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12月14日 使徒行傳第二章

(2010-12-14 04:17:10) 下一個

使徒行傳第二章

2:1 五旬節到了,門徒都聚集在一處。
2:2 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
2:3 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
2:4 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
2:5 那時,有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住在耶路撒冷。
2:6 這聲音一響,眾人都來聚集。各人聽見門徒用眾人的鄉談說話,就甚納悶,
2:7 都驚訝希奇說:“看哪,這說話的不都是加利利人嗎?
2:8 我們各人怎麽聽見他們說我們生來所用的鄉談呢?
2:9 我們帕提亞人、瑪代人、以攔人,和住在美索不達米亞、猶太、加帕多家、本都、亞西亞、
2:10 弗呂家、旁非利亞、埃及的人,並靠近古利奈的利比亞一帶地方的人,從羅馬來的客旅中,或是猶太人,或是進猶太教的人,
2:11 克裏特和阿拉伯人,都聽見他們用我們的鄉談,講說 神的大作為。”
2:12 眾人就都驚訝猜疑,彼此說:“這是什麽意思呢?”
2:13 還有人譏誚說:“他們無非是新酒灌滿了。”
2:14 彼得和十一個使徒站起,高聲說:“猶太人和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哪,這件事你們當知道,也當側耳聽我的話。
2:15 你們想這些人是醉了?其實不是醉了,因為時候剛到巳初。
2:16 這正是先知約珥所說的:
2:17 ‘神說:在末後的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少年人要見異象;老年人要做異夢。
2:18 在那些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我的仆人和使女,他們就要說預言。
2:19 在天上我要顯出奇事;在地下我要顯出神跡,有血,有火,有煙霧。
2:20 日頭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這都在主大而明顯的日子未到以前。
2:21 到那時候,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2:22 以色列人哪,請聽我的話: 神藉著拿撒勒人耶穌在你們中間施行異能、奇事、神跡,將他證明出來,這是你們自己知道的。
2:23 他既按著 神的定旨、先見被交與人,你們就藉著無法之人的手,把他釘在十字架上殺了。
2:24 神卻將死的痛苦解釋了,叫他複活,因為他原不能被死拘禁。
2:25 大衛指著他說:‘我看見主常在我眼前,他在我右邊,叫我不至於搖動。
2:26 所以我心裏歡喜,我的靈(注:原文作“舌”)快樂;並且我的肉身要安居在指望中。
2:27 因你必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也不叫你的聖者見朽壞。
2:28 你已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必叫我因見你的麵(注:或作“叫我在你麵前”),得著滿足的快樂。’
2:29 弟兄們,先祖大衛的事,我可以明明地對你們說,他死了,也葬埋了,並且他的墳墓直到今日還在我們這裏。
2:30 大衛既是先知,又曉得 神曾向他起誓,要從他的後裔中立一位坐在他的寶座上,
2:31 就預先看明這事,講論基督複活說:‘他的靈魂不撇在陰間;他的肉身也不見朽壞。’
2:32 這耶穌, 神已經叫他複活了,我們都為這事作見證。
2:33 他既被 神的右手高舉(注:或作“他既高舉在 神的右邊”),又從父受了所應許的聖靈,就把你們所看見、所聽見的澆灌下來。
2:34 大衛並沒有升到天上,但自己說:‘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
2:35 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
2:36 故此,以色列全家當確實地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 神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
2:37 眾人聽見這話,覺得紮心,就對彼得和其餘的使徒說:“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
2:38 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
2:39 因為這應許是給你們和你們的兒女,並一切在遠方的人,就是主我們 神所召來的。”
2:40 彼得還用許多話作見證,勸勉他們說:“你們當救自己脫離這彎曲的世代。”
2:41 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
2:42 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
2:43 眾人都懼怕。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跡。
2:44 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
2:45 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
2:46 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
2:47 讚美 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四.五旬節與教會的誕生(二1~47)

  二1 五旬節象征聖靈的傾流。節期在初熟節──也是基督複活──之後五十天。在這特別的五旬節,門徒都聚集在一處。談話最恰切的主題會是舊約書卷關於五旬節的篇章(例如參看利二三15、16)。也許,他們歌唱詩篇一百三十三篇“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

  二2 聖靈降臨是有聲可聽,有景可見,有神跡可以經曆的。從天上有聲響下來,好象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聖靈有幾種流動性的表征,風是其中一種(另外有油、火、水),說明他的主權、不能預測的動向。

  二3 可見的景象是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門徒各人頭上。經文不是說那些舌頭是火焰,而是象火焰。

