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水調歌頭 蘇軾 賞析

(2011-07-16 04:40:57) 下一個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台城遊”等。上下闋,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押仄韻的)。相傳隋煬帝開汴河時曾製《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頭”當為中序的第一章。雙調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後片各四平韻。宋人於前後片中的各兩個六字句,多夾葉仄韻。也有平仄互葉幾乎句句押韻的,共八體。
水調歌頭 (宋)蘇軾

  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

  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北宋文學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麵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與蘇轍、蘇洵合稱“三蘇”;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這一時期,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展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這一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轉眼已七年未得團聚了。此刻,詞人麵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很明顯,這首詞反映了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麵,說明作者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當時雖已41歲,並且身處遠離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對現實、對理想仍充滿了信心;另方麵,由於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實現,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對現實產生一種強烈的不滿,滋長了消極避世的思想感情。不過,貫穿始終的卻是詞中所表現出的那種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注釋

  把酒:端起酒杯。

  宮闕:宮殿。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話傳說,天上隻三日,世間已千年。古人認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編排與人間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問。

  乘風歸去:駕著風,回到天上去。作者在這裏浪漫地認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瓊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

  不勝:經受不住。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

  何似:哪裏比得上。

  朱閣:朱紅色的樓閣。

  綺戶:刻有紋飾門窗。

  照無眠: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

  何事:為什麽。

  長向別時圓:長幾位總是,向是在的意思

  嬋娟:美麗的月光,代指月亮

  何似:哪裏比得上

  丙辰:熙寧九年【1076】

  歸去:回到天上去

  子由:蘇軾弟弟蘇轍的字

  另注:

  大曲《水調歌》的首段,故曰“歌頭”。雙調,九十五字,平韻。 

  丙辰: 熙寧九年(1076)。蘇轍字子由。 

  李白《把酒問天》:“青天有月來幾時? 我今停杯一問之。” 

  牛僧孺《周秦行紀》:“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司馬光《溫公詩話》記石曼卿詩:“月如無恨月長圓。”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化用李白<<把酒問月>>詩句"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把,握著

  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搖曳.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照進雕花的窗戶,照到不眠的人.綺戶,裝飾著花紋或圖案的窗戶.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不應對人間有什麽遺憾,為什麽總是在人離別之時圓呢?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希望人們都能身體康健,即使相隔千裏,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樣的月光中.嬋娟,指月亮.

譯文

  明月什麽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裏,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

  我想乘禦著清風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

  我又恐怕來到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自己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

  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雲禦風,置身天上,哪裏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閣樓,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該對人有什麽怨恨,卻為何偏偏要在親人離別之時又圓又亮?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也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隻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長壽,雖然相隔千裏,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亮。

英文翻譯

  "Thinking of You"

  When will the moon be clear and bright?

  With a cup of wine in my hand, I ask the blue sky.

  I don't know what season it would be in the heavens on this night.

  I'd like to ride the wind to fly home.

  Yet I fear the crystal and jade mansions are much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

  Dancing with my moon-lit shadow

  It does not seem like the human world

  The moon rounds the red mansion Stoops to silk-pad doors

  Shines upon the sleepless Bearing no grudge

  Why does the moon tend to be full when people are apart?

  People may have sorrow or joy, be near or far apart

  The moon may be dim or bright, wax or wane

  This has been going 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ime

  May I alld be blessed with longevity though far apart, we are still able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e moon together.
詞牌簡介  唐朝大曲有“水調歌”,據《隋唐嘉話》 ,為隋煬帝鑿汴河時所作

宋樂入“中呂調”,見《碧雞漫誌》卷四。凡大曲有“歌頭”,此殆裁截其首段為之。九十五字,前後片各四平韻。亦有前後片兩六言句夾葉仄韻者,有平仄互葉幾於句句用韻者。

  例詞:蘇舜欽《水調歌頭·瀟灑太湖岸》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韻)。

  瀟灑太湖岸,淡佇洞庭山

  中平中仄平中,中仄仄平平(韻)。

  魚龍隱處,煙霧深鎖渺彌間。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韻)。

  方念陶朱張翰,忽有扁舟急槳,撇浪載鱸還。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韻)。

  落日暴風雨,歸路繞汀灣。

  中中中,中中仄,仄平平(韻)。

  丈夫誌,當景盛,恥疏閑。

  中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韻)。

  壯年何事憔悴?華發改朱顏。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韻)。

  擬借寒潭垂釣,又恐相猜鷗鳥,不肯傍青綸。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韻)。

  刺棹穿蘆荻,無語看波瀾。

  【注】前片第三、四句,後片第四、五句,可作上六下五,也可作上四下七。平仄可出入處頗多,須善掌握調配。

詞牌釋義

  〔題考〕 【隋唐嘉話】:“煬帝鑿汴河,自製﹝水調歌﹞。”

