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偶得李灝先生書法作品兼談其書法藝術

(2009-10-22 11:57:10) 下一個
周末無事,獨自閑逛舊書店,購得舊中華書局三聯嶽麓等書社圖書數十冊。【這些書社的圖書錯別字很少,書價又便宜,吾喜購之】期間,閑問店老板H有書畫作品,H遂拿出一幅泛黃已表之兩尺書法作品。愚觀此乃蜀中書法大家李灝先生之作品真跡無疑也。於是還價購得之。回家後仔細觀賞先生此作於丙辰年【1976年】之作品,不禁大悅!其既有北碑剛健金石之氣,一點一畫,斬金切鐵,無一含糊畏縮之筆;然而又兼得書卷之氣,行氣布白,自然天成,籬落有致,決無弄姿作態之嫌,筆生草草,渾金璞玉,並頗有心傳。此作品得意於謝無量,得形於閣帖款字,點畫精美,意態蕭散,有“細碎玲瓏,金花遍地”之境界。竊以為此乃先生之精品也。見字如唔人,由此,想到了李灝先生清貧窮愁但藝術成就非凡的短暫一生【終年48歲,英年早逝】。在此,寫下一點文字,以誌紀念矣.


      李灝先生,1930年農曆6月初4日出生於四川成都華陽。由於他自幼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常以儒者自居,窮儒自況。
      50年代,李灝先生變賣房屋,辦過幼兒園。因在文字改革時,對簡化漢字方案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見,受到不公正對待。據說是在吳玉章先生的幹預下,他才沒有被定為“右派”,但也難以擺脫厄運的降臨,他隨當年的上山運動到汶川鐵礦工作。六十年代初,被鐵礦“壓縮”回到成都,而失去了正式工作。
      那時,街道上的居民婆婆姆姆們,辦起了各種各樣的街道工業,名曰“生產組”。一個玻璃生產組急於聘請一位師傅,李灝先生經人推薦得以錄用。他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看完一本有關的工藝學,第二天就到生產就職,當上了上手師傅,開始了他在街道工業的工作。
      李先生在生產組的勞作,是繁重的體力勞動。但在工餘之暇,卻手不釋卷,以讀書為福。他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一生異常的清貧,但在精神上卻保持著儒者的本色。他交往的朋友中有許多是飽學之士,無論是其終身敬重的孟淩雲先生,還是省文史館的張鏡侯、王孝禹先生,書畫家蔣仁庵、楊治民等先生,常常聚在一起談經論道,研討藝事或詩詞唱和。筆者曾得李先生書示七律數首,今存其三,錄此可見一斑。
      一日,李先生偕友人遊人民公園,以詩誌興,李先生詩:“疊石為屏土作土,碧波似鑒應紅欄。金風搖欹絲絲柳,暮靄清敷縷縷煙。天際傳聲過侯雁,林間遺響透寒蟬。悲秋固是詩人最,不著餘懷任自然。”
      孟淩雲先生和詩:“良朋相聚話巴山,皎潔秋光入畫欄。得句驚人添興彩,詩成紙上起雲煙。雪車冰柱雲中鶴,夏去秋來雨後蟬。寄語英賢休自誤,但安然處便安然。”
      蔣仁庵先生和詩:“磊落胸懷氣若山,興來相引一憑欄。神清最宜臨秋水,意快渾忘起暮煙。顧影池中生瘦月,尋聲林下絕寒蟬。相逢已是醇醪醉,煎茶當酒亦陶然。”這幾首詩雖然是平常唱和,卻反映出在斯文掃地的文革中,幾位文化人的生活與精神狀況。
      李先生的儒家本色還表現在儒法兩家的揚棄上。當年舉國上下正開展“評法反儒”、“批判當代大儒”的政治指向,路人皆知。李先生對此憤憤然,曾對人言法家“慘礉少恩”,用以治國是一個災難,傳統的文化爭論可以回歸到學術領域去繼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李先生的這種“社會關懷”,反映出一個傳統文化人的理性與良知。
