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看過美國電影《巴頓將軍》的觀眾,都會被影片中那位赳赳武夫的鮮明個性所吸引,該片沒有任何說教,純粹是對美國式的職業軍人的讚美。現實中的巴頓有一句名言:“戰爭是人類創造的最高成就”,而這正是美利堅文化的重要信條之一,巴頓這一形象代表著現代美利堅國家的尚武和征服精神。
每次看完《巴頓將軍》就會想到一個問題,為何我們就拍不出一部“中國式”的《巴頓將軍》?在筆者看來,自董仲舒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中國的尚武精神便受到倫理道德和其他各個時代的意識形態的嚴重製約。先秦荀子曰“力者,德之役也。”加之中國文化從不張揚個性。因此純粹的尚武精神的謳歌便從曆史上消失了,歌頌代表戰爭武力的軍人必須先經過一番倫理道德的考核,於是,歌頌軍人就是歌頌一種道德境界,以張揚個性為主的純粹尚武精神的崇尚便視為異端。這就是我們至今沒有一部“中國式”《巴頓將軍》的文化原因。
其實西漢的霍去病就是中國古代的巴頓,和巴頓一樣,為戰爭而生、為戰爭而死。但由於他的那句“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的名言包含為國家而犧牲個人幸福的思想境界,因此也就被定格在曆史的豐碑上,其天然的尚武個性卻顯得並不怎麽重要,甚至被一代又一代人刻意淡化。我們民族需要的是偉大武功和崇高道德的混合體,而非單純的顯赫武功。不為德所役的“力”,孔子都懶得提及,豈不聞“子不語怪、力、亂、神”乎?崇尚脫離了道德的尚武精神是十分危險的,於是乎倫理道德與尚武精神的結合便是我華夏民族的文化宿命!我們世世代代隻能觀摩一個境界高遠的霍去病,不能欣賞一個巴頓式的霍去病。
非常奇怪,中國的電影、電視導演們怎麽就沒有拍一部叫做《霍去病》的曆史片的念頭?兩千多年前,在廣袤的大草原上,這位20多歲天才統帥出隴西、過焉支、越祁連、絕大漠、“封狼居婿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執鹵獲醜七萬有四百四十三級”、兵鋒抵達今天中亞的貝加爾湖。其用兵來如急雨、去如狂飆,犁廷掃穴般馳騁往來於匈奴腹地數千裏,如入無人之境,其用兵每戰必勝,已經達到出神入化之境界。被漢朝大軍打的失魂落魄的匈奴渾邪王率十萬部屬來降時,部眾出現騷亂,當他們正在降與遁之間猶豫不決時,作為漢朝兩位最高軍事統帥之一的驃騎將軍霍去病,單騎騁入對方陣中,以其超人的氣概將對手懾服,迫其歸降,這是何等的壯烈之舉?美國的巴頓又豈能與之相提並論?當代電影、電視在返顧曆史時,或沉溺於宮廷權謀詐數術、或癡迷於花前月下,對我民族傳統的偉大尚武精神無動於衷、視而不見,豈不悲哉!此番電視劇《漢武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