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一月四日 聖經 創世紀第十二章

(2010-01-04 11:34:28) 下一個

呼 召

創世記十二章一至三節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2 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3 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在主前二千年的初期或中期,一個遊牧的閃族人,名叫亞伯拉罕,離開米所波大米的哈蘭到巴勒斯坦去。就表麵看來,它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然而猶太人與基督徒都相信它隱藏著全人類的命運,甚至整個受造宇宙的命運;因為在這件事後麵,有上帝的手。猶太人和基督徒都相信上帝藉著對這一個人的呼召,開始一係列的恩典與揀選的行動,去為它造成一個特殊民族,這民族將引領失喪的人類回到他們真正的家去。作為基督徒,我們聲稱我們屬於那個特殊民族,而且與我們的猶太弟兄們共同追認亞伯拉罕為信心之父。如果他沒有回應那呼召,以色列便不會到達應許之地,我們所愛的教會便不會存在,也不會有聖經給我們研究和為它寫注釋,而我們的生命也沒有使之有價值的任何東西。所以我們對這事的第一個反應,應當是驚詫上帝竟然采取這樣的表麵看來並不引人注意的辦法,去開始世人救贖的故事;也驚詫在那遠古的日子,這一個特殊的人,竟蒙揀選,去成就她的旨意,縱或模糊,但卻是可以見到的。

(一)

創世記開頭的十一章為這個呼召布置場麵,而且是一個黑暗陰沉的場麵。上帝創造了一個美善的世界,更以他的創造物充滿它,好叫她能慷慨施愛。但是那美善的世界卻因她的最高創造物,她的傑作我們人類出了大的毛病而混亂。我們受造,原是要正正當當地管理宇宙,但卻因為自己的私欲而把它美好的地方變成沙漠;我們受造,原是要與我們的同類和平相處,如今卻因驕傲而散居四方,且又四分五裂;我們受造,原是要事奉我們的創造主,並且崇拜他,但如今卻忘記了我們受造的本質,而要僭取那我們無權得到的神性。上帝是神,當然可以強迫我們安份守己。但是那不是她的辦法。因此在創世記前一部分行將結束時,我們瞥見她——如果可以這樣說的話——在為下一行動左右為難,不知道她是否堅決地帶著沉重的心情,毀滅她的一切創造,留下她獨自在永恒的憂傷寂靜中。簡而言之,因為人類的罪,世界陷入致命的危險之中。

(二)

按照創世記第一至十一章,上帝所麵對的便是那樣可怕的難題。如果不叫萬物永遠失喪,她便得斷然地再來一次,嚐試一個新的開端,而且再一次試試使驕傲而又犯罪的人類明白它的心意。於是當接近第十二章時(參看十一章廿六節以下),她以恩典和慈愛環繞一小群流浪的閃族人,一個生活方式不會被世人視為偉大的家庭。它使他拉,他的兒子亞伯拉罕,他的孫子羅得(亞伯拉罕的侄兒),和他的媳婦撒拉(亞伯拉罕的妻子)離開巴比倫迦勒底的吾珥(欽定本稱為迦勒底——它是亞伯拉罕稍後時代的名稱),領他們回到他們在北米所波大米的哈蘭附近的祖籍。她把他們留在那裏一段時間,繼續過著他們長久以來的遊牧生活方式——與他們的仆人和牛羊牲畜,逐水草而居。他們在那裏隨著時間消逝,全都變得衰老了;而我們得到提醒(十一30),撒拉仍然沒有兒子。但是,在他拉死了以後,上帝突然決定,時候到了,並且對亞伯拉罕發出呼召,第二次從絕望中說出話來,如果我們諦聽的話,便使光進入混沌的黑晤之中,並且最終從不和中造出和平來(參創世記一章三至五節,『上帝說』的注釋)。

(三)

我們且來仔細考慮這件奇異的事情。在我們未細看上帝在她的呼召中所說的話,和那些被召的人所牽聯的故事之前,從這件事的布局與情節中!也有好些我們要學習的教訓。

第一,呼如集中於當時社會上最弱小的一群——除去奴隸以外——這些人已經充份覺察到人類情境的危險性,他們對固定的城市生活所產生的安全感並無所知。他們雖具有奴隸們所無的行動自由,但並不很多。特別是亞伯拉罕和他的妻子都已經上了年紀,但卻沒有子女。然而這正是上帝所要他們置身的境地到處漂泊且無顯而易見的前途。這種情形,就任何人類所能到達的程度而言,正是諦聽並回應那實關緊要的呼召之適當時機。

第二,上帝的出發點是這樣的安排的,它含蓄的但卻強力地譴責文明生活的安全和它的壯麗、成就與哲理。當選民在史前的迷糊之中浮現時,我們在巴比倫這個當時世界最高度文化的搖籃裏發現他們,絕非偶然;而上帝在未對他們采取任何行動之前,先要叫他們離開那裏,到更未開化的遊牧的北部遼闊空曠之地,也絕非偶然。

第三,上帝在冒很大的險。但她的預知準備了道路。她選擇了——而且是小心地選擇了時間、地點和民族。他盡量不對人類施壓力,免得與他的慈愛相違背。但是現在卻要靠這些人的回應,它有如孤注一擲於那些已經令他失望了的受造之物的代表。我們說:『愛克勝一切』。但是真的嗎?有時候,信心克勝一切才是真的。就在那一刹那我們這樣說它不夠戲劇化嗎?——上帝所計劃的一切都是懸而未決的。