  這種現象不能與火的洗混淆。雖然聖靈的洗與火的洗相提並論(太三11、12;路三16、17),但兩者是截然不同的事情。前者是祝福的洗,後者是審判的洗;前者影響信徒,後者將影響不信的人。藉聖靈的洗,信徒住在主內,得主賜力,從而建立教會。因著火的洗,不信的人會遭滅亡。

  當施洗約翰對群眾說話(參看太三6、7;已悔改及未悔改的),他說基督會以聖靈與火給他們施洗(太三11)。但當他隻向那些真心悔改的人講論時(可一5),他說基督會以聖靈給他們施洗(可一8)。

  那麽,本節中,舌頭如火焰……分開是什麽意思?無庸置疑,舌頭指說話,有可能是指使徒在這時接受說別國語言的奇異恩賜。火焰可能指這種恩賜的源頭──聖靈,也可能會是形容隨之而來的傳道是放膽、熾熱和積極的。

  熱心談論的說法似乎特別恰當,因為熱心是生命被聖靈充滿時出現的正常情況,見證則是這種情況的必然結果。

  二4 這可經曆的神跡,與五旬節有關的,就是繼說別國的話之後,是聖靈的充滿。

  直到這時,神的靈一直與門徒同在,而從這時起,他要住在他們裏麵(約一四17)。因此,這節經文標誌著一個重要的轉捩點,關乎聖靈在人中間的工作。在舊約,聖靈來到人中間,但不是居住在人裏麵(詩五一11)。自五旬節起,神的靈永遠居住在人裏麵:他來與人共處(約一四16)。

  五旬節當天,信徒不單有聖靈的內住,而且更被聖靈充滿。從我們得救那刻開始,神的靈就住在我們裏麵。但要被聖靈充滿,我們必須研讀神的話,花時間默想、祈禱,過著順服主的生活。假如今天,聖靈會自動充滿我們,聖經便不會激勵我們說:“乃要被聖靈充滿”(弗五18)了。

  五旬節當天,聖靈降臨,也把信徒融入教會──基督的身體。

  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林前一二13)。因此,猶太和外邦的信徒在基督耶穌裏成為一個新人,是同一個身體上的肢體(弗二11~22)。

  門徒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賜的囗才,說起別國的話來。從其後的經文,我們清楚看見門徒獲賜奇異的能力,所說的實在是別國的方言,是他們從未學過的。那不是沒有意思的聲音,也不是欣喜若狂而發出的聲音,而是當時別國沿用的某種語言。這說方言的恩賜是一種神跡或奇事,是神見證使徒所傳講信息的真確(來二3、4)。當時,還未有新約聖經。由於神完整一套的話語現已印成書卷,神跡恩賜的時代需要已大大減少(當然,假如神要用這種恩賜,權能的神的靈仍然可以使用這恩賜)。

  五旬節當天出現說方言的舌頭,絕不能用來證實“有聖靈的恩賜,就一定有說方言”的現象。假如是這樣,為什麽以下事件沒有提到說方言的現象呢?

  1.三千人歸主(徒二41)。

  2.五千人歸主(徒四4)。

  3.撒瑪利亞人接受聖靈(徒八17)。

  其實,使徒行傳中,其它出現說方言恩賜的地方隻有:

  1.外邦人在哥尼流家中的歸主(徒一○46)。

  2.約翰的門徒在以弗所第二次受洗時(徒一九6)。

  離開本節前,我們必須提到聖經學者在聖靈的洗的整個主題中,對聖靈的洗的次數,並隨之而來的結果,有很不同的意見。

  在次數方麵,有人相信:

  1.聖靈的洗隻發生一次──在五旬節。基督的身體在那時形成,自此之後,所有信徒都會進到這靈洗的效用當中。

  2.聖靈的洗分三或四個階段進行──在五旬節(第二章)、在撒瑪利亞(第八章)、在哥尼流家中(第十章),和在以弗所(第十九章)。

  3.每當一個人得救,聖靈的洗就發生一次。

  至於聖靈的洗對個人生活所產生的效應,有人認為那是恩典第二次作工,一般在人悔改後發生,結果是大致上完全的成聖。這種看法缺乏聖經支持。正如剛才提到,透過聖靈的洗,信徒得以:

  1.加入教會(林前一二13)

  2.蒙賜能力(徒一8)

  二5~13 那時,有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在耶路撒冷聚集,守五旬節。他們聽到傳言,關乎最近發生的事,於是前來門徒所在的房子聚集。當時,神的靈作工,眾人就被吸引,今天也一樣。