  【脞說】:“﹝水調﹞、﹝河傳﹞,煬帝將幸江都時所製。”

  【明皇雜錄】:“祿山犯闕,議欲遷幸,帝置酒樓上,命作樂,有進﹝水調歌﹞者,上問誰為此曲,曰李嶠,上曰,真才子也。”

  【南唐近事】:“元宗嚐命樂工楊花飛奏﹝水調詞﹞進酒,花飛惟唱‘南朝天子好風流’一句。”白樂天聽﹝水調﹞詞雲:“五言一遍最殷勤,調少情多但有因。”

  【碧雞漫誌】:“﹝水調歌﹞,【理道要訣】所載唐樂曲,南呂宮,時號﹝水調﹞;世以今﹝水調歌﹞為煬帝自製,今曲乃宮中呂調。”綜觀以上諸說,本調創始隋唐間,為五言曲調。嬗至五代,乃有七字句。入宋,始演變新腔,而成今調。當時最為通行,詞人填者極多。吳夢窗名曰﹝江南好﹞,薑白石名曰﹝花犯念奴﹞,後遂句為本調異名。至所謂“歌頭”者,乃首章之一解也。(見【海錄碎事】)

  〔作法〕 本調九十四字,重在拗句。首句五字,下三字為仄平仄,定格也。次句五字,為通常之五言句。此兩句各惟第一字平仄不拘,餘無可勉強。第三句十一字,句法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均可;此詞則作上六下五,第一三七字俱平仄不拘

賞析A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後人的讚譽和喜歡。是獨具特色,膾炙人口的傳世詞篇。一零七六年蘇軾貶官密州,時年四十一歲的他政治上很不得誌,時值中秋佳節,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內心頗感憂鬱,情緒低沉,有感而發寫了這首詞。其立意,構思,奇逸飄渺,以超現實的遙想,以虛無飄渺的幻想世界,表現非常現實而具體的人之常情。在這裏,詞人通過對月宮仙境的想象,在一種極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現自己的思想矛盾與波折,人生體驗與認識。這種表現不僅超凡脫俗,也構成了本篇的浪漫主義色調和超曠飄逸的風格。

  上片一開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脫化而來的。“舉著酒杯詢問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時有的”?此句充分顯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隱藏著內心對人生的痛惜和傷悲。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是問的內容,把對於明月的讚美與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裏今晚是一個什麽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回到月宮,又怕那裏的淒涼,受不住那兒的寒冷,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這裏表達了詞人“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風歸去”說明詞人對世間不滿,“歸”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來住在月宮裏隻是暫住人間罷了。一“欲”一“恐”顯露了詞人千思萬慮的思想矛盾。真可謂“奇逸之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上緊密相接,寫詞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隨人舞動,天上雖有瓊樓玉宇也難比人間的幸福美好。這裏由脫塵入聖一下子轉為喜歡人間生活,起伏跌宕,寫的出神入化。

  詞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宮裏去,脫離曾讓他無限煩惱的人間,但是詞人終究是現實的,對人生是熱愛的,因此,親手抹去了這種虛無的畫景。

  下篇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著屋裏失眠的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麽遺憾的事啊!於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麽怨恨吧,為什麽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達了對於不幸分離的人們的同情。詞人思想是豁達的,他需要自我解脫,所以他一質問的語氣發泄佳節思親的情感。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世間總有悲、歡、離、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陰、晴、圓、缺一樣,這些自古以來都是難以周全圓滿的。此句流露出了詞人悟透人生的灑脫和曠達的性格,也是對人生無奈的一種感歎,這裏以大開大合之筆從人生寫到自然,將各種生活加以提煉和概括,包含了無數的痛苦、歡樂的人生經驗。結束句“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隻希望人們能夠永遠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裏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賞天上的明月。這裏是對遠方親人的懷念,也是一種祝福。

  全詞情感放縱奔騰,跌宕有致,結構嚴謹,脈絡分明,情景交融,緊緊圍繞“月”字展開,忽上忽小,一會離塵,一會入世,語句精練自然,顯示了詞人高超的語言能力及浪漫灑脫超逸的詞風。

  這首《水調歌頭》曆來都受到人們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認為這是寫中秋最好的一首詞,此說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尋味。它的意境光闊,胸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雲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一種美好的享受。