第四是關及亞伯拉罕本人。照希伯來傳說,族長們起初都『住在大河那邊事奉別神』(書廿四2)。這提醒我們,直到她呼召時,亞伯拉罕乃是一個異邦人。他所崇拜的神不會是巴比倫的神靈,因為把它當作遊牧的神靈,他可能沒有興趣。那末他以為是自己的遊牧之神他自己並家人和民族的神,是什麽呢?我們說不出來,猜想也是徒勞。我們所能說的,是他回應了獨一真神發出的呼召。我們說過上帝的手引領亞伯拉罕直至此時。雖然後來回憶自己的生平,他都會毫無疑問地承認這一點;但此時他卻毫無所知。他隻是承認他的生活改變了,並且順服。這位上帝的呼召是自我證明的。總之他除本身以外,無須其他解釋。

離 開

創世記十二章一至三節(續)

上帝對亞伯拉罕說:『去!』或者像欽定本那樣,與那時的戲劇性事件更為協調地說:『你要離開……』。再沒有比此更重要的召喚了。他命令這一個在地麵上本來是流浪的人,永遠離開他所曾定居一段時間的地區。他所確知的事要放棄,為了麵對一個更不確知的前途。

(一)亞伯拉罕放棄他的市民身份,並不意味著放棄他的『國籍』。他本身就是無國籍的。『國家』在此隻是他所住之處的意思。強調之點乃在要離開他的『本族』和他的『父家』;這些名詞第一表示他所歸屬的較大的氏族集團,而第二則是他的直係血親。他隻帶他的妻子和他的無父侄兒同去。與他同往的那些人,有沒有以為這隻是古舊的遊牧搬遷的重現;而且當他離開時,祝賀他,並且說:『一兩個月後再見』呢?還是他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永久性的別離,但沒法勸止他,對他指出他已年老不能作那類的事了呢?他的妻子和他的侄兒對這事的底細是否了解呢?他們是高興地接受,還是試圖也勸止他,提醒他對親友的本份呢?聖經對此沒有記載。我們所得的隻是一些簡單的事實,那就是上帝呼召他離開過去生活的地方,開始一種在它管治之下的新生活,而亞伯拉罕肯定地回應。其餘的,我們便隻得推測了。

(二)然而,有理由相信撒拉或羅得對此搬遷都不太熱心。當然,如果亞伯拉罕試圖對他的其他親戚解釋他何以離去的話,我們也大可以想像他們的嘲笑和反對。果然如此的話,則在福音書中有一個很相似的事件,這事件可幫助說明亞伯拉罕麵對的危機之性質。它是關於耶穌第一次回拿撒勒去的情形。耶穌在加利利的拿撒勒長大,它可能在那裏跟約瑟當學徒,並且在約瑟死後,作為村中的木匠。直到三十歲左右,她可以為當地的農人造犁耙,為村人造家俱度日。但是她不隻是個木匠。當施洗約翰的號角響起來時,她便放下工具,離開它的工作台,出去宣告上帝的國近了。開頭的時候群眾大批地去聽她,也驚歎她的神跡。但是後來她回到她的故鄉,在當地的會堂講壇上宣道時,她所得到的回應,不是敬佩而是憤怒的拒絕。在那些人中,有與她一同長大的,有在他童年時曾一起玩耍的,有她曾為他們造過犁耙的,有它曾為他們造過家具的,都為她的自大而感到憤慨,甚至試圖對她的身體施加強暴,處他私刑。無怪耶穌被迫說(用語奇怪得使人想起在創世記中的經文):『大凡先知,除了本地親屬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可六4);也無怪她在那裏不能行異能,『因為他們不信』(太十三58)。這是一次受挫的經驗,可是隻不過是更多得多將要來的事的前奏曲。

(三)信心常常有使人為難的習慣——引起分離,割斷與家庭及社區的聯係。家庭的事物,人類大多數都視為神聖不可侵犯;但是對那少數的信心偉人,卻有一些更高超、更聖潔的東西,那便是上帝的呼召,而在這兩者之間,有可能發生抵觸。亞伯拉罕受命把自己與他的『本地』、『本族』和『父家』分離。約翰本仁(John Bunyan 1628-88,英國宗教作家,因信仰而下獄,在獄中著有聞名的天路曆程,Pil- grimProgress)須要離開妻子與家人去尋求他自己的拯救;早期教會中的歸信者,要忍受異教徒的親友的侮辱、背棄。在事奉上帝的進程中,反對者很可能是他自己家裏的人(太十36)。對我們中間的多數人,過的是寧靜無變的生活,其中不大有衝突。但是如果情況發生變化的話,將會如何呢?我們怎樣抉擇呢?我們或許不會像過去的一些偉大人物,和今天在極權國家中一些基督徒同道那樣,被呼召作命運的抉擇。但是如果需要的話我們又會如何呢?我們人人都被周圍的人和物所包圍,沒有多少人能作使自己成為善良可愛的信心飛躍;但是如果上帝的旨意要求的話——要我們舍去生活中重要的東西,我們能否作一次信心的冒險?論及這事,我們的主有些使人為難,甚至討厭的話。它們構成福音書的『難題』,而且不難相信它們來自在拿撒勒的不幸經曆。它們使我們難以了解上帝的呼召,難以應用亞伯拉罕的經驗於我們自己渺小的生命中。這些話是,主說:『人到我這裏來,若不愛我勝過爰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十四26

應 許

創世記十二章一至三節(續)

惟有在呼召他離開自己以前視為珍貴的一切之後,上帝才給亞伯拉罕應許。這是一個三重的應許:

(甲)上帝將指示他一個地方;(乙)他的後裔將會成為大國;

(丙)一個特別的祝福:給他以保護,不受任何反對他的人的侵擾,而且地上萬國都因他得福。

(一)我們自然把著重點放在第三個應許上;因為它特別關涉我們。不過,我猜想,對亞伯拉罕,它也許是三個之中最少關係的;說得更恰當一點,第二部分對他才是重要的。那部分告訴他,他的上帝遠比氏族的神為大,它實在是全地的上帝,它盼望地上萬國都崇拜他。但是亞伯拉罕是個未受過教育的遊牧民,以為他對這最終的意思有充份的知覺,便為不智。總之,開始的時候,他對於第三個應許的前部所給他的保障較有興趣,因為它比較直接,也對他的處境適用。但是,必要的警戒的話也已經提出來了,那就是我們不應期望亞伯拉罕像我們現在那樣了解這些應許;這些應許無疑的乃是給亞伯拉罕的生命以目的和意義。在這呼召之後,他的一切舉動和遭遇,都與它們有直接關係,或者用一點想像力,便可以使它們搭上聯係。他能夠在迦南安定下來嗎?他會有一個兒子嗎?他與那些已經住在那地方的人接觸的結果如何?如果我們閱讀第十二至廿五章時,心中記住這些問題,我們便會明白這些應許的應驗,如何提供故事的主要情節,和對它們進行詮解的關鍵。

(二)很明顯地,在他生命的困窘或危機時刻,這應許便有一次或更多特殊的更新:

    —當他初到迦南時,在十二章七節關於土地的應許中

    —在十三章十四至十七節,羅得揀了最好的地段,而他得到留下的較差地段之後,上帝關於土地與後裔的應許中

    —當他因為沒有兒子而抱怨之後,在十五章四至五節,關於後嗣的應許中

    —在他因為自己年邁的妻子生子而發笑之後,在十七章十九至廿一節同一應許中

    —在廿二章十六至十八節他的信心因受命獻上以撒經過考驗之後,關於後裔及祝福的應許中。

還有,至少還有一處地方,當十八章十七至十九節,上帝在一個獨白之中,在所多瑪和蛾摩拉未被毀滅之前說及這事,以致故

事本身把祝福的應許與將要發生的事作了一個聯係。

    這些特別的提及,應鼓勵我們向其他地方尋找關聯,例如:

   —在後裔的應許和亞伯拉罕兩次遭遇中(十二章十至二十節在埃及,與二十章在基拉耳),詐稱他的妻子為他的妹之間

   —在應許祝福與(甲)十四章亞伯拉罕戰勝四王;(乙)廿一章他和基拉耳王比較溫和的協定之間

   —在土地的應許與(甲)亞伯拉罕幾次築壇並且求告上帝的名(十二章八節,十三章四及十八節,廿一章卅三節);(乙)向赫人

買一塊實在是屬於迦南人的地段,去埋葬他的妻子(廿三章)之間。

(三)毫無疑問的,這些應許對亞伯拉罕極關重要,而且他熱切渴望見到這些應許實現的一些信號,在他流浪中支持他,在失望和幽暗的時刻給他力量和亮光。他得到這些信號而這些信號明顯是叫他相信他的上帝不是一個說了不算的人;他的等候和受苦並不徒然。然而這些信號是多麽渺小呀!在此地逃過了危險,在那裏險勝了地上的強者,最後——好容易才——在他老年時得到一個兒子,一塊小小的地埋葬他的妻子!大多數人都會要求在我們未死去之前!有更多的證據證明事情是向著正確的方向移進。從一個兒子到一個大國,或者從一塊田地到一個國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明擺著的事實是亞伯拉罕最後依然是一個無家的流浪者,無枕首之所,而至終在他周圍的人並不比開頭的時候多很多。總之,與他在哈蘭的親戚相比,他並不會更好。但信心告訴他,上帝的應許必會實現,這樣的信心在他確是不易得到的。希伯來書的作者在該書的十一章,必然是明白亞伯拉罕的真實內心情況,所以他說: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那裏去(八節)。他因著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地居住……(九節)。從一個彷佛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孫,如同天上的星那樣眾多(十二節)。或當他說及包括亞伯拉罕在內全體族長時,說: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十三節)。

人生的旅程

創世記十二章一至三節

(一)在亞伯拉罕的生命中,應許與應驗之間有個鴻溝,惟有他非常的信心能搭橋接上。像希伯來書在第十一章結尾時提醒我們;『這些人……(就是亞伯拉罕和其他族長,及舊約時代所有的英雄和殉道士),仍未得著所應許的』(卅九節)。在我們的生命中應該沒有那麽大的鴻溝。『因為上帝給我們預備了更美的事,叫他們若不與我們同得,就不能完全』)四十節)。或者像巴克萊博士翻譯的:『上帝為我們有更美的計劃,就是他們若沒有了我們,便不能達到他們的一切目的』。意思是說,當初給亞伯拉罕的應許,在他自己的生命中隻間歇性地應驗,最終在教會中,才完完全全地應驗。這教會是從古以色列長出來,而我們則是它的肢體。耶穌基督的教會乃是亞伯拉罕夢中的真迦南,是他所生的真國度,是信眾在受試煉時的真保障,是給地上萬族祝福的真媒介。

