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的痕跡

徘徊於理性與現實的曠野裏, 生存於東方與西方的交界麵。
個人資料
正文

零和:一種讓大家都贏的玩法

(2005-07-26 15:17:49) 下一個
零和:一種讓大家都贏的玩法

  如何成為贏家?朋友們一定會立即想起孫臏和齊王賽馬的故事來。孫臏讓人不
讓馬,不僅一上來就用那匹最劣的馬把人家齊王最好的馬糟蹋了不說,最後還用那
匹中馬不快不慢地把人家齊王氣個夠。可憐的齊王,輸馬輸人還不知道輸在哪裏呢
?!

  孫臏用的那種玩法,野蠻點的叫“搏弈論”,文明點的叫“對策論”是也。

  是呀,孫臏是講過一兩句錯話的,如“兵不厭詐”什麽的。但誰不想在玩的時
候贏呢?要是有一種玩法,讓大家都能贏,多好。這就是一個現代的故事了.

  話說有商界新貴甲乙丙三君,同競電腦市場。若各方生產量分別為X,Y,Z
,則各方每賣出一台電腦的利潤P(X,Y,Z)的算法遵循如下規律:若X+Y
+Z不超過19,則P(X,Y,Z)=20-(X+Y+Z);若X+Y+Z超
過19,則P(X,Y,Z)=0,各方均無利可圖。電腦上市越多,價格就越低
,利潤就越菲薄;一俟市場飽和,則無利可言。這樣,甲乙丙各方利潤值算法依次
為W1=X×P(X,Y,Z),W2=Y×P(X,Y,Z),W3=Z×P(
X,Y,Z).

  薄利多銷,進而壟斷市場,是甲乙丙三君遵奉的金科玉律。下表演示甲乙丙三
君在此原則的引導下,經三輪增產競賽後所得的結果:


    --------------------------
    |回合 |X |Y |Z |W1 |W2 |W3 |
    --------------------------
    |0  |3 |3 |3 |33 |33 |33 |
    --------------------------
    |1  |3 |3 |7 |21 |21 |49 |
    |   |---------------------
    |   |3 |5 |7 |15 |25 |35 |
    |   |---------------------
    |   |4 |5 |7 |16 |20 |28 |
    --------------------------
    |2  |4 |5 |5 |24 |30 |30 |
    |   |---------------------
    |   |5 |5 |5 |25 |25 |25 |
    --------------------------
    |3  |5 |6 |7 |10 |12 |14 |
    |   |---------------------
    |   |7 |6 |7 | 0 | 0 | 0 |
    --------------------------


  競爭伊始,三方均試探性的推出三台電腦,各得大利。競爭第一回合,先是丙
君提高產量,猛賺了一筆。乙君見有利可圖,增投產兩台,也小有所得。等到甲君
再追加產量時,高利已成昨日黃花。看到利潤走跌,在第二輪競爭時,丙君采取懷
柔對策,略減產量,結果各方皆喜。與乙君的韜晦姿態相反,甲君趁機增加產量,
掀起占領市場的新一輪競爭。各方增產競賽的結果,是使市場在第三輪競爭後,趨
於飽和,甲乙丙君三方均麵臨著破產倒閉的危機。

  薄利多銷這個被眾商家捧為至尊的法寶,結出的卻是讓競爭各方均不敢言贏的
苦果。那麽,有沒有一種解決方案,使得競爭各方最後都成贏家呢?1994年的
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納希(J.NASH),哈森易(J.HARSANYI)和
策爾騰(R.SELTEN)的“零和”方案在理論上給商家們建立了這種信心。
他們的理論說,這種能使競爭各方都成贏家的解決方案不僅有,而且簡便易行。具
體講來就是,隻要競爭各方在追加或削減產量時,遵循如下三規範即可:

  規範一:優先考慮使己方能獲得最大利潤的策略。

  規範二:該策略應使競爭對手們的獲利達到最小;或等價地,使競爭對手們的
損失達到最大。

  規範三:若己方可采用的策略有兩種以上,則應取的一種,須使得在下一個直
接競爭對手追加或削減產量時,己方所遭到的損失達到最小。

  第三條規範中隻要求考慮一個競爭對手,即“下一個直接競爭對手”而不是所
有競爭對手所采取的策略可能帶來的危害,目的僅在於簡化有關的數學運算,使之
簡單易行。至於前兩條規範,從商家們的角度來看,應是天經地義的定律,拿來做
公理似乎顯得多餘。但恰恰是這兩條規範可以成功地阻止參與競爭的任何一方壟斷
市場,或做自殺性的犧牲而使各方均成為受害者。

