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的痕跡

徘徊於理性與現實的曠野裏, 生存於東方與西方的交界麵。
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社交技能13則

(2005-08-04 15:36:39) 下一個
    一,有約在先

    即便是沒到過西方的中國人,也應知道西方人會客探訪都需事先預約這個規矩。美國人的預約觀念是絲毫不含糊的,凡串門、看病、購票、住旅館、談生意、找工作等公私事宜,都需事先預約預定,得到許可才能前往。習慣後會覺得這非但不難,還很方便有效,大家都節省時間少扯皮。

    有位大陸記者來美國訪問了不少新聞媒體,有時他因約定後沒再聽到人家通知而不放心,臨會見前還打電話去確認,反倒讓人家的秘書以為他想改期。他對美國人對待預約的這種“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辦事風格頗為讚賞,其實這在美國是很平常的。

    那麽每位生活在美國的平常人,也必須學會這種風格。但有些華人仍崇尚閑雲悠鶴式中國文人習氣,愛當不速之客。度假請客訪友也不善事先計劃,全憑期限迫近突發奇想。收到別人邀請或預約時,也不及時通告能否赴約,甚至無故缺席。這種不預約不守約的壞作風,會給所涉及的其他人造成很多麻煩。設在華埠的醫院的醫護人員抱怨,想方設法讓病人事先預約就診,大多數華裔病號還是不遵守,弄得工作人員經常無法像其他醫院那樣按時下班。

    記得有一次突然接到一位二十多年沒見過麵的高中同學的電話,他來美國參加培訓,正與同伴開車旅遊,跑到我所住的城市附近,卻因找不到旅館而麵臨露宿街頭的危機,急中生智翻出我的電話號碼求援。當時已是晚上九點,他們已在離我家僅三哩之處。我隻得陪他們四處找住處,怎奈旅遊旺季,一房難求。最後隻好為其同夥找了個實在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旅店湊合一宿,而那位老同學在我家借宿。其實,他們若提早聯絡,接待他們都住我家也未嚐不可。但這種急來抱佛腳的情況,卻令我無法安排。如果那天遇到我家無人,他們又該如何?

    曾經發生過幾起華人留學生重大傷亡車禍,究其原因,是出遊前不作計劃預定旅館,以為隨時找住處不是難事。誰知碰上旅遊旺季各處旅店客滿,隻得繼續開車趕路。心慌意亂加連夜駕車的疲勞,難免不出事故。不善預約,居然會危及生命安全!

    也有人想開派對請客,提前一天才打電話約朋友,還對許多人無法前來很不解:“請你吃飯還這麽大架子!”其實,在美國大家都忙碌,不能因為你即興邀請而改變原有計劃,所以請客也得提前預約發請柬。“先來先得”的原則任何時候都有效,這也是辭退活動衝突的正當理由。當然,作為後發邀請預約者,也應理解並遵守此規則,而別死乞白賴讓人家非順應你這違規者。

    也有些華人是故意不事先約定或含糊其辭,好為臨時變卦留條後路,生怕取消預定時被罰款或遭譴責。其實美國通行的違約罰款機製,就是要製約這種隻圖自己方便而不考慮社會規矩和他人時間利益的心態。而一些中國人就因為此習難改,導致任意撕毀合約而造成違法。要想在美國混得好,確實應培養善作計劃、預約守約的負責作風。

    二,遵守時間

    既然有預約,就一定要遵守,實在因意外而無法按時赴約,也得提前告知原因並重新約定。一旦答應了人家,卻無故不赴約、不回電、事後又不道歉,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也容易失去人家的信任。

    遵守時間有個實用小竅門,就是要會使用記事日曆。不要以為隻有醫生或總裁之類才需要預約日曆簿,普通美國人幾乎都養成習慣,將公私事務填寫在同一日曆上,一目了然,如有時間衝突也立即會發現。無論是簡單的紙印日曆,還是具有提醒功能的電腦日曆薄,都能起到同樣作用。美國許多小學校就開始培養孩子使用日曆記事,他們長大後也就習慣成自然。但很多華人卻缺少此類訓練,約好的事情光憑腦子記難免會忘記,遲到誤約或重複約定也就不足為奇,這實在是與美國人打交道的大忌。

    我以前曾在亞裔社區從事新聞工作,經常要采訪各類活動,其實最需要根據記事日曆來安排日程,但那時卻沒養成這種習慣,所以經常讓人家事前再提醒我一下,不然恐怕會忘記而誤事。到美國主流機構任職後,我馬上體會到按日程行事的重要性,任何會議活動工作進程一但約定,別人不會再重複提醒,能否遵守時間按期完成全是你自己的事,如果經常誤約影響工作,不遭解雇才怪呢!美國的這種企業文化逼著我們學會掌握時間,而一些管理有效的主流機構也會對職工提供有關技能培訓,因此在美國大企業機構工作過的人,通常也被熏陶出較好的基本素質。