(二)這裏還有更多要說的話。對於新約巨大的要求,上帝藉著道成肉身,藉著拿撒勒耶穌在他們當中,取了以前未曾用過的樣式,並藉著她的十字架和複活,贏得了對古老的罪惡的仇敵的決定性勝利。這些仇敵絕不能把它所創造的萬物,再帶進混亂和不幸之中。作為基督徒,這也是我們的要求。從根本上說,創世記開頭十一章所描述的敵對完結了,而它們所顯示的戰爭已經贏得了。就那意義說,上帝施行的救贖,當她呼召亞伯拉罕過大河,進入未知之地的旅程開始時,已經處在新的開端。然而我們同時也必須是現實主義者。當我們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情形卻不是這樣。不會隻因我們歡天喜地一再說它是如此,它便會如此。對我們來說,上帝與基督的勝利,和在我們身上實現她的應許,乃是信心而不是世界的現實帶來的。

(三) 新約無疑的也關涉這事。在不住宣告上帝國已經臨近的同時,也漸漸了解到它仍然隻是清晨的黎明,而它的中午時分,更不必說晚上,還距離很遠。甚至當歡樂地慶祝基督第一次降臨時,便滿懷期望著——有時甚至迫不及待地——等候她的第二次降臨。就那意義而言——它也誠然是一個真實的意義——有信心的基督徒仍然與亞伯拉罕同在哈蘭,仍然與以色列同在曠野,法老的埃及仍然強盛;我們仍然要過約但,仍然要得迦南。就那意義而言,信心對我們仍然如希伯來書十一章一節的話,乃是族長和上帝的第一個民族的英雄們,『所望之事的實底』,『未見之事的確據』。就這意義而言,在應許與應驗之間仍然有一道鴻溝,而亞伯拉罕的後裔仍然是『世上的客旅和寄居的』。

(四)『世上的客旅和寄居的』,猶太人——就是亞伯拉罕肉身的後裔,在他們的內心深處都知道這事。他們在我們這個世紀,已經第三次進入他們的應許之地。表麵上他們似乎蠻有能力,足以保持住它;他們幾乎無須上帝的幫助!但這是上帝給這位族長亞伯蘭之永久性的應許嗎?如果他們考慮它的話,會發現曆史並未給他們滿有信心的回答。他們第一次獲得那地,是藉約書亞領導的軍隊。他們占領它超過五百年。但是尼布甲尼撤王把他們趕出去,放逐在巴比倫。從此以後在巴勒斯坦以外的猶太人,往往多於巴勒斯坦本土。他們在放逐之後歸回,可是失了舊國的榮華,處處受著波斯人的牽製。在波斯人以後,又受希臘人和羅馬人的統治。而在新約時代開始不久,他們背叛羅馬,並且試求贏取自由,然而耶路撒冷和她的聖殿卻因此被夷為平地。猶太人又陷於無家可歸的慘狀。本世紀第三次的回歸會有點不同,或是其他國家的猜疑和敵意,有一天還會再把他們趕出去呢?世界在一個適宜的中斷時期之後,在忘記納粹黨人的毒氣室,而恢複老樣之後,會否再到處獵捕這些人呢?我們要祈求這類事永遠不再發生。但是縱使不再發生,有思想的猶太人都不能確信他們終於回歸家園了。甚至擁有了他們祖先的國土,他們心裏仍然是流浪的猶太人;仍然等候聖經中的彌賽亞,仍然在尋求流奶與蜜之地。

(五)驕傲的基督徒也要接受這種漂泊和遊牧的教訓。上帝帶來的成功絕不應視為等於他的教會的成功,他的宣告也絕不應被她的信徒所僭用——在過去他們每每都是如此。在擴張時期,當歐美支配世界舞台的時候,他們的傳教士搜集盈千累萬的異教徒進入教會的門,聖詩打動人心。帝國與科學和基督一齊引導進入黃金時代。因為如果說實話,今天耶穌的教會並不是恒久不變的;而是在退卻的。

(六)我們基督徒對於創世主敘述亞伯拉罕蒙召的這部分要學習的主要教訓乃是:教會是脆弱的,不是堅固的組織。要真正忠於她的主主親自在十字架上贏得它最大的勝利——則她應當從過去優越和得意的調子中靜下來,承認她自己事實上乃是一個事奉的、受苦的教會,一個被嘲笑的教會,甚至可能是一個被迫害的教會,當然是一個客旅的教會,在敵對的世界中旅行,仍然在『疑難憂愁黑夜』之中;而且隻有上帝知道到達永恒之城還要走多長的旅程。如果她有智慧的話,就不會以『經長夜不憂驚』去經過它。像亞伯拉罕那樣的信心可能引出大的能力,它也能產生更多的自信與安慰,但是使用『不憂驚』和『無害』的字眼,並不是信心而是傲慢。

 

(七)而且基督教團體情形如何,個別信徒的情形也是如此。我們很值得去對人生的旅程這個觀念多加思考;因為聖經裏充滿這種觀念,而它所以充滿這種觀念,則因為它不隻擅於描述教會在世界中的處境,也描述人類永久的情形。第一,人生的路程或旅程有一大堆確實的類似比喻。這些想像或許不是直接出自旅程這個題目,而是來自一個沒有汽車或火車的時代,那時候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乃是靠步行。但是他們並非不相關聯。我從舊約列出一些有關的經文來:

挪亞與上帝同行。(創六9

你們要照耶和華你們上帝所吩咐的謹守遵行!不可偏離左右。耶和華你們上帝所吩咐你們行的,你們都要去行。(申五3233

我現在要走世人必走的路。(書廿三14

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這人便為有福。(詩一12

他……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穀,也不怕遭害;固為你與我同在。(詩廿三34

我行路,我躺臥!你都細察,你也深知我一切所行的。……我往那裏去躲避你的靈?我往那裏逃躲避你的麵?……你……試煉我,

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裏麵有什麽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詩一三九372324)(論愚拙)

他的家陷入死地,他的路偏向陰間;凡到他那裏去的不得轉回,也得不著生命的路。(箴二1819)(論智慧)

他的道是安樂,他的路全是平安。(箴三17

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強壯的也必全然跌倒;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

行走卻不疲乏。(賽四十3031

你們當站在路上察看,訪問古道,那是善道;便行在其間。這樣,你們心裏必得安息。(耶六16

耶和華阿,我曉得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腳步。(耶十23

惡人的道路為何亨通呢?(耶十二1

二人若不同心,豈能同行呢?(摩三3

(八)這樣的話在新約書信中也充份使用,尤其在耶穌的教訓中更多。下列的是例子: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太七1314)應當趁著有光行走,免得黑暗臨到你們;那在黑暗裏行走的,不知道往何處去。(約十二35)『我住那裏去,你們知道;那條路,你們也知道。』多馬對他說:『主阿,我們不知道你住那裏去怎樣知道那條路呢?』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約十四4-6)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雅五20)惟獨恨弟兄的,是在黑暗裏,且在黑暗裏行,也不知道往那裏去,因為黑暗叫他眼睛瞎了。(約壹二11

(九)與我們正在研究的創世記經文較為密切聯係的,都是許多有份量而又精彩的,關及以色列祖先的旅程,和以色列自己四十年在曠野中流浪的敘述。這裏隻從創世記其餘的部分及以後的記述中摘取的:

他們往迦南地去;他們就進入了迦南地。(創十二5直譯欽定本)

後來亞伯蘭又漸漸遷往南地去。(創十二9

雅各起行,到了東方人之地。(創廿九1

以色列帶著一切所有的,起身來到別是巴。(創四十六一)

上帝領百姓繞道而行,走紅海曠野的路。……日間耶和華在雲柱中領他們的路;夜間在火柱中光照他們,使他們日夜都可以行走。

(出十三1821

 這惡世代的人,連一個也不得見我起誓應許賜給你們列祖的美地。……(但是)你們的婦人孩子,就是你們所說必被擄掠的,和

今日不知善惡的兒女,必進入那地。……至於你們,要轉回,從紅海的路往曠野去。(申一353940

你也要記念耶和華你的上帝在曠野引導你,這四十年是要苦煉你,試驗你,要知道你心內如何。(申八2

我祖原是一個將亡的亞蘭人,下到埃及寄居。…耶和華就用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領我們出了埃及,將我們領進這地方,把

這流奶與蜜之地賜給我們。(申廿六589

使海與深淵的水幹涸,使海的深處變為贖民經過之路的,不是你麽?(賽五十一10

(十)第三個與我們的主題有關的觀念,特別在詩篇中碰到的,乃是到聖城錫安去的旅程。例如:

    誰能登耶和華的山,

    誰能站在他的聖所?

    就是手潔心清…的人。(詩廿四34

    我的心渴想上帝,就是永生上帝。

    我幾時得朝見上帝呢?(詩四十二2

    求你發出你的亮光和真實,好引導我;

    帶我到你的聖山,到你的居所。(詩四十三3

    靠你有力量!心中想往錫安大道的,

    這人便為有福……

    他們行走,力上加力;

    各人到錫安朝見上帝。(詩八十四57

    人對我說:『我們往耶和華的殿去!』我就歡喜。

    耶路撒冷阿!我們的腳站在你的門內。(詩一二二12

    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

    耶路撒冷阿,我若忘記你,

    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

    我若不記念你,

    若不看耶路撒冷過於我所最喜樂的,

    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詩一三七4-6

(十一)我們甚至在一些經文段落中,發現去耶路撒冷的旅程的觀念,與在曠野中流浪的觀念巧妙地交織著,有如以下從以賽亞書引來的兩段,在這些經文中,先知預期在流亡巴比倫之後返回錫安:

        曠野和幹旱之地

        必然歡喜;沙漠也必快樂,

        又像玫瑰開花。……

        在那裏必有一條大道,

        稱為聖路。……

        耶和華救贖的民必歸回,

        歌唱來到錫安;

        永樂必歸到他們的頭上;

        他們必得著歡喜快樂,

        憂愁歎息盡都逃避。(賽卅五1810

        你們必歡歡喜喜而出來,

        平平安安蒙引導;

