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11月11日 路加福音第十四章

(2010-11-11 03:11:20) 下一個

路加福音第十四章

14:1 安息日,耶穌到一個法利賽人的首領家裏去吃飯,他們就窺探他。
14:2 在他麵前有一個患水臌的人。
14:3 耶穌對律法師和法利賽人說:“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
14:4 他們卻不言語。耶穌就治好那人,叫他走了。
14:5 便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有驢或有牛,在安息日掉在井裏,不立時拉它上來呢?”
14:6 他們不能對答這話。
14:7 耶穌見所請的客揀擇首位,就用比喻對他們說:
14:8 “你被人請去赴婚姻的筵席,不要坐在首位上,恐怕有比你尊貴的客被他請來;
14:9 那請你們的人前來對你說:‘讓座給這一位吧!’你就羞羞慚慚地退到末位上去了。
14:10 你被請的時候,就去坐在末位上,好叫那請你的人來對你說:‘朋友,請上座。’那時,你在同席的人麵前就有光彩了。
14:11 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14:12 耶穌又對請他的人說:“你擺設午飯或晚飯,不要請你的朋友、弟兄、親屬和富足的鄰舍,恐怕他們也請你,你就得了報答。
14:13 你擺設筵席,倒要請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
14:14 因為他們沒有什麽可報答你。到義人複活的時候,你要得著報答。”
14:15 同席的有一人聽見這話,就對耶穌說:“在 神國裏吃飯的有福了!”
14:16 耶穌對他說:“有一人擺設大筵席,請了許多客。
14:17 到了坐席的時候,打發仆人去對所請的人說:‘請來吧!樣樣都齊備了。’
14:18 眾人一口同音地推辭。頭一個說:‘我買了一塊地,必須去看看。請你準我辭了。’
14:19 又有一個說:‘我買了五對牛,要去試一試。請你準我辭了。’
14:20 又有一個說:‘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
14:21 那仆人回來,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家主就動怒,對仆人說:‘快出去,到城裏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
14:22 仆人說:‘主啊,你所吩咐的已經辦了,還有空座。’
14:23 主人對仆人說:‘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裏,勉強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
14:24 我告訴你們,先前所請的人沒有一個得嚐我的筵席。’”
14:25 有極多的人和耶穌同行。他轉過來對他們說:
14:26 “人到我這裏來,若不愛我勝過愛(注:“愛我勝過愛”原文作“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
14:27 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
14:28 你們哪一個要蓋一座樓,不先坐下算計花費,能蓋成不能呢?
14:29 恐怕安了地基,不能成功,看見的人都笑話他,
14:30 說:‘這個人開了工,卻不能完工。’
14:31 或是一個王出去和別的王打仗,豈不先坐下酌量,能用一萬兵去敵那領二萬兵來攻打他的嗎?
14:32 若是不能,就趁敵人還遠的時候,派使者去求和息的條款。
14:33 這樣,你們無論什麽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
14:34 鹽本是好的,鹽若失了味,可用什麽叫它再鹹呢?
14:35 或用在田裏,或堆在糞裏,都不合式,隻好丟在外麵。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十四.醫治患脹病的人(一四1~6)

  一四1~3 一個安息日,一個法利賽人的首領邀請主到他家裏用飯。這不是誠意的接待,而是宗教領袖企圖在神的兒子身上找錯處。耶穌看見一個患水臌的人,即身體因組織積水而腫脹;救主看穿批評他的人的心思,就毫不客氣地問他們,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

  一四4~6 他們甚願說不,但他們不能支持自己的答案,隻好不言語。因此,耶穌治好那人,叫他走了。對他來說,這是憐憫的行動;神的愛永不會停止活動,就算在安息日也如是(約五17)。然後耶穌轉向猶太人,提醒他們,如果他們有牲畜在安息日掉在井裏,他們也會立時拉它上來。他們為自己的利益這樣行,因為牲畜在他們看來是有價值的;對一個受苦的同胞,他們不關心,更責備主耶穌不應幫助他。雖然他們不能對答救主的推論,但可以確定他們都更惱他了。

十五.野心客人的比喻(一四7~11)

