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3月18日 撒母耳記上四章

(2010-03-18 04:23:22) 下一個

一場災難性的敗仗

撒母耳記上四章一至十一節

    1以色列人出去與非利士人打仗,安營在以便以謝,非利士人安營在亞弗。2非利士人向以色列人擺陣,兩軍交戰的時候,以色列人敗在非利士人麵前,非利士人在戰場上殺了他們的軍兵,約有四千人。3百姓回到營裏,以色列的長老說:“耶和華今日為何使我們敗在非利士人麵前呢?我們不如將耶和華的約櫃,從示羅抬到我們這裏來,好在我們中間救我們脫離敵人的手。”4於是百姓打發人到示羅,從那裏將坐在二基路伯上萬軍之耶和華的約櫃抬來,以利的兩個兒子何弗尼、非尼哈,與上帝的約櫃同來。

    5耶和華的約櫃到了營中,以色列眾人就大聲歡呼,地便震動。6非利士人聽見歡呼的聲音,就說:“在希伯來人營裏大聲歡呼,是什麽緣故呢?”隨後就知道耶和華的約櫃到了營中。7非利士人就懼怕起來,說:“有神到了他們的營中”,又說:“我們有禍了,向來不曾有這樣的事。8我們有禍了,誰能救我們脫離這些大能之神的手呢?從前在曠野用各樣災殃擊打埃及人的,就是這些神。9非利士人哪,你們要剛強,要作大丈夫,免得作希伯來人的奴仆,如同他們作你們的奴仆一樣,你們要作大丈夫與他們爭戰。”10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打仗,以色列人敗了,各向各家奔逃,被殺的人甚多,以色列的步兵仆倒了三萬。11上帝的約櫃被擄去,以利的兩個兒子何弗尼、非尼哈也都被殺了。

    這一幕由在示羅的和平聖所,轉移到在亞弗的戰場:這裏將以色列人生活的世界突出顯明出來。非利士人雖小,但卻有組織,充滿活力和野心,它的地界位於巴勒斯坦西南部平原,他們原來由希臘海島遷徙過來,是較有經驗和較佳裝備的軍兵,善於爭戰。然而以色列人隻是耕種畜牧的農民。他們在巴勒期坦鞏固他們的地位約一百五十年後,決定占據山地內陸,那裏大部分住有以色列人。亞弗位於平原邊緣,故此很清楚地看見以色列的軍隊,是由他們的農場及小塊土地草率地組成,設法阻擋非利士人的入侵(看地圖二),然而非利士人隻是贏得初步勝利。

    以色列人的領袖,即各支派的長老,聚集商議,極需尋找方法。他們沒有將這次戰敗歸咎於無軍事經驗或不足的設備,或者差劣的軍事領導;他們以為失敗的原因不是軍事方麵,而乃是宗教方麵,這裏可衡量他們的信心,不相信非利士人的神隻在這場戰爭中得勝。另一方麵,他們確實相信可以得到上帝的喜悅及得勝,隻要用機械的方法:如果他們將上帝同在的古老象征,即約櫃抬到戰場上,上帝一定會讓他們得勝。就是在今天,宗教與巫術的界限也很容易混淆。

    有趣的是我們發現非利士人知道以色列的上帝的名聲,當約櫃由以利的兩個兒子從示羅抬到時,他們很困窘,但卻刺激他們更加努力和勇敢。

    第二次的爭戰,使以色列人損失更慘重,隨著約櫃侍從的死亡,最慘痛的乃是約櫃被擄去。於是以色列很快便學會這個功課,上帝的手臂不能被扭曲:約櫃隻不過象征,不可以當作偶像來敬拜,或者當作魔術棒(下一章有更詳細的敘述)。

    災難——無論是國家、團體或個人的——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很有規律地知道它在上帝的計劃裏有什麽地位;即使我們知道,也不能減少因損失而帶來的肉身的苦楚和悲傷。然而,基督徒必須越過現在而遠眺未來;在那裏會有最終的解釋。今天我們習慣於科學性的因果原則;換句話說,就是用昨天解釋今天。但在基督徒的經驗中,明天才是今天的最好解釋。正如約翰·希克(JohnHick)曾說:“如果有善與惡相互影響的最後解決方法,任何棄惡就善的決定,一定是在越過世界和死亡之外才能找得到的。”對基督徒而言,肯定“最好的尚未來到”。

