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卑微和美麗

(2010-04-28 14:52:01) 下一個


“就在我們人生旅程的中途,
我在昏暗的森林中醒悟過來,
因為我在裏麵迷失了道路
。。。。。"

這是公元14世紀,被逐出故鄉的詩人但丁,在荒蕪、寂寥的流亡地,用手中的鵝毛筆寫下了上麵的詩句。

11世紀到14世紀,這是一個十分獨特的時代,它在歐洲大地上整整滯留了400年。當它開始時,它最鮮明的特征就是教會的統治。它規定了所有人的思想與行為,如同劃地為牢,讓一切人不能自由地思考。於是,人們從唯一的一部書中得到一切知識,這本書就是《聖經》。此外,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祈禱與懺悔。這是一個“上帝”的概念充斥一切領域的時代,人們把所有的激情都奉獻給了教會所描畫的天國世界,與此同時便冷淡了世俗生活,輕賤人世間的一切,由此人的生命便變得無關緊要了。這就是“中世紀”。人類的發展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幾百年後,一樣的事情一樣的不斷發生著。不斷的進入了一段段文化和生命價值的荒漠。

但丁,他是看見中世紀遠去的第一人。在那個時代曲折幽深的城市與樸素的鄉村,處處都充滿了一種對“人文主義”的渴望——人文主義(humanism),是此刻飄蕩在歐洲上空的一麵閃爍的大旗。向世界宣講了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力量、人的創造、人的偉大;他們頌揚人的個性與人的自由,讚美科學與理性,斥責中世紀的專製與盲從。——此刻,人們重新發現了自己,發現了生命,發現了美。

但在此之前,人是卑微、渺小、有罪的,這是當時市民從小冊子裏得來的常識。15世紀的人文主義者奮力掀掉了這些精神桎梏,他們在詩歌裏熱烈地詠歎人生的歡樂,在繪畫裏盡情地展露生命的聖潔與和諧,在雕塑裏精心地塑造人類的高貴、偉健、雄渾和美麗——那種內在的和外在的美,這種美不在於統治階級。正如這座雕塑,她在打獵或勞作之餘,累了,她休息下。她心愛的獵鷹在她的懷裏。她是健美的。內在的美麗在雕刻家手下由此產生。

“美,它是一種精神狀態”這說的或許有一點道理。當我們離開文藝複興那風雲際會、磅礴恢宏的300年,又風雨兼程趕過幾個世紀走向今天,我們回頭去看,人文主義者留給我們的,顯然不僅僅是那麽一點點,但願我們還會往前走,而不會重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