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曲罷一聲長歎 - 讀葉廣岑《采桑子》

(2010-10-14 14:29:29) 下一個

誰翻樂府淒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
 
在4萬多英尺的高空看完了葉廣岑的《采桑子》,掩卷抬頭,機窗外透過薄薄的雲霧,蒼茫大地若隱若現,滄海桑田,過眼雲煙,耳機裏是mp3悠遠的古琴曲《廣陵散》,一時真有“曲罷一聲長歎”,不知今夕何夕,身之所在之感。
 
前塵若煙,往事如夢,悠悠近百年,大宅院裏的滿清王孫貴族們,留下了太多的故事,太多的遐想。葉廣岑獨特的開篇布局,深厚的文字功底,更是給這本書平添了許多魅力。納蘭容若的一首采桑子,每一句帶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最後是"曲罷一聲長歎",歎得恰到好處,歎得人由不得不歎。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幾代人近百年的故事,終是逃不出一個“情”字。男女之情,手足之情,父母子女之情。大格格為了悄然離去的琴師一生守候;廖先生對四格格的相知相通卻淡薄相處;三兄弟為了爭風吃醋的手足相殘,文革中人性的扭曲和淡漠;父親對早逝的六兒的感情,以及後來對謝娘家的六兒的移情;給父親帶來普通家庭溫暖的謝娘,沒有任何要求,默默地承受所有的老爺的安排,包括再嫁。老七舜銓的一世癡情;還有那個26歲娶入大宅院做小老婆的姨奶奶,一生淒涼。乖戾的老五及其後代活出特立獨行的人生。
 
王孫子弟們,或癡或癲,或喜或悲,難能可貴的是他們都活出了真性情,那是一種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從容和豁達。 可悲的是故事到了現代,到了他們的後輩,更多的看到了金錢汙染的被扭曲了的人性和浮躁。悲乎哀哉!
 
喜歡這首詞,摘錄譯文於此(來自網絡)。並摘錄書中片斷。
 
「誰翻樂府淒涼曲,風也蕭蕭」,究竟是誰翻唱著淒切悲涼的樂府舊曲?蕭蕭的風聲隨之伴和;
「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雨聲亦複蕭蕭,如斯風雨之夜,詞人唯有孤燈相映,獨自聽了一夜的雨,眼見燈芯燃盡、散作燈花,就這樣,又消磨度過了一個漫漫長夜。
「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不知道為了何事縈繞心懷?清醒時獨自意興闌珊;然而偏偏「醉也無聊」,即使藉酒沉醉也難遣滿懷愁情。無論是清醒或是沉醉,都難以逃避的苦悶究屬何為呢?寫到此處,倏然筆鋒一轉,蕩出一句「夢也何曾到謝橋」,既屬全篇之總結,更是全篇之關鍵,於是所思之人呼之欲出,躍然紙上,讀者便可霍然明白,此詞當是一篇思念之詞.
所謂「謝橋」,代指謝娘所在之地。謝娘者,或謂名姬謝秋娘,於唐宋詩詞通常泛指所戀之美人 。


淡泊相處,可以維持久遠,丈夫重知己,不為別的,就為了古舊的離去,為那相知相通的情愫,為那深處埋藏的無窮盡而走進這難耐的尷尬,走進這細雨塵煙,以慰籍死寂的魂靈和自己長久的沉默。

廖先生常說,天道忌滿,人事忌全。彼時雖不能令我理解,但現在看來,那實在是一種對人生悟透了的大境界。
殘缺實際上也是一種人生的美。

- 不知何事縈懷抱 四格格與廖世基

“生不能相養以共居,歿不能撫汝以盡哀”- 謝娘

舜銓說,“親朋之間,居心宜直,用情宜厚,後人與非後人,親戚與非親戚都無關緊要,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不妨糊塗一些,不必那般小家子氣。”

曲罷一聲長歎,歎宵光何限。共倚雕闌,蒹葭霧鎖雲程斷。空對著影珊珊,月映琅軒,淒慘慘樹咽秋蟬,冷颼颼落葉聲殘,淚眼孜孜相看。離愁兩地何日接幽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