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話短說,本人作為一個10年的電子工程師,就從電子行業看中國現狀。電子控製係統作為係統控製的核心,控製小到家用電器,大到汽車,飛機的運行,是一切工業製品的核心。
雖然看似中國出了很多大型高科技企業,如海爾,華為之類的,每年也出口很多的電子產品。但是作為電子控製係統核心的芯片,80%以上都需要進口。
當然芯片也分三六九等,有作一些簡單工作的輔助芯片,幾角錢一個,這些大概國產的可以占到50%市場,這些芯片可替代性強。還有作複雜或者核心工作的核心芯片(比如電腦的CPU之類),從1元錢到成千上萬元不等,幾乎全部是進口,而且是係統中必不可少的。
即使低端的國產率較高的芯片,其中很大一部分還是買的國外的晶園,然後自己回來切割,裝個外殼測試一下就是成品了。相當於買個進口的產品,自己包裝一下就MADE IN CHINA了。
還有極個別那些真正所謂100%國產的芯片,其實也就是拿著國外的某些低端芯片,拆開來,在顯微鏡下麵拍照,然後完全照著抄襲,而且抄都抄不像,性能比原版差,隻能和原版拚價格。如果芯片設計還能有一點點改動,那已經NB的一踏糊塗了,估計可以申報國家科技進步獎了。國外高端的複雜的芯片,給國內抄都抄不出來;甚至人家把圖紙資料都給你,國內也生產不出來。
電子行業的現狀就是,最好的芯片在美國,其次是日本,歐洲,再次是韓國,最垃圾的是台灣。中國大陸?這地方也生產芯片?開玩笑的吧,至少我10年來還真沒用過MADE IN CHINA的芯片。什麽華潤,中芯之類的,人家是幫國外低端芯片作代工的。當然,在批發市場那些廉價的,用幾個月就壞的小玩具或者遙控器裏麵,是有國產的芯片。
國外芯片廠受08年金融危機影響,產量壓縮,結果09年開始,國內芯片就缺貨,漲價,個別緊俏品種還翻番的漲。對國內控製器生產造成很大影響,生產不得不一再延期。
舉個小例子,中國是最大的電動自行車生產國,而電動車控製器的芯片全部是進口的,其中MOS管芯片以某國外大牌的為最佳。結果每年5月份開始,當電動車生產銷售進入旺季後,那個品牌的MOS管芯片都會漲價,普遍漲30-50%,06年最離譜,從2元漲到8元,一個電動車控製器要用6-12個這樣的mos管,基本上占到一個控製器成本的60%以上。人家漲價就漲了,宰你就宰了,你愛用不用。隻有個別技術實力強的廠家嚐試別的國外芯片,雖然質量下降了些,但是畢竟省了成本,整體還算合算。國內的mos芯片是斷沒有人去用的,而且這些芯片的核心晶園也是國外的,隻是國內裝了個殼,即使這樣的,哪怕白送都沒人用,差距還真不是一點點。
所以,有人說,別看中國出口了多少多少,其實也就賺點勞務費,8成以上的利潤其實是上遊的國外大公司賺走了。
哪天如果美國拉著日本和歐洲對中國芯片禁運,那中國的電子行業就徹底廢掉,中國所有的帶電子控製係統的,包括家用電器,汽車,飛機,電網控製,甚至小小的燈泡都不能生產了。說到這,怎麽感覺和說1949年一樣啊,真正的一窮二白。
為什麽中國經曆了所謂高速發展的30年了還這樣,我的經曆就是答案。
10年來,做工程師賺的錢,隻有房產升值的零頭,比炒股賺的辛苦,我現在已經開始逐步放棄研發方麵的工作轉而進行收入更高更好玩的商務領域了。雖然很可惜我那10年的技術經驗,但是中國其實並不需要什麽經驗豐富的工程師,中國隻是工廠,隻需要工人。
10年前,我剛畢業,中國就是這樣;今天還是這樣,甚至還倒退了(某國有芯片大廠最近宣布停止研發芯片,專注於代工業務);10年後……
這是本人電子行業的現狀,如果大家有本行業的現狀,也可以說說。
我記得增經看一個機械工程師說的,如果離開德國的母機,中國的機械行業就徹底完蛋。