    而在華人社區中,至今仍會遇到一些人有我過去的毛病,凡事不記錄下來卻得讓別人提醒,甚至提醒後還誤約。或許是因為數千年中華農業社會慢節奏遺風,華人社區的活動常有拖拖拉拉不準時現象。不少老中習慣於遲到,是怕在那裏幹等。怎奈人人都怕耽誤自己的時間,卻更浪費大家的寶貴時間。還有些以貴賓自居者,故意來遲是為了擺架子顯派頭,好在別人歡迎中入場。其實遲到行為在美國反而是有失身份的表現。美國文化講究高效準時,無論公事私事,赴約決不可晚,規定了會議或發言時間也不許超時拖長。

    如果所從事的職業經常需要約定顧客(如醫生、律師、經紀人、預約美容師等),或者經常要赴會講課,遵守時間就更為重要。而且不能光考慮自己的時間寶貴,更得替他人著想,才能贏得客戶同行的信任,促成自己的生意和職業成功。曾有病人抱怨,個別華人醫生經常遲到或臨時取消與病人的預約,使專門請了假去就診的病人浪費時間精力。遇到這麽幾回,病人難道還願意去找這位醫生嗎?

    根據參與主流社會和亞裔社區活動的經驗,我發現美國人與華人對約定時間的理解有所不同。美國人說“九點”開始,這就是活動準時開始的時間,參與者應自覺提前十幾分鍾到場。但華人往往把這理解為開始入場的時間,以為活動要等大家都到齊了才能開始,乃至“九點”到時仍人數寥寥,結果你等我,我等他,很少能準時開始。甚至一些華人社團應邀為美國機構主持活動或演出,也有遲到現象。美國人對此及其不滿,認為是對他人的不尊重,表演再精彩也難彌補不準時的負麵影響,有關機構將來往往不願再邀請愛遲到的團體或個人前來。

    我原來也有這種華人通病,開會或參與活動常常掐著點到場,雖然不會遲到很多,但略晚幾分鍾毫不臉紅。摸透我這陋習的美國同事,戲稱我是按照“中國時間”(Chinese Time)行事,因為他們發現不少 華人都習慣姍姍來遲。我不得不檢討,因為我們每個人在小節處的不注意,引起美國人小看整個華人社區,是多麽不值得!

    我目前在工作中常要為主流機構的美國人介紹亞裔文化及與亞裔打交道的注意事項,其中就得為我們同胞的這類毛病作解釋,告訴美國人:亞裔們的不守約守時,隻是他們的習慣和對時間理解的差異,而不是不尊重主辦者與會者。但反過來也該對我們的同胞說,既然我們是在美國生活,是否應該入鄉隨俗,也遵守主流社會的時間觀念呢?

    三,識圖認路

    美國被稱為“輪子上的國家”,會開車是項重要生存技能。但光能駕駛車輛還不叫會開車,必須會看地圖、認方向、找途徑、識路標,才能把車開到想去的地方。在以公共交通為主的大都市,也要會看地鐵或公車路線圖,懂得如何換乘車。旅遊逛公園參觀博物館也得會看導遊圖。哪怕是英文不好者,也需記住些常用地名路名站名,還可以借識地圖來學英文。曾有人告訴我地址卻拚錯了街名,一個字母之差,害我多跑了不少冤枉路。自家和常用的地址總該拚寫得一絲不苟,全當練習背英文單詞嘛!另外,出門時記得帶上目的地的確切地址和聯係電話,以便在迷失時便於問路或及時聯係。

    曾聽到這樣一件事,一位剛來美探親的中國老人出門遛彎,卻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求遇見的華人幫忙,卻除了自己兒子的姓名外,對其地址電話一無所知。人家開車帶其尋找,老先生看著哪都像自家附近,其實哪都不對。在美國,“住家附近有家麥當勞”或“轉彎處有個某某銀行提款機”等等,根本不能作為識途參照物,因為同樣的連鎖店到處可見。這類新來者迷路走失事件不在少數,尤其是老人孩子和英語不佳者。因此,初到美國人地兩生時,不妨采取常用於小孩子的“掛牌”方法,即寫下自家和親友的門牌地址電話號碼,隨身攜帶,如果走丟了可以拿出來向人問路。

    開車人則必須會利用導向資源,如隨車帶地圖,去陌生地方出門前先查清路線,現在有網上指路資源就更方便了。問題是有人放著這些資源不用,偏願意開著車瞎撞,明明已到了門口還打電話詢問。還有人車裏連地圖都不放,不見得是買不起,或許是根本不識圖。這種人經常迷路遲到誤事也就不足為奇。

    一些中國人愛遲到,除了時間觀念欠佳之外,也常因識路能力差又不肯提前起程而誤事。還有人愛把迷路塞車作為遲到的借口,其實適得其反,尤其是一再犯此毛病者,無論多麽能說能幹也會被美國人認為不大靠得住,因為他們缺乏在美國人人必會的看家本事。不少美國人遇到赴重要約會卻路不熟時,都為防止塞車迷路提前動身,甚至事先去認路踩點,以杜絕遲到。寧早勿遲,寧可自己多花時間,而不要影響他人,是美國的處事準則。這種認真態度,很值得老中一學。

