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外安內本無錯,被人忽悠留罵名。
(2010-09-13 08:46:46)
下一個
“攘外必先安內”起源於中華文化的瑰寶:中醫。
中醫有理論“正氣足,則邪氣不侵”。漢·張仲景《傷寒論·太陽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
這個古老的中醫理論,在現代醫學的潮流中,依然放射出朝氣蓬勃的曙光。現在的腫瘤治療,已經到了最危急的時候,專家們應該向何處去?曰:“攘外必先安內”。也就是說,提高藥物療效的同時,要先改變腫瘤組織的微環境。因為在天然環境下,生龍活虎的免疫殺傷細胞,到了腫瘤微環境中,一籌莫展。
同時,“攘外必先安內”也不斷出現在當政者的治國方略中。春秋齊桓公提出的口號“尊王攘夷”就是先“安內”以“尊王”,“尊王”而後才能“攘外”。
“晁錯削藩”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有名的成功事例。西漢景帝的老師晁錯力主削藩“攘夷必先安內”,當時朝廷大多數人都不同意或認為時機還未到,以竇嬰為首的認為當時應一致對外,對付匈奴;晁錯以政治家的眼光說服漢景帝最後選擇繼續和匈奴和親,而將注意力集中到削藩上。結果,漢景帝的削藩除去了內憂,加強了中央集權,增強了國力,為武帝對匈奴動武、解決邊患創造了條件。
後來,宋初的趙普,明朝的於謙,都明確提出,攘外以安內為先,並在內憂外患的當時,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近代,孫中山在《上李鴻章書》中,也提到:攘外安內之大經,富國強兵之遠略。
什麽好東西,就怕被俗人給用俗了。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當時中國的最高軍銜者蔣介石先生,想給人露一手自己的高明,搬出來了從來沒有馬失前蹄的至理名言:“攘外必先安內”,結果被後來恥笑了幾十年,還有繼續更廣泛地恥笑下去的趨勢。
這是為什麽呢?蔣介石先生提出來的“攘外必先安內”錯在哪裏呢?是時機不對嗎?
原因是這樣的:
蔣介石先生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時候,他自己都知道,是忽悠人的。老蔣就是喜歡忽悠人,轉進台灣以後,還接著忽悠人,比如說不承認外蒙古獨立的事。用以說難聽話著稱的李敖的話說,就是“意YIN”。當年“攘外必先安內”就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意YIN。
當時的前提是這樣的:蔣說,如果沒有GCD搗亂,抗日就沒有問題了。於是“攘外必先安內”就成立了。
這個忽悠當時還真蒙了不少人,當逃不過老毛的法眼。為了讓老蔣在人們麵前丟臉(夠陰的!),老毛告訴他的同誌們:停止搗亂,形成統一戰線,無條件服從蔣大委員長的指揮。
這下,老蔣被狠狠地將了一軍。好了,你不是說“攘外必先安內”嗎?現在安內了,你去攘外吧。
老蔣是真想要爭這口氣,無奈實在是能力有限。國軍在攘外的過程中,是越打越糟糕,輕鬆的戰鬥也打成了慘勝。於是,人們都認識到了“攘外必先安內”純屬忽悠;又於是,人們還認識到老蔣除了忽悠還是忽悠;再於是,人們就無情地拋棄了老蔣;最後於是,老毛哈哈大笑,說:這事得感謝日本人。
“攘外必先安內”,本來是良策中的良策,就因為被人瞎用,現在好象似乎有點貶義的味道了,豈不可悲乎?
來源: flyhigh2010 於 10-09-13 09:42:28
老蔣安內實際上就是想用雜牌軍和共軍互相消耗,以達到消除異己的目的。以這樣的方針如何能在國民黨內服眾?又如何能安內?事實上,紅軍在長征的過程中,很多雲,貴,川的地方國軍都是象征性的絞殺。他們知道,一旦共軍被消滅幹淨了,老蔣的槍口就會對準他們。老蔣的戰略是有問題的。從戰略的角度來看,老蔣應該在徹底完成北伐,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國民政府軍政統一,才能掉轉槍口對付共產黨(畢竟當時共產黨沒有軍權)。
老蔣沒有戰略家的眼光,更沒有政治家的頭腦。也沒有作為國家最高統帥的堅定意誌和決心。一個1931就被日本侵略的中華民國,在和日本打了將近十年,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才正是對日宣戰。這發生在任何其他國家都是匪夷所思的。
老蔣隻是一個把個人利益淩駕於國家利益之上的私心政客。老蔣安的內,是私心層次上的,不是國家層次上的安內。當然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