  眾人來到房子的時候,使徒已在說方言。訪客感到大為詫異,聽到這群加利利門徒說多國的語言。無論如何,神跡發生在說話的人身上,而不是在聽的人身上。不管聽眾是土生的猶太人,還是改信猶太教的人;不管他們是來自東南或西北,人人都能聽到有人用自己的鄉談講述神的大作為。

  很多人相信,神在五旬節賜下說方言恩賜的目的,是在同一時間,向各國的人宣講福音。例如,有一位作者說:“神用一種語言向一個國頒布他的律法,但他用各種語言向各國傳講他的福音。”

  但經文並沒有證實這個說法。說方言的人正述說神的大作為(徒二11)。這是一個給以色列人看的神跡(林前一四21、22),叫他們感到詫異和希奇。相對來說,彼得用一種語言傳講福音,這種語言為大部分(即使不是每一個)聽眾能夠聽懂的。

  訪客對方言的反應各有不同。有些看來很有興趣,有些則譏誚說使徒無非是新酒灌滿了。門徒確實是受本身以外的力量影響,然而這是聖靈的影響,不是酒!

  未重生的人隨時準備對屬靈現象給予自然的解釋。聽見神從天而降的聲音,有人就說打雷了!這時,不信的人以譏誚的態度,用新酒一詞,解釋聖靈降臨所生的振奮場麵。史傑拿說:“世人喜歡使閃爍的東西失去光澤,又把被高舉的拉到塵土中。”

  二14 以誓言和咒語否認主的那個門徒,這時踏步向前,向群眾說話。他不再是怯懦、躊躇的跟從者。他已變得象獅子,有大能力。五旬節使他全然不同了。這時,彼得已被聖靈充滿。

  在該撒利亞腓立比,主應許把天國的鑰匙交給彼得(太一六19)。在使徒行傳第二章這裏,我們看見他用這把鑰匙,給猶太人開放門戶(14節)。隨後在第十章,他把門戶開放給外邦人。

  二15 彼得首先解釋當天發生的不尋常事件,不是新酒的結果。畢竟,那時隻是上午九時,幾乎未曾聽聞過有那麽多人在這清早時分喝醉。此外,節期當天,參與會堂禮拜的猶太人都禁戒飲食,直至早上十時,甚至到正午,視乎當天是什麽時候獻祭。

  二16~19 真正的解釋是神的靈澆灌下來,正如先知約珥所說(珥二28及以下)。

  事實上,五旬節的事並未完全應驗約珥的預言。第17至20節描述的大部分現象沒有在那時發生。但確實在五旬節發生的是序幕,預告那在末後的日子將發生的事,這都在主大而明顯的日子未到之前發生。如果五旬節應驗約珥的預言,為什麽後來還有應許賜下(三19)?假如全國悔改,以色列人接受被釘十架的那位,他就回來把主的日子帶給百姓了。

  援引約珥的話顯出那雙重參考之原則,說明聖經的預言在某段時間會部分應驗,稍後則會完全應驗。

  神的靈在五旬節澆下來,卻不是澆灌在所有人身上。預言將在大災難的末期全麵應驗。基督在榮耀中回來之前,會有兆頭顯在天上,地上的萬族都要哀哭(太二四29、30)。然後,主耶穌基督在地上顯現,擊敗他的敵人,建立他的國。在他千年國度之始,神的靈會澆灌凡有血氣的人,不論是外邦人,還是猶太人;這種情況將於千禧年期間,在大部分地方普遍出現。聖靈以各種形式顯現,賜下來給人,不分性別、年齡或社會地位。那時將有異象和異夢,表示人會得到知識;也有預言,表示知識會傳給其它人。因此,啟示與交通的恩賜顯著出現。這一切會在約珥形容為末後的日子發生(17節)。當然,這是指以色列國末後的日子,而不是教會。

  二20 聖經清楚說明,天上異象會在主……的日子未到以前顯現。文中主的日子是指他親自回到地上,毀滅敵人,在權能和大榮耀中統治。

  二21 彼得以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的應許,結束約珥書的引述。對世人來說,這是個好消息,因為萬人得救恩的原則在於相信主。主名一詞包括主自己的一切。因此,求告他名就是求告他自己,這就是相信的真正對象,也是救恩的唯一途徑。

  二22~24 但誰是主?彼得隨即宣告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就是這個他們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他正是主,也是基督。他的宣告,首先講到耶穌生平,繼而是他的死、複活、升天,最後是在父神右邊得著榮耀。假如他們有任何幻象,以為耶穌仍在猶太人的墓中,彼得瞬即會將他們從錯誤的思念中糾正過來。必會有人告訴他們,他們殺害的那一位現在在天上,他們仍要承認他。