    四,井井有條

    即便是能把家裏或辦公室收拾得一塵不染者,也不見得能做到井井有條。後者是指善於將所有東西分門別類存放有序,而且需要時能立刻調取出來。

    美國人的此能力普遍較強,都是從小在學校和兒童組織中訓練出來的。中華文化中則缺少此方麵概念。許多聰明幹練記性好的華人,卻常會因無規律亂放東西而想找時找不著,從而耽誤事。

    我本人原來就是個雜亂無章型,以前在亞裔機構工作數年也從未經過有關培訓,辦公桌上亂七八糟,怎麽也整理不利索。真覺得自己這輩子算學不會這本事了。

    到美國主流機構工作後,因職責就是要培養成人和孩子們的綜合基本能力,職工首先得以身作則。單位常提供組織能力與時間空間管理的培訓,使我受益匪淺。通過培訓課程、美國同事的言傳身教、和自己的動手實踐,我逐漸對這套歸整存放方法開了竅。

    其實此技能並不難,主要是利用文件夾、櫃櫥等常用工具,建立一套係統並貼上標簽,就像電腦數據庫,關鍵在於以後要及時除舊存新。熟悉了自己的係統規律,就能隨要隨取,信手拈來。此方法同樣適用於家庭中物品和文件(如帳單)的存放管理。

    有些中國人除了不善於建立有秩序的存放係統外,還有舍不得丟棄舊物的心態,多出於中華民族的勤儉習性。不過,無用的舊物或過期的文件,留著隻能占地方添亂,降低效率。最經濟的辦法還是果斷淘汰,不然再好的存放係統也會因爆滿而變得混亂。管理有效的美國機構每年都會有“清掃日”,這並不是像在中國搞擦玻璃拖地板的大掃除,而是清理電腦係統及無用的文件舊物。

    還有一項實用方法就是列目錄清單(Check List)。小到家庭購物或外出旅行需帶物品,大到組織大型社會活動時準備物資或節目,事先計劃列出清單並及時清點,可以避免丟三落四,保證萬事俱備。記得剛來美國時,見不少美國人上超市購物都列張清單,我還曾經笑話人家認真得太過份。不過沒此習慣的我,確實常有購物時忘了該買什麽或該找的東西找不到的經曆。後來發現,善於排列清單,也是辦事時能夠有條不紊的一項手段,值得華人朋友們效仿。

    盡管美國人也作風各異,有的不拘小節,也有的整潔成癖,但從家庭主婦到公司主管卻大多具備這種組織歸整技能,該取的東西一定能找到。有的美國老板甚至會用辦公室和家庭有條有序的程度,作為職工提職加薪的一項依據。因為這不僅代表個人歸整物件的能力,更表明其能否適應和掌握規範化的係統。而係統規範化,正是美國的整個國家體係能夠運作的保證。

    中國傳統的“風水”觀,也被西方人改頭換麵應用到家庭與辦公室設計中。與中國的風水先生們以故弄玄虛的神秘性來保自己飯碗正相反,靠風水混飯的美國人們將自身擅長的歸納術發揮得登峰造極,編出的那些集神奇與實用為一體的風水專著,真該讓華人老祖宗們汗顏!而美式“風水“中最受歡迎的一條就是“如何按風水理論去除雜物,將環境整理得井井有條”。來自“風水”老家的華人們,如果反而掌握不了這套組織整理技能,是否有些丟麵子呢?

    以上四條是具體的日常時空管理技能,多加注意並適當實踐就應能掌握。下麵的項目則屬於人際交往技能,亦可衡量人的“情感智商”(EQ),是需要不斷體會實習,才能逐步改進的。

    五,取長補短

    盡管中國人都知道“取長補短”這個成語,但實施時卻似乎更注重“揚長避短”。然而,來到美國,我們原先的許多長處卻不被認同反而成了短項,難免有人為無“長”可“揚”而感到心理不平衡。其實,我們不必因不服氣而牢騷滿腹,不妨把中華民族“不恥下問”的虛心態度拿出來,學習別人之長處,來彌補自身之不足。何況,美國社會鼓勵人們全麵而平衡的發展,單一方麵特別“長”卻缺乏多種綜合能力者,也很難取得成功。因此,不斷取長補短,使自己具備多麵技能,是畢生的修煉任務。

    華人家長常鼓勵孩子往自己的長項深造,打造專長,卻容易忽視子女的真正興趣和平衡發展。這雖會使他們的長項更突出,卻越顯其短項之脆弱。對於正在學習成長的孩子來說,光是學習成績優秀還不能保證將來的成功,讓成績已經不錯的學生再花精力和學費去課外補習並非上策,反而應鼓勵他們跳出書本多參與其他活動,掌握一些自己缺乏卻非常實用的人生技能。

    有個快讀完小學才從中國來美國的孩子,不在乎自己出色的數學能力,進大學時執意要學文科,以強化自己的英語和人文知識,補足美國文化先天不足的短處。大學期間,他選修的盡是人文曆史藝術等方麵的課程,家長曾擔心他畢業後找不著工作。然而他卻積累了豐厚知識並廣交人緣,也立誌將來要從事與人打交道的職業,大學畢業後他獲得獎學金進了法學院,以往學的功課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礎。其家長在理解了孩子之後,體會到在美國培養後代真得遵守“木桶原理”。即:用同樣多的木板條做木桶,隻有所有板條長度相同時,其盛水容積才最大;如果板條有長短,不管長的多長,水隻能裝到最短的板條處。以此原理來衡量人,其平均能力隻能與最弱點看齊。