        大山小山必在你們麵前

        發聲歌唱,

田野的樹木也都拍掌。(賽五十五12

(十二)對人生旅程的想像,在新約並不那麽顯著。在約翰福音的開場白中有一個關於曠野流浪的很富想像性的回憶,譯成『住在我們中間』(約一14)的短語,字麵的意思是『在我們中間安設營帳,住在聖幕裏』,那就是好像上帝曾經在去應許之地的旅程中,與她的百姓同住。我們也已經記下希伯來書第十一章所用,關於亞伯拉罕出去時,還不知往那裏去,隻是尋找一座有根基的城,和族長們全都從遠處看出上帝應許的應驗,因此他們覺得自己隻不過是世上的客旅和寄居的,等等。但是畢竟新約——並不是一本大書——並未廣泛使用人生旅程的比喻。曆代以來,基督教文獻及聖詩中卻充滿了這種比喻。我們遇見它在許多喬裝打扮之中,在神學的經典,如奧古士丁的上帝之城,或本仁的天路曆程,和聖詩如『伯特利的上帝啊』(創廿八20-22的意譯)或已經引用過『經過疑難憂愁黑夜』,如本仁的『剛毅信徒歌』(譯者注:見普天頌讚修正本第四五九首)或布雷克的『古代足跡』。在麵對死亡時,特別喜愛用以啟發信心的,如聖詩中的克魯尼的伯爾拿(譯者注:Bernard ofCluny法國修道士及詩人)的『黃金之邦歌』(譯者注:詞見普天頌讚修正本第四六六首),或華滋(Isaac Watts 16741748譯者注:英國牧師,也是英國聖詩集的鼻祖)的『有一美地歌』(譯者注:詞見內地會頌主聖歌第二五○首)或查理衛斯理的『永恒家庭歌』(譯者注:詞見普天頌讚修正本第二一四首)。使人高興的是這些人並不是個個都表現出像我們較早時批評的得意心態。

(十三)把這些經文、文字和詩歌集在一起——那些論及人生如路如途,那些關乎以色列到應許之地的旅程,那些關及去錫安的旅程我們便有一部加強和啟迪基督徒團體和個人的信心與行為的奇異的文集。它們強烈地使我們意識到,基督徒生活是前進的過程,有一個要求勇氣和委身的開始或準備,也有一個目標或旅程的結束,而這乃是我們殷切地盼待,但卻至今未達到的。這些文集時時提醒我們,要不斷作抉擇,要避免錯誤,守住正道。它們也喚醒我們,旅途並不孤單,因為有一位保護者和引導者,她把我們領到如今的地步,也要幫助我們勝過前麵要臨到我們身上的危險。事實上全部聖經都被這人生的旅程的象徵支配著。自從失去樂園,人從其中被趕出去,一直到新天新地,複得樂園,就是在時間終了時我們要進去的,這整個過程都是人生的旅程。在這旅程中我們的先人雖然贏得了迦南,但那無可比擬的迦南仍未得到。雖然有一道約但已經渡過,但將會出現的還有許多其他的約但。我們雖然因為耶和華的帳幕在人間,她的榮耀充滿其中,使我們得以親眼見,親身經曆,為此而高興;但是那更榮耀的,需要藉著信心才能看見的,啟示錄最後一句話所說的:『主耶穌啊,我願你來』(啟廿二20),卻未看見。簡言之:福音的運動仍在不變地推向前進。

(十四)故事在創世記第十二章的頭三節有一個開端。這三節經文不隻撮述人類失喪的情形,也第一次指出上帝對這情形的答案。它們也暗示那藏在人心中的希望:有一天流浪的生活會停止,而他也會平平安安到達他的父家。這也是我以前暗示過的,是這三節經文給我們的主要信息。但是,那一天仍然未到。疲倦與興奮,羞愧與得意,努力與期待,責任與依賴——這些都是此段經文要在我們心中產生的對比與情緒。但還不是——我再說不是——勝利與凱旋,或者休息與滿意的構想。我們相信這些東西也要歸我們,但是那是在將來,在上帝的未來的。這些東西在今生隻有藉著信心才能領略,而對我們,正如對亞伯拉罕一樣,乃是瞬即溜過,隻能預嚐的。

順服

創世記十二章四至九節

4 亞伯蘭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羅得也和他同去。亞伯蘭出哈蘭的時候,年七十五歲。5 亞伯蘭將他妻子撒萊和侄兒羅得,連他們在哈蘭所積蓄的財物!所得的人口,都帶往迦南地去。他們就到了迦南地。6 亞伯蘭經過那地,到了示劍地方摩利橡樹那裏,那時迦南人住在那地。7 耶和華向亞伯蘭顯現,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亞伯蘭就在那裏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一座壇。8 從那裏他又遷到伯特利東邊的山,支搭帳棚;西邊是伯特利,東邊是艾。他在那裏,又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求告耶和華的名。9 後來亞伯蘭又漸漸遷往南地去。

(一)首先是有關亞伯拉罕的順服,用一句短短的話,表明出來:『他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他就和他的妻子、侄兒,以及他們的財物和他們的奴仆(欽定本譯作『人口』Souls,也就是他們所得的)同去。提及奴仆意思是告訴我們,從哈蘭出去的不是一個小小的家庭,而是一支相當大的隊伍,這為第十四章亞伯拉罕能動員三百一十八人,出去做軍事性的襲擊作為準備。所以我們不必依第四章該隱的模式,去把亞伯拉罕想像為一個貧窮困苦的難民。他雖然不是世上的偉人之一,但是他是一族之長,盡管還是個小家族。他沒有地產,而且過的是遊牧式的紮營生活,但是有牛羊牲畜,也有牧養和保護它們的人。這在當時的時代,可能被視為相當富裕的人,而且可能享受相當舒適的生活水準(比較十三章二節)。當他離開哈蘭的時候,他並不是舍去安適的生活,去過物質上受損失和苦行者的生活。這些極端的情形在此都沒有出現。但是對說故事的人,這一切背景資料都不重要。這些經節用樸素的言語說出主要的東西,乃是上帝的呼召之迫切性,和它所喚起的迅速回應。當我們讀到耶穌自己如何覓得一群門徒時,我們所知的有關背景也是多麽稀少啊,故事同樣簡潔,同樣令人感到一種迫切性與迅速回應。耶穌順著加利利的海邊走,看見西門,和西門的兄弟安得烈,在海裏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舍了網!跟從了他。(可一16-18)耶穌經過的時候,看見亞勒腓的兒子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起來跟從了耶穌。(可二14)又有一個門徒對耶穌說:『主阿,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耶穌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跟從我罷。』(太21-22) 這些經文給讀者的教訓是清楚的。上帝或上帝兒子的呼召是不可遲疑的,不許有藉口,不許怠慢,發出的一刹那,便必須遵行,因為如果不遵行便貽誤了她的旨意。對於這麽重要的一件事,上帝不給人另一次機會;而這位上帝的兒子,也不會再經同一路徑。