  然後就是使徒彼得的論點:拿撒勒人耶穌證明自己是從神而來的人,靠著神的能力施行許多神跡奇事(22節)。他……按著神的定旨先見,被交與猶太人民手中。他們反倒將他交給外邦人(沒有律法的人),把他釘在十字架上殺了(23節)。但是,神卻將死的痛苦解釋了,叫他從死裏複活,他原不能被死拘禁,因為:

  1.按著神的性情,他必要複活。他死了,是無罪的代有罪的死。神必要使他複活,證明基督的救贖工作完全成就。

  2.舊約的預言要求他複活。彼得特別在以下經節提出這點。

  二25~27 在詩篇第十六篇,大衛以預言形式提到主的生、死、複活及榮耀。

  至於他的生,大衛形容這一位是信心堅定、沒有羈絆,從無間斷地跟隨他的父,與他相交。心、舌和肉身——他整個人都充滿喜樂和指望。

  至於他的死,大衛預見神必不將他的靈魂撇在陰間,也不叫他的聖者見朽壞。換言之,主的靈魂不會落在閑遊的狀態,神也不容許他的身體朽壞(這節經文絕不能用以證明主耶穌在死後曾到陰間最深處、遊魂的獄中。他的靈是進到天上──路二三43──身體則被放在墓中。)

  二28 至於主的複活,大衛確信神必指示他生命的道路。在詩篇十六篇11節,大衛這樣說:“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使徒行傳二章28節,彼得引述說:“你已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彼得把將來式轉為過去式。很明顯聖靈指引他這樣做,因為主的複活已成為過去。

  大衛用這些話預言救主現在的榮耀:“必叫我因見你的麵,得著滿足的快樂。”或如詩篇十六篇11節把這話說成:“在你麵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有永遠的福樂。”

  二29 彼得論到大衛的話不會是關乎他自己的,因為他的身體已經朽壞了。他當代的人都十分熟悉他的墳墓在何處。他們知道他沒有升天。

  二30、31 大衛以先知的身分著寫詩篇。他記得神曾向他起誓,要從他的後裔中,立一位永遠坐在他的寶座上。大衛曉得這位就是彌賽亞。縱使他會死去,但他的靈不會被撇在閑遊的狀態,他的身體也必不朽壞。

  二32、33 現在,彼得重申一個宣告,必定令他的猶太聽眾感到震驚。大衛預言的那位彌賽亞正是拿撒勒人耶穌。神已經叫他從死裏複活,使徒全都可以證實,因為他們是主複活的見證人。複活後,主耶穌被神的右手高舉,現又從父受了所應許的聖靈。這就解釋了較早前在耶路撒冷發生的事。

  二34、35 大衛豈沒有預言彌賽亞被高舉嗎?詩篇一百一十篇1節並不是講到他自己。其實,他引述耶和華對彌賽亞說的話:“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小心察看第33至35節預言基督得榮耀,與再來懲罰敵人、建立國度中間的一段時期。)

  二36 這時,再一次有宣布臨到,重重落在猶太人之上。神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依希臘文次序編排)如班格爾說:“說話的刺放在末端。”──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他們把神差遣的受膏者釘在十字架上,聖靈的降臨是證據,證明主在天上被高舉了(參看約七39)。

  二37 有力的是聖靈叫人知罪的能力,聽眾有即時的回應。彼得沒有發出邀請或呼籲,他們便喊叫說:“我們當怎樣行?”深刻的罪咎感促使他們發出這個問題。現在,他們曉得他們殺害的這位耶穌是神的愛子!這耶穌已從死裏複活,現已在天上被高舉。既是這樣,這群帶罪的凶手怎能逃避審判呢?

  二38 彼得的答案是他們必須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他們的罪得赦。首先,他們要悔改,承認自己的罪,走到神的那一邊,否定自己。

  然後,他們受洗,叫他們的罪得赦(或以致他們的罪得赦)。驟眼看來,這節經文似乎是用洗禮說明救恩,而很多人堅持認為經文顯然就是這個意思。基於下列原因,這一種闡釋是不可能成立的:

  1.新約聖經數十段經文說明救恩在於相信主耶穌基督(例如:約一12,三16、36,六47;徒一六31;羅一○9)。沒有一兩節經文能有確據,跟這無可推諉的見證產生矛盾。

