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發糕的故事

(2012-09-03 00:42:13) 下一個

早晨一上網,就看到有朋友發文如何製作發糕。

發糕?就是那種用玉米麵蒸出來的黃黃的發糕嗎?這是我小時候再熟悉不過的一種食物,我小時候實在是吃夠了它,這東西吃在嘴裏粗拉拉的難以下咽,咽下去後又讓我讓我胃裏泛酸,所以我當年對它這可以說是深惡痛絕。

但我知道現如今國內的人們在吃夠了山珍海味、精米白麵之後,在各種各樣的富貴病因為吃得太好而大肆橫行的時候,發糕這樣的粗糧製品又被端上餐桌,當做健康食品而得到了熱烈追捧。

去國多年,我幾乎從未想起過它,可如今看到慧心貼出的圖片,我恍惚間似乎回到了三十多年前,仿佛又看到了從前熱氣蒸騰的廚房裏,爸爸媽媽忙碌的身影,然後一接鍋蓋,便聞得到帶著一股帶著堿香的發糕的味道。這個曾經熟悉的場景勾起了我對往事的懷念。

我小時候生活在地處塞北高原的小城大同,在那食品供應的時代,我們的細糧隻有35%,剩下的全是粗糧,而粗糧又以玉米麵兒為主,於是發糕這樣的食品就成了家家戶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日常食品。

如今的發糕早已是粗糧細作、搖身大變、不同從前。講究一點的,除了加入大量的白麵來改變口感之外,還用雞蛋、牛奶來和麵,並加進各種果幹和紅棗等;就是最不講究、並力求原汁原味的,起碼也會加進大把的白麵去,而也不會像我們小時候那樣,在一大盆玉米麵裏隻是添加小小一碗白麵,而這樣做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增加玉米的粘性而使蒸出來的發糕可以成型,改變它的口味的作用則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那個時候,白糖都是奢侈品,定量供應,誰家也當好東西省著吃,客人來了衝杯糖水都是好招待。為了給難以下咽的的發糕增加一點甜度,讓它稍微容易下咽一些,很多人家會在和麵的時候加一點糖精而不是白糖進去,那麽用白糖是斷斷舍不得的,那實在是巨大的浪費,我家的發糕也是這樣加糖精的,但要提到一點的是,那時候發麵,用的都是老酵,發好的麵有一股很重的酸味,必須用堿麵來中和,可我爸在蒸發糕的時候,似乎永遠都不能放入足夠的堿麵,經他手蒸出來的發糕十有八九吃在嘴裏都是有酸酸的發麵的味道混著假惺惺的甜甜的味道,讓我印象格外深刻,如今寫這一篇的時候似乎仍然可以聞得到,吃得到,實在難過,嗬嗬。

那樣天天吃發糕的日子真是不好過。發糕嚼在嘴裏粗粗的,剌舌頭,吃進肚子裏去一會兒就會在胃裏反酸,十分難受。我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又看見我爸在哼著小曲兒和玉米麵,我當時簡直是義憤填膺了,眼裏滿含著悲憤的眼淚衝他大大地發脾氣,我帶著哭腔大聲地質問他:“你就天天給我吃這個?!”我好脾氣的老爸笑眯眯地、不溫不火地答我:“那你倒說說說看,不吃這個吃什麽?”

其實我老爸當年還隻是三十多,仍然十分年輕,可在我眼裏,他卻是我的天,我的靠,是我有任何要求和不滿都可以向他提,而他天經地義地該滿足我的那個人,然而,他卻連我這樣一個不吃粗糧的願望也不能滿足,真是太讓我痛苦了。

現在回想起來,才發覺當年的自己有多不懂事,多不理解父母。其實誰家的父母不是把最好的留個子女呢?在那樣一切都憑供應的年代裏,他們又能怎樣呢?我想,他們一定因為不能給孩子們提供好一點的生活條件內心更加受煎熬,他們能夠辦到的,就是使勁兒從自己牙縫裏擠出的細糧,拿來喂我和弟弟的兩張不知足的小嘴兒,可就是這樣,那點可憐的細糧也仍然不能堅持到月底。。。。。。

晚上下班回家,我第一件事就是拿起電話給老爸老媽打電話報平安,並跟老爸講起了這段老話兒,我告訴他我正準備蒸一籠發糕來憶苦思甜一番,對我而言,蒸這一鍋發糕更多的是為了回憶往事而不是為了喜歡它。

此時此刻,我的一鍋添加了葡萄幹、越橘梅幹、小棗兒、白糖的精工細作的發糕已經出鍋,黃燦燦地冒著熱氣,貌似比較成功。我這初試牛刀,但成績卻看來不俗。我猜這跟我小時候看見太多次如何製作發糕有緣,不必實驗,就可輕鬆搞定。

我這鍋發糕所說已經是精工細作,可當我自己咬下了第一口時,卻發現自己仍然象小時候一樣,覺得它粗拉拉的不好吃,好在我家阿瑞卻是一輩子裏第一次吃到發糕,對於他而言,這是新鮮玩意兒,難得他十分捧場,一連吃了兩塊,直說好吃。

看著他吃得香甜,我心裏有淡淡的一絲心酸,他哪裏體會得到我們小時候天天吃發糕的那份辛苦呢?他哪裏又能體會得到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裏,我那年輕的父母再努力、再節衣縮食,也不能滿足兒女不吃粗糧的一點心願的無奈呢?

值得慶幸的是,那樣的日子終於過去了,也希望它永遠、永遠、永遠不再回頭。

以下鏈接是發糕的製作方法,有圖有真相,感興趣的請看進來。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514/06/408797_27492114.s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