    記住這“木桶原理”,就會懂得“截長補短”的必要。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該有專長,而是說除專長之外,還要比較均衡地具備其他方麵的能力。比如科技人員光善作研究還不夠,也應提高“情商”具有人際交流技能力。而我們外來移民,掌握英語和了解美國主流文化尤為必要。

    美國是個很能包容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大多數美國人也知道如何取長補短,而這正是美國迅速發展的法寶。而華人們切莫將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當作過於沉重的包袱,因固步自封保守民族傳統(甚至包括糟粕)而妨礙了學習他人所長。

    在美國的社會與職場上,能夠發現別人長處並學習者,也能較快提高水平,獲得上司和同事的青睞,並盡快融入主流社會。

六,開誠布公


    中國人比較內斂,美國人普遍直率,這已是公認的常識,也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對人們性格的熏陶。雖然華人們習慣了含蓄,但要在美國生活工作,不得不學得坦率直爽些,不然自己吃虧。

    比如在工作中,你的建議、創意或不同意見,都應及時向上司和同事們表述,而別指望美國人會揣摸出你的想法。你有困難需要幫助,應及時提出,不然自己受累,完不成任務照樣挨批。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也應向親人朋友或專業人士傾訴,既解脫自己,也容易得到理解與幫助。善於抒發內心壓力的坦率者,心理承受能力也較強。“忍辱負重”不是美國文化。

    有位華人朋友在當實習醫生時,其老板曾對她盛氣淩人,她主動向該主治醫生講出自己的感受,此後人家改變了態度,彼此間建立了互相尊重的健康工作關係。也有些華人但凡遇到不公平對待,就歸結為美國人對少數族裔的“歧視”,其實許多時候原因隻是個性差異或缺乏溝通,如果及時公開表達出來,往往可以化解前嫌。美國人通常並不愛打擊報複或背地裏給你穿小鞋。

    華人常有隱瞞災難噩耗報喜不報憂的習慣,雖是出於好意怕人傷心擔憂,但善意的謊言也往往會引發無窮後患。美國人崇尚誠實、痛恨撒謊,而中國人有時出於義氣幫朋友隱瞞說假話,露餡後受影響的還是你自己的人格和信譽。有個在美容店做工的華人朋友,經常被夾在亞裔老板與美國顧客之間,替一方講話或保密而得罪另一方,弄得心情很不愉快。因為亞裔與美國人的人情世故觀其實根本不同,你很難以一種方式讓人人都滿意。但由於我們是在美國生活工作,遇到矛盾時還是以美國方式處理為上策,你可以用一副實話實說不會撒謊的態度對應萬變,人家習慣後也奈何你不得。

    初來美國者或中華禮教烙印較深者,尚習慣按中國方式行事,有求於人時往往顧麵子或擺架子不願直說,而是轉彎抹角的暗示,並渴望對方替自己說出需要。被中國人列為處世高招的“陽奉陰違”、“聲東擊西”、“口是心非”、“旁敲側擊”、“指桑罵槐”等手段,在美國則完全行不通。不要說老美了,就是在美國住久了的華人,也搞不懂這種暗示術了。耍此招者經常枉費工夫口舌還得不到想要的結果,更會被人認作陰險狡詐。“有話直說,有要求直接提,就是罵人也最好直截了當”,是對這些人的忠告。

    開誠布公的另一方麵,是需要學會說“不”。遇到勉為其難的事、無法排開的時間、不合理的要求等,要敢於拒絕,而不必有求必應。反之,若被別人拒絕,也該理解對方難處。這樣雙方才不至於違心行事或弄得不痛快又得罪人,並可以協商其他取代辦法,做到兩廂如願。

    華人們往往顧慮情麵而不好意思拒絕別人,而被人拒絕時又會耿耿於懷,導致熟人之間也難以坦誠相處。而美國文化則從孩提時代就教導為人直率坦誠的處事之道,在這種教育和自由民主環境中成長的美國人(包括在美國長大的華裔),也就養成開誠布公的作風,而不理解中國人的城府深厚。

    需要注意的是,直言不諱、開誠布公並不是魯莽粗暴,更不能蠻橫無理。而且尤其應講究說話的藝術和態度,哪怕英語不太好,也該做到表情和悅、語調委婉、禮貌待人,而且學會多用正麵鼓勵語和褒義詞。要掌握這些社交技能,倒真非一日之工呢!

    七,求同存異

    中國古語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華人們在美國,哪怕“己所欲”,也最好“勿施於人”。比如我們喜歡吃的中餐菜肴,介紹給美國人,人家不一定愛吃。那些張牙舞爪帶殼帶骨帶頭的蝦蟹禽魚,老美們更是看了就怕怕。因此各點各菜就好,千萬別勉強別人非承認中華飲食文化天下第一。而你如果不喜歡吃洋餐,也不必勉強,各取所需就是了。不過,有必要去嚐試一下各種洋餐,不然你如何知道喜歡與否?