  2.在十架上的那個強盜,沒有受洗,仍獲得救恩的確據(路二三43)。

  3.聖經沒有記載救主曾給任何人施洗。假如必要受洗才得救恩,這就是一樣令人費解的遺漏了。

  4.使徒保羅感謝神,因他隻曾替一小撮哥林多人施洗──假如受洗具備獲得救恩的好處,那麽感謝的原因就很奇怪了(林前一14~16)。

  我們必須注意,隻有猶太人曾經受命要為罪得赦而受洗(參看徒二二16)。我們相信這個事實正是了解這段經文的訣竅。以色列民把榮耀的主釘在十字架上。猶太眾民喊叫說:“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孩子身上。”(太二七25)因此,彌賽亞受死的罪就歸到以色列民身上。

  現在,這群猶太人中,有些開始醒悟自己的過錯。藉著悔改,他們向神認罪。藉著相信主耶穌是救主,他們得以重生,過犯得以永遠赦免。藉著眾人麵前受水禮,他們得以脫離釘死主的那民,與主同證。因此,受浸是外在的記號,標誌著他們抗拒基督的罪(以及一切的過犯),一並洗淨。浸禮使他們脫離猶太人的立場,把他們放在基督的立場上。然而,浸禮不能拯救他們。惟有相信基督,才能叫他們得救。人的教導若與此不同,就是教導另一個福音,是要被咒詛的(加一8、9)。

  雷曆對叫罪得赦的洗禮作了另一個解釋:“受洗不是為了罪可以得到赦免,因為在新約每一處地方顯示,罪得赦是相信基督的結果,而不是受洗的結果。因為罪得赦,所以受洗。“叫”字的希臘文介詞是eis,(for,可譯作“因”),不單在這裏有“因為”這個意思,在馬太福音十二章41節也有這個意思。在該段經文,其意義隻能是“因為(而不是為了)尼尼微人聽了約拿所傳的,就悔改了。”悔改為這群在五旬節聚集的人帶來赦罪,又因為罪得著赦免了,所以才要求他們受洗。”

  彼得向他們保證,如果他們悔改,受洗,就領受所賜的聖靈。若要堅持這個次序在今時今日應用到我們身上,就誤解了神在早期教會的管治做法。正如伯克爾曾精警地指出,使徒行傳中有四個群體的信徒。在每一群人,他們接受聖靈的先後次序都有所不同。

  在使徒行傳二章38節這裏,我們讀到有關猶太人的基督徒。對他們來說,次序是這樣的:

  1.悔改

  2.受水的洗

  3.接受聖靈

  撒瑪利亞人的歸主記載在使徒行傳八章14至17節。在那裏,我們看見以下事情發生:

  1.他們相信。

  2.他們在水裏受洗。

  3.使徒為他們祈禱。

  4.使徒按手在他們身上。

  5.他們接受聖靈。

  在使徒行傳十章44至48節看見外邦人悔改。留意這裏的次序:

  1.相信

  2.接受聖靈

  3.受水的洗

  最後一群信徒是施洗約翰的門徒(徒一九1~7):

  1.他們相信。

  2.他們再受洗。

  3.使徒保羅按手在他們身上。

  4.他們接受聖靈。

  這是不是指在使徒行傳中,有四種得救的方法呢?當然不是。得救在過往、現在、將來都是根據相信主。然而,適逢使徒行傳期間的轉接期,神用不同的方式帶出與接受聖靈有關的事情;他明白個中原因,但沒有向我們揭示其原委。

  那麽,今天,是那一種模式應用在我們身上呢?由於以色列全國抗拒彌賽亞,他們放棄了所有本來已握在手中的特權。今天,神呼召一群外邦人,歸在他的名下(徒一五14)。所以,今天的次序可見於使徒行傳第十章:

  相信

  接受聖靈

  受水的洗

  我們相信這個次序適用在今天每個人身上,猶太人也好,外邦人也好。初聽來看似武斷。可能有人會問:“在什麽時候,使徒行傳二章38節的次序不再適用於猶太人;而使徒行傳十章44至48節的次序又在那個時候開始呢?”當然沒有確實的日期。但使徒行傳勾畫了一段漸進的轉變期,從起初福音臨到猶太人中,至猶太人反複拒絕福音,到福音臨到外邦人。及至使徒行傳書末,大致上以色列國已被放在一旁。由於不信,這國放棄作神揀選之民的特權。在教會時代,這國被視為與外邦列國同等,而神為外邦人定下的秩序(徒一○44~48)便開始實行了。

