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發

來的都是客, 人走茶就涼
個人資料
正文

彭林教授, 新時代 “禮”的倡導者

(2011-08-13 13:32:29) 下一個
彭林教授,1989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獲曆史學博士學位,現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等校兼職教授、清華大學經學研究中心主任等;主編《中國經學》。
   長年從事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史、尤其是儒家經典《周禮》、《儀禮》、《禮記》的研究。現在積極倡導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禮”。 他的部分經典話語摘錄如下:

過去我們把自己的禮否得太多了,沒有人知道我們的禮是什麽。現在社會上有一部分人把西方的禮儀當作中國的傳統禮儀在推廣,後果不堪設想。一個民族文化的節日禮儀,是這個民族最顯著的特征,它使別人一望而知,你是什麽民族。現在我們的節日西化得非常嚴重。我看到一個材料,有關部門正在起草一個建議,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清明節全部放雙休假,要讓老百姓有充足的時間來過自己的節日,來抵製洋節。但是,與此同時,由於理論上不清楚,我們現在用大量的西方禮儀來替代我們的傳統禮儀,使我們的核心文化有被替代的可能,現在那些禮儀教材教你怎麽塗眼影、怎麽打領結、怎麽拿刀拿叉,美其名曰這就是2008年奧運會與國際接規,我覺得這簡直是無知。自古以來,國內外都有一個通行的規則,入境問俗,你到哪個國家就要遵守這個國家的習慣,不要因為無知傷害了別人,外國人到中國來當然要尊重我們。我們中國人要拿筷子你就要拿筷子,我到外國去,也沒有人給我們準備筷子,你到中國來就是要體會一下什麽是東方文化。我們是有文化自尊的、文化主體的。結果現在媒體上教大家學西方禮儀,連盧森堡的禮儀都教了。那麽,如果我們家裏來了5個不同國家的客人,用誰的禮儀?當然是用中國的禮儀。我們現在就沒有自尊,到這邊來用別人的禮儀,到那裏還是用別人的禮儀。那你這個國家還有沒有文化?

中國文化不是西方文明的分店,也不是西方文明的複製品,它是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獨立地形成的,是東方人智慧的結晶,有鮮明的民族個性。那麽,中華文明區別於西方文明的關鍵又在哪裏呢?這在學術界是見仁見智的問題,我想有幾位學者的意見非常重要。

首先,徐複觀先生認為,西方中世紀是“以神為中心的宗教文化”,而中國文化“是以人為中心的道德文化”。在西方人看來,人的靈魂是要由上帝來管的。而在中國人看來,人的靈魂、情感是要靠自己來管的。這是東西方文化一個非常重要的差別。

台灣學者方東美先生說,中國在商朝還處在鬼神崇拜的時代,而到了西周的時候,中國社會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轉折——開始脫離崇拜鬼神的時代,實現了從鬼道向人道轉變的偉大飛躍,社會不再把鬼神作為中心,而把人作為中心,這個區別非常重要。

我們這裏特別強調人要和,我們這個民族最有資格談“和諧社會”。“禮之用,和為貴”。這樣社會才能和諧。一個有愛心的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你的一言一行就必然是合於禮的。這種禮不是外部的“點頭哈腰”,而是一種內心的境界。這一點我們和西方是不一樣的。西方是講究形式,比如笑的時候露幾顆牙,握手胳膊要抬多少度;我們講究的是會心。禮樂裏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德煇動於內”,“禮發諸外。”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內心和你的外表舉止自然而然就會達到一致。現在許多推銷禮儀的書,不講德行,一概隻教你怎麽做,坐的時候腿怎麽翹啊什麽的,不教你內求的東西。人和人的交往是拿一張臉和人交往呢還是拿一個心和人交往?但凡你是用一顆真誠的心和人交往,你怎麽笑都是燦爛的。

改革開放後我們的物質文明發展非常快,大家可能沒有溫飽問題。那麽這個時候要追求什麽?就是“倉廩實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榮辱”。社會的科技發展、經濟發展如果沒有人文的東西來引領它,它將走向歧途。我們在報紙見過有關“鬥富”的報道,一頓飯化幾十萬,眼睛都不眨,這實際是內心空虛的表現。那麽怎麽去引領?按照中國傳統的辦法就是用禮儀去教化他,讓他走上健康的方向。過去我們曾經天真的以為,隻要把市場經濟建設好,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但經濟起來後,一切似乎又都亂了:製假的販假的都來了。於是又有一種觀點認為,隻要把法製的建立起來,一切的一切都迎刃而解。可是法不責眾啊,13億人都和“法”逗心眼,不怕你有多少“法”。這個時候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你吐痰我抓你吐痰,你造假我抓你造假,而不去做一個最深層的工作,就是去提升他內心的道德,那麽社會的問題就像割了韭菜一樣,割了一茬兒又一茬兒。沒辦法解決。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利用奧運會的機會提出禮儀這個問題,禮儀是文明人有德行人的標誌,培養大家的榮辱感,培養大家的自尊,這些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

他的博客鏈接如下:

http://blog.sina.com.cn/penglin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