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包產到戶是剝削階級複辟的開端,是對農業生產的大破壞

(2010-06-21 08:26:22) 下一個
各家的情況不同:家裏有勞動力的,而且懂得種田技術的,家裏糧食自然吃不完。家裏缺少勞動力,或者不懂種田技術的,還不如生產隊。有的人為包產到戶,載歌載舞,有的人愁容滿麵,一樣的青黃不接。生產隊時,大家有分工,每個人都發揮自己擅長的生產技術,懂化肥的管施肥,懂農藥的管治蟲,懂耕地的管耕地,我二伯父就是耕地能手。包產到戶後,有人歡笑有人愁。化肥要麽用多了,要麽用少了,要麽耽誤了季節。病蟲害來了,亂用濫用農藥,搞得魚蝦絕種,糧食藏毒,好在城裏人照吃不誤。有時,台風把某些地塊的莊稼全部翻倒,或者河堤決口,某些人家就顆粒無收,無法抗住天災。老牛全部殺死,沒有人願意養牛。

老人、孩子最遭殃。生產隊時,60歲以上的老人就頤養天年,不再下地幹活。上小學、初中的孩子,除了學校組織的偶爾的義務勞動外,不允許下地勞動。老人的糧食由生產隊直接配給,老人不勞動,糧食消耗少,壯勞力吃一頓,夠老人吃一天,所以老人糧食年年吃不完。

包產到戶後,老人不得不下地勞動,小學生、初中生也不得不下地勞動,廣泛使用家庭童工。我讀小學時,年年農忙時節,背部曬脫皮。 有些人家,老人種了兒子全家的地,豐收的時候,卻要懇求兒子,給夠口糧,兒子全家卻能坐享其成,因為分地時老人的地算入兒子家一起分的。 能給口糧,都算孝子,有的連口糧都不給,以天災為借口。

生產隊時,灌溉用水由村裏統一支配。包產到戶後,家家去搶水,卻無人修水利。家族與家族之間,展開了無數的流血衝突。我父親就是因為農田用水的問題,差點被一個不懂事卻學過武術的小年輕打死。毛主席年代的社員之間的共生互助的融洽關係,蕩然無存。

鄧小平的進一步改革開放,農業生產更糟糕了,可以說是一種畸形發展。農民出去打工,比種地收入多得多。開一個小工廠,幹一年勝過種20年的地。當年的良田,長野草的越來越多。少數農民通過發展工業,掙到大把的錢,第一欲望就是蓋樓房,有錢的帶頭蓋房,沒錢的也要蓋樓,有錢的蓋5層樓,沒錢的蓋一層,以後再加層。200畝良田沒幾年,就是新住宅區。工廠吐著黑煙,管道排著汙水,油石廠的粉塵彌漫全村。當年毛主席年代的轟轟烈烈的農業大生產,現在成了偶爾幾個老農在地裏勞作,年輕人大多不懂如何種地了。

現在,十幾個家庭工廠,剝削全村,給的工資很低,遠遠趕不上富士康。錢是他們掙的,汙染環境的代價卻是全村及其後代。中風、癌症、矽肺,一茬一茬地死人,辛辛苦苦的血汗錢,最終流入了醫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