世界離開中國,生活成本或者生產成本會略高一點,但也就幾個百分點而已,因為中國其實也就在整個產業鏈中占據著利潤最低,產值最小的一個環節而已,也就幫老外在組裝階段省了幾個人公費。
國家的悲劇在於沒有進步的希望,和國外的差距越來越大。
10多年前,我讀大學的時候,我們的休閑活動是給電腦超頻,看誰超的多跑的穩;我們一些牛人喜歡專在圖書館研究相對論,喜歡在我們麵前炫耀熵之類的東西;我們還喜歡泡在實驗室,拿邊角料搭一些音樂盒,報警器之類的小東西;還有人以找到win95的漏洞為樂趣。
畢業後,我們很多人選擇做技術,因為崇拜蓋茨,崇拜艾裏克森,認為技術是崇高偉大的。工作之後,由於單位是抄襲日本的控製係統,單位的年輕工程師喜歡背離日本那一套思路搞個係統,然後在同事麵前炫耀,雖然沒有一個成功被證明是穩定運行的,但是仍然樂此不彼,誰能說這些年輕人20年後不會成為一代大師呢。那時候的女孩子喜歡牛人,如果再能彈上兩曲吉他,吟上兩首詩,那簡直就是萬人迷了。
現在的大學生還有這樣的嗎?都去考研考證考公務員去了。現在的工程師有這樣的嗎?都是想辦法轉離錢更近的銷售或者管理去了。
為什麽會這樣,因為我們剛畢業時,是不愁工作的,重點本科普遍在2000左右,華為之類的高薪企業能給到5000多外加股份,而當時上海外環房價才3000多,北京房價不到5000,我所在的沿海二線城市房價才1000出頭,二手房600,800的都有,而且單位一般都提供食宿,找老婆不一定需要有房。那時候的公務員不吃香的,同樣的學曆進機關不如進企業賺的多,而且當時的人都覺得進機關學不到什麽本事,大家都願意進企業,特別是進企業搞技術。
人無生存壓力,自然就可以為了理想和興趣而工作。現在,生不逢時的年輕人,為了生存不得不拋棄理想和興趣,甚至承擔著將來由於沒有一技伴生而被社會拋棄的風險。
另外,說一下企業和高校搞的“合作研發”,聽到的高校科研經費的去向,簡直令人痛心。
如果一個項目搞了1000萬,學校先拿去500萬作為管理費,然後學校買車發獎金;然後係裏拿去300萬,買車發獎金;然後幾個導師拿掉100萬,發發獎金,吃吃喝喝;然後剩下不到100萬,幾個開發人員添點設備,拿點工資,到最後發現買原料都緊張了。
這是合作高校的研究生抱怨說的,可能還有誇大,特向高校的網友求證。
再說一下“山寨”或者叫模仿,是後進者的捷徑,這本身沒錯,但錯就錯在模仿完了就沒有下文了。
我們單位原來就是模仿日本的電控係統,模仿了20多年了,現在還在模仿,為啥,因為自己開發出來的東西性能不穩定,沒有人敢用。作為民營企業,有創新意識,想通過自己的東西能夠在性能上超越日本,在價格上低於日本,從而能夠做大作強,這是很好的想法。
創新初始,需要很多資金和人員的投入,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是看不到產出的,這個時候,就算是非常遠見英明的老板,他能堅持,他甚至願意虧本作,也要做出自己的東西。但是,每年不會因為你在搞創新,就不收你的稅費(2,3年的稅收優惠是有的),你沒有效益,你拿什麽交稅。
搞研發的工程師,雖然沒有效益,但是他的付出比模仿還要大,按理需要更高的收入,但是企業沒有效益,拿什麽給工程師高薪,沒有高薪,就買不起房,就沒有女人願意結婚。
日本當年,是政府投資養著這些企業,這些工程師,一樣就是2,30年,才有了日本的今天,中國會這麽做嗎,中國政府的錢都養了些什麽人啊,哪怕從牙縫裏摳出一點,也夠養不少優秀的工程師了。
文章來自天涯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