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一月五日 聖經 創世紀第十三章

(2010-01-05 04:13:58) 下一個

創世記十三章一至十八節

      1 亞伯拉罕帶著他的妻子與羅得,並一切所有的,都從埃及上南地去。

      2 亞伯蘭的金銀、牲畜極多。3 他從南地漸漸往伯特利去。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間,就是從前支塔帳棚的地方,4 也是他起先築壇的地方。他又在那裏求告耶和華的名。5與亞伯蘭同行的羅得也有牛群、羊群、帳棚。 6 那地容不下他們,因為他們的財物甚多,使他們不能同居。7 當時迦南人與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相爭。8 亞伯蘭就對羅得說:『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9 遍地不都在你眼前麽?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10羅得舉目看見約但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那地在耶和華未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11於是羅得選擇約但河的全平原,往東遷移。他們就彼此分離了。12亞伯蘭住在迦南;羅行住在平原的城色,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13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麵前罪大惡極。14羅得離別亞伯蘭以後,耶和華對亞伯蘭說:『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15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16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才能數算你的後裔。17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18亞伯蘭就搬了帳棚,來到希伯侖幔利的橡樹那裏居住,在那裏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

    亞伯拉罕在此放棄作為長者的權利,去選擇定居的地方,恢複他信心的秘訣,與上述他在埃及所表現的以自我為中心,和在法老手上受處罰成顯著的對比。在埃及,他看不見眼前以外的需要;在伯特利這裏,他的眼光再次遠大起來,而且他準備把前途交托上帝。上帝以重申應許褒獎他的慷慨和信心,而這故事諷刺了亞伯拉罕年青的親戚羅得;他得到了亞伯拉罕所放棄的選擇,豈知卻選擇錯了。

            (一)

    這章的一至四節是緒論,很可以給它一個『悔改的旅程』的標題。如今亞伯拉罕相當興旺(說他『很富有』恐怕有點誇大),而我們不需要記得他如何得到他大部分的財富。但所強調的乃是他的目的地。這一次他的前行是有目的的,因為他是朝向伯特利東的山地去,就是他『從前支搭帳棚的地方』,也是『他起先築壇的地方』。他在那裏求告耶和華的名。

    嚴格說,類似『從前』和『起先』的話,是不正確的。因為第一次在應許之地體驗上帝的臨在,乃是在更北的示劍(見十二6)。但是如果有什麽不正確使他急於求更大的名聲的話,那是較早時那個唐突無禮的埃及護送所引起的危機,現在他完全信賴於上帝了。伯特利更加親近!場麵有一種從失體麵回到體麵的氣味;從免除生命的妥協,而重新呼吸清潔的空氣,這空氣一度曾使信心得到新鮮和強壯。寇佩爾(譯者注:William Cowper 1731-1800英國詩人和聖詩作者)在他的聖詩『緊靠上帝歌』中完全領悟這種羞慚和希望:

          當我初見主,

            我知蒙福何處?

          耶穌和她的話,

            更新靈魂何處?

            (二)

    我們不能確定羅得與亞伯拉罕同在埃及,但是他與他同在伯特利。他現在堂堂正正的是一個小小的首領,饑荒已經過去,而他也是興旺的。

    不要以為族長們是駱駝遊牧民,迅速跋涉於廣大的沙漠之中,如現代的伯度英人(或聖經中的米甸人或亞瑪力人)那樣。當需要速度的時候,他們可能為特別的旅程而用駱駝(參廿四章),但是大體上,他們依循一種牧民經濟,以羊群,有時以牛群為基礎。他們移動,由一地往他地是預先計算而且是緩慢的,要看有無青草而定。必要時他們會進入多山和偏僻地區,但是如果不能在農業區長住或與城市人商妥和平條件的話,寧願停留在多草的山穀。有時他們會與安居在一個地方的人爭吵而被驅走,而且他們必然常常互相爭吵,不論是否血親。『我們先到這裏!』『這是我們的地方。我們去年便占有了!』作為亞伯拉罕與羅得兩人的家宰之間所發生的這類情形,必是當時巴勒斯坦的生活情態的描述。

    兩個首領會麵,試求和解。他們同意分手是惟一的解決辦法。亞伯拉罕因為同屬一個部族集團的人,作這樣不體麵的爭執感到煩惱;雖然他是長者,卻慷慨地讓羅得先選擇要去的地方。

    也許他們所站的地方是現在的北亭(Beitill)村略南的一個小丘,就是斯密特爵士(Sir George Adam Smith,譯者注:蘇格蘭聖經學者,約生於一八五六年) 所描述為『巴勒斯坦的一個偉大的觀察點』。從這裏看去,環繞耶利哥的約但穀與死海北端都清晰可見。第十節的含意是那時死海尚未存在,而山穀延伸南至瑣珥,瑣珥的地點乃是在死海的南端附近。關於『平原城市』(參看十九章注釋)的位置與毀滅的問題,以後再論。現在隻說羅得選擇往下進入山穀,而最後到了所多瑪。亞伯拉罕所得的是高地,絕非不毛之地,但驟然看來,一定不如羅得所選的地區那麽富吸引力。

            (三)

    驟看是運轉的機會,由羅得自私的選擇,產生出來致命後果,在故事中巧妙地預示出了。我們知道,約但穀隻要適當地澆灌,有如耶和華的園子;換句話說,是一個真正的伊甸。可以與埃及地由於尼羅河而導致青蔥豐產相比。但是亞當與夏娃作了錯謬的選擇所發生的結果是怎樣,亞伯拉罕不久以前在埃及作的選擇也是怎樣,接著發生在羅得身上的又是怎樣呢?敘述的相反相成性對於聰明的聽眾自會理會,甚至愚昧的人都明白那在記述羅得到達所多瑪之後的要點。『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麵前罪大惡極』。這裏開始對羅得的分析,他的後裔不是到舒適安樂的地區,而是到不體麵而又災難之境;他成了曆史上第一個信心的墮落者,缺乏旅客精神的人。

    因為亞伯拉罕再次把他自己放在上帝手中,這故事親切地指出他的前途多不同呢!耶和華請他向清潔美麗的猶大山國周圍向南,若對以法蓮則向北(伯特利跨著兩者)望去,那些地土不像下麵的草地那麽青蔥繁盛,卻是完全能以供給他和他的族人一切所需。這是他的產業,他可以自豪地擁有它。我們可以想像他們巡視這以後成為聖地的每一角落,知道這地土將屬於他的後裔,但未知道準確的麵積,又聽到他的後裔將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會是一種怎樣爽快的感覺!在『塵沙』這個詞裏,或許隻是一種暗示的警告,喚醒聽眾,使他們領略受造的人這一快樂場麵(參二7;三19);但是它卻被亞伯拉罕在那地上移動,最後在伯特利以南大約三十哩,正對猶大群山中央的希伯侖定居下來的喜樂所吞沒了。

    他又在那裏為耶和華築一座壇。這故事最後的話總結起一個不變的信息:靈性的偉大與跟隨上帝一起前進,正如它們的反麵,自私與悖逆並行一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