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九年二月初自崇明農場返滬頂替進了父親的工作,在壓延車間成為“三班倒”工人,同我搭班的廖鳳德師傅年長我九歲,老三屆的,是現代體自由詩癡迷者,上海的《勞動報》副刊隔三差五有他的大作,在老廖的潛移默化下,一段時間我也喜歡上了,雖然寫的蹩腳見識倒也增長不少。
我以前隻了解唐朝有流傳千古的四大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和崔顥,他們的詩風雄渾質樸、蒼勁悲壯,在和老廖的聊侃中自己也知道如今也有著名的四大新邊塞詩人昌耀、楊牧、周濤、章德益,他們主要是以詩歌作品描述新邊塞風情,歌頌西部精神。
廖鳳德師傅對其中的周濤頂禮膜拜,稱自己是“周濤門下一走狗”,老廖常常將周濤詩歌的巨軸在我跟前展開,在他的大地長旅中,山川累累,歲月蒼茫。或是黃河壺口、嘉峪古城、莫高石窟;或是汗血寶馬、草原雄鷹、虎豹蒼狼、鴉群夜蔦;或白樺胡楊,沙荊棗林;近似英雄史詩風格,頗像蒙古長調。而在世界屋脊上的神山,雄渾的伊犁河穀,吉木薩爾的黃土大道,博格達峰的雕像,喀喇昆侖的大雪,卡拉麥裏雪原上奔馳的野馬,大漠深處的尼雅、安迪爾、樓蘭和羅布泊,甚至流進沙漠的葉爾羌河,高山抑止的古格王國遺址中,都有一種蒼涼冷寂中不屈人生愴然涕下的味道。
記得有一次在廠工會舉辦的現代自由體詩歌的演講會上,老廖煽情的朗誦了周濤的《野馬群》,他在台上慷慨激昂,抑揚頓挫,我在台下亢奮感動,無法釋懷。
二十七年以後的今天,隻要自己一回想當年我飄洋過海,離開熟悉的上海,離開熟悉的親人,來到蒙特利爾這塊陌生的土地漂泊闖蕩的時候,仿佛感覺我就是周濤《野馬群》裏的這批脫韁的普氏野馬中的一匹,剽悍威猛,縱橫馳騁……
附錄:《野馬群》 作者 周濤
兀立荒原
任漠風吹散長鬃
引頸悵望遠方天地之交
那永遠不可企及的地平線
三五成群
以空曠天地間的鼎足之勢
組成一幅相依為命的畫麵
同是馬的一族
卻與眾馬不同
那拖曳於灌叢之上的粗尾
披散胸頸額前的亂鬃
未經梳理和修飾
落滿塵沙的背脊
不曾備過鑲銀的鞍具
強健的臀部
沒有鐵的烙印
在那桀驁不馴的野性的眼睛裏
很難找到一點溫順
汗血馬的後代
突厥鐵騎的子孫
一次酷烈的戰役中
僥幸生存下來的
古戰場的遺民
荒涼土地的曆史見證
昔日馬中的貴族
失去了華貴的馬廄
淪為荒野中的流浪者
麵臨瀕於滅絕的威脅
與狼群周旋
追逐水草於荒漠
躲僻搏殺的槍口
但是,即使襲來曠世的風暴
它們也是不肯跪著求生的一群
也有過
於暮色隆臨之時
悄悄地
接近牧人的賬篷
呼吸著人類溫暖的氣息
垂首靜聽那神秘的語言和笑聲
潛藏於血液中的深情
從野性的靈魂裏喚醒
一種浪子對故土的懷念
使它們久久地
默然凝神
可是隻需一聲犬吠
又會使它們
消失得無蹤無影
牧人循聲而出
遙望那群疾不可追的
隱匿於夜色之中的黑影
會輕輕地說:
喲嗬,野馬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