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春風

喜歡在曆史、現實和未來之間思考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也可能很膚淺,但對於個人而言,還是好過沒有思考
正文

杭州嶽王廟等引發的思考

(2010-03-02 11:56:47) 下一個
        五一期間,去杭州走了趟親戚,順便瀏覽了一下杭州部分湖山美景。杭州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群山環抱,碧水西湖,四時佳木,物產豐饒,人文薈萃,故有“天堂”之美譽。 這次去,特意拜訪了嶽廟和於謙祠,對於杭州市政府花費重金,修繕擴建的嶽飛紀念館、於謙祠頗為讚賞,流連不已。徘徊在繁花怒放,樹木蔥蘢,紅簷黑瓦,廊碑林立的兩個紀念館,萬千思緒似脫韁野馬…… 杭州的美,不僅美在湖山,美在花木,尤其美在人文,美在那蘊藏著中華正氣的曆史名人遺跡。可以想像,如果沒有這些“天地有正氣,沛然賽蒼穹”的人文曆史遺跡,單單有湖山美景,那杭州還能夠吸引如此眾多的遊客嗎! 
       
        嶽飛紀念館是莊嚴雄偉的,紀念詩文連綿不絕,極盡讚美的言辭,使人不能不受到感染熏陶。門廊對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一褒一貶,涇渭分明。清代於立詩雲:“嶺上已無丞相宅,湖邊猶有嶽王墳”,權臣與忠良誰得人心,不言自明。清內閣學士沈德潛詩雲:“古今含冤地,孤臣舊死忠。已成三字獄,竟費十年功……六陵殘毀後,泉壤泣英雄”。1140年,金國完顏宗弼毀約南進。嶽飛遣將聯絡北方義軍,襲擾金軍後方,自率主力北上,在郾城、潁昌諸戰中擊敗金軍主力。正當嶽飛行將渡河時,高宗 、秦檜詔令各路宋軍回師。嶽家軍孤軍難支被迫撤退,恢複中原的計劃功敗垂成。次年(1141年),回臨安,被解除兵權,改授樞密副使。十二月二十九日,被高宗、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 。其子嶽雲和部將張憲也慘遭殺害 。宋孝宗繼位後為嶽飛平反昭雪 。淳熙五年(1178年),諡武穆。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追封鄂王。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改諡忠武。 
           
        於謙,浙江錢塘人,永樂十九年進士。於謙祠是肅穆簡略的,不如嶽王廟那麽恢宏,遊人極為稀少。但以曆史地位而言,與嶽飛是齊名的。明崇禎進士黃周星詩曰: “山川不改仗英雄,浩氣能排岱麓鬆;嶽少保同於少保,南高峰對北高峰”。祠堂正堂懸掛著著名書法家沙孟海雄渾的手書於謙詩:“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浩然正氣,激蕩人心。 明正統十四年,於謙任兵部左侍郎。秋天,蒙古的也先率兵大舉進犯,大同告警,宦官王振調動五十萬大軍,挾持皇帝親征。於謙和兵部尚書鄺埜極力勸諫,英宗不聽。鄺埜跟隨出征,留於謙主持兵部的工作。由於王振軍事指揮錯誤,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師大為震驚,茫然不知所措。於謙請監國的郕王調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馬上開赴京師,策劃部署,穩定了人心。又扶立了郕王為皇帝,組織對也先軍隊的反擊。幾次征戰,挫敗了也先想要攻陷京師,吞沒明朝的企圖,不得不把俘獲的明英宗送回來議和。景泰八年正月壬午,奸臣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迎接英宗恢複了帝位,宣諭朝臣以後,立即把於謙和大學士王文逮捕入獄。就是由於於謙扶立了郕王為帝,使複辟後的英宗雖知於謙抗戰保國有功,也下決心要殺掉於謙。於謙在鬧市被處死並棄屍街頭,抄了他的家,家人都被充軍邊疆。遂溪的教諭吾豫說於謙的罪應該滅族,於謙所推薦的各文武大臣都應該處死,刑部堅持原判這才停止。千戶白琦又請求將於謙的罪行刻板印刷在全國公布。一時要討好皇帝爭取寵幸的人,全都以於謙作為一個笑柄。 於謙已死,由石亨的黨羽陳汝言任兵部尚書。不到一年,所幹的壞事敗露,貪贓累計巨萬。皇帝召大臣們開現場會,滿麵怒色說:“於謙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時沒有多餘的錢財,陳汝言為什麽會有這樣多?”石亨低著頭不能回答。不久邊境有敵軍進犯,皇帝滿麵愁容。恭順侯吳瑾在旁邊侍候,進諫說:“如果於謙在,一定不會讓敵人這樣。”皇帝無言以對。這一年,徐有貞被石亨中傷,充軍到金齒口。又過了幾年,石亨亦被捕入獄,死於獄中;後曹吉祥謀反,被滅族,於謙冤案方得以真相大白。弘治二年,采納了給事中孫需的意見,贈給於謙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湣,賜在墓建祠堂,題為“旌功”,由地方有關部門年節拜祭。萬曆中,改諡為忠肅。杭州、河南、山西都是曆代奉拜祭祀不止。 
       
