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的妥拉
箴言三章一至四節
1我兒,不要忘記我的法則(或作指教);
你心要謹守我的誡命;
2因為他必將長久的日子,
生命的年數與平安,加給你。
3不可使慈愛、誠實離開你,
要係在你頸項上,刻在你心版上。
4這樣,你必在上帝和世人眼前
蒙恩寵,有聰明。
(一)
這段經文是把其後五至十二節之訓誨概括起來的導言。哲人在其中叫他的學生要聽從他說的話,而且把聽從帶來的益處展示出來。
“指教”(譯按:見中文本小字)翻譯希伯來文那個著名的字眼妥拉(torah)。欽定本用那更熟悉的“律法翻譯這個字。即使如此,我們要牢記,“律法”在舊約決非隻指法則和條規那些事情。妥拉一詞,其實是指“那引導並指示人的訓誨”。因此上帝的律法或安拉,乃是他所賜引導並指示他子民照他旨意和目的生活的訓誨。
現在在第一、二節哲人用一種語態發言,這種語態我們可能更容易把它與上帝的律法、而不是與智慧人的指教連結起來。哲人向他的學生所要求的,正是上帝為他的律法同樣要求人那種整裝待命、樂意的服從,而且極恰當地由詩篇作者示範出來了:
我急忙遵守你的命令,
並不遲延。
(雖然)惡人的繩索纏繞我;
我卻沒有忘記你的律法〔安拉〕。(詩二九60—61)
他展示聽命的益處,即享有長久而又有豐富報償的人生(這一點,見三16—18的注釋),而且也是應許賜給那當遵行上帝律法之人的福氣:
耶和華你們上帝所吩咐你們的行的,你們都要去行,使你們可以存活得福,並使你們的日子,在所要承受的地上,得以長久。(申五33)
那麽,我們是假定哲人是假托智慧的律法教師麽?當然,在申命記中告訴人,遵守律法會是“你們……的智慧、聰明”(四6)。也有些特殊時機,哲人明確地稱讚遵守律法的事(箴廿八4,9;廿九18),而且他的倫理教訓大都與律法相同。那是可料想到的。然而這幾節的措辭和思想,全部都熟習智慧訓誨(見一8;二1;四4,10;六20,等等),而且哲人似乎非常小心,決不把他的命令與上帝的認同:他總是講到他的妥拉,而不是上帝的妥拉。我們如果記得的話,就知道上帝的律法乃是他的訓誨,這訓誨——像智慧訓誨——是要教導、解釋、應用、付托給百姓的(尤其是參申命記),智慧與律法常常以同樣的語調發言,我們就不應希奇了。
同樣似乎使我們感到希奇的是:哲人在他教導過程中簡直從未提及律法。畢竟有什麽比用那神聖的“你不可”更好的方法去加強一個教訓啊!但這並不是他的風格。他最喜歡引用一句通俗的格言以確定一個教訓(見一17;六27—28)。這樣做有兩個理由:
(甲)哲人關注實用性和道德兩方麵種種態度和行為,他要把一切並排在“是智慧或是愚昧?”這問題的審察下。但有許多並不能有助於成為法律規定的對象。
(乙)無論如何,哲人是從經驗的角度去研究事情,因此是比較喜歡依據那些“老規矩”這種基礎去教導,而不是按照上帝的誡命。而老規矩是曆世曆代以來,藉著促進個人和社會好處、幸福,已證明其價值與智慧——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時,便的確發現它們部分表現了律法。作為大體上已舍棄上帝旨意為其行為指導的社會,我們慢慢認識到在那些被認為過時而被拋棄的老規矩中,有極多智慧。
(二)
