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影評 瘋月無邊囈語】蟲尾續貂二評《十三釵》

(2012-01-01 18:18:22) 下一個

關於十三釵有不少精彩影評,玉石之末,蟲二不倫不類的再添一板磚。

不同心態的人看這電影:有的人,看到了“人性”;有的人,看到了“國殤”;有的人,看到了愛恨情仇;有的人,看到了嚴謹的文藝作品的瑕疵;

有的人,滿眼看到的隻有兩個字“妓女”;有的人,糾結於看到的是1+1不等於2;有的人,想到看到的是金晃晃的電鍍的奧斯卡;有的人,看得唾液飛濺穢語成行。。。

引用一下魯迅先生評《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纏綿,革命家看到排滿,流言家看到宮闈秘事。。。”。

阿蟲看電影,看到德藝雙馨、德佳藝遜的,也看到德損藝絕、德藝雙損的。《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活著》《霸王別姬》《辛德勒的名單》就是德藝雙馨的精品。德損藝絕的有如納粹宣傳紀錄片《意誌的勝利(Triumph of the Will)》就是一部藝術上空前絕後的極品。

老謀子的《金陵十三釵》呢,屬於德佳藝稍遜但瑕不掩瑜的一類。

以老謀子對黃土大地的情感,相信他的出發點是好的。隻是這麽大的一個作品和題材,即便說老謀子在中國電影史上無出其右,他仍然需要一個頂尖的團隊來共同完成。也許是我一向對他的作品期望很高,現在看來中國的電影創作基礎仍然單薄稚嫩,他的核心團隊顯然沒有完完全全拿捏好這部大戲,以致瑕疵頻仍。

從《英雄》開始,這些年為了和港澳台、好萊塢爭奪電影市場,大片不斷,但是開始走火入魔,如同股市、房市和文物市場,水漲船高,不進則退。老謀子也有點身不由己的被卷入他自己開創的大片的滾滾洪流中。戰果就像當年的抗美援朝,幾十萬裝備薄弱的誌願軍換幾萬美軍的傷亡代價爭奪三八線,雖然拿下了市場,但付出的高昂的代價,犧牲太大,把很多德藝雙馨的電影擠迫得難以為繼。

但總的說來,還是應該肯定中國電影的成績,要不哪來這麽多人茶餘飯後的津津樂道。即便《英雄》在國內爭議不斷,依然雄踞中國票房前茅,是電影藝術品市場上不可否認的一個成功。

紅學家多如牛毛因為指指點點很容易,可是寫好“金陵十二釵”的人隻有一個。看電影評電影的人無數,導好《金陵十三釵》的隻有一人。張藝謀是一個對黃土大地飽含濃情的藝術家,一個引領文藝引領時代的開創者。文化大革命割斷了中國文化的繼承,張藝謀和我們所有這幾代人一樣,是個受害者,但他仍從陝西農村貧瘠的土壤裏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起來,也許他身上缺少江南士大夫式的文化底蘊,但他的藝術飽含著對孕育中華文化的黃土地的濃濃的情。文化是人創造的,張藝謀是個很有創造性的藝術家。隨著時間積澱,當創裂被幾代人慢慢的愈合之後,會看到更多的文化的承繼,會醞釀出紅高粱酒般淳厚的文化。

《十三釵》既不是紀錄片,沒必要嚴格複述曆史。不少觀眾尤其年輕和國外的觀眾,會因為看了《十三釵》而去找尋真相進而了解人類曆史上那慘絕人寰的一幕。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2006年上映的史實劇《東京審判》,沒有硝煙、沒有血腥、沒有男女情,卻撼人心魄,估計全球觀眾比《十三釵》少了兩三個數量級。《十三釵》通過藝術加工,吸引更多的人,去了解那段曆史,未嚐不是好事。

大多數中國人或許認認真真的了解了那段曆史。《十三釵》需要引導的不是這些人,而是全球的觀眾,隻是操作上明顯有些力不從心。

阿蟲仍很二的堅持認為:張藝謀拍了一部瑕不掩瑜的油畫般歌劇化的電影。歌劇的衝擊力不在情節。沒有個性的藝術是平庸的,老謀子電影的個性就是他的衝擊力在於教人過目不忘的畫麵。

高度真實感的電影老謀子拍過不少。他拍過中國最早的寫實電影,《秋菊打官司》不少鏡頭是躲在麵包車裏偷拍的,還有《一個不能少》的女主角起用的是沒有過任何藝術訓練的普通市民。

這次他顯然不想拍成一部南京大屠殺的寫實片或紀錄片,因為類似題材的寫實影片已經很多很多了,可是沒有一部能喚醒世界,尤其是日本人的良知。

邏輯上說十三人願同去赴死說不通,但是她們當時並不一定確切的知道,去當慰安婦就一定會死,也許她們像大多數放下武器的南京戰俘和沒有撤離的市民一樣,還抱著僥幸的心理,以為日本人的劣行可能隻是存在某些官兵中(頗為遺憾的是片中身藏玻璃這一畫蛇添足之敗筆)。事實上,多數中國人了解南京大屠殺,是日本戰敗後的大審判中人們才知道日本當年在占領南京後有的屠城的秘令。至今世界上很大部分人不相信當年日本人對付中國人,比德國人對付猶太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確切的說,《十三釵》整個故事意圖用的是抽象的手法。數字“十三”估計是作者刻意使用的,而不是魏特琳女士日記裏被帶走的二十一位妓女,而且把故事的背景放在教堂裏,隱喻她們的獻身,如最後晚餐中的聖人,是在救贖,她們不僅是為了那些女學生挺身而出,也是為了那些至今還供奉在靖國神社裏的曆史的罪人在救贖,猶如效仿殉難在十字架上的聖人。

