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再感悟一個,照片的欣賞

(2014-08-02 05:32:08) 下一個

對任何一個/一種作品的欣賞都跟欣賞者的背景有關,所以就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即使公認的經典,也有人不喜歡。比如哈姆萊特,有專家說是莎士比亞最差的作品之一,甚至托爾斯泰完全不認為莎士比亞是個大師。紅樓夢,也有人看不進去,比如我。Jazz, 古典音樂,都有人喜歡、也有人聽著是折磨。印象派的畫剛出來的時候為專家所不接受,也是慢慢地成了經典。

那什麽是好作品、經典呢?不會因為和我一樣的人對曹雪芹不感冒,曹雪芹就不是大師了吧?但是為什麽說曹雪芹是大師呢?大概條件有二:(1)為不少專家認可,and/or 為大眾喜聞樂見,(2)經過時間的檢驗。

我感覺什麽藝術形式越具體越接近現實,對它的接受程度越容易受欣賞者的自身經曆和背景左右。攝影由於是對著場景記錄,所以辨識度更高,更容易受讀者的背景影響。所以就有了老外愛看中國的民俗、山水風格的風光,而我們中國人自己看著司空見慣;中國人愛看美國的西部大片,在美國的人倒是已經看得審美疲勞。或者我們在歐洲之外的人愛看巴黎的掃街片,巴黎人看不出為什麽要掃來。

就是因為紀實片(包括紀實的風光片)主要是傳達一個描述(比如穿著印度服飾的肖像),那麽對這個情景熟悉的人就從照片裏看不到新的信息,就不愛看了。抽象一點的片子主要是傳達一個情緒,而如果這個情緒(比如風光片的衝擊力和美感)比較單一,欣賞者看多了也不會得到新的衝擊,也不愛看了。 

那麽照片怎樣才耐看呢?攝影史上的經典都是令人百看不厭的,我想要符合兩個條件:(1)是作品本身的完美,從取景構圖到效果的完美,(2)是作品傳達的描述和情緒的唯一性和複雜性。隻有這樣才不會讓人司空見慣,才能每看都能挑戰欣賞者的注意力。

另一個方麵,作品對讀者也是要求的,不可避免,有些東西就是陽春白雪,是acquired taste,需要一定的有心訓練才能品出其中的妙處,這就是小眾的作品(當然大小是相對的)。好比喝葡萄酒,很多人開始就不喜歡其苦澀,喜歡偏甜偏果味的(中國人喝葡萄酒以前就是這樣),但是有的人會develop出對那種苦澀的感覺,在其中發現很複雜的層次和享受。通俗小說人人接受,但是對詩歌的欣賞,就小眾一些。流行歌曲容易接受,古典音樂就小眾一些。很多沾上“現代”名稱的東西,還有行為藝術,都比較小眾,圈外的不易理解接受。攝影也是類似,掛曆明信片和國家地理雜誌上的照片容易被喜歡,漂亮的婚紗、肖像容易被接受,而更細膩更含蓄的一些攝影作品
就需要欣賞者知道在畫麵去尋找什麽東西來看,也許需要欣賞者也是實踐者,才能體會其中的味道。我一直覺得我聽古典音樂,必然沒有小範老師理解得透,因為我隻能聽到總體效果,聽不出演奏者用的什麽技巧和其中日積月累的苦心。我學過一點書法,外國人最容易欣賞的是草書,因為不用看懂字,他們也能看出行雲流水的效果,但是其中筆墨運用的細微之處,以及其中潛伏的中國古典文學的暗流,老外甚至是沒有練過書法的人是感覺不到的。




不管怎樣,在欣賞上存在爭議都是不可避免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