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唐朝“十柱之國”清河張氏家譜之民國續譜

(2009-10-22 11:58:54) 下一個

吾之祖籍乃河北清河〈今河北清河及棗強,南宮,山東臨清,高唐,平原一帶〉望族。乃原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裔。唐代張文瓘為我之祖先。據家譜記載,瓘公幼年喪父,公事母親,長兄,以孝友聞。唐貞觀進入仕途,深受英國公李玨賞識。瓘出任大理卿〈全國最高司法長官〉他執法平正,以理服人。後升為參知政事〈相當於宰相〉,侍中。高宗識公為近臣。由於清河張氏在政壇上的巨大影響力,唐朝皇室遂把清河張氏設為“十柱之國”。

瓘公之胞兄張文亦官至戶部尚書,堂弟張文收曉音律。太宗召他入宮參與製定雅樂。張氏三兄弟都位至顯職,各在門前樹裏一戟以示身份。時人譽為“三戟張家”。張文蹤的兒子張錫又先後相武後,韋後,封平原邵公,成為清河張氏又一位宰相。

瓘有四子,潛。沛。洽。涉。分別任魏州刺史,同州刺史,衛尉卿,殿中監,官階都是三品,年俸二千石。加上張文瓘位居宰相,全家年俸超過萬石,故此,人們稱張家為“萬石之家”後代諸多譜書亦把清河看作張氏郡望之首,甚至認為清河是張氏的發源地是張姓的始封地。

下圖片為民國十一年〈1921〉我曾祖父張世遠公,號吉堂建修。此家譜現傳於我處珍藏。乃清河張氏傳家寶之一。〈張氏脈派:玉洪大學久,隆聞世第昌,忠良家道盛,永遠福瑞祥。〉

附:

張文瓘

  張文瓘(公元605—677年),字稚圭,於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出生於清河郡(今邢台市清河縣張寬鄉)張氏的名門望族。該族原為西漢留侯張良的後裔。文瓘出生在世代為官的家庭裏,自幼就飽讀經書深明禮義。他孝敬母親,尊敬兄長,以孝友聞名鄉裏。
  唐太宗李世民登位之後的貞觀(公元627—649年)初年,張文瓘通過明經科考試,被補作並州參軍,步入了仕途。當時,英國公李績為並州長史,他協助李績料理軍政要務,無不得心應手。李績誇讚他為當代的管仲、蕭何,說他有名相之才,並對他以深厚的禮遇相待。
  張文瓘屢經升遷後,成為朝中的水部員外郎。當時,他哥哥文琮是戶部侍郎。因按照當時的製度兄弟不許並居台閣,張文瓘又被調任雲陽縣令。他在雲陽為官清正廉明,治理得政通人和,深受百姓稱讚。唐高宗李治的龍朔(公元661—663年)年間,因他政績顯著,屢加升遷,官至東西台舍人、參知政事,成了名副其實的宰相。不久,又遷升為東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兼知左史事。
  鹹亨三年(公元672年),張文瓘改任黃門侍郎,兼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遷為大理寺卿,依舊參知政事,成了主管審理刑獄的宰相。他上任後,不到十天,就把多年堆積下來的四百餘件疑案審理清楚,無一不當之處,使許多冤案都得以平反昭雪,真有罪者,按律治罪也毫無怨言。當時的人們都誇張文瓘執法公平而寬恕,稱其為張青天。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張文瓘被任命為侍中,兼太子賓客。大理寺所轄各獄中在押的囚犯,聽到張文瓘已改任,不在掌管刑獄的消息後,都大放悲聲,痛哭不止,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張文瓘身為一個主管刑獄的宰相,經他審理定罪的犯人,竟對他有如此深厚的感情,這真是舉世罕見的一大奇事。由此可見,張文瓘真不愧是被人稱之為有管仲、蕭何之才的賢臣名相。
  儀鳳二年(公元677年),一代名相張文瓘與世長辭。他享年七十三歲。死後高宗皇帝追贈他為幽州都督,諡號為“懿”。又因張文瓘生前輔佐皇帝能夠盡忠盡孝,其精神可嘉,特頒詔書,命其陪葬昭陵,也就是讓他安葬在唐高宗的父皇唐太宗李世民的墳邊,使其繼續為大唐皇室盡忠盡孝。這是封建帝王對開國元勳、輔國元老死後的最高待遇.
  由於清河有張文瓘和張錫三任宰相,顯貴無比,因而在唐朝被列為“十柱國”之首位,成為當時最為顯赫的郡望。張氏後人也因“清河世澤,唐相家聲”而引以為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