  二39 隨後,彼得提醒他們聖靈的應許是給他們和他們的兒女(猶太人),並一切在遠方的人(外邦人),甚至是凡神所召來的。

  那些說“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的人,現在可以確實相信,隻要他們信靠主,必有恩典臨到他們和他們的子孫身上。

  這節經文常給人錯誤引用,認為兒女有信主的父母,就自然享有這約的特權,獲得救恩。

  司布真一針見血地對此說作出回應:“神的教會豈不知道“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嗎?“誰能使潔淨之物出於汙穢之中呢?”人生下來便沾染本性的不潔,不能傳遞平安。新約明明有話告訴我們,神的兒女不是“從血氣生,不是從情欲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神生的”。”

  有一重點要留意,這應許不單是給你們和你們的兒女,亦給一切在遠方的人,就是主我們神所召來的。這福音廣開大門,邀請一切人都來。

  二40 彼得的信息不是都記載在本章內,而餘下信息的要點是猶太人聽眾必須救自己脫離這個彎曲悖謬,拒絕、殺害主耶穌的世代。藉著接受耶穌作他們的彌賽亞和救主,並藉著基督徒的洗禮,公開見證斷絕與這個犯罪的以色列國的關係,他們便可以得救。

  二41 百姓中有很多人希望受洗,證明自己領受彼得的話如同主的話。

  那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假如聖靈工作的最隹明證是靈魂歸主,那麽毫無疑問,彼得的講道正是這類無疑。主耶穌的話提醒這個加利利漁夫:“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太四19)也許,還要加上救主的一句話:“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並且要作比這更大的事,因為我往父那裏去。”(約一四12)

  小心察看初信人數的記錄──“約”有三千個靈魂,具有啟發意義。每一個主的仆人要同樣小心地列出所謂決誌人數。

  二42 證明信心的真實性在於持守。這些歸主的人藉著在各方麵恒心持守,見證他們的稱信是真實的:

  1.持守使徒的教訓。這是指使徒受聖靈感動而作出的教訓,初時以囗頭形式傳講教訓,現在則保存在新約聖經裏。

  2.彼此交接。另一樣新生命的見證就是初信主的人渴望與神的百姓相聚,與他們分享彼此共嗚的東西。他們沒有與世界隔離,但與神親近的感覺,並與其它基督徒有相交的樂趣。

  3.擘餅。這個見於新約的名詞是指主的晚餐,或普通的進餐。要定斷這個名詞在各種不同情況的意思,得靠該段經文的意義。這裏明顯是指主的晚餐,因為大概毋須宣說他們要恒心地進餐。從使徒行傳二章7節,我們知道早期的基督徒習慣在一個星期的頭一天擘餅。早期的教會,設有愛筵跟著主的晚餐,以表達聖徒彼此之間的愛。但是,陋習漸漸出現,“屬神之愛”(agape)或愛筵因而中斷了。

  4.禱告。這是早期教會第四個主要的學習。祈禱表達完全倚靠主作敬拜、引導、保守和事奉。

  二43 敬畏的感覺顯在眾人中間。聖靈的大能是那麽實在,使人心安靜、馴服。他們看見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跡,心靈便充滿了詫異。奇事是非凡的事,激發起驚歎與詫異。神跡也是非凡的事,專為傳送指示而設。一件非凡的事可以是奇事,也可以是神跡。

  二44、45 信徒聚會,沒有間斷,並且持守凡物公用的信念。神的愛是那麽偉大,廣澆在人心上,人不看自己(原文作“他們”)的財產(原文作“東西”)為自己擁有的(徒四32)。每當在相交中的信徒有真正所需用的(或作需要),他們便變賣個人的財產,分發收益。因此,他們中間人人平等。

  信徒中間彰顯了心靈和利益上的合一。一種完全的愛產生屬神的愛的感覺,吞沒墮落光景天生的自私。他們聚集在一起是那種把自己所有的,獻給公家,卻不是受任何律法或外在的規限約束(這些條例隻會完全糟蹋他們的一切)。他們醒覺到全都是屬乎基督,而基督也屬於每一個人,屬於所有人。他賜下的祝福,令人富足,沒有任何東西會減少。他們供給愈多,得著也愈多:他們“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

  今天很多人爭拗,認為我們毋須跟著早期信徒,持守執行這個做法。有人甚至非常讚同,我們不可愛鄰舍過於愛我們自己。但這樣分享個人全部財產家業的做法,是被聖靈充滿必然產生的生命果子。有人曾說:“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不能忍受別人擁有太少,而同時自己擁有太多。”