    對於思想文化觀念而言,求同存異更為必要。美國是個言論自由的國家,人民又喜歡開誠布公,任何看法都可以說出來或與人辯論,但並不以說服別人或被別人說服為目的。或許受中國曆史上文人愛 “舌戰群儒”而且非要論出勝負的影響,有些能說愛侃的老中,跟別人談到觀念有異之處,就非要麵紅耳赤爭到低,不獲全勝決不收兵。這會鬧得不歡而散還背個固執己見之名。

    美國人中也不乏愛講善辯之士,但他們的辯論隻是希望盡量公布自己的想法,卻並不想將其強加於人。隻要抒發了自己胸中的感慨,他們就得到了滿足。對於不同觀念,他們雖不輕易苟同,卻也不忘讚揚對方敢於發表意見。華人們也應學學這種胸懷,無論涉及中美還是兩岸,無論是文化、習俗還是政治、宗教,談歸談,聽歸聽,非要別人服從自己未免太霸道,當然難討人喜歡。

    中國人常認為“有共同語言”是交朋友成知己的基礎,若把這套搬來美國,你就別想交任何朋友了,因為我們與美國人連母語都不是共同的。在美國要學會結交形形色色的各族裔朋友,也別以為所謂朋友或知己之間就一定要事無巨隙,某些看法對立或興趣個性社會地位差異並不妨礙友誼。求同存異的原則同樣適用於親友往來,更有助於擴大社交圈。

    也有人說,移民們在美國要融入主流社會應該“求同‘除’異”,我認為這太絕對。實際上,美國這個移民國家所謂的主流文化,就是世界各國和民族文化的綜合體。融入主流,並非要少數民族和新移民們完全拋棄自己原有的文化與觀念,而是要為本民族的健康文化在美國社會找到可以生存並發揚的土壤。因此移民們在保留和傳揚自己的文化精華時,不能僅靠本族裔小團體運作,而要參與到美國主流社團活動之中,而使雙方文化融會貫通。

    因此我讚成已被美國主流社會器重的“華裔百人會”的口號:“求同存異”(Seeking Common Ground,While Respecting Differences)!

    要做到求同存異,“尊重”(Respecting)是基礎,還需要有耐心,能包涵,心胸開闊。如果能 將這一條與取長補短和開誠布公協調運用,你就會感到既表達得舒暢,又能從他人不同的見解中不斷學習新東西。

    八,切忌攀比

    比名次,排坐次,崇尚階層,追求地位,講究排場,似乎是中國自古代科舉製沿襲至今的習俗之一。華人們也難免將其帶來海外,比房子比車比收入比頭銜,尤其是比孩子成績和能否上名校之風,在華人社區盛行不衰。這卻與美國社會風氣大相徑庭!

    同樣鼓勵孩子爭取好成績,美國人強調的是“充實自我”“盡力而為”;而中國人往往想的是“功名前程”“光耀門庭”。攀比心出自中國傳統的求名利愛麵子及“學而優則仕”等觀念。

    西方價值觀中則根本沒有“麵子”概念,更不理解為顧情麵而妥協,或為爭麵子爭氣而攀比的心態。“總拿自己與別人相比不好!”是基督教的一條基本教誨。

    美國注重培養個人的自我意識,不管別人怎麽看,自己盡力了就是贏家。連競爭性很強的體育比賽中,也不能僅以輸贏論英雄。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人,更具有自信心,敢於迎接挑戰。若太顧及名次和他人的看法了,反倒會壓抑人的能力與天性。

    記得獲得鹽湖城冬季奧運會男子花樣滑冰金牌的俄國選手曾說,以前老想與別人爭名次,倒因壓力而影響成績;經過西方教練指導,他明白了應首先戰勝自己,反而放得開發揮特別好。如果中國運動員有這種文化心理素質,在體育競賽中可能會表現更好。

    然而,中國人愛與人相比之心,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糾正的。海外華人中也仍有“死要麵子活受罪”或“紅眼病”者,並流毒危害下一代。有些華裔孩子就因為家長的攀比心名牌觀而倍感壓力,把讀書當作向家長交差。作家長的,也確實該檢討一下這種在美國顯得不識時務的舉動。

    在美國的職場商場做事創業也別老跟他人比。看別人偷懶你也磨洋工,看別人出色你也想較勁,或者想踩下去別人而自己往上爬,到頭來隻會給自己惹麻煩。美國職場評估是根據每個人的自我表現,不興“矮子裏麵拔將軍”。在美國想成功得憑真本事,並不靠比較家世背景或有否敖人的學曆。而中國好虛名愛攀比的風氣,卻使假學位文憑和拉大旗作虎皮的騙子有了可乘之機。

    想去除攀比心要有個基本出發點:“個人的言行是對自己負責,而不是要與別人比或秀給別人看。”在這方麵,中美兩種價值觀造就的基本素質相當不同。例如,美國人的遵紀守法完全是出於自幼培養的法律意識和自我良心,沒有警察和車輛時,他們也會自覺在“STOP”標誌前停車或走斑馬線過馬路。