(二)其次,正如我們所知,亞伯拉罕和他的家人就出發去迦南地。他們去到迦南地,這是後來才知道,其實當時並未知道;但是那說故事的人竟然也不花一點時間去指出。然後已如欽定本那樣,對於這事件的一種更富戲劇感,翻譯作——『他們就到了迦南地』。對於這兩地之間的旅程一字不提。可能旅客們是沿著靠近從米所波大米到埃及的偉大國際商隊路線,就是以賽亞書九章一節的『沿海的路』(the way of the sea)。哈蘭是這路上一個驛站,這條路在迦基米施過伯拉河,轉向西南,經阿勒坡和哈馬到大馬色,再從那裏過加利利和沙侖平原到達濱海的約帕(參閱地圖)。亞伯拉罕或曾離開大馬色,繼續沿著『皇道』(Kings highway)往南去,橫過約但雲如雅各從米所波大米回來所行的),從東邊進入巴勒斯坦,或者他曾一直留在哈索或米吉多,然後南轉進入以法蓮的山地去。我們不知道他怎麽走。我們所知道的,則是在哈蘭之後,提及的第一個地名便是示劍。在那裏,在這屬於迦南人的地方。亞伯拉罕在異象中得到啟示——又一次一句短短的句子——就是應許把這地賜給他。這種一兩個短句就把亞伯拉罕從舊轉到新;而選民的第一位祖先也就這樣初履巴勒斯坦聖地了。路途上的危險——襲擊旅隊的匪徒,可怕的沙漠區,東利巴嫩山厭煩的髒氣——完全沒有報導。建造那為考古學家所發現,哈索和米吉多的大堡壘,和以後許多世紀要與希伯來人劇烈爭這塊土地主權的大有能力的迦南人,也差不多隻順便提及。亞伯拉罕所得知的乃是:『你到了這裏,而你的後裔有一天也將會在這地土上永久安定下來。

(三)但是他必然需要那重新應許,和被提醒他的上帝仍與他同在的信息!因此他的直接反應乃是為上帝築一座壇來紀念這件事。又是隻用了幾個字——沒有說亞伯拉罕向上帝祈求指引;倒是說——或者更正確的說,是在她的仆人孤單、而又對新環境和他的鄰人缺乏了解時,暗示上帝靠近他,提供希望給他。惟有那時亞伯拉罕以崇拜的行動表示他的感謝。原來的聽眾會注意到,初次紀錄下來的一個希伯來人在聖地這一崇拜行動,是在示劍舉行的;而示劍則是後來十二支派定期聚會以重申其對上帝效忠的中心(參看約書亞記廿四章)。但是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乃是直到這一章的第七節才提及崇拜。事情的次序是:上帝的呼召人順服——人的困窘——上帝的安慰——而惟有那時人方對上帝陳明心意。這是整部聖經所堅持的次序。是上帝尋找我們,不是我們尋找她。他為我們,也希望我們為她,而那就是我們發現她的真像之法。這經驗和知識,不是憑著我們自己的爭辯和思索;而是藉著他的工作,然後變成我們的禱告和讚美的題材。大抵在筋疲力竭的旅行之後,亞伯拉罕在示劍停留了一會,但是他不許逗留太久。不久他又在行動,到了伯特利(又是以色列後來一個著名的崇拜中心),他在那裏又築了另一個壇。第九節說他在旅途中『漸漸遷往南地去』。要待許多世代以後出生的人(而不是他自己),在此地安定下來,才享受到最初給他應許的全部果子。在我們的人生旅程中,專注於這段仆素的經文所強調的兩件事順服與崇拜——也許對我們是最有益處。

 

權宜之計

創世記十二章十至二十節

10那地遭遇饑荒,因饑荒甚大,亞伯蘭就下埃及去,要在那裏暫居。11將近埃及就對他妻子撒萊說:『我知道你是容貌俊美的婦人。12埃及人看見你必說,「這是他的妻子」;他們就要殺我,卻叫你存活。13求你說你是我的妹子,使我因你得平安,我的命也因你存活。」14及至亞伯蘭到了埃及!埃及人看見那婦人極其美貌。15法老的臣宰看見了她,就在法老麵前誇獎她。那婦人就被帶進法老的宮去。16法老因這婦人就厚待亞伯蘭。亞伯蘭得了許多牛羊、駱駝、公驢、母驢、仆婢。17耶和華因亞伯蘭妻子撒萊的緣故,降大災與法老和他的全家。18法老就召了亞伯蘭來,說:『你這向我作的是什麽事呢?為什麽沒有告訴我她是你的妻子。19為什麽說,她是你的妹子,以致我把她取來要作我的妻子?現在你的妻子在這裏,可以帶她走罷。』20於是法老吩咐人將亞伯蘭和他的妻子,並他所有的都送走了。