第三節那些老規矩,聚集在“忠誠(譯按:中文本作‘慈愛’)”和“信實(譯按:中文本作‘誠實’)”這些字眼上,而由其居首。這些是舊約重大的字眼,而且常常發現它們是連在一起的,因為它們之間表明了真正而又持久的關係的必要條件(sine qua non),不論在上帝與人之間,或人與人之間都是如此。第一個詞,(希伯來文為cjesed)表示堅定不移的忠貞和不屈不撓;第二個詞,表示如磐石之堅的誠實與可信賴。在應用於上帝時,chesed通常譯作“堅定的愛”。它是上帝盟約的愛(新約稱之為“恩惠”),本著這種思他決不拋棄他的百姓,甚至和他們的罪與不忠相對時(見出卅四6—7;申七9;詩五十一1;賽五十四10)。應用於百姓時,它有時是指他們對上帝回應的“熱愛”(耶二2)或“愛”(何六4。譯按:中文本作“良善”)。但更加常見的情形是指忠誠和仁慈,他們應當表現於彼此之間,尤其是對那些沒有他們那樣幸福的人(詩一○九16;何四1;彌六8——另外見忠誠與信實這個題目的內文)。上帝已向我們顯示和正向我們顯示的,就是“去照樣行”作為最好的回應。第四節的主題,見美名這個題目的內文。
要倚靠耶和華……
箴言三章五至八節
5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
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
6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
他必指引你的路。
7不要自以為有智慧;
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
8這便醫治你的肚臍,
滋潤你的百骨。
這是聖經中非常豐富的經文之丁似乎把一切必須說的話都說出來了。哲人把他的手指放在屬於宗教信仰本質的一點上,用明白而又淺顯的措辭說:要倚靠上帝。古時一位拉比描述哲人所言為“猶太教所有基本的原則,都可以視之為樞紐的經文。”哲人所言也為基督徒所熟知和珍愛,而且已被題記在許多聖經的襯頁上,並懸掛在許多家庭客廳的牆壁上作為所謂信上帝一種經常的提醒。
(一)
“要倚靠耶和華”的呼聲在舊約裏麵已多次聽見,值得注意地是在詩篇中(詩四5;卅七3—5;六十二8)。它不是向“教外人”布道的呼聲,而是對那些已經知道當信服上帝是什麽意義的人所講的。在詩篇一一五篇九至十一節,叫整個敬拜的群體,他們的眾祭司和所有敬畏耶和華的人要倚靠耶和華為“他們的幫助和他們的盾牌”。這是對“信徒”(the faithful)的召喚,要他們過充滿信心(faith-full)的生活。哲人因此想當然地認為他的學生屬於信心的群體,並且把他的教導整個重點放在專心和絕對倚靠上帝的需要上,絕不依賴人自己的資源。
(二)
自恃的態度在韓裏(William Henley)所寫不能克勝者(Invictus)詩中加以讚美:
我從那籠罩著我的黑夜,
從漆黑如北極至南極的地獄中出來,
我為我那不能被征服的靈魂
感謝不論他們是什麽的那些神明。
在環境凶殘的魔掌中
我未畏縮也未大聲哭號:
我的頭在意外連連的棒打中
披滿了鮮血,卻沒有屈服。
不管審判處的門是多麽狹窄,
論卷軸詳列多少刑罰都無關重要,
我是我命運的主人:
我是我靈魂的船長。