  主耶穌進入法利賽人家裏時,也許看見客人走動挑選首位,他們尋求顯著和尊貴的位置。雖然他也是客人,卻沒有不說誠實公義的話。他提醒他們要避免這種自私自利的行徑。當他們被人請去赴筵席時,應該選一個較低的座位,而不是高位。當我們為自己選高位時,常常有可能被降格而感到羞羞慚慚。如果我們在神麵前真的謙卑,就隻有移向一個可能的方位,就是向上。耶穌教導我們,慢慢進向一個尊榮的位置,比起初就占據上位,後來要放棄為好。他自己就是虛己的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腓二5~8);他自己卑微,神將他升高。凡自高的,神必將他降為卑。

十六.神尊敬的客人(一四12~14)

  毫無疑問,法利賽人的首領請了本地的名人貴客來赴這次筵席。耶穌立刻就察覺到。他看見社會上貧窮的人沒有獲得邀請,因此趁機會闡明基督信仰一個偉大的原則──我們應該愛那些不可愛的、不能回報我們的人。人通常會請自己的朋友、親屬和富足的鄰舍,希望得到同樣的報答。這種行為不需要屬神的生命也行;但仁慈對待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和瞎眼的確是超乎我們的本性。神為那些恩待這等人的人存留了一分特別的賞賜;雖然這些客人沒有什麽可報答我們,但神自己卻應許在義人複活的時候報答我們。在聖經中,這是首次的複活,是包括所有真信徒的複活,發生在被提的時候,我們相信也發生在大災難的末期;意思是首次複活並不是單一的事件,而是有不同的階段。

十七.藉囗的比喻(一四15~24)

  一四15~18 與耶穌一同坐席有一個客人說,能夠與神國的福氣有分是多麽美好。也許他對主耶穌剛剛教導的行事原則擊節讚賞;又或者是一句沒有經過太多思考的話。不管怎樣,主回答說,盡管在神國裏吃飯是多麽美好,令人婉惜的事實是,許多獲邀請的人因各種愚蠢的藉囗而沒有接受。他描繪神為一人擺設大筵席,請了許多客;筵席預備好了,他打發仆人去通知所請的客一切都齊備了。這使我們想到一個偉大的事實,主耶穌在加略山完成了救贖的大工,福音的請柬依著所完成的工發出。一個獲邀的人為買了一塊地想去看看而推辭了。正常來說,他應該在購買之前去看過,但即使如此,他把對物質的愛慕放在恩典的邀請之上。

  一四19、20 另一個買了五對牛,要去試一試。他描述那些人將工作、職業或生意放在神的呼召前麵。第三個說他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家庭的纏累和社交的關係常常阻礙人接受福音的邀請。

  一四21~23 那仆人報告主人,邀請都一一被拒絕了;主人便派他出去城裏請那些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班格爾說:“本性和恩典都憎惡空白之所。”也許起初邀請的人比喻猶太人的領袖;他們拒絕福音,神便將福音傳給耶路撒冷城的平民百姓。許多人回應呼召,但主人屋裏還有空座;因此主人吩咐仆人出去到路上和小徑,勉強人進來。無疑這是描繪福音去到外邦人當中,他們不是被武力勉強(正如基督教界曾發生的曆史),而是被理由說服。慈愛的邀說將人帶進來,坐滿主人的屋子。

  一四24 因此,筵席舉行時原先的請客名單已沒有用處,因為先前所請的人都沒有來。

十八.作真門徒的代價(一四25~35)

  一四25 有極多的人跟從主耶穌。大多數的領袖會因廣受歡迎而洋洋得意,但主耶穌要尋找跟從他的,不是出於好奇、沒有真心真意的人;他尋找那些愛他、願意委身於他的人,甚至在需要時為他舍命的。因此,他這時開始篩選群眾,向他們闡明作門徒的嚴格條件。有時主耶穌為自己爭取人,但在他們開始跟從他後,他便篩選他們。這就是本段經文所記載的事。

  一四26 首先,他告訴跟從他的人,若要成為真門徒,就必須對他有超越的愛。他從沒有意思說人要心裏憎恨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他隻是強調相比之下,對基督的愛必須過於所有其它的愛(參考太一○37)。一個門徒絕不能因為對家庭的顧慮,而偏離完全順服主的道路。

  事實上,作門徒第一個條件最困難的部分是“和自己的性命”這幾個字。我們不單要愛親屬少一點,更要恨自己的性命!我們的生活不能以自己為中心,必須要以基督為中心;我們不問每一個行動對自己的影響,轉而小心評估行動對基督和他的榮耀有什麽影響。對個人舒適和安全的考慮,必須次於榮耀基督和傳揚他的名這偉大的任務。救主的話是絕對的,他說如果我們沒有愛他勝過愛我們的家人、勝過愛自己的性命,我們就不能作他的門徒。沒有中間路可走。