  二46 這節經文說出五旬節在信仰生活和家庭生活所起的功效。

  信仰生活方麵,我們必須謹記這群最早歸主的是猶太人。雖然教會已建立了,但是他們與猶太聖殿的關係並沒有立即中斷。脫掉猶太教屍衣的過程貫穿整個使徒行傳時期。所以信徒仍然出席殿裏的事奉,他們在那裏聽到有人朗讀和解釋舊約。此外,他們當然會在家裏聚會,第42節正列述聚會的功用。

  至於他們的家庭生活,我們讀到他們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我們可以清楚看出這裏說擘餅,是指日常食飯。救恩的喜樂傾倒至生活每個小節,用榮耀的光輝鍍上金邊。

  二47 生命變成一首讚美的詩歌,一首感恩讚美詩。因為那些人已從黑暗勢力釋放出來,被遷進神愛子的國度。

  起初,信徒得眾民的喜愛,但情況並不持久。基督信仰的本質不免會攪動人心的憎恨和抗拒。救主警告門徒,要小心受人歡迎(路六26),又明說他們將遇到逼迫和苦難(太一○22、23)。因此,這分喜愛是短暫的,很快便給冷酷無情所取代。

  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每天都有人歸向主,因此基督徒的相交人數不斷增長。聽聞福音的人,有責任憑著意誌作出明確行動接受耶穌基督。主揀選和加增的作為並不剔除人的責任。

  然後,本章記載聖靈的澆灌;彼得向聚集的猶太人講道;一大群會眾悔改歸主;也有早期信徒生活的簡述。早期信徒最完善的概述,見於大英百科全書第十三版“教會曆史”一文中:

  早期基督徒生命最顯著的事就是他們清楚感受到自己是神的子民,被召分別為聖。在他們的思想中,基督的教會是屬神的組織,不是人為的組織。教會由神建立,也由神控製,甚至世界也是為教會而造成。這個概念支配著早期基督徒生活的各方麵,包括個人及社會。他們認為自己跟世上其餘的人分隔開,靠著奇特的關係維係在一起。他們的公民身分在天上,不是在地上。他們力求那管治自己的原則和律法來自天上。現在的世界是真實的,但隻屬暫時,他們真正的生命是在將來。基督快要回來,今生的職業、勞動和享樂視為小事。……基督徒的日常生活有聖靈同在,每一樣基督徒的慈惠都是聖靈的果子。這種信念結果給予他們生活一分獨特的熱誠或有感召的特性。他們擁有的,不是一般人平日的經曆,而是一個抽離自己、提升到更高層次的人擁有的經曆。

  單單閱讀這篇文章便可看見今天教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多少原有的魄力和團結的心。

附篇——家庭教會及教會機構

  由於使徒行傳中“教會”(希臘文為ekklesia)一詞首次在這裏(二47)出現,我們稍停下來,以早期基督徒的想法,細看教會的中心地位。

  使徒行傳和新約其餘部分所記載的教會常被稱為家庭教會。早期的基督徒在家裏聚會,而不是在教會的建築物裏聚會。有人說這是宗教從分外神聖的地方釋放出來,在普通生活的地方──家庭──聚集。安格說家庭一直是基督徒聚會的地方,有兩世紀之久。

  我們很容易想到他們必由於經濟上的需要,迫於無奈,才使用私人房屋聚會,而不會想到是屬靈需要的結果。對教會建築物和教堂,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以至我們認為那是神的理想地方。

  但是,我們確有理由相信,第一世紀的信徒,可能比我們更有智慧。

  首先,當時整個世界麵臨極大的需要,而基督的信仰又強調愛,若花費千萬元興建華麗的建築物而罔顧那些需要,實在是前後矛盾。對此,鍾思理有以下一段話:

  “我凝望羅馬大教堂內的耶穌基督嬰孩時代畫象,上麵鑲滿貴重的珠寶;其後我走出教堂,看見饑餓兒童的麵容,就懷疑基督眼見饑荒,是否還會享受他身上的珠寶。我的思想徘徊心間:如果他是這樣,我便無法再享受對基督的思想了。鑲滿珠寶的嬰孩基督和饑餓的兒童,象征我們把奢華的國立教堂和教會圍繞著基督,而人類社會的基本冤屈卻無人理會;基督則與失業、貧困的人一起挨饑抵餓。”

  這不單是不人道,而且花錢興建華麗的建築物,一星期使用不超過三、四、五小時,實在是浪費。我們可曾容讓自己卷入這個無法想象的夢想世界,甘願花費那麽多,到頭來隻換取那麽少的用途?