這些激動的言詞,表露很強的個性,有令人欽佩之處。或許哲人發現,這兒引致我們思想的言辭更令人激動。他極可能發現比衛查理(Charles Wesley)的詩歌耶穌愛我靈的主(Jesus Lover of my Saul)表達的情懷更大的困苦:
(除主)別無避難所;
無助靈魂唯靠你……
無論如何全部像在不能克勝者中的韓裏一樣,哲人堅強而又有勇氣,他毫不妥協的麵對人生一無畏縮。他也絕對清楚人都是自由而且須負責任的,他們必須自己下決心作出他們自己的決定,然後接受後果。因此他在這段經文中的忠告,不是人應放棄上帝所賜的自由,並把他們對生活和對社區生活的責任推給上帝。有基督徒禱告,說“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然而在上帝旨意極需實行的不幸世界裏,他卻宣布放棄政治和社會的一切責任,把上帝的旨意留“在上帝的手中”,哲人對這種基督徒會抱悲觀的看法。按真實的意義而言,人是“他自己命運的主人”。他活在自己親手塑造的那種世界裏。他不是那些無表情的神明,或時間、環境的抵押品。可是我們的哲人堅定地相信,那正是人所以不敢隻依賴自己去做的原因。那責任太大了,賭注太重了,他自己單獨去行的資源太有限了,除了造成失望和不幸,便無其他辦法可言了。
(三)
正如我們所見的(見二9—22的注釋),哲人敏銳的意識到會聰明地過日子的人,往往發現自己四麵受敵。他友少敵多,那些人已準備一有機會就要把他打倒,把他拖下來。他的情況頗像一個騙子離開監獄,決心誠實過活,但他繼續受到他從前夥伴的壓力,使他回到從前的犯罪生涯;即使他抗拒,還是十分擔憂會失誤再被送入監獄,以致不能享受新生活的樣式並充分利用。哲人視這種情形為過智慧生活的基本問題,以他看來在“倚靠”這一點上是最重要的議題。
希伯來文“倚靠”這個動詞,有兩個有關的名詞,這兩個名詞也出現於箴言中。一個出現於智慧女士的應許:“惟有聽從我的,必安然(譯按:直譯作‘安全’)居住,得享安靜,不怕災禍”(一33);而且又出現於三章廿三節:“你就坦然(譯按:直譯作‘安全’)行路,不至碰腳”。另一個出現於如下言論中:“敬畏耶和華的,有堅強的自信(譯按:這下半句,中文本作‘大有倚靠’)”(十四26)。因此在這裏“倚靠”確實而又穩固的根基的問題,關於(1)一條經曆人生的安全道路,尤其是和潛伏在每一步中的試探和網羅相對時(請比較6節b),以及(2)安靜的自信勇敢地舉步並麵對人生的難題、困難、和試探,毫無懼怕,相信一切會在腳下粉碎——一種無憂無慮的心情使人無須勞動醫生(請比較第8節)。哲人非常確定,人倚靠自己在人生困難的事上,簡直不能作為安全和自信的根基。完全倚靠上帝才是秘訣。
(四)
但人對上帝能完全加以倚靠麽?把這個問題問得這樣不合適,聽起來幾乎是無禮的;但它是個重要的問題,而且是以色列的哲人們自己提出的。
先祖們的信心作了毫不含混的答複:
我們的祖宗倚靠你;
他們倚靠你,你便解救他們。
他們哀求你,便蒙解救;
他們倚靠你,就不失望。(詩廿二4—5修譯)
這些詩句令人憶起往昔日子那些宏偉壯麗的大事,從埃及出來,和那漫長經過曠野危險的日子,征服迦南地以及那些偉大之士師或拯救者的日子——上帝從未讓他的百姓失望的日子。
這是猶太智慧教師便西拉赫(Ben Sirach)拿來作為論據的詩句,答複如下的問題:
你們敬畏耶和華的人,要倚靠他……
想一想古時的世代並且看一看:
曾倚靠耶和華的人,有誰蒙受羞愧?