下一個關於亞伯拉罕與撒拉在埃及的故事,在它的文體上,與前麵的一個相比,是一樣簡潔。要知道說故事的人用心所在,我們必須讀出它的言外之意。

(一)許多注釋家從正麵詮譯這段經文,指出亞伯拉罕如何從埃及法老得再沒有更大的好處,他得到相當財富。由於他使他的『名為大』,合乎上帝的第三個應許(參十二2),而上帝對他的賜福在他生命嚴重危機關頭,便得到迅速的確據。饑荒使他在到達應許之地以後不久便要離開,而且如果他與妻子要活下去,並且養兒育女的話,他的妻子對埃及人的吸引力,使他麵對一個實際問題。他運用比較曖昧的手段保障他們的前途或許是遺憾的,但是他的處境卻是可以同情的。

(二)但是我發現一個更與故事的簡潔語氣相一致的反麵詮譯。故事最初的字句可能含有對亞伯拉罕匆促離去迦南有責備之意;雖然為的是逃避饑荒,也不應如此。那或許過份,但是不必懷疑的則是亞伯拉罕在到達埃及之時,他對妻子建議騙稱為他的妹子的背後,乃是單純的膽怯,企圖平安逸脫。他可能心中想著對子孫的應許,但口中隻說『埃及人看見你……他們就要殺我,卻叫你存活。』他的托辭雖然成功,撒拉被帶去法老的家中。實際上這是委婉的說法,事實絕不那樣簡單。但是故事沒有說亞伯拉罕對於她在那裏可能的遭遇或感到害怕。他擔心嗎?還是他因法老慷慨贈與的牛羊仆婢,和故事的仔細敘述的經曆,而著了迷呢?他因自己不隻得到安全,而且在這宗交易中獲利而自感慶幸嗎?我們對於這些問題不能有確切的答案,不過顯然地故事自這裏起,采取主動的乃是法老。亞伯拉罕除了遵循他的作法之外,別無他途。大災降到法老的家,他一定歸因於那婦人的到臨而懷疑真相,他質問亞伯拉罕為什麽不告訴他撒拉是他的妻子。後來在基拉耳,在類似的困境,亞伯拉罕對基拉耳王證明他的藉口,說撒拉實在是他的隔山妹妹,同父異母生的(參二十12)。但是在這次他沒有作答。法老斷然地命令他:『帶她走罷!』而且他好像不確知亞伯拉罕是否可以信托,他吩咐人『將亞伯拉罕送走了』。他甚至沒有收回他的禮物,讓亞伯拉罕『並他所有的』都帶走了。很可能是這位族長被法老毫不留情攆了出去。

(三)依我的見解,那準是說故事的人想給人的印象。我不明白這故事怎麽不與其他的故事一樣批評亞伯拉罕。它正如其他許多希伯來故事一樣,極其簡潔樸素。但是如果慢慢地讀過,而且把適當的強調之點放在適當的句子上,則必然覺察它所要顯出的意思。它並非如正麵詮譯所提出的,說它是上帝介入以拯救在殘暴君主手中的受威迫的百姓,並且扭轉局勢的故事。我們知道,那是以後在摩西時代的埃及她的百姓的遭遇。這次上帝確實介入,而且她確實拯救亞伯拉罕和撒拉。但是如果有人的處境扭轉的話,那是亞伯拉罕;而且在這情形,法老並不是『容』聖民去而後來又改變主意去追趕他們,而是他『命令』他們去,且派一隊兵護衛他們,查看他們是否真的去了。這次他不是上帝的仇敵,而是上帝的盟友,去懲治他的任性仆人。考慮到埃及後來對希伯來人,是作為壓迫與奴役的象徵,在這故事中,法老的角色可能有諷刺性。我想那是著者原來的意思。他要給的教訓是:亞伯拉罕——和上帝在他以後的百姓——不是他或是他們——去為上帝的計劃贏得勝利。他們的任務是信賴上帝,而不是去替上帝作他的事。亞伯拉罕為恐懼所驅使,更壞的是他用權宜之計——或者說他想保證自己蒙拯救——其實他卻應把結果讓上帝去管理。聖經並不想把它描寫的主人翁理想化,而時時用十分有偏見的眼光去描寫他們的弱點。亞伯拉罕的情形也是這樣。甚至在論及他的第一章結束時,便談了他要用人的方法去救他自己。我引用差不多一個世紀以前寫成的,關於創世記的研究之一段話作結束。這研究精巧地撮述了亞伯拉罕在開始他信心生活的壯麗過程時,可悲地失敗了。筆者對蘇格蘭的曆史熟知,從分裂領袖查麥士多馬(譯者注,查麥士多馬是一八四三年蘇格蘭教會大分裂領袖之一)對我的故鄉引證和描述,可以看到類似情形:照曆史記載,愛丁堡城有險峻難近的一邊!那裏的防衛軟弱無力!警戒也疏忽。但在天險較弱的那邊,防禦工事堅強,警戒也嚴格。然而被攻入的往往不是最弱的一點,卻是最強的一點。人的靈性也每每是在最堅強的一邊才被奪去了城堡。上帝仆人的弱點在他們力量所在之處最是明顯。人類中最有信心的亞伯拉罕犯了無信心的罪;人類最溫順的摩西犯了憤怒的罪;最智慧的所羅門犯了愚笨的罪;最英勇的以利亞卻恐懼;最溫柔的約翰卻要報仇;最大膽的彼得卻懦怯。不需防犯的地方乃是加倍軟弱的地方。『我們並非步聖人的腳蹤,卻隻是步他們信心的腳蹤』。(采自史屈安博士的希伯來理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