        杭州還有一個張煌言墓,不大為外省常人所知,但浙江人對他非常推崇,曆史上也多有記載。這次由於時間關係,未能前往瞻仰,是為一憾。張煌言 (1620-1664),字玄著,號蒼水,浙江鄞縣人。明崇禎舉人。弘光元年(1644年),與錢肅樂等起兵抗清,奉明魯王監國,據守浙東山地和沿海一帶。官至兵部尚書。永曆十一年( 1657年 ),率軍自吳淞入江; 逼鎮海,登金山,望祭明太祖。永曆十三年(1659 年),自台州領兵北上,與鄭成功會師入長江,破瓜洲,攻南京,分兵進入蕪湖,攻下四府,三州,二十四縣,大有北上複明之勢。後來由於鄭成功軍事上指揮錯誤,貽誤戰機,使張煌言部遭到清軍重兵攻擊,部隊潰散,隻得由皖南間道返回浙東,招集散士,墾田南田島(象山縣南)以自給兵糧,繼續展開抗清鬥爭。順治十八年,永曆政權覆滅,張煌言又派人與荊襄十三家聯係抗清。康熙三年(1664年),因見滿清政權逐漸穩固,大勢巳去,隻得解散餘部,隱居南田的懸嶴島(今浙江象山南)。同年七月十七日被捕,押送杭州,麵對誘惑招降,堅貞不屈,九月初七被殺害於杭州弼教坊。臨刑時,這位民族英雄賦《絕命詩》:“我年適五九(四十五歲),偏逢九月七。大廈已不支,成仁萬事畢。”在清政府的屠刀下,他終於完成了道德的最高升華,成為千古不朽的人物。而在此之前兩天,他的夫人和唯一的兒子亦在鎮江被殺害。為了不使他絕後,他的第二個侄子承嗣,至今,寧波張氏後人枝葉繁盛。從清乾隆朝開始,清政府對明朝的一些忠烈人物予以恢複曆史原貌或賜諡,如堅不降清而被斬首的張煌言,就在乾隆41年被賜諡為“忠烈”,乾隆帝還為另一位明朝忠臣袁崇煥平反。張煌言被害後,紀五昌捐金購贖遺體,張文嘉,方斯大等收葬於南屏山荔子峰下。一九六六年底墓被毀。一九八三年修建。墓前立碑,上鐫:“故明鄞蒼水張公墓”。西側為羅子木墓,東側為楊冠玉及舟子墓。三人與張煌言同時被捕殉難。墓左前方有 “張蒼水先生祠”。張煌言不但是一位著名的抗清將領,而且是著名的詩人,留有《張蒼水集》。他有一首《七律.入武林》:“國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嶽家祠。慚將赤手分三席,敢向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詩中充溢著以死效國的豪氣,壯誌未酬,自身未死,而知後來功過三分杭州曆史人物,不亦哲人乎!

        由此我想到,中國曆史上有那麽多的胸懷天下,腹有良謀,慷慨悲歌之士,愛國信念堅定不移,振興中華矢誌不渝,才能傑出,功勳卓著,卻往往為昏君聽信奸佞讒毀,有生之年,或者蒙冤被殺,甚至舉家受戮,或者貶官削爵,打入冷宮,發配邊關……直到後來,卻又封王賜忠,拜祭香火,修繕墳墓,號召後人學習,這不是一個又一個絕妙的諷刺嗎?他們的人品道德正氣浩然,頂天立地,他們的事跡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確實值得景仰。假如在他們有生之年,多發揮他們的作用,少聽信那些奸臣亂黨的讒毀之辭,那麽我們中國還會有清朝的“積弱積貧”,被動挨打,割地賠款嗎?假如每一個朝代都能多一些直言中正之士進入主流,實施切合國家實際的改革,我們的官場文化還能夠像今天這樣缺乏民主意識、獨立人格嗎?假如後人們真的是誠心誠意地學習嶽飛、於謙、張煌言、袁崇煥的精神實質,把他們作為人生楷模,那後來的悲劇還至於一再重演嗎?還會有林則徐、彭德懷、劉少奇、張誌新等人的反複出現嗎?為什麽奸臣亂黨、宦官佞臣在許多朝代都能夠暢行無阻,寵信不衰,位高權重,為什麽忠臣義士隻有等到死後幾十年,上百年才被撥亂反正,重受推崇拜祭呢?傳記詩詞寫得再動人,廟宇祠堂修葺得再莊嚴,他們人生過程和結局能夠真正號召和影響後代,從內心裏把他們樹立為人生楷模嗎?看來做做這個樣子的效果還真是值得考量,曆史往往還會重演。