      李先生的書法兼取碑、帖之長,隸書、楷書、行書皆謂精妙。李先生的書法以中鋒行筆,爽健利落,既有翰劄書卷氣之風流蘊藉,又兼北碑之剛健婀娜;滿紙清氣,一派高貴,傲岸的凜凜風神。李先生是把他對生命的體驗與對真善美的追求,溶入了自己的書法之中,固其書法翹出眾家,自成高格。李先生所追求的是盡善盡美,所推崇的是“元沙含金,璞石抱玉”,“不激不厲,風規自遠”,他的書法美學觀也體現出儒家的中庸。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李先生的又一儒者本色。也正是在“文革”時期,劉正成、蘇曉波、鄭家林、舒炯、孫人傑,各因機緣得從李灝先生學習書法。在“文革”時期,學習書法是沒有功利觀念的,教授書法也不象今天要收學費。劉正成先生在《舒炯書法藝術》一書序言中說:“我們學習書法的那些歲月裏,那種對藝術宗教般的情感,太濃重了,那是充滿絕望和希望的年代,給我們饋贈,值得重溫……”
      李先生的書法教學,善於因材施教,既重書法之技,更重書法之“藝”,“大匠授人以規矩,而不授人以巧”。在閑談中,常常海闊天空,引經據典,感物抒懷,隨機生發。“石門銘若瑤島散仙,驂鸞跨鶴”,“龍藏寺著若金花遍地,細碎玲瓏”。“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論於淑媛,有龍泉之利乃可齊於斷割”。書之道,易也,著於像顯,近取諸身,遠取諸象。一入法式,凡天地之風雲山川之狀,鳥獸蟲魚花木之形皆所體會。貴在自然而無矯造強作之跡,筆兼方圓,墨全呈彩,神全氣暢,勢正機活庶幾近矣”。“臨摹靠伏案之功,擬法憑博識之效……”
      李先生的教學就在這類閑談中進行。對聽者來說,當時或不甚了之;久之既悟,則獲益良多。
      李先生博聞強記,作書示範,詩文俱隨手寫來,從不假書。常做跋語,或考釋書法源流,或講授文字“六書”沿革,或講解詩意,或引申發揮,妙語迭出,啟人心智。如“書法源於六書之旨,故知某從某,俾得其確當也。然魏晉刻石多與‘六書’不符者,蓋欲美字之形而忽其字之義。子鶴先生曰:‘字宜詮義,非照臨其之,不必拘形存字之美,奪字之源,是謂能法。’”有說世傳羲之法帖大抵為宋元人摹本如《快雪適晴》,幾似南宮手筆。惟唐人改鉤本,稍呈璞懋之氣,但較以《蘭亭》及唐僧集字,則又嫌輕盈一類矣。”
      李先生論詩,注重意向,如講析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以此啟示“學書亦如登臨,立足愈高,則眼界愈闊。”長期的口傳手授,不但使我輩八法精進,更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陶治了性情。他的幾位學生,皆為書法界俊彥之士。劉正成原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中國書法》雜誌主編;鄭家林是前成都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市青少年宮藝術部負責人;舒炯也是前成都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蘇小波為原青羊區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業餘時間亦活躍於書法界。他們都為培養書法的後繼人才,繁榮和光大書法藝術,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李灝先生先後在成都市西城區過街樓玻管生產組、同仁路84號水廠翻砂車間、二道橋星火製藥廠(後為菊樂公司兼並)工作過。李先生終身未娶,孑然一身,以廠為家,棲身於生產組簡陋的房室裏。家具僅一床,一木箱,環睹蕭然,出不閉戶;於1978年夏病逝。
      李灝先生去世後許多精辟書論未及整理,散見其書法作品中,現將收集到的精典妙語附錄如次:
      1、羲之書簡大小兼施,運筆神捷,故其善也在氣,其彰也在力。今人善氣則失於狂,彰力又病其粗,故逸少書奇貴也。
      2、魯公祭侄文稿,用墨最美善,其濕能見毫,枯則透紙。凡學用墨,宜多參悟。
      3、趙孟頫急就章,乃臨古帖,雖存章草之形,然頓捺乏力,去漢簡遠矣。蔡襄所書,氣韻兼善,惜識之者鮮。又倪雲林亦精此法,然傳世亦少。
      4、王鐸晚明書家,其草法張芝,更出新意。具平原之雄強,兼景變之勁麗。有清三百年,及今尚無一人能過者。或曰於右任亦精草書,餘以為“可隨行”三字謝之。
      5、美人董氏、龍藏寺,上承六朝之雄強,下資唐宋以規範,質懋而莊,文麗而雅,隋書中之精良者二碑當在蘇孝慈之上,奚疑哉!
