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漢民族的理與勢

(2009-10-22 11:47:26) 下一個
話說天下的事,有理有勢。理是事之所當然;勢是影響於事的各種外在因素。理有是非,勢有順逆。縱觀曆史,我輩常見理與勢的不相應,理有時為勢所掩。然,把曆史貫穿觀之,則理必然浸透於勢之中,與勢以最後的決定。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曆史進程中,不管遇見何種艱難困苦,風險黑暗,總可以以理戰勝一切強大的對手。當蒙古鐵蹄入主中原,腥藫遍地,生人道絕的時候,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介書生許衡同學在大署天行路,來到不遠處的一顆梨子樹下休息,天熱口渴,同行的人爭摘樹上的梨子吃,並勸許同學說:“此梨亂世無主,你不妨也吃一個吧”,許同學答曰:“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每每重溫這個動人的故事,不禁感慨係之。有主的心,猶如其身邊之梨,許同學實已無蒙古縱橫之鐵蹄矣!此一有主的心,將浸透一切漢人之心中,並永存也。後來蒙古人在世界上統治,先崩潰於中華。這難道是偶然嗎?再說武王伐強勢之紂,所憑的是理而不是勢。魯仲連義不帝秦,所憑者,亦理者也。辛亥中山先生義事,複漢排滿之革命,所憑的還是理而非勢。"7.7事變”對日宣戰,內戰共產黨PK國民黨皆乃理也。是故,中華民族的信念是理而非勢。這是幾千年曆史的定律和結論吧。
 
【附:許衡不食無主之梨
 
 許衡"嚐暑中過河陽,渴甚,道有梨,眾取啖之,衡獨危坐樹下,或問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亂,此無主。曰,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凡喪葬嫁娶,必征於禮,其鄉學者寖盛。有果熟爛墮地,童子過之,亦不睨視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帝欲相之,以疾辭。卒後,四方學士皆聚哭,有數千裏來祭哭墓下者。諡文正。"(《元史·許衡傳》)
    今譯:許衡元朝河內(今河南省黃河以北焦作市中站區)人,字仲平,博學多識,教學有方,許多人士都來追隨他求學,自己題書齋匾額叫“魯齋”。
    早年許衡曾經跟很多人一起逃難,經過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由於行走長遠路途,天氣又熱,喉幹口渴,同行的人發現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樹,樹上結滿了梨子,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去摘梨來解渴,隻有許衡一
人,端正坐在樹下,連動也不動,大家覺得很奇怪,有人便問許衡說:“你怎麽不去摘梨來吃呢?”許衡回答說:“那梨樹不是我的,我怎麽可以隨便去摘來吃呢?”那人說:“現在時局這麽亂,大家都各自逃難,這棵梨樹,恐怕早已沒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許衡說;“縱然梨樹沒有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
    平日凡遇喪葬婚嫁時,許衡一定遵照風俗禮儀辦理,全鄉人士,都受感化,鄉裏求學的風氣,逐漸盛大。鄉內的果樹每當果實成熟,掉落在地上,鄉裏小孩從那邊經過也不看一眼,鄉民都這樣教導子弟,不要有貪取的心理。許衡的德行傳遍天下,元世祖聞知,要任用許衡為宰相,但是許衡不慕榮利,以病辭謝。
許衡去世後,四方人士都來聚集靈前痛哭,也有遠從數千裏外趕來拜祭痛哭在墓下的。皇上特賜諡號為“文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