與好感,甚至會以殘酷的手法來發泄心中的鄙視。中國麵對這樣一個複雜的近鄰,當然要有更多的了解與對策,但是基本的原則是,中國不能示弱,是避免中日曆史再出現決戰的基本原則。

  作者非常的感謝多位曆史學者前輩,在中日戰爭史上所做的重大貢獻,他們盡其畢生之力,為搜集與保留抗日戰爭史實,留下非常珍貴的資料。作者要特別感謝梁敬教授、蔣永敬教授、吳相湘教授、李恩涵教授、劉鳳瀚教授、黃仁宇教授、郭廷以教授、張玉法教授、王輔先生,從他們的著作中,建立了可敬的抗日曆史資料與論述,這些史料對於作者寫作這部曆史給予極大的幫助與影響。這是一本為社會大眾所撰寫的曆史,因此避免學術的論證與眾多的注解,希望這本書能夠引起讀者對於中日戰爭的曆史,有著更多的了解興趣,進一步的去閱讀更為專門與普及的著作。(請參看作者的參考資料書目)

  為了忠於曆史的資料,本書一些人物與事實的描述,有可能會與一般人現有的曆史印象,有些出入,不過這是忠於事實而沒有辦法改變的事情。曆史很清楚的表明,每個偉人都有弱點,每個英雄都有畏懼,每個領袖的能力都有其限製,好人有其缺點,壞人也有其特點,那是一個非常的時代,當時許多曆史性的決定,不能僅以現在的常理來做評斷。

  因此作者對於中日美蘇英等主要的曆史人物,沒有刻板的成見,對於蔣介石、汪精衛、毛澤東、日本的軍政決策人士,英美蘇的領袖,不同政治派係的抗日部隊,都盡量的以事實與是非加以評論,有時給予正麵的肯定,有時則給予負麵的評價,看過這場人類曆史上最大的戰爭,更能感覺得到,曆史的人物功過,不一定是以成敗論英雄的,當然也不能以國籍黨派來分善惡。二次世界大戰的確是一個人類曆史發展的大清算,既是英雄人物輩出的時代,也是梟雄縱橫的時代,更是無名小卒不朽的時代,寫完這本書,對照現今的政局,真有一種「後英雄時代」的寂寞感慨。

  在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作者常不自覺的追念先父,曾在抗日時代,為了愛國犧牲一切,一介文人投身戎馬,成為所有抗日無名英雄中的一位,最終半生坎坷,也是為了這場戰爭,他所付出的血汗淚,其實就是這部不朽中國曆史的一個小縮影。當然家慈亦複如此,在那個動亂的時代,在那個被遺忘的時代,她是曆史巨變過程的見證人之一。因此作者與兄弟們,從小也就從父母的言談中,建立了最初對於抗日戰爭的印象。

  推而廣之,作者的三叔鄭永平(現居澳門辦報)也曾在廣東參加抗日的遊擊隊,大舅李承恩是東北軍的騎兵團長(為國犧牲),二舅李北光是國民黨東北的抗日地下工作人員,在被日軍逮捕後遭到嚴刑烤打。單是作者這個小小的家族中,就與抗日戰爭,有著如此眾多的關係,那些曾經曆過中日戰爭時代的五億多的中國人,以及三千五百萬犧牲的同胞的事實,更是讓這個抗日戰爭的曆史,成為與每個中國人都有切身關係的事件,他們都應該是曆史上不朽的英雄。單是為了這些無名英雄的血淚犧牲,我們就不能讓這個曆史被有意的遺忘與扭曲。(哪個中國人有這種權力呢?)

  這本書能夠寫作出版,當然要感謝舍弟紀倫與紀陽的幫忙與鼓勵,紀倫在中央研究院任職,得以方便的提供大量豐富的曆史資料,並且耐心的閱讀我的初稿,給與個人許多非常重要的指正與建議,他豐富的曆史資料記憶,常令我感到佩服。紀陽在內容與編排方麵,給我極多的幫助,作戰地圖就是出自他的手筆,更是一位非常有價值的原稿讀者。事實上,這本書中一些的內容與見解,有著他們的貢獻與影響,當然書中若有錯誤與偏見,則是屬於作者本人的才學有限。另外,立法委員謝啟大女士,優秀作家嚴曼麗女士,對於本書也有熱誠的幫助,在此特別致謝。

  最後,謹以本書獻給先父、家慈與曾經曆抗日戰爭所有的中國人,是你們的奮鬥與犧牲,才讓中國擺脫曆史的挫敗與羞辱,才讓全世界追求自由與正義的人類戰勝法西斯,我們以你們的貢獻為榮,世界與中國絕對不能忘記你們。我也可以很自豪的告訴所有的中國人,在人類曆史決定性的最大戰爭中,中國人是最為英勇的戰士,中國人的不屈不撓,對這場戰爭提供了最為重要的貢獻。中國人如此重大的血淚與犧牲,應該永遠留在曆史鮮明的記錄中,成為人心世世代代的一個感恩與警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