或堅持敬畏耶和華的人,有誰曾被棄絕呢?(傳道經二8,10)
正如我們期望於一位哲人的,他的論據是根據以往世代實際的經驗,而不是根據上帝本性某些神學上深奧的理由。這是與他全部的想法一致的。新約對倚靠上帝的典型陳述中也援引經驗,不過是一種不同的經驗:上帝對天空飛鳥和田野花卉的顧念和預備(太六25—34)。
上帝的完全可倚靠,通過經驗可靠的測驗。對這一點有認識是美妙的。
……在順境和逆境中
箴言三章九至十二節
9你要以財物
和一切初熟的土產尊榮耶和華。
10這樣,你的倉房必充滿有餘;
你的酒醉有新酒盈溢。
11我兒,你不可輕看耶和華的管教(或作懲治),
也不可厭煩他的責備;
12因為耶和華所愛的,他必責備,
正如父親責備所喜愛的兒子。
哲人現在帶出專心倚靠上帝有兩種明顯差異的情況:順境(9—10節)和逆境(11—12節)所包含的意義。順適的時光和不順適的時光是人生經驗主要的部分。大多數人都得到他們應得之分;有些人似乎比較幸運,或是比較不幸運。但二者真正倚靠上帝的測驗方式不同。因為這一種情況測驗似乎是完全不必要的,而另一種情況似乎是完全不可能的。
(一)
第九節是值得注意的,因為它是教師僅有的一次勸告他的學生,要遵守有形式的敬拜行動。在以色列獻初熟的果實,是與我們的收成感恩節相等的。大體而論,他較忽視的事情為什麽在這裏特別提及呢?答案或許包含在它深長的意義上。
對於以色列人來說,他們大都是農夫,土地是上帝最大的賜與,而豐富的土地出產是他保佑並照顧他們的明證(見申八7—10;十一9—15)。上帝的預備這樣豐富,往往成了自滿和視為當然的試探,或變成自誇認為是他們自己的聰明,且因他們的富裕而忘記上帝(見申八11—20;十一16—17)。這是耶穌所講的比喻中那個愚昧財主所犯的錯誤(路十二16—21),也是我們都會犯的錯誤。這是獻初熟果實的事這樣重要的原因。就是承認一切都出於上帝的慈愛和祝福。上帝是他們和他們家屬享受的一切美物的賜與者,他們為了感激而把初熟的果實獻給上帝(請比較申廿六1—11)。這樣做實際上是信仰並倚靠上帝的一種記號——不是在穀倉空了、焦急等候春雨降下來並使五穀成熟之時,而是在穀物收成、穀倉堆滿的豐足日子。那時堆積的穀倉都料理妥當了。
教會的司庫在下次傳遞奉獻袋時,可能希望帶引出一個教訓。這個教訓是我們應當留意的,當然有許多不同的方式我們能藉著我們的奉獻尊榮上帝。但這一節裏麵,比為時機需要我們作出較多奉獻更具徹底的挑戰。它提醒我們,怎樣花費我們的金錢,並怎樣使用他賜福給我們的賜產,是對我們對上帝的信靠非常實際而有效的測驗。貧乏的信心與計劃家庭預算和預備家庭需要無關。
那些用奉獻尊榮上帝的人,必定會發現他們已經作了穩當的投資(第10節)。在這裏先後的次序是重要的。在奉獻什麽給上帝時,心目中已想到第十節倉房的人,或許是要失望的。這些章節在先後固有的次序是與聖經中的教訓一致的,即那些尊榮上帝的人,上帝必定會尊榮他們(撒上二30)。我們必須謹防把這經文了解為完全屬靈的意義,仿佛它與屬物質的東西無關一般(請比較該一3—11;瑪三10—12)。另一方麵,在關注屬物質東西的地方,也不可堅持仿佛它是自動而不變的情況。有時我們可能希望它這樣,但我們更加知道並非完全如此。一般原則亦適用於上帝子民一部分經驗,但隻是一部分而已。同樣的思想在新約裏,把著重點放在上帝為我們的需要豐盛的預備上(見林後九6—8;腓四14—19);因為尊榮上帝還有比堆積的倉房與裝得滿滿甚至將要脹裂的大桶要大得多的福氣可得。
(二)
假如我們有了錯誤的概念,以為順利就是有信心之人全部的故事,哲人便繼續把相對的故事較黑暗的另一麵:艱難與受苦(11—12節),展示出來。在天際光明時倚靠上帝是一回事;在暴風烏雲滿時要倚靠上帝就更加困難了。那時試探便不是像忘了上帝容許我們與他疏遠那樣簡單;因為‘為什麽’這個疑問能把信心拉至破裂。
這段經文關於這故事的這一麵有三件事要說:
(甲)受苦是上帝管教我們的方法。受苦是我們在上帝的門徒學校受訓必需的部分,是我們屬靈教育邁向成熟並成為能結果子的門徒的部分。那些在希伯來書十一章受讚美的偉大的信心英雄都受命要受苦;而且許多人從此發現那是引領他們進入更活潑的信心和更聖潔的生活的道路。希伯來書的作者在引用了這些經文之後,強調這個要點(十二10—11):
父管教我們,是要我們得益處,使我們在他的聖潔上有份。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
(乙)有上帝為父愛的證明。人對受苦極常見的反應,就是因此而憎恨上帝——那是不公平的,上帝為了某種理由使我們必須受苦。無論如何,這正是約伯所感覺到的,他很快就讓上帝知道他的感覺(例如,見伯七11—21)。但這裏的教訓是:當上帝藉著受苦管教我們時,那是他對我們作他兒女之人愛的一種表記,不是他不公平,不是他發怒,或是他漠不關心。希伯來書的作者再次恰當帶出這種思想,指出逃避困難和逃避受苦並不是上帝喜歡的記號,而是表明我們不是他兒女的記號(來十二7—8)。
(丙)所以我們應當服從他的管教,既不可“藐視”管教,也不可因管教而“動怒”(第11節),新英文譯本的譯法。譯按:中文本分別作“輕看”和“厭煩”)。魯益師(C.S.Lewis)在所著痛苦的奧秘(The Prblem of Pain)一書中寫道:“上帝在我們的歡樂中向我們耳語,在我們的長心中向我們說話,但在我們的痛苦中向我們高呼”。上帝在我們受苦時總是有話要對我們說。總是有教訓要學習,總是有福氣可以得到。在逆境中信仰和倚靠的勝利,是學會教訓並得著福氣。這就是秘訣——正如詩篇作者發現的:
我未受苦以先,走迷了路;
現在卻遵守你的話……
我受苦是與我有益,
為要使我學習你的律例。 (詩一一九67,71)
這人便為有福!
箴言三章十三至二十節
13得智慧,得聰明的, 17她的道是安樂;
這人便為有福。 她的路全是平安。
14因為得智慧勝過得銀子, 18她與持守她的作生命樹;
其利益強如精金, 持定她的,俱各有福。
15比珍珠(或作紅寶石)寶貴, 19耶和華以智慧立地,
你一切所喜愛的,都不足與比較。 以聰明定天,
16她右手有長壽, 20以知識使深淵裂開,
左手有富貴。 使天空滴下甘露。
這段經文分成兩部分:(1)十三至十八節是智慧的祝福,(2)十九至二十節是智慧的憑證。
(一)
十三至十八節以同樣的旋律“有福”作開端(譯按:這是指原文,英譯也如此)並且作結束。它們的題目,是得著智慧之人的幸福(第13節),既已得著了,便持守它,不讓它跑掉了(第18節)。“有福”是作詩篇開端的同一個詞(一1。譯按:這是指原文,英譯同,但中文本在第2節末了),它在山上寶訓的八福中也是如此(太五3—12。譯按:這是指原文,英譯同,中文本在每一福第一句的末了)。
注意這幾節都是按讚美智慧的一首詩歌的格式,而不是以父訓誨其子的格式寫成的。雖然如此,這首詩歌藉著頌揚智慧所賜與的福氣,再開始並增加哲人所聲言的是聽從他訓誨的益處(請比較一8;三1—4),因此它很配合。也要注意這裏又再介紹智慧為她本人,就是那良善的智慧女士(見一20—33的注釋)。這一點在第十六節就變得特別清楚(譯按:中文他、她不分,原文作“她”)。誠然八章十七至廿一節智慧女士關於她自己有極多同樣的話要說,正如在這裏說的智慧的話。然而在這首詩歌中智慧個人的特性絕不是這樣顯著,像在一章二十至卅三節和後來在第八章中的情形。它們僅足夠暗示智慧的祝福以敬畏耶和華為基礎。
智慧的祝福是四重祝福:
(甲)找到智慧簡直就是擁有它最大的祝福,因為它是無法比較的無價之寶(14—15節)。在二章四節我們已經接觸到這種思想,即尋求智慧的人必須有探礦者的耐心和決心,尋找銀曠並把它發掘出來。至於找到的人誰會更加富裕——是采礦者或是尋求智慧的人——那是不成問題的。第十四節用商業用語把智慧卓越的價值表明出來。“(獲)得”和“利益”是屬於商界和證券經紀人的用語。智慧熟知一宗好的商業交易的價值.而且不會輕視這宗交易;智慧也熟知人生中最佳美的東西是在市場上買賣不到的——也不把這種買賣估計過高。使人真正富足並帶來真正喜樂和幸福的東西,它們的價格是智慧,金錢是無用的通貨。