  一四27 第二,他教訓說,一個真門徒必須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從他。十字架並不是一些身體的疾病或心靈的痛苦,而是一個人甘願為基督的緣故揀選的一條羞辱、痛苦、孤單、甚至舍己的道路。不是所有信徒都背著十字架,你可以藉著過有名無實的基督徒生活來避免十字架;但如果我們要竭盡一切為基督,就會經曆神的兒子在地上所遇到同類、從撒但來的反對。這就是十字架。門徒必須跟從基督,意思是他必須過基督在地上時所過的那種生活──舍己、羞辱、逼迫、責罵、試探和被罪人頂撞。

  一四28~30 然後主耶穌用了兩個例子,強調跟從他之前計算代價的必要。他將基督徒生活比作一個建築工程和一場戰爭。一個人要蓋一座樓,得先坐下算計花費;如果不能成功,他就不開展工程。否則,安了地基卻要停工,看見的人就會笑話他,說:“這個人開了工,卻不能完工。”作門徒也是這樣,他們應該先計算代價,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全心全意為基督舍己;否則,他們可能會燦爛開始,慘淡收場。果真如此,旁觀的人就會譏笑他們虎頭蛇尾。世人隻會鄙視半心半意的基督徒。

  一四31、32 一個王出去和另一個軍力更強大的王打仗,就必須仔細考慮自己較弱的軍力能否打敗敵人。他完全了解,要不是破斧沉舟,就是屈辱投降。基督門徒的生活也是這樣,不能半途而廢。

  一四33 本節可能是整本聖經中,最不受歡迎的其中一節經文。它清楚道明:“你們無論什麽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沒法子避開經文的意思,不是說一個人必須願意撇下一切所有的,而是說他必須撇下一切所有的。我們必須讚美主讓我們知道他話語的意義。他知道這個工作絕沒有其它方法可以完成,他希望世人看重他勝過看重世上任何事物。

  賴爾觀察到:“一個為自己益處著想的人,就是一個為基督放棄一切的人。他作了最上算的交易,他在現今的世界背十字架,在將來的世界有永恒的生命;他得到最美好的產業,把財富帶進永恒,超越了墳墓。他現在滿有恩典,將來滿有榮耀。最美好的是,他憑信心在基督裏得著的永不會失去。這是“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

  一四34、35 鹽象征門徒。一個人為主委身和舍己是好的,值得嘉許。但我們讀到鹽失了味。現代的食鹽是不能失味的,因為是純鹽;但在聖經當時的處境,鹽常常混雜各種雜質,因此鹽有可能會耗損,剩下一些渣滓留在器皿中。渣滓沒有任何用處,甚至不可用作肥田料,隻可丟掉。

  這幅圖畫是一個門徒有輝煌的開始,然後背棄承諾。門徒有一個存在的基本理由,如果他不能滿足這個理由,就是一個可憐的東西了。我們看見失了味的鹽“隻好丟在外麵”。經文不是說神把它丟在外麵,這是永不可能發生的事;而是人把鹽丟在外麵,意思是人在腳下踐踏那開始了建造,卻不能完成的人的見證。

  凱理指出:“經文顯示有美好開始、卻失敗收場的危險。當鹽失去了價值所在的特性,世上還有比鹽更沒用處的東西嗎?這樣的鹽比沒有任何用處的東西更糟。那些不再作基督門徒的人也是這樣,他不適合世界的目的,也舍棄了神的目的。他擁有太多宗教經驗和知識,不能進入世界的虛榮和罪惡中;同時也沒有恩典和真理的喜樂,叫他可以走在基督的道路上……失了味的鹽成為藐視和審判的對象。”

  主耶穌以“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來結束這段論述作門徒的信息。這話暗示不是每一個人都願意聆聽作門徒的嚴格條件;但如果一個人願意跟從主耶穌,不計較代價,他就應當聽和跟從了。

  加爾文有一次說:“我為基督舍棄了一切,我得到什麽呢?我在基督得著了一切。”杜林孟評論:“進入天國是免收入場費的,但每年對信徒的進一步認可,卻要求你付出一切。”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