戰役之後

撒母耳記上四章十二至廿二節

    12當日有一個便雅憫人從陣上逃跑,衣服撕裂,頭蒙灰塵,來到示羅。13到了的時候,以利正在道旁坐在自己的位上觀望,為上帝的約櫃心裏擔憂,那人進城報信,合城的人就都呼喊起來。14以利聽見呼喊的聲音就問說:“這喧嚷是什麽緣故呢?”那人急忙來報信給以利。15那時以利九十八歲了,眼目發直,不能看見。16那人對以利說:“我是從陣上來的,今日我從陣上逃回。”以利說:“我兒,事情怎樣?”17報信的回答說:“以色列人在非利士人麵前逃跑,民中被殺的甚多,你的兩個兒子何弗尼、非尼哈也都死了,並且上帝的約櫃被擄去。”他一題上帝的約櫃,以利就從他的位上往後跌倒,在門旁折斷頸項而死,因為他年紀老邁,身體沉重。以利作以色列的士師四十年。

      19以利的兒婦非尼哈的妻懷孕將到產期,他聽見上帝的約櫃被擄去,公公和丈夫都死了,就猛然疼痛,曲身生產。20將要死的時候,旁邊站著的婦人們對他說:“不要怕,你生了男孩子了。”他卻不回答,也不放在心上。21他給孩子起名叫以迦博,說:“榮耀離開以色列了。”這是因上帝的約櫃被擄去,又因他的公公和丈夫都死了。22他又說:“榮耀離開以色列,因為上帝的約櫃被擄去了。”

    這個故事生動地講到慘敗的消息,怎樣由戰場帶到離亞弗東部約三十公裏的示羅。賽跑者常帶來緊急的消息,這個人采用很明顯的哀慟標記,使每一個見到的人,馬上知道他的消息的大意。然而,以利已經不能看見,而事實上聖所距離示羅城有些距離,所以那傳達者要親自將消息帶給他。

    結果年高的以利聽到三重悲劇的壞消息。他兩個兒子的死亡雖曾預言,但仍然帶給他悲痛;以色列的災難性戰敗必然壓碎他的心靈;但惟獨失去約櫃的消息,令他最傷心,也直接引致他的死亡。這樣非利士人的勝利,結束了以色列的一個以利已經領導很久的時代(18節);注意在舊約士師這個字常指政治領導,而不是律法治理。故此以色列因著以利的死帶來第四個悲劇——領袖的危機不斷加深,出現一時的政治真空時期,然而讀者知道撒母耳正在那裏,上帝準備使用他填補這個缺口。

    非尼哈的妻子沒有什麽政治地位;我們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同樣,她臨死時所生的兒子,也不會成為偉大人物;我們以後再沒有聽到他的名字。但這個生動的故事清楚指出給孩子起名的原因,以迦博可說是這時的形勢最好的注釋。以色列的婦女有時會或多或少根據孩子出生的環境,為她們的孩子命名,最著名的例子莫如“以馬內利”(參賽七14—16)。以迦博就是這樣的名字,雖然它確實的意思,不能十分肯定,很可能指“不榮耀”;但更可能表達一個問題:“榮耀在那裏?”在上述的個案中,上帝所預備的領袖,甚至上帝同在的象征,已離開以色列,以迦博這個名字,發出絕望的聲音,字麵上的答案是約櫃被擄到非利士人之地,正如第五章所描述的;但這個名字對這位垂死的婦人,更加重要和具預言性,乃是現在擄去的不單是一個木頭櫃,不單是宗教紀念品或者國家的徽章,而是上帝的榮耀的象征。

    榮耀(希伯來文kabod)這個名詞,是我們在聖經中常見的,但卻不容易意譯它;它的用法不限於神性,它也可以表達猶如一位偉大君主的被尊敬、具威嚴或光輝。當與約櫃有所關連時kabd表示上帝那看不見的同在、令人敬畏的光輝,以迦博的母親無疑要表達上帝同在的可畏,正如她所想,已隨約櫃離開以色列了。但是上帝的榮耀不是單在聖所表現出來,乃是他在曆史的特別作為上,好像在紅海,他施神跡拯救出以色列人(出十四17)。“榮耀在那裏?”這個問題;很快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便得到答案,在非利士境內環繞約櫃發生的事上,在拯救以色列人永遠脫離非利士人的手,這些事約在廿五年後才逐漸出現。

    同樣在新約聖經,榮耀這個字可用於上帝拯救他的百姓,即為他們預備救恩,藉著基督的工作而達成。事實上,耶穌也讓人看見和觸摸到上帝活生生的同在和能力;正如約翰福音一章十四節說:“道成了肉身……我們也見過他的榮耀(譯者注:中文和合本作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耀。”對基督徒來說,榮耀與“天堂”的意思很接近,這是將來的盼望,也藉著耶穌基督與上帝有活潑的體驗。
學習材料來自神家,感謝主的恩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