第十五節使人想起箴言三十一章十節所說的賢妻無法估計的價值。這大概是標準修訂本譯本何以現在突然把“它”和“它的”變成“她”和“她的”的原因。尋求智慧的人不但需要采礦者開采礦石的堅忍,他也需要一個戀慕者的熱情去向她求愛!(見四6—9的注釋。)
(乙)十六節給智慧的描寫,或許與埃及真理與公義女神瑪特(Maat)的圖像有點關係。她被描繪為一手持長壽的象征,而另一手則持財富與尊榮的象征。享受長久而又順利的人生,在埃及並以色列是為智慧人所珍視的,而且同樣被視為智慧的“利益”。
長壽,作為智慧的祝福,不隻是指活到七十歲或更久(詩九十10)。如果覺得生活活得沒有價值,長壽便不是一種福氣。相反地,它意味活出一種豐富、圓滿、有意義、而又滿足的生活(參見18節)。與善人興旺的原則一致(見二20—22的注釋;但也參三11—12的注釋),智慧把一個人所持的財富、所受的尊重、以及他在社區事務上所具有的“份量”(“尊榮”與“有份量”的動詞同一字根)計算在它所賜的福氣之中。但智慧並不因金子的閃爍而盲目。注意財富是握在左手中。對於希伯來人來說,左手價值較低(創四十八14)甚至是不幸的一邊(傳十二2;太廿五33)。智慧甚至在其最現實主義的情況中,並不鼓勵人為賺錢而舍命。隻有短視的愚頑人才會這樣愚蠢(廿八22——見智慧與財富這個題目的內文)。在這裏那法則也是“先求〔智慧:最高的獎賞,三13—15〕……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三16—18,見太六33)。但事實甚至容並作誇張的敘述,在箴言中智慧堅持財富的應許(請比較八18,21),而且並非隻求“日用的飲食”而已。我們當然能同意行事智慧而又公正的人“景況更佳”,和行事不正的人“景況更差”,卻不堅持銀行存款可資證明。
(丙)智慧帶領找到它的人走上安樂而又平安的道路(第17節)。這就使我們易於想到在陽光普照的夏天下午,安靜閑步走下鄉村小徑的情形。其實情形並非如此!智慧的道路引向忙碌的主要街道,穿過摩肩接踵的市中心。而且“平安”(希伯來文為shalom)是一個最好能緊隨其腳跟的字眼。它是一個無所不包的字眼。它包含整體和完全,安全和福利,和諧與協調的思想——所有都在人生的多重關係與經驗之中。標準修訂本在三章二節把它譯作“豐盛的福利”,就是想捕捉到一點它這方麵的意義。
(丁)智慧的祝福是生命本身在於其一切豐富與豐滿之中(第18節)。生命樹的隱喻在箴言中另外還出現過三次(十一30;十三12;十五4)。它使我們憶起創世記二、三章伊甸園故事中的那棵樹。我們在箴言中也發現有“生命的泉源”的說法(十11;十三14;十四27;十六22),而且它可能仿效(沒有那樣直接地)滋潤那園子的河流。在這裏提到它或許是意味深長的,使我們也聽到關於那園中“分別善惡的樹”的事。可能在箴言與創世記之間這些要點上,彼此微妙的相互影響。然而權衡一下,由箴言所用這些隱喻給人的印象是:它們不過是普通言辭略勝一籌的生動辭藻,用以描寫使生命滋養生長結實並增進豐滿不可缺少的資源的東西而已。
(二)
這些高貴的要求,是由智慧在人類事務的競爭場上作的。找到智慧,就是得到生命最佳美而又最豐富的報賞。但智慧有什麽憑證蒙授權將這樣的祝福賜給那些找到它的人呢?智慧的憑證(部分地)在十九至二十節顯示出來。把祝福帶給人類的智慧,與上帝創造世界的設計與目的是合一的。創造因智慧而出現;受造因智慧而蒙福。在這裏為八章廿二至卅一節那段偉大的經文先給了我們一道開胃的食物。
睦鄰之道
箴言三章廿一至卅五節
21我兒,要謹守真智慧和謀略,
不可使她離開你的眼目。
22這樣,她必作你的生命, 29你的鄰舍既在你附近安居,
頸項的美飾。 你不可設計害他。
23你就坦然行路, 30人未曾加害與你,
不致碰腳。 不可無故與他相爭。
24你躺下,必不懼怕; 31不可嫉妒強暴的人,
你躺臥,睡得香甜。 也不可選擇他所行的路。