  拿上麵那個例子來看,競爭伊始,甲乙丙三君的試產量值均為X=Y=Z=3
,均得利潤值W1=W2=W3=33。這時假設先由丙君來做產量值Z的調整。
若丙君想壟斷市場,則會無理地、自殺性地追加產量值Z(如Z>=20),致使
市場飽和,進而強迫對手甲乙均退出競爭,從而達到壟斷的目的。但在第一條規範
的約束下,這種競爭方式就不允許出現。按此規範,丙君能做的事就是調整Z值,
使得己方的利潤W3=Z×P(3,3,Z)達到最大。則這個上限的Z值,應使
P(3,3,Z)大於零,也就是說,Z應不大於13。這樣,在數學上要求解的
問題是:求W3=Z×(14-Z)在Z取值範圍為1至13時的最大值。求得W
3=49和Z=7。Z=7是根據如下簡單的數學定律得來的:若兩數之和為定值
,則該兩數之積的最大值在兩數相等時達到。由於Z+(14-Z)=14為定值
,故W3=Z×(14-Z)在Z=14-Z,亦即Z=7時取得最大值W3=4
9。經此調整後,各方的利潤分配均起變化:W1=21<33,W2=21<3
3,W3=49>33。丙君得利,甲乙皆受損。現在輪到乙君依照上述規範來調
整產量值Y,得Y=5和W2=25>21,達到增利的目的;而W1=15<2
1,W3=35<49,甲丙遭損。最後輪到甲君來調整產值X,得X=4和W1
=16>15,W2=20<21,W3=28<35。甲略有結餘,乙幾如前持
平,丙暴取暴奪的機會一去不複還。下表演示這種競爭模式的最後結果(產量值調
整的順序為:先丙方,後乙方,最後甲方。循環一輪為一回合):


    --------------------------
    |回合 |X |Y |Z |W1 |W2 |W3 |
    --------------------------
    |0  |3 |3 |3 |33 |33 |33 |
    --------------------------
    |1  |3 |3 |7 |21 |21 |49 |
    |   |---------------------
    |   |3 |5 |7 |15 |25 |35 |
    |   |---------------------
    |   |4 |5 |7 |16 |20 |28 |
    --------------------------
    |2  |4 |5 |6 |20 |25 |30 |
    |   |---------------------
    |   |5 |5 |6 |20 |20 |24 |
    --------------------------
    |3  |5 |5 |5 |25 |25 |25 |
    --------------------------


  在第二輪競爭中,乙方不得不放棄一次調整產值的機會。因為在X=4,Z=
6這種狀態下,乙方依據上述第一條規範唯一可采用的方案是Y=5,隻好沉默。
至第三輪調成X=Y=Z=5這一狀態時,按上述競爭三規範,甲乙丙三方雖然均
不得做任何產值調整,但都最終成為贏家。損他性的競爭就此結束,達到“零和”

   這裏要提到的是,在第二輪競爭中,輪到由丙來做產值Z的調整時,丙麵臨著
兩種選擇:Z=5和Z=6。這兩種選擇都給丙帶來同樣的最高利潤值W3=30
,取6舍5的依據是上述第三條規範。試看,若取Z=5,則W1=24,W2=
30,W3=30。乙在X=4,Z=5這種狀態下,可取Y=6而達到己方利潤
W3=30不動,但造成甲丙方利潤值W1=20<24和W3=25<30的下
降。對丙來說,這是一種損失。而這一潛在的損失則可以通過取Z=6得以完全避
開。

  關於上表所揭示的競爭結果,眼明的朋友們或許會存有兩個疑惑:

  疑惑一:是否不管甲乙丙三方的試產量值X,Y,Z是多少,按上述三規範的
最後競爭結果都必然是X=Y=Z=5,即最後利潤按W1=W2=W3=25平
均分配,達到“零和”?數學上可證明是這樣的。朋友們若有興趣,不妨拿X=5
,Y=2,Z=3一試。

  疑惑二:是否先調整產值者獲利會比後調整產值者獲利高?

  第二個疑惑的解答,憑直覺答案應該是肯定的,也就是說,上述競爭模式應在
實際操作中對先精明地調整產值者做出獎賞。例如上表所列的三輪競爭的結果是,
先手丙總獲利值191,後手乙總獲利值136,最後手甲總獲利值117。但若
拿初產量值為X=5,Y=2,Z=3這一例來比較,則經兩輪較量後,已達X=
Y=Z=5這個平衡態,結果是:先手丙總獲利值125,後手乙總獲利值77,
最後手甲總獲利值105。甲雖在調整產值的起步上落後於乙,卻在總獲利上優於
乙。再看最先手丙,這兩個例子所顯示的都是丙在總獲利值上也是最大的贏家。是
否這是一條普遍成立的規律,也是在下心存的疑問。留待有心的朋友們去鑽研。另
外,如果將上述P(X,Y,Z)=20-(X+Y+Z)中的取值20改變為別
的值,例如19,是否也能達到“零和”?

  參與競爭的各方協作且機會均等,是“零和”方案在實際操作中能得以成功的
關鍵。例如上述調整產值的先丙,後乙而後甲的循環順序,就是一種機會均等的安
排。

  最後回過頭來看看“零和”方案是否能給齊王扳回一點麵子。好,齊王在第一
陣的時候還是拍出最好的馬。孫臏自然還會趕出最劣的馬見陣。1比0。第二陣,
誰先出馬呢?若是孫臏還說“王請先”,道義上看來是孫臏在禮讓,事實上是孫臏
把齊王贏的機會偷偷的給剝奪了。機會均等的安排應是,第二陣由孫臏先來攤開底
牌。這時若孫臏急於扳回,則會祭出最好的馬,沒辦法,齊王用最劣的馬送孫臏一
局好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1比1扯平。最後一陣,齊王的中馬並不比孫
臏的中馬弱,讓它們賽去吧!鹿死誰手,還真的不好說。

  最大的贏家總是最後亮出底牌,那是電影上愛講的故事,與本文所說的“零和
”玩法無關。但競爭對手的讓先未必是一種優惠,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至於有愛
動口也愛動手的君子,在議事廳裏能否打出一片“零和”的天下,諾貝爾經濟獎的
獲得者們也還沒有做出任何交代,在下就不敢多言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