  現代的建築計劃是擴展教會的一大阻礙。要繳付龐大的本金及利息,令教會領袖抗拒作出建立新教堂的嚐試。任何會友的流失都會危害用來繳付物業及維持教會常費的收入。未來的一代擔負沉重債項,這就粉碎教會植堂的希望。

  有人經常爭辯,認為我們必須擁有叫人一見難忘的建築物來吸引教外的人來到我們中間。這不單是世俗的想法,更完全忽視新約的模式。早期教會聚會主要為信徒而設。基督徒聚會,為聽使徒的教訓、相交、擘餅和禱告(徒二42)。他們傳福音,不是邀請人星期日來聚會,而是向那些周圍與他們有接觸的人作見證。當有人真的悔改信主,信徒便帶領他們進到相交,進入家庭教會的溫暖之中,好讓他們得著飽足,得著鼓勵。

  有些時候,邀請人到莊嚴的教會崇拜是很困難的。人們對拘謹的禮儀存有強烈的反應。再者,人也害怕別人叫他捐款。“教會要的,也不過是你的金錢。”這是常見的投訴。然而,對同一群人來說,很多都願意參加家庭式的查經班。他們不須對禮儀提高警覺。他們享受輕鬆自在的氣氛。

  事實上,家庭教會合適任何文化,任何國家。或許,如果我們可以環視整個世界,便會看見家庭教會的人數,比任何形式的教會還要多。

  對比起今天堂皇的大教堂,各類大小教堂,以及眾多組織嚴謹的宗派、差會和教會機構,使徒在使徒行傳中從沒嚐試組識任何機構,藉以作主的事工。地方教會就是神在地上傳揚真道的代表,使徒也樂於在這個範疇內工作。

  近年在基督教界爆發一陣機構熱潮,數字令人頭暈目眩。每當信徒想到新構思,要推展基督的工作,便自立新的差會或機構!

  結果是能幹的教師和傳道人被人邀請離開自己本來的事奉崗位,成為行政人員。假如所有差會的行政人員都在工場上事奉,辦公室內對職員的需求便大大減少了。

  機構激增的另一個結果是那一大筆的金錢用來繳付一般的管理費用,於是偏離了直接推廣福音的目的。捐給很多基督教組織的金錢,大部分都用作應付維持組織的支出,過於用以達成最初成立機構的目標。

  機構常阻礙大使命的實踐。耶穌吩咐門徒把所有他的命令教導眾人。不少為基督教組織工作的人會發現,不是一切神的真理都可以教導的。他們不準講授某些具爭論性的題目,為怕得罪那些在經濟上支持機構的人。

  基督教機構增多,結果常造成分裂、嫉妒、對抗,對基督的見證,造成極大的傷害。

  試想在本地和海外的基督教機構,情況可謂架床迭屋。每個都為有限的人手、萎縮的經濟資源而競爭。再細想這些機構,他們的公開聲明都說是出於神的旨意,但其實不少機構的產生都純粹源自人事競爭。(讀經會出版《每日靈糧》)

  一個常見的實況是,機構本身已不再有用處,但他們總有辦法長遠辦下去的。雖然創辦人的異象已經消失,動力和光輝亦已失去,但是輪子仍然沉重地向前推動。昔日的早期基督徒有屬靈智慧,而不是原始的無知,以致他們沒有建立人為的組織機構去作主的事工。淩耳寫道:

  有一位目光敏銳的作家把使徒的工作與較普遍的現代宣教方法作對比後,他這樣說:“我們建立差會,使徒建立教會。”這個分別是徹底、意義深長的。使徒建立教會,便再無建立其它東西,因為目光所到之處,再看不見需要什麽或別的東西比這個更合適。在他們苦幹過的每處地方,都帶領悔改歸主的人成立地方教會;教會中設立長老,是一群長老,而不是隻有一位長老(徒一四23,一五6、23,二○17;腓一1),去引導、管治和牧養教會。他們是得主授予資格、得聖徒承認的人(林前一六15;帖前五12,一三1;提前五17~19)。又有教會設立的執事(徒六1~6;腓一1)──跟長老的設立有所不同,他們處理很少但非常重要的事務,特別是教會金錢的分配……他們(使徒)所做的組織工作就隻是在各處帶領聚會在一處的門徒建立同類的教會。除了本地教會外,並沒有別的組織在新約中出現,我們也沒有發現什麽組織要萌生的跡象。

  對早期基督徒和帶領他們的使徒來說,會眾是地上一個由神設立的單元,神選擇藉此去作他的工。這類得神應許長久存在的單元就隻有教會。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