      6、二爨 、鄭長猷諸以古樸,石門焦山以飄逸,二張以質妍,始平公、楊大眼以形健,學書當玩其風格,突出精神,庶其不差。
      7、南碑中二爨故優,然妙處在繞東漢風趣。餘謂先學張壽、白石神君二碑,待領悟筆意之後,再臨龍顏、寶子,則筆有由致矣。
      8、曹全碑平直顯現,工過則近與俗。法重乃損其麗,故不以全力專注可也。餘謂學隸,當以郙閣校官入手,先得其璞厚,次以武梁祠題字、石門參其峭瘦,禮器、乙瑛益其工整,婁壽、張壽之拙巧,夏承之奇雄,白石神君之方朗,六經刻石之莊重,致於曹侯小子之勁遒,皆漢之神韻,各具其風而又皆曹景完所未逮也。今人隻知史晨、孔宙、景君華嶽為達學已屬陋識矣。至於衡方、劉熊、魯君等將何擇而是耶?
      9、凡學古人書,初摹其意,次仿其形,意明形似,則快意而疾書之。亦可稍加己意,務求天然,以去拘板之態。久之由熟返生,是為脫化,雖拙實巧矣。
      10、石門銘飄然有出世之姿,書學頗難,苟若少病,當記其訣。約曰:緊裹毫,長走筆,疾而不徐,細而有力。或曰,既非草,何以貴速。正以其流暢無拘,氣機天縱也。
      11、無論漢魏六朝之字,總以流暢清晰為上,所謂法貴天然,式重璞懋是也,今見初學者往往一筆數折,藏鋒匿畫,以為無痕,頓顫漫施,自矜奇古。至於功虧手壞,終不自悟者多矣。
      12、所謂千絲迥露,萬毫其力,乃運轉毫鋒之妙;否則紊絲亂發,何有所取。
      13、色薄而透紙者筆力雄健,墨重而見毫者入鋒有法,皆以疾勁之功,切忌輕抹也。
      14、古人譽書精絕、精妙,何謂也?先生曰:絕者空古人,非新創閣何由致達;妙者開來世,雖偶然之筆,亦可為式。俗人無知,絕妙漫用。惟《書譜》稱鍾張絕,二王妙,乃允當。
      15行草之貴,在乎氣機。然則機發於心,故在筆先,俯仰向背之勢,拱揖曲伸之姿,莫不因之也。氣泄於毫,著紙乃彰,上行下承,若線貫珠,似斷還連,雖間不滯。至於氣機活暢,筆縱天然,庶於人法矣。
         
      16、用筆之法,向無定準,究其大要,不外豐銦榮枯之著於紙,豐乃肥厚,棱為瘦巧,榮言潤濕,枯即幹薄。各因其勢,互為消長,如字之大小兼施,四體雜用,惟以自然,不以強造,顏魯公之稿草用墨,活潑無絲毫矯作之痕,而字兼真行草三體,亦極合度,可作規矩。

      1989年10月,北京大地出版社出版發行了一部匯集了有關中國書法及其書法家資料的詞典——《中國書法鑒賞詞典》。在第1491頁上,李灝辭條:“李灝小傳,(1930—1978)號中善,四川華陽人。工書,師法謝無量,通經史,有哲學著作《沉浮篇》。善詩。惜埋名一世,窮愁而逝。好啟迪後賢,蜀中書壇仍有遺響。”
      同頁,配刊李灝先生《論書劄》作品一幅。《論書劄》簡介現代李灝書。紙本,行書,語一則,凡六行,共四十三字,北京八方齋主藏。《論書劄》釋之如下:“南北朝之善書者,陶貞白可譽為仙,鄭道昭乃尊為聖,學仙難於羽化,法聖易入佳境,是故雲峰石之刻之可貴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