        由此我想到,中國皇帝們為清官廉吏忠臣良將樹碑立傳,建廟修祠的為數眾多,耗資巨大,目的是要後人效仿學習,往往是錯殺者的繼任者覺察到犯了錯誤,需要恢複曆史的真麵目,給家屬和後人一些安慰,讓更多的臣下繼續忠君愛國,哪怕是皇帝昏庸,奸臣當道,也要繼續愚忠下去。否則,無人效忠,國將不國。這裏麵有沒有一點貓哭老鼠的假慈悲?有沒有想要繼續把百姓玩弄於股掌之上的權術?這些蒙冤者的結局都過於悲慘,不是含冤被殺,就是被貶官削爵,發配邊關。他們給後人留下的隻是感歎敬佩和警惕戒備,寧可把他們當作神來膜拜,卻不大能成為真心學習的榜樣。人類作為高級動物,一般總是趨利避害,有能力,有見識,有抱負的人,哪個願意含冤被殺,家破人亡?哪個願意貶官削爵,發配邊關?不管前麵是萬丈深淵,還是地雷陣,都矢誌毅然去闖的人不是沒有,但隻是極少數。闖的結果,大都是身敗名裂,即使幸存,也是“但悲不見九州同”,“可憐白發生”。他們留給普通人的啟示究竟是什麽呢?唐朝詩人杜牧有一篇《阿房宮賦》,裏麵論及秦王朝的得失,說的發人深省:“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由此我又想到,這就是不同文化的不同結果。美國沒有這類廟宇祠堂,有的是聞名世界的總統山、華盛頓紀念碑、林肯紀念堂、傑弗遜紀念堂,他們樹立的是國家領袖的榜樣。隻要國家領袖的行為合情合法,民主意識強烈,履行職責到位,依法依規辦事,何愁其他官員和百姓不愛國,不廉潔,不忠誠,不盡力?在美國,即使是對於權力最大的國家領袖,也有諸多法律和行政手段,製約他的權力,使他不敢、不能、不至於隨心所欲,貽害國家和人民。因為在每一個領導人上台前,就料到他可能有“人性惡”的一麵,應該依法限製他的權力。一九二三年,美國一個姓羅伯特的學者,提出在南達科塔州黑山區堅硬的花崗岩山頂,雕鑿一座象征美國的摩崖石刻人物雕像,這一大膽的構想,隨即得到當時著名的雕塑家鮑格姆的全力支持。經過幾年的醞釀和精心策劃,總統山摩崖石刻人物雕像的浩大工程,終於在一九二七年拉開了序幕。據史料透露,當時參加這項恢宏工程的全美雕塑家多達三百六十多人。他們風餐露宿,忘我拚搏,在精心雕刻中,度過十四個春秋。一九四一年,俗稱“總統山”的摩崖石刻人物雕像浩大工程終於全麵竣工。從此,國立拉什莫峰紀念地便以嶄新的麵貌呈現在人們眼前,每天前往瞻仰觀光懷念的國內和各國人士絡繹不絕。依山開鑿雕刻的總統山,端莊凝重、氣勢恢宏。昔日光禿禿的花崗岩峰頂上,如今雄踞著喬治·華盛頓、托馬斯·傑佛遜、亞伯拉罕·林肯和狄奧多·羅斯福四位總統的巨型半身塑像。這些虛實並重的半身石刻雕塑像,體量很大,每位總統的麵孔,從下頦到頭頂部,分別從十八米到二十一米不等。其中,僅林肯的嘴唇,就寬達六米多。 總統山給予後人的啟示,與中國眾多的清官廉吏忠臣良將廟宇祠堂相比較,哪一個選擇的表彰對象更合適?哪一個更大更好更深遠?是要求國家領袖依法行政的作用大,還是要求官員不怕被殺被貶,忠君愛國作用大?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