    此類自覺行為卻被有些中國人嘲笑為呆板傻氣,這些“精明”的華人認為守法是“作秀”給別人看的。如果環顧四周沒有人,就敢違章,或者看到別人違規自己也跟著效仿。受到處罰時,有些老中不檢討自己的行為,卻還與別人比來為自己開脫:“他們也違法了,為何不罰他們而罰我?”不可否認,執法過程會有疏漏或不公甚至歧視,但卻不可作為自己鑽空子的借口。那些連違法亂紀也想與別人比,而不尊重自我良知的人,到頭來隻能咎由自取。

    九,能上能下

    或許不少華人移民認為對這條可以無師自通,因為來到美國後往往得一切從零開始,想不“下”都不行。如今的新移民和留學生中不乏富有者,但到美國後更得麵對心理上和社交上的巨大失落,因為金錢並不能買來社會地位,物質豐富並不能彌補精神空虛。要想在美國過真正舒服的日子,仍然得從起點開始,一步步努力融入主流社會。

    然而,即便是當初熱切向往美國的人,也不見得都能順利邁過“來到陌生國家”這個人生轉折點。就算是能夠適應環境大轉變而權宜韜晦者,也未必能真正跨越心理障礙而永不迷失!

    比如來美國數年後,經濟地位一步步好轉了,是否再經得住失業解雇等打擊?生意或股票遭受損失時,是否可以平常心對待?當資曆水平不如自己的同事被提拔為上司,是否甘願被其領導?失去了高薪職業,是否能夠接受薪資低得多的新職?拿了高學位卻找不到稱心工作,能否泰然任職於普通崗位?住過了大房豪宅,搬入小屋能否住得慣?曾經有過名聲顯赫時期,退休之後能否承受冷落?老婆收入地位比自己高,大男人是否能心理平衡?優等生得了不及格或沒進入向往的名校而名落孫山,學生和家長是否覺得丟麵子?等等……

    美國本是個提倡公平競爭不講階級的國度,其民族也善於坦然麵對人生的起伏上下,並不以身份職業高低貧富來劃分人的等級。職場中的上下調度,經濟局勢的朝起暮落,更不足為奇。因此美國文化注重從童年時期就鍛煉能上能下、居安思危的逆境應變力,一帆風順對成長中的青少年尤其沒有好處。

    其實,在中國長期動蕩的社會環境中,來自兩岸三地的華人們往往都有過上上下下貧富交替的坎坷經曆。中華民族的忍耐力和韌性,也使我們不難做到上下自如。但另一方麵,華人們愛麵子好攀比的心態,卻又常使人們在青雲直上時得意忘形,而遭遇挫折時感到無臉見人。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意識下,對各種職業也分三六九等,認為白領高於藍領,科研業高於服務業,當老板總比為人打工強等等。常有華人因“大材小用”而感到心理失衡,因落入生活就業低穀而產生沮喪,甚至發生精神變態或厭世悲劇。

    人往高處走,追求任高職掙高薪是人之常情,但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掂量是否配坐此交椅掙這份薪水。如果此職位或行業對你來說壓力太大或過度辛苦,說明並不適合於你,最好有自知之明主動降級轉行,反而會工作得舒暢而持久。因為在經濟不景氣時,高職高薪者往往是首當其衝的解雇目標。

    若將此條與糾正攀比心麵子觀共同運作,就不會因今不如昔而感覺自卑,也莫為時來運轉而衝昏頭腦,更無需在意別人如何看待你的命運。隨遇而安,知足長樂,是永遠的泰然處世之道。


十,重視傳聞


    美國號稱是個重事實的國家,但在此住長了會發現,其實這裏未經證實的傳聞滿天飛,從新聞報道到單位內部流言,甚至政府官方都會發布些模棱兩可的信息。真不知道該信還是不該信。以我在美國學新聞的背景和十多年的社會經曆,對大家的建議是:“不可全信,不可不信!”

    如今的時代是快節奏的,美國又是個快節奏國家,其新聞媒體更以“快速及時”為首要,因此不可能核實了所有事實再發稿。然而,美國新聞人員的職業道德又是“客觀真實”,因此他們的報道都會有所根據,可能有點捕風捉影,卻不會完全胡編亂造。而且,美國媒體也往往起推動調查真相的作用,沒有他們的揭露,許多暗藏的事件就不會曝光。因此對傳聞一定要聽要重視,但是否相信則有待於最終結論。

    九一一之後的反恐戰中,美國政府也善於利用傳聞了。盡管“碳疽熱”和“詐彈”等傳聞難免造成人心惶惶,總比不給人民任何警告,萬一出事而被萬眾譴責強。像SARS這類傳播性疾病,不管是否能預料其危害性嚴重性,都得盡早報道預防在先。像中國那樣試圖隱瞞真相實在不明智,反而會促使謠言滋生。

    工作場所常會有些內部傳聞,對此也不可等閑視之。尤其在經濟不景氣,許多企業裁員的形勢下,關於哪些部門將裁撤、哪些人員將解雇等傳聞,往往會變為事實。因此聽到傳聞最好早作準備,千萬別將其隻當謠言還自我感覺良好。