25忽然來的驚恐,不要害怕; 32因為乖僻人為耶和華所憎惡;
惡人遭毀滅,也不要恐懼。 正直人為他所親密。
26因為耶和華是你所倚靠的; 33耶和華咒詛惡人的家庭,
他必保守你的腳不陷入網羅。 賜福與義人的居所。
27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 34他譏誚那好議誚的人.
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 賜恩給謙卑的人。
28你那裏若有現成的,不可對鄰舍說: 35智慧人必承受尊榮;
去吧,明天再來,我必給你。 愚昧人高升也成為羞辱。
智慧現在從它創造世界的大工中停下來,作比較卑微的工作,勸告人怎樣做個好鄰居。這是這大段經文主要段落的主題。然而哲人首先要人先把一個教訓謹記在心中。
(一)
廿一至廿六節,應與二章六至十九節、三章五至八節以及在這裏所作注釋的見解一同閱讀。這幾節談及那些有了安全與無憂慮者的生活。他們雖然遭受“外有爭戰,內有懼怕”的攻擊,卻仍公開堅定地保持上帝所賜的“真智慧“(21節;請比較二7),而且全心倚靠他(26節;請比較三5)。在這兩段較先的章節中,尋求智慧的人有一個重要的教訓要學,就是需要倚靠上帝而不倚靠自己。哲人知道,正如我們所熟知的,教訓是容易學會的,可是不知不覺就讓它在我們眼前並在我們心中消失(21節)。往往在我們最需要記起它的時候,就最易於把它忘記了。所以這教訓涉及提醒。
我們的家庭可能是奸詐的地方,對於未加懷疑的人來說充滿了危險:
我懷著安靜的尊嚴離開那個房間,
但我的腳被墊子絆住了。
(見葛喬治和華特〔George and Walter Grossmith〕合著之庸碌人日記〔Diary of a Nobody〕)
對於不小心的旅客來說,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奸詐更是數之不盡,危險更是到處充斥;他要喪失的比喪失麵子要多得多(25節;見關於一26—27的注釋)。那些自以為智慧靠自己頂天立地夠穩當的旅客,都難免極不開心的跌倒。立腳穩固的秘訣,在於抓住上帝那穩定而又有保護能力的手(23節,26節)。要把這功課學習得好,就要學會真正使心神輕鬆恢複精神的睡眠的秘訣(24節)。詩篇第四篇八節把它美妙地概括起來了:
我必安然躺下睡覺;
因為獨有你耶和華使我安然居住。
(二)
“無論伺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太七12),是耶穌教導與他人、包括與鄰居相處的‘金科玉律’。我們若想有好鄰居,哲人給我們一些忠告的話。有三件事顯示出作為一個好鄰居的標誌:
(甲)他是樂於助人的(27—28節)。在廿七節裏麵哲人心目中究竟想到什麽是不很清楚的。困難在於“向它的主人”這句古怪的希伯來文說法,標準修訂本把它意譯為“向那應得的人”(譯按:中文本同)(27節)。但這話是什麽意思呢?這些“差事的主人”是誰呢?最主要的希臘文古譯本七十士譯本冒險指它的意思是“窮人”,了解這一節為要人施舍的勸勉。現代英文譯本(The Today’s EnglishVersion)循同一的方向,但譯法沒有那樣明確,而把它譯作“向那些有需要的人”。另一方麵,新英文譯本則認為他們是有恩於我們而望回報的人:“不可拒絕你欠他任何恩情的人”——與施舍給窮人的事大有差別!哲人大概是要他的話及於一般的範圍,而且能應用於各種不同的環境,應用於有鄰居需要我們幫助的地方,著重點是放在他得幫助的權利上,而不是放在他需要幫助上。或許這一節最佳的注釋是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那個故事確切指明那個有需要的幫助人就是我們的鄰居竭盡所能去幫助他,是他需要的,也是我們的義務(路十30一37)。新國際譯本把這一節作了不同的曲解:“該得好處的人不可加以拒絕”——仿佛是說,“助人要慷慨,不可作‘唯利是圖者’!”
