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知識分子曾經敢於對蔣介石說:“大學不是衙門!”
(2010-06-19 15:31:41)
下一個
解放前中國的知識分子曾經敢於對蔣介石說:“大學不是衙門!”
官場的權力等級與大學的獨立精神從來都是格格不入,勢不兩立的,而權力卻從未放棄對這個神聖殿堂的滲透。於是,我們就看到了許多勢單力薄的知識分子在權勢麵前,憑借著一己的精神力量,勇敢地捍衛著學校的獨立和知識分子的尊嚴,捍衛這所神聖殿堂的純淨——因為,大學不是衙門!
“大學不是衙門!”,此話出自二十年代安徽大學校長劉文典之口;此話是劉文典對站在權力頂端的蔣介石說的。
這是一段學界舊事: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期,安徽大學學生鬧學潮,蔣介石傳令時任安徽大學校長的劉文典,前去當麵向他匯報。
劉文典對蔣介石給教育部下達的文件裏使用了“責令、責成”、“縱容學生鬧事”等詞十分不滿,謂“我劉叔雅並非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應對我呼之而來,揮手而去!”
因有怨氣,去見蔣介石時,劉文典戴禮帽著長衫,昂首闊步,跟隨侍從飄然直達蔣介石辦公室。
蔣介石麵帶怒容,既不起座,也不讓座,衝口即問:你是劉文典麽?
劉文典針鋒相對,不僅沒叫他蔣主席,反而傲然回答:“字叔雅,文典隻是父母長輩叫的,不是隨便哪個人叫的。”(劉兆吉:《劉文典先生逸聞軼事數則》)
後來兩人的衝突升級,劉文典竟然指著蔣介石說“你就是軍閥”,而蔣介石則以“治學不嚴”為借口,當場羈押,說要槍斃他。後來多虧蔡元培等人說情,關了一個月才獲釋。
其實,早在此事發生之前,劉文典就已深深得罪過蔣介石。蔣介石掌握國家大權不久,想提高自己的聲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安徽大學視察。但劉文典拒絕蔣介石到校“訓話”。後來,蔣介石雖如願以償,可在他視察時,校園到處冷冷清清,並沒有老蔣所希望的“歡迎如儀”那種隆重而熱烈的場麵。劉文典的觀點是:“大學不是衙門” (見《讀書》二零零一年第十期,作者魏得勝)
好一個大學校長,好一個“大學不是衙門!”
設想今天,別說最高領袖,若是教育部長要來學校視察、要來學校訓話,那將是何等驚天動地的大事,將是何等榮耀的大事!
這個故事有兩個非常精彩的亮點:舊時中國知識分子在權勢麵前,是何等的尊嚴——即使明知這尊嚴要以牢獄之苦為代價,他們也絕不丟棄;另一個則是大學是做學問的文化殿堂,是知識精英談經論道的地方,是教師們教書育人、塑造靈魂的地方。在這裏,隻承認高尚的道德和淵博的學問而不承認權勢——即使是最高權勢者,也無權到大學來指手劃腳、耀武揚威……
大學不是衙門,大學不能辦成衙門。這是常識。
然而,這個常識在今天受到了挑戰。
還是在談及劉文典的這段軼事時,當代學者邵建十分感慨地說:“大學倒不是辦成了衙門,而是辦成了政府——不信到各大學走一圈,看看樓道裏各個門口上掛的牌子就明白了。”(邵建:《事出劉文典》)
有了政府,自然就有了許多官員,這我們在前麵已經提到過了,這很正常;不正常的是,在我們許多辦成了政府的大學裏,你很難看到純粹意義的官員。除了黨政幹部,大學裏的院長、所長、係主任、甚至首席教授們都嚴格的享受著縣團級、司局級,甚至副部級待遇,他們不僅是學術帶頭人、是專家學者,還同時是領導、是官,而且是好生了得的官——司局級可是能享受到“高幹”待遇的官——所以很難搞清楚他們到底算什麽人?
“一方麵,他們是教授、博導、專家,往往身兼數個學術職務和學術項目的主持人,擁有甚至壟斷學術大權,但是這樣的專家在第一線的實幹往往少得可憐,學術質量也難盡人意,有時則有其名而無其實。另一方麵,他們是學校各級身居要職的領導,兼任不少職能部門的負責人,但是他們往往很少深入第一線,根本談不上‘三同’,你要他下基層深入第一線聽課參與基層教學科研活動了解實情,他往往以本人已在講課、在指導研究生等為由為自己無須深入基層辯護。對‘官’來說,他為‘學’,對‘學’來說,他為‘官’,往往既做不好‘官’也搞不好‘學’,但是名、利、權三收,往往成為學界的既得利益集團,嚴格說來這些官僚化的學者已和普通學者少有共同語言。(黃安年《謹防學術“官僚化”傾向》)
其實,他們的主業當然是官,“學”,不過是權力者手中的獲利工具而已。
人大代表趙師慶代表在談到當今大學裏這類身兼“官”“學”兩路的知識精英時,十分感慨地說:“一些人味口很大,既要搞學術,又想當官,還想拿錢。‘魚’與‘熊掌’都想得到,學術成了謀取個人利益的工具。” (《兩會代表為“敗學症”把脈尋方》)。
這就是當今大學的另一個大背景:權力等級與金錢平分秋色,幾乎完全主宰了大學——知識分子已經逐漸消亡,學術在錢和權的雙重擠壓之下,早已失去了理應由它們所占據的大學舞台;即使表麵上,“學”還在這個舞台的前台唱著主角,但實質上不過是給錢權牟利的工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