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土老冒進城
公元前180年秋,代王劉恒的車隊到達長安郊外。周勃率領一眾官員來到渭橋上隆重歡迎。撥亂反正的總設計師周勃,此時正躊躇滿誌。此刻群臣已經下拜, 正準備山呼萬歲。周勃忽然大喇喇的提出,自己有些體己話兒,要先和準皇上單獨聊兩句。車隊的前導不敢怠慢,趕快到劉恒的車子邊請示。這登時讓不少人的心裏打起了鼓:這個時候,對呂氏餘黨的清洗還沒有完全結束。過去的十年,誰沒有點小辮子什麽的, 這位周太尉想要跟新來的皇帝嘀咕點什麽呢?
渭水河邊,眾人屏息靜氣,隻有一陣秋風瑟瑟,和車那邊傳來的嘁嘁嚓嚓聲。不一會,劉恒的秘書宋昌(男的)回到迎賓隊伍前頭,對周勃大聲宣布說:“您老要是說公事,就請當著大夥說無妨,您老要是說私事,那啥。。。。王者無私!”此言一出,群臣愕然。周勃完全沒有料到這樣的回應,一驚之下,也趕忙跪倒, 順勢就捧上天子的玉璽和寶冊。劉恒淡淡的回答說;“不急,等進了城, 到代王府再說吧。”
第一回合的拆招,算是成功了。這一樁看似小事,卻可以說是對劉恒的前途命運至關重要的一著。通過這一幕戲,他向一眾大臣發出了兩個重要的信號: 第一, 我是不會被周勃控製的,第二:我也不會聽人打小報告。 至少,人們的心是暫時穩住了。
當然,周勃也不是省油的燈。渭橋上雖吃了一個癟子,可到底還是要讓你瞧瞧在這長安城的地盤,到底誰才是老大。當天下午,劉恒在代王府即帝位,原來的小皇帝已經從紫禁城裏被提走,劉恒一幹知青正興衝衝地拎著行李要搬進未央宮。突然不知哪冒出來十個門衛,手持兵器把守住端門,大喝:“有天子在,你們算幹什麽的就往裏闖?!”
劉知青心知肚明,乖乖的退回一邊,叫人去請周太尉。周勃到現場後裝模作樣的做了個時事通報,這十個武士道才放下兵器離去。且不說門衛不可能不知道宮中發生的一切,而且周勃手中握著所有京畿衛戍部隊的兵權,端門的守衛本就是他的部下,怎麽會忘了通知?這點把戲,寫史記的司馬遷倒也沒有點破他。
這個時候的長安,各方勢力錯綜複雜。政變剛結束,人心還未穩。曾經被呂氏家族全麵控製了十年的政局正在重新洗牌。在朝中權傾內外的, 是鏟除呂氏的發起人周勃。他是沛下起兵時就追隨劉幫的紅小鬼,和灌嬰同是軍方實力派。
政學係的老滑頭陳平參加革命稍晚點,但政治野心和手腕早在楚漢相爭的時候就鋒芒畢露。
剛剛二十出頭,大膽魯莽的朱虛侯劉章和他弟弟劉興居,則是幸存下來的的皇室遠親,“太子黨”代表。
這些人都在呂後的鐵腕下各顯神通,保存了自己,甚至還騙取了呂氏一點點的信任。如今又每個人袖子上都帶著呂家人的鮮血,“熱烈擁護”以劉恒為首的黨中央了。
這些人手握軍政大權,個個是把玩政治的老手,鏟除呂氏的時候出手狠辣,毫不含糊。他們之間也有曆史上的恩怨,在撥亂反正的過程中結成了暫時的同盟。此外還不乏渴望在仕途上一展抱負的少壯派(如袁盎), 而更多的當然是那些不管誰上台,都能左右逢源,保住官位的的老油條(如審食其)。
一朝天子一朝臣。曆代帝王和領導者的慣例,是要培植自己的親信勢力,或拉一派打一派,才能坐穩自己的位子。但稍稍掌握的不好,就會引起一方甚至所有方向的猜疑。而有一點劉恒肯定清楚:猜疑是曆代君臣之間禍端的誘因,尤其是在主弱臣強的時候,往往一點點猜忌和恐懼,就會刺激出極端的反應,畢竟是人就有求生的本能。
即位之初的劉恒,既沒有勢力強大的外戚撐腰,又沒有屬於自己的政治勢力,麵對手握大權的大臣們。該怎樣在夾縫中求生呢?22歲的毛頭小子,要耍心眼,弄權術的話,肯定誰也玩不過。所以,他來了個絕的,索性什麽都不玩, 順其自然。但他青少年時代所受到"黃老之學"的熏陶,使得他牢記兩條法寶(golden rules) 一個是低調,一個是平衡。後來終其一生,他都根據這兩條準則來左右自己的行為。
剛上任的劉恒,首先找準了給自己的定位(positioning),就是“認熊”. 他逢人便說:你看我是無德無能的,是各位抬舉我,非要讓我當這個皇帝。以後我要跟各位老同誌多學習。漢初的皇族,一貫以囂張著名。而劉恒如此鮮明的對比,很大程度上打消了臣下的疑慮。至少,暫時沒人把他當回事也行。後來,劉恒居然還靠這一手把南越王趙陀擺平了。讓他放棄了帝號稱臣。可見“蔫驢踢死人”這句陝西俗語是有來頭的。
在紛亂複雜的政治環境中,他信守“無為”。對於現有的派係格局,劉恒沒有做任何主動的改變。從各類史料的記載,都看不出他有刻意扶植過誰或打擊過誰。平定呂氏的功臣照例有賞。"三公"的位子自然留給名望高的周勃、陳平和灌嬰。其他的, 一切照舊。
甚至從山西跟他來長安的隨從,卻遲至半年後才得到封賞。其中隻有親信的宋昌被封候,但職務隻是負責中南海警衛團,角色類似後來的汪東興。
他不培植自己的親信,也不拉一派打一派。對誰都尊敬,又對誰都不過分依賴。對誰都信任,又對誰都保持距離。他不善言辭,所以跟大臣們爭論總是輸。對出好主意的人,就照辦。對出溲主意的,也不數落。一切透明操作。
結果,他成了一個無所不在,又難以觸摸的背景。各方勢力差不多可以忽視他的存在,轉而專注相互之間的防範和競爭。結果漸漸達成了一種張力的平衡。從而讓新任皇帝得到了一個穩定的局麵。
然而“無為”並不等於什麽都不做,劉恒顯然大事不糊塗, 就象學生看成績,打工看業績一樣,對於皇帝來說,國泰民安才是硬道理。他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學習處理政務上。從他登極後兩個月就開始頒布的一係列政策上來看,他的學習是十分有成效的。
首先在當年十二月下詔廢除了連坐法,來年三月又通令各地方政府贍養“鰥、寡、孤、獨、窮困之人。” 年長高壽的人每月給米、肉,並要求地方長官親自送上門。
這些雖然還僅僅是未來二十三年中一係列民生政策的開頭, 但很快已經做到了"施惠天下,諸侯、四夷遠近歡洽"。新官上任的三把火,算是點得有聲有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