    美國人也作興傳播“流言蜚語”或稱“嚼舌頭”(Gossip),但與中國人如此做常是想背地裏整人不同的是,美國人傳閑話通常是想督促當事人改善行為。因此這Gossip還挺有正麵作用,無怪乎嚼舌頭告密揭發“安然”等醜聞的三名女性會成為《時代》周刊的封麵人物。美國人平時對人以讚揚鼓勵為主,有意見也很少劈頭蓋臉地批評。如果對某人或某機構有負麵看法,提了建議甚至警告當事者還無動於衷,恐怕就得釋放傳聞使其有所警惕了。在製度透明度高的美國,傳播這種流言不是背後放暗箭,反而會設法通過與當事者有關的人士甚至媒體傳達到其耳中,如果此時當事者還缺乏自知之明,把傳聞當作別人的嫉妒攻擊而不檢點自己的表現,那就等著倒黴吧!

    十一,善用資源

    美國課外少兒組織男女童子軍的守則中,都有一條“善用資源” (Use Resources Wisely),因此美國的孩子們從小就在遵循此原則,長大後也就善於發掘和利用社會資源。像童子軍這樣的著名而龐大的兒童組織,都是由義工領導和服務孩子,首先就利用了“人”這一最偉大的資源。

    美國學校的教學,也不主張學生關在屋裏冥思苦想或隻聽老師的一言堂,而鼓勵他們利用社會資源去圖書館及其他機構尋找材料,或通過社會調查等實踐向人們學習,現在的電腦網絡更是方便的資源庫。就是說:“授之以魚(知識)”不如“授之以漁(尋求知識的方法)”和“授之以漁場(資源渠道)”。

    強調“善用”資源,一是指擅長找到公共資源渠道;再就是懂得如何合法利用資源,而不是以侵權、剽竊、盜版等非法手段巧取豪奪別人的成果(這是濫用資源)。

    在華人界,一方麵因缺乏法製觀念而時有假貨冒牌或私攜公共成就等違法現象;另一方麵又因渠道不暢,不善於利用美國現有的公開社會資源和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而非要費勁巴力地萬事從頭開始,重複做許多別人已經做過而且願意分享資源成果的工作。也有些同胞似乎不願共享資源,偏愛單幹競爭,乃至社區中功能重複或類似的團體、生意、活動屢見不鮮,搶市場鬧雙包唱對台時有發生。

    其實,美國主流社會的經費、場地、物質、專業人才等資源非常豐富。有關部門更願意為日益增長的新移民群體提供資源服務,有些專門提供給少數族裔社區的項目資助,甚至苦於找不到急需的單位去發放。而華人社區團體往往因規模小曆史短知名度低,又缺乏善於寫申請報告的人才,不容易引起資源提供者的注意;或是因為不知道去哪裏找主流資源,而喪失了許多寶貴的機會。

    尋找資源的一條捷徑,是與聲譽良好曆史較久的大型主流機構合作,利用其名望、人才及與主流社會打交道的經驗,分包其下的具體服務項目或開展聯合活動,就可分享經費等資源為本社區民眾服務,也有利於社區團體擴大在主流社會的知名度。

    在從事本職工作任務時,也應先探究一下現成的資源,避免做別人已經做過的工作,有助於提高效率。在日常生活中,更需利用現有資源。美國的社會服務行業功能非常專業化,從衣食住行到管家理財都可請行家提供服務或谘詢。而華人們常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觀念,或為精打細算而寧可萬事自力更生,其實反會影響生活品質也不見得省時省錢,還不如聘請職業人士提供服務。

    十二,團隊協作

    盡管中國也講集體主義,卻是以服從多數和上級為前提,而埋沒了個人創意。美國的團隊協作則是以充分發揮個人才幹為基礎,提倡在團隊中各盡所能、取長補短、共同貢獻。在團隊中,大家共享成果榮譽或失敗處罰,真正的榮辱與共,因此必須團結一致,而不能鉤心鬥角或爭名奪利。

    發生過一些華人企圖私帶私存研究成果或商業機密,因而觸犯法律的例子,多數當事人不見得是明知故犯,而是缺乏智慧產權法常識而濫用了資源;另外就是輕視了團隊協作在美國職場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按專利版權法規,就算你是主要甚至唯一的發明人或設計者,你在任職某公司時利用該公司的資金設備、上班時間、拿著該公司發的薪水而作出的成就,都屬於該公司所有,你個人無權私自處置。公司在為此申請專利或報告成果時,也有權署上你老板和其他同事的名字。從團隊協作角度來說,你作為該團隊的主要一員並不能獨攬功勞,因為沒有別人的輔助和公司作後盾,你再有本事恐怕也出不了此成果,如今已經不是靠單打獨幹就能搞發明的年代了。理解這些,你就能夠心平氣和地對待成就,更該懂得,用團隊共有的成果去謀私立是違反職業道德和法律的行為。

