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塗博士的悲劇看全球性博士過剩

(2009-10-27 09:42:09) 下一個

從塗博士的悲劇看全球性博士過剩


大漠88


塗博士讓大家惋惜。一個年輕有為的生命就這樣離世而去了。塗博士的悲劇不是一個個別現象,它反映了我們的教育製度的深層的市場規律。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命題:全球性博士過剩的時刻來臨了嗎?


1994年,我到美國讀書。第一天,就遇到了我們實驗室的一個博士後。他已經在我們實驗室作了7年博士後了。一直無法在美國找到一個助理教授位置。當我看到他的求職簡曆的時候,我吃驚了。他已經在科技界最頂尖的雜誌自然雜誌和科學上分別發表了兩篇論文,都是第一作者。在其他一流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已有30多篇。非科技界的朋友也許不了解在自然雜誌和科學上上發表論文的難度。要知道這兩分雜誌是世界上公認的水平最高的綜合性科學雜誌。它刊載各個學科最重要的科學進展。大多數教授一生也未必有一次機會在這兩份雜誌上發表論文。也就是說,這為博士後已經是世界上頂尖的科學家了。就是這樣一位頂尖的科學家,竟然不得作了7年博士後。我不盡為自己的未來擔心了。

隨後,我有遇到了一位學化學的中國留學生博士後,他當時已經在科學上發表了兩篇論文,在其他雜誌上發表的論文已經超過100篇。他告訴我,他酷愛科學,隻想在大學從事研究工作,不想去公司工作。一年後,他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第三篇論文,但是終於不得不放棄了科學理想,到一家公司去從事產品開發工作。


前不久,我認識了一位岩體力學博士,剛好與自殺的塗博士學的是一個專業。他告訴我,博士畢業以後,他找到了一份薪水微薄的專業工作,但是隻幹了4個月,就被裁員。兩年來他隻能在夜間超市打工。“在超市打工工資和我作專業工作時差不多”他這樣告訴我。


 在加拿大,許多博士畢業的電子工程師的年薪隻有高壓電線路作業工人的一半,而這些高壓電線路作業工人隻是高中畢業。在清潔工的隊伍裏,經常可以碰到名牌大學畢業的博士。我開始懷疑,全球性博士過剩的時代是否已經來臨?

現代的科學研究結構中,大學教授需要研究助手來協助他們進行科學研究工作。而最廉價的研究助手就是博士生和博士後了。在美國,雇傭一個博士生隻需要付他的助學金,大約每年15,000美元。雇傭一個博士後大約每年20,000美元到30,000美元。這個價錢比大多數建築工人薪資要低。博士後已經從教授的跳板變成了一個終身職業,大量的無法找到教授職位的人,不得不在博士後的崗位上奮鬥終生了。


科學研究隻承認第一,在這個領域中你必須發現新的科學現象和規律。而自然界未被發現的新領域是有限的,未被發現的科學規律也越來越少。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狄拉克曾經說過,那時(20世紀初)二流甚至三流的物理學家也能做出一流的工作,而現在,一流的物理學家作二流的工作都非常困難。物理學大師費曼指出,物理學的榮耀不會永存,我們可能已經到了物理學的終結階段。研究物質基本運動規律的物理學尚且如此,對岩體力學這樣的土木工程學科,真正有價值的研究成果能有幾何呢?


我提到的第一位博士後,他所從事的是未知領域最多的生物學科,也是最為活躍的研究領域,在這樣的研究領域博士已經過剩,就不用說那些已經被充分發掘過的領域了。在這些領域,學術論文的價值實際上是權威說了算,因為真正有價值的工作幾經在20世紀就完成了。塗博士剛好從事的是這個領域的工作。


中國目前的引進人才的機製,注重與大師和高學曆。事實上,中國與美國和世界的差距主要在技術。這些中國急需的技術人才並不是博士,而是大量的碩士。在到美國讀書的中國留學生當中,學習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的博士生有80%在第二年就拿了碩士學位畢業找工作了。而學習其他科學的博士生,在拿到博士學位之前,幾乎無例外的同時再讀一個電子工程,計算機科學或者數理統計的碩士學位,以備就業的多種選擇。市場是殘酷的,我大多數朋友都是以第二碩士學位就業,而在簡曆上隻字不提原先的博士學位。


微軟不是由博士們建立起來的,比爾蓋茨本科都沒有畢業。事實上大多數美國高新技術產業都是一些碩士甚至本科畢業生創造出來的。而中國現行的人才引進政策剛好將這些中國最需要的人才排斥在外。博士畢業,即不是傑出創造發明的充分條件,也不是其必要條件。 愛因斯坦在發現狹義相對論時還沒有拿到他的博士學位,孟德爾也不是博士畢業。愛迪生中學都沒有畢業。法拉第也隻是學徒出身。引進人才不應該隻盯著博士群體。


在這個博士過剩的時代,博士生畢業之後在就業的壓力下,必須給自己一個清醒的定位。你在導師的指導下可能已經做出了一些新的科學發現。但是,這個世界上也許根本就不需要一個新的和你的導師同樣的研究實驗室。在找到你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前,你和其他人一樣,隻是一個打工仔。博士畢業後要經過艱苦努力才能在社會上找到你自己的位置。我們不希望看到塗博士的悲劇重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0)
評論
大漠88 回複 悄悄話 回複yijibang的評論:
在美國必須在拿到博士學位之前讀碩士學位。我在學校時幾乎所有的非電子,計算機專業的中國留學生在拿博士學位之前都先拿一個計算機,電子,統計類的碩士學位。因為博士學位的資助你可以用來讀任何課程。老板付錢多拿一個碩士的確劃的來。
three5joh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three5john的評論:
Sorry the contacting e-mail address should be:
wuzhang83@gmail.com