賞析B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亮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中國古代詩人對月亮的歌吟單從數量而言也是無與倫比的。然而天地間總是“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真正能使觀者感受到生命與自然相交融的那麽一種和諧之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像美麗的夢一樣。蘇軾在另一首詞中說過:“對花逢酒不飲待何時”,而月亮不正是一朵高懸天際的岩石之花嗎?據有關典籍記載,東坡並不是一個能飲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歡與別人一起飲酒,尤其是看別人飲酒,別人的快樂也就是他的快樂,他心胸豁達,氣質清明,在如夢浮生裏,他處在醉與醒之間,既不像屈原那樣遺世而獨立,也不跟有些文人似的和其泥而揚其塵。他是他自己,沒有比他自己更接近於他自己的了。“問青天”,李白登峨眉山頂說過:“恨不得挾謝眺驚人詩來,搔首問青天耳!”屈原《問天》是一部充滿幻想的作品,共有一百多問。東坡這首詞也是對青天提出了他的疑問。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年”也就是《詩經》中所說的“今夕何夕”。劉向《說苑》中有一首“越人歌”,用越語寫成,譯成當時通行的隸書,最後一句就是“不知今夕何夕”。不同之處在於:《詩經》及《鄂君歌》中說的是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感到疑惑,仿佛把自己遺忘了一樣,不知道這個夜晚是那個夜晚了。而在東坡的詞中,則是對上天的宮闕存在著疑惑。在古代,有著“天上一日,人間一年”的說法,因此,東坡以為,天上與人間必然有著不同的計算時間的方法。人間的光陰如白駒之過隙,而天上的則是緩慢的,這裏暗寓一種對時間催人老這一自然現象的無可奈何的悲哀。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此句是上麵那種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轉換。因為對人世間的時間是無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風歸去”。這裏用了一個“歸”字,是很有深意。李白被賀知章譽為“謫仙人”,而東坡也隱然以“謫仙人”自任。他到天上,不是附驥之尾,而是再回到他所來的地方。然而,他在想入非非中,又漸漸產生了新的憂慮。“高處不勝寒”是擔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種純淨的寒冷。李商隱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嬋娟”乃“美好貌”。青女素娥是耐得住寒冷的,因之能夠在月中霜裏比賽誰更美好。但詩人會怎樣呢?他顯然是忍耐不了,他的天堂在人間。在這裏,蘇軾賦予這首詞以非常豐富的意義。他對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是有些厭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個更純淨的高度,然而他卻忍受不了這種寒冷。他就是這樣處在一個矛盾的情境之中。從句麵的意思看,似乎是瓊樓玉宇乃耐不住高處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關注的還是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詞,杜甫詩“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桂樹在月輪中留下陰影,斫卻此桂,清光應該更多。據古代姮娥奔月的傳說,月中還有吳剛,坐在那裏斫桂。故毛澤東有《虞美人》“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雲雲。

  轉至下片。“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連用三個動詞,來描述月亮的運動。月亮升起來,轉過朱閣,慢慢降落,月光延伸進窗戶,照到床上無眠的人。“照無眠”有兩種解釋,月光照在人身上,而人還處在無眠狀態。也可能是月光照到床上,卻發現並無人在此睡覺。那人在何處呢?李白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是寫人在床上卻無眠的;另一首“卻下水精廉,玲瓏望秋月”,則寫人並沒有躺在床上,卻坐在窗前默默地望著月亮。詞人在這裏把月亮擬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個與他“心有靈犀”的朋友。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何事”俗本多作“何時”,一句之中有兩個“時”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時也與理不通。因為上麵已經把月亮當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談談心,要向她表示最為親切的問候,這句的意思是:月亮啊,你這高處也能勝寒的“別有天地非人間”的造物,難道還如我們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類一樣有著什麽遺恨嗎?不,你是完美無缺的,不應該有遺恨的;但你又是因為什麽緣故總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圓呢?難道你就不能在人們團圓的時候團圓,離別的時候殘缺嗎?你為什麽總是要跟我們不一致呢?我們人類離別的悲哀難道就一點也贏不到你的憐憫嗎?

  由上片的“把酒問青天”到此處的問月,詩人的感情有了比較大的變化,他逐漸領悟到了什麽,也可以說他聽到了天外之音。“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領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的回答:月亮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她也有著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歡離合”一樣,她也有著“陰晴圓缺”,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處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這一點,再怨天尤人有什麽意思呢?

  最後“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也就是“隔千裏兮共明月”的意思。這個結局是自然而然地達到的,作者最終自然會達到這一高度。但這一高度卻並不寒冷,它還是我們常人通過努力能夠達到的。蘇軾的思想境界並不如朱熹那樣的理學家高遠,他比較地有人情味,他的曠達是一種生活化了的心境,他在人間,在自己的生活之中。這首詞之所以廣為流傳,膾炙人口,其原因就在於此。我們並沒有把蘇軾當成一個膜拜的偶像,我們把他看做自己的朋友,確實,在中國文人中,你找不到比他更適合做朋友的人了。
摘自百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