有一句古諺語說,“救助在途久久不來,根本無救助可言”。這是包含在廿八節裏麵的思想。我們的用意大多數都沒有什麽錯(雅二15—16);錯隻錯在到末了給得太少(27)太遲(28節)。
(乙)他是可靠的(29節)。我們注意到與三章三節的關係,“慈愛”與“誠實”必須是睦鄰之道。如果廿七、廿八節是對茲心愛的答案,廿九節便是對誠實的答案。起壞主意密謀害不幸的受害者,就已夠構成罪行了;但下手謀害並辜負信任你的受害者,就是終極的奸詐行為:“布魯斯特,你也是?(Et tu,Brute?)(譯按:布氏為刺殺凱撒者之一,原為凱撒之友,此為凱撒遇刺時所言)”那些把推心置腹的話變為津津有味的閑言的人,便落在這種審判之下。
(丙)他是友善的(30節)。這一節警告人要提防那種總是好與人爭吵的鄰居。這種不友善的人,是徹頭徹尾的威脅者,是哲人許多格言中首當其衝要人加以提防的(見十五18;廿六21)。
(三)
可惜並不是所有人都是樂於助人、可靠、而又友善的鄰居。實際上,有些人簡直適得其反、正如卅一節注意到的。但強暴和行徑卑劣的人似乎總是比善良之輩更擅長利用人生。他們不義之財是他們口裏的“塵沙”(二十17)抑或不是,它在市井中人眼裏當然是“金粉”。他受到的試探是嫉妒這樣的人,而更糟的是:去效法他們。這是哲人現在在卅一至卅五節警告人要提防的,把它照著二章二十至廿二節差不多完全相同的路線加以擴展。詩篇第卅七篇論及相同的題目。
誠實和正直的人享受上帝的友誼(32節的“親密”就是在伯廿九4和詩廿五14譯作“友誼”的那個字(譯按:中文分別譯作“密友”與“親密”),但這些“乖僻”的人物(見二12—15)是“耶和華所憎惡的”(32節)。這是一個非常強有力的字眼。它的意思是令人十分憎惡而又嫌惡的東西,就如我們會說,它‘令人作嘔’。因此惡人是不必羨慕的。上帝那有份量施行審判的話(“咒詛”;見申廿七15—26;廿八全)臨到他的家,他必全然蒙羞,並顯明他是可鄙的人;然而正直人必定會享受上帝的祝福和恩寵而且會極受尊敬。但以理書十二章二、三節用長遠的觀點看臨到直人和惡人的榮辱——為死後生活中的命運。哲人的看法必須定得低一些。它是一個人在社區中博得他人尊敬或缺乏人尊敬的問題。把約伯記廿九章和三十章作比較,就能看出來所包含的生動對比的例證。很容易看見為什麽約伯友人認為他必定是個無賴漢了!
雅各書四章六節和彼得前書五章五節的引證語——“上帝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是根據七十士譯本中卅四節的譯法。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