I know a place currently looking for 岩體力學博士, experimental or modeling.
three5john 回複 悄悄話 Is it convenient to get me connected to the 岩體力學博士? my e-mail is
wuzhang83@yahoo.com

Thank you.
白水咖啡 回複 悄悄話 去年我們學校有個助理教授沒有拿到tenure,走人了。據說他手上發表的論文也還是不錯的。他的同事還建議他去打官司雲雲。

當他去和院長理論的時候,院長說“tenure 是granted的,而不是earned。”在美國,評價一個人的學術價值,或者拿到一個職位,學術水平肯定要有,但是不是唯一的標準。有很多因素決定了一個人在某個職位上的去和留。

所以美國人都有平常心。東方不亮西方亮。不象中國人覺得自己有點水平,而沒有得到相應的待遇或認可,就會想不通、鬧情緒。
白水咖啡 回複 悄悄話 回複yijibang的評論:
他的意思是那些本該念完博士的人提前結束博士學習,隻拿碩士文憑去找工作,放棄了科研工作。

有很多原因,有的人是因為qualify考試沒有過,拿了碩士走人。有的人是想早點賺錢,還有的人恰好有工作機遇,還有一些人是因為和導師關係不好。
vwbeetle 回複 悄悄話 "這些中國急需的技術人才並不是博士,而是大量的碩士。"
===
也不一定是碩士呀!
工廠裏很多技術工人,比什麽"士"都知道的多!!!
msdyl2001 回複 悄悄話 getting a good job, to some exten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one's ability. einstein could not find an academic job after he graduated. mozart could not please his bishop for a music job and could not find a stable job for a long time.

but i think you are right. maybe it is the supply of highly specialized experts is greater than the demand right now.
yijibang 回複 悄悄話 您說的大概是先在國內拿到博士後,然後到美國再拿碩士找工作吧。我還沒聽說過在美國拿到博士後,再念碩士的。我認識幾個念電機,物理,電腦博士的都有工作了。有一點我要強調的就是博士的教育是訓練獨立做研究工作的能力。發表論文不是不重要,最主要的還是有能力涉足相關的領域,所以再去念碩士就有點那個了。
小雪兒2009 回複 悄悄話 知道幾個以前在大學的幾個同事,他們去了加拿大以後,一直沒有合適的專業工作,他們也都是在美國拿到的博士。
Newman2000 回複 悄悄話 我先後與兩位博士同過事。他們都在幹與他們博士學位無關的工作。據我所知,博士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的大有人在。
Newman2000 回複 悄悄話 愛因斯坦是本科畢業。他是成名以後拿的博士。他沒有念過博士或碩士學位。
大漠88 回複 悄悄話 Thanks
大漠88 回複 悄悄話 Thanks, I modified the statement.
大漠88 回複 悄悄話 Thanks for comments.
mathteacher 回複 悄悄話 ”在到美國讀書的中國留學生當中,學習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的博士生有80%在第二年就拿了碩士學位畢業找工作了。而學習其他科學的博士生,在拿到博士學位之前,幾乎無例外的同時再讀一個電子工程,計算機科學或者數理統計的碩士學位,以備就業的多種選擇。市場是殘酷的,我大多數朋友都是以第二碩士學位就業,而在簡曆上隻字不提原先的博士學位。“

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愛因斯坦隻是本科畢業?好像全美中國留學生的統計數據都在你的電腦裏一樣,以斬釘截鐵的氣概使用“80%”,“幾乎無例外“之類的字眼。你的朋友再多也隻是中國留美學生中的一個小樣本,充其量也隻能說明你是那個小群體的一員。

”在找到你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前,你和其他人一樣,隻是一個打工仔。博士畢業後要經過艱苦努力才能在社會上找到你自己的位置。我們不希望看到塗博士的悲劇重演。“

如此說來找到研究方向之後就不是打工仔了?打工仔就都一樣?找研究方向和是否打工仔有什麽必然聯係嗎?”我們“是指誰?你代表”有關方麵“嗎?說到底,塗博士的悲劇和博士是否過剩有什麽關係?

”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命題:全球性博士過剩的時刻來臨了嗎?“

你也太幽默了,還”不得不“呢,好像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一樣,歇歇吧您呐。

秦垣川 回複 悄悄話 I don't necessarily disagree with the theme of your writing. But a few minor issues:

1) 大多數教授一生也未必有一次機會在這兩份雜誌上發表論文。也就是說,這為博士後已經是世界上頂尖的科學家.
There are a few issues with this statement here. Publishing in Nature and Science is neither necessary nor sufficient to be a top-rated scientist. Science, e.g., has never published any paper that led to a physics Nobel prize.

2) Einstein did indeed get his PhD. His advisers were Weber and Kleiner.


ingodwetrustforever 回複 悄悄話 博士沒有過剩全球性; 隻是局部一些領域, 生物, 物理, 有過剩.
米魚 回複 悄悄話 這篇有深度. 讚一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