    好團隊才能出高效益,這取決於管理人士或老板是否善於團結部下,發揮團隊所有成員的能量;還取決於每名團隊成員是否善於配合。美國公司招募職工,除考察專業水平外,常把“優秀的團隊合作者” (Excellent Team Player)作為主要標準之一。機構和公司也經常根據不同任務組織項目小組,普通職工可能會成為某小組的領頭人,而上層主管卻甘願當打雜的普通一兵,大家都不計較排名和功賞。這種多方位組建的工作結構,正是美國團隊精神平等負責能上能下的典型。

    由於文化背景和社交能力的差異,不少華人的個人業務與鑽研能力很強,精明而有生意頭腦,又肯吃苦耐勞,然而協作精神卻差點。一些華人總夢想自己當老板,而感到被別人管轄較受氣,也往往是因難以在團隊中相處。其實如能在一個有效率又團結的集體中服務,要比自己創業來得省心而有保障,還能在團隊工作中向別人學到很多東西。

    海內外華人創業成功典範中,也還多是個體家族式經營,而不擅長集團聯營團隊協作,也就難出現日本和美國那樣的現代化大型企業。一些小型華人企業的員工常抱怨老板不善待雇員,而曾遭欺負的員工一旦自己開業當上老板,又有“媳婦終於熬成婆”的感覺,把當年從老板處受到的怨氣撒在如今的員工身上。這種惡性循環阻礙了海外華人企業的健康發展,根本原因是老板和雇員們都沒意識到“團隊協作”是任何生意成功的重要基礎。

    美國有些比頂尖大公司企業還曆史悠久的著名非牟利機構,更是團隊協作的成功典範。但華人社區的一些非營利服務機構或團體,卻是分立多於聯合,把許多時間和精力消耗在明爭暗鬥上,規模和影響力總是鬧不大。也有人打著團隊聯合共同組織社區活動的旗號,卻利用別人為自己爭名謀利。此類品性實在不符合美國的團隊協作精神。

    現代社會加速向高度集團化大型化趨勢發展,團隊協作更是一門社會必修課程,也是在美國求職處世之必備本事。要成為良好的團隊協作者,需要將以上所有處世技能融會貫通、綜合使用。

    十三,樂當義工

    美國是個重視培養自我意識,鼓吹個人第一的國家。因此沒來美國或沒有深入了解美國的老中,往往認為美國人是極端的個人主義者。但在美國生活久了就會發現,美國人並非自私自利的民族。恰恰相反的是,他們頗有社會奉獻精神,慷慨捐款、義務服務、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等例子,每天都發生在我們身邊。

    誌願義工,是最值得提倡的美國精神之一。美國的學校和兒童組織,通過指導孩子參與社區服務,從小培養他們的誌工精神。美國大學招生時,考察的不僅是學生的成績,更注重社會服務記錄,因其體現了學生的領導能力、責任心與奉獻精神。這些都反映了人的道德水準。

    曾有華人家長抱怨說,美國學校的智育、體育教育不錯,卻不注重德育教育,孩子容易在混亂的社會中學壞。其實這是沒有了解美國教育體係的各盡其責。智育體育是學校的專長,而德育則要靠全社會培養。美國社會的校外兒童組織、宗教團體和許多非牟利機構,主要功能就是對少年兒童甚至成人進行道德教育,新移民們一定要善於借助這些社會資源來培養後代也鍛煉自身。而培養良好道德的一個有效方法,就是參加社會義務服務。

    男女老少們通過義務服務,既幫助了別人而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又有機會接觸更廣闊的社會而豐富自己的閱曆,是利人又利己的寶貴經驗。義工們的高尚情操與貢獻,也會被社會各界尊崇,使自己很有成就感。因此,大家不僅要當義工,還要心甘情願地“樂當”(Enjoy)。如果是為了湊時數拿信譽不得已才去幫忙,還不如不去,因為在被動服務中你無法享受到當義工的樂趣並學到新東西。

    或許受東方宗教影響,有些華人把當義工或捐獻作為積善行德,仍多少考慮利己回報;但美國人則認為是義不容辭的本份。這種認識差別往往影響人們是否真心“樂當”義工。

    新移民們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才來美國,常將精力時間都投入謀生賺錢,卻舍不得作義務奉獻。實際上,賺錢是為了充實物質生活,而義務服務卻有助於充實精神生活。何況你還會通過義務服務結交社會關係、積累工作經驗、學習知識技能、接觸資源渠道。靠作義工認識的熟人介紹推薦、憑作義工積攢的信譽與經驗,而獲得專業工作機會的例子,更是數不勝數。我自己就從義工經曆中受益匪淺,來美國這些年先後從事的幾份專業工作,可以說機遇都來自長期作義工建立的信譽和結識的人緣。

    因此成年華人新移民也不能落在孩子們的後麵,應積極參與義務服務,而且不要光限於亞裔社區內,最好多參與主流社會服務活動。因為我們未能從小接受美國主流文化教育,為主流活動當義工給我們提供了補課的機會與捷徑。而且許多大型主流團體,如紅十字會、男女童軍、博物館等,還對義工資格進行審核並提供專業培訓課程,如同免費社會大學,實在能使華人們學到很多在美國很實用的本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