《十三釵》之精美堪比根據清初孔尚任的曆史劇《桃花扇》改編的昆曲。女主人公都是秦淮名妓,故事都發生在亡國之時。很難想象如果完全用寫實文字描寫李香君為愛情為國家喋血桃花扇,這故事還能三百年來這麽打動人。《十三釵》既不是魏特琳日記,也不是張純如的《The Rape of Naking》,更不是文科生或理科生的嚴謹的論文,它是一部嚴肅認真的歌劇化的電影。

《十三釵》導演、劇本、演員、攝影、製作在藝術上都超越了不少這些年的奧斯卡獲獎影片,隨便列幾部可愛幼稚的獲獎片:童話式喜劇 Shakespeare in Love (1998),卡通式劇 Gladiator (2000),歌舞鬧劇 Chicago (2002),連環畫劇 The Lord of the Rings (2003),白日夢童話 Slumdog Millionaire (2008),政治宣傳劇 The Hurt Locker (2009),皇室八卦劇 The King's Speech (2010)。

《十三釵》導演是中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導演張藝謀,編劇是非凡的華人作家嚴歌苓,男主角是當代好萊塢最偉大的演技派演員克裏斯蒂安.貝爾,但是這大手筆的藝術品,缺少得奧斯卡的天時、地利、人和。

好萊塢大量選票都被掌控在SONY電影公司手中,讓老謀子拿獎就等於默認了他們供奉在靖國神社裏日本戰犯的戰爭罪行,這個題材缺少“人和”。國外影評就有認為影片把日本兵臉譜化,描繪的太殘忍。

眾多好萊塢評委如Sharon Stone之流認為中國人遭受的天災人禍甚至八萬多人死於地震都是“報應”(karma),在充滿了偏見和傲慢的好萊塢,根本沒有“地利”。

美歐觀眾欠了一屁股債的時候豈能放下王者身段去為債主捧場?這個上映的時機不對。

除非是中國的電影公司買斷一些好萊塢的電影廠,尤其是SONY這樣的日本右翼公司。SONY公司當年買下好萊塢的電影廠,很有效的抑製了西方世界的反日情緒,特別是如1993年的反日電影代表作《Rising Sun》從此消失在好萊塢。如果中國想要還原曆史真實,就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
有錢到冰島買地,不如到好萊塢買話語權。


題外卻又不是題外的話:

影評也要講德和藝(得藝雙佳的有褒揚的:《妖精凱茜: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皆是讀書人-金陵十三釵影評》(天涯論壇);有批評的:《老冷:恭喜老張,你又拍了一部武俠片》(文學城論壇);也有德藝雙損的影評, 《十三釵,一場一廂情願的自輕自賤的意淫遊戲》---附上蟲二的跟貼調侃,輕鬆一下話題:嗬嗬。

不論老謀子的作品有哪些不足,抱著 Forrest Gump 和阿Q的陽光心態去欣賞他和他的作品,把陰毒的謾罵和仇恨留給地獄裏的日本戰犯和仍在企圖掩蓋戰爭罪行的日本鬼子,不要發泄在老謀子、以及片中不論從事何種職業的中國同胞身上。不把南京大屠殺當回事的是日本。大片為人民服務無罪。愛情不分國度。出生不分貴賤。

客觀的說,要是沒有美蘇聯手,中國的抗戰還不知要多死難多少人。日本二戰本質上沒被中國打敗,更沒有正式為戰爭罪道過歉。所以在沸沸揚揚的評論聲中,提醒各位同胞,真正的對手還在海上虎視眈眈呢。化幹戈為玉帛展望未來的時候,也得留個心眼謹防至死不改悔的敵人卷土重來。更需從政府從民族性檢討甲午戰爭和二戰的失敗,“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痛改前非,知恥而後勇,同仇敵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石假裝 回複 悄悄話 俺也得去看這電影了。
蟲兒總是很客觀公正地看實物。
紅豆紅 回複 悄悄話 “紅學家多如牛毛因為指指點點很容易,可是寫好“金陵十二釵”的人隻有一個”,用這樣的心態寫影評,會是公平的!
有時,人的心情不同,看問題的著眼點都很不同的。喜歡這部電影的後半部分。
戰爭是醜陋的,但戰爭中發生的故事可以是淒美的,個人感覺故事如果在流暢、細膩一些會更好。
外國的妓女可以有義舉,中國的妓女為什麽不可以有???
張導是個天才,如果他腳下的土壤再肥沃一些、周遭的空氣再新鮮一些,會更好!
欣賞阿蟲的好文~~~
x瀟瀟 回複 悄悄話 這樣深刻的博士論文,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原作。因為看到的評論都是妓女,所以至今沒有問津。
日光岩 回複 悄悄話 看到了“人性”,藝術作品表現出來的人性。

參加奧斯卡獎角逐,可讓更多的人來關注,討論南京大屠殺這段曆史,不明白為什麽有些人看不得張藝謀的提名,討論和關注的都圍繞在妓女上。。

謝謝樓下林韻提供的高清完整版。
黑頭發白裙子 回複 悄悄話 所謂不拿獎的幾個原因站不住腳,完全是個人杜撰的理由!
林韻 回複 悄悄話 這幅海報好美,我拿走了啊,謝謝!

蟲兒happy 2012!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