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的痕跡

徘徊於理性與現實的曠野裏, 生存於東方與西方的交界麵。
個人資料
正文

把曆史還給曆史

(2005-07-26 10:40:58) 下一個
1.把曆史還給曆史

2.“這次抗戰,是以廣大的土地和敵人決勝負,是以眾多的人口和敵入決生死。” ——選自1937年7月31日蔣介石發表的《告抗戰全軍將士書》

3.“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反對孤注一擲的作戰方法,強調對日作戰是一場長時期持久的戰鬥。他反對“一線配備”與“一次決戰”,認為那樣做,一敗之後,將永無複興之望

4.“若為對倭計,以剿匪為掩護抗日之原則言之,避免內戰,使倭無隙可乘,並可得眾同情,乃仍以親剿川黔殘匪以為經營西南根據地之張本,亦未始非策也!” ——選自1934年12月29日蔣介石日記

5.“就四川地位而言,不僅是我們革命的一個重要的地方,尤其是我們中華民族立國的根據地。” ——選自1935年3月18日蔣介石在重慶舉行孫中山紀念周的講演

6.“對倭應以長江以南與平漢線以西地區為主要線,而以川黔陝三省為核心,甘滇為後方。” ——選自1935年7月蔣介石對麵對即將來臨的中日戰爭的講話

7.“四川在天時地利人文方麵,實不愧為中國的首省 ,天然是複興民族最好的根據地。” ——選自1935年10月6 日蔣介石在成都國民黨四川黨部擴大紀念周的講演

8.“以時間為基礎,與敵相持,在久而不在一時……我們現在對於日本,隻有一個法子,就是作長期不斷的抵抗,他把我們第一線部隊打敗之後,我們再有第二、第三等線的部隊去補充,把我們第一線陣地突破以後,我們還有第二、第三各線陣地來抵抗,越能持久,越是有利…… ”。

9.“中國抗戰前途日益光明,在各條戰線上的中國軍隊,已退到山區,能阻止日軍的形勢更對我方有利。主要是抗戰已使全國統一,國民團結,任何強大的敵人都無足為懼。”——選自1938年蔣介石國民黨紀念周集會上的演說發言


10. “對日抗戰是不能避免的。由於中國的力量尚不足擊退日本的進攻,我將盡量使之拖延。……當戰爭來臨時,我將在沿海地區做可能的最強烈的抵抗,然後逐步向內陸撤退,繼續抵抗。最後,我們將在西部某省,可能是四川,維持一個自由中國,以待英美的參戰,共同抵抗侵略者。”——選自1936年6月蔣介石對英國人李滋羅斯的談話 [可見蔣介石早已經料到了後來戰事的發展進程並為此作了準備。]

11.“戰區以持久抗戰之目的,限製登陸之敵發展,力求收各個擊破之效。各個擊破不能達成時,則依狀況逐次後退於敵艦射程之外另設陣地,施行韌強抵抗,待後方部隊到達,再行決戰,而收最後勝利。”——選自1937年9月6日蔣介石發布的第二期作戰計劃

12 “目前凇滬外圍以蘇常一帶,戰事日益緊張。暴敵繼續增援,我們的軍事應付,處於更難的地位。北方戰場自敵人占領太原後,亦形成不利局麵。但就全局來觀,我並未失敗,要知道此等情形原並非意外,而是為我方所預期的。軍事上最重要之舉,不但勝利要立於主動地位,就是退也要立於主動地位,然後一時的挫折,不致有全盤潰敗之憂,而可以把握最後的勝利。今天我們主動而退,將來可以主動而進,大體上說來是不足慮的。”

13. “國民政府茲為適應戰況,統籌全局,長期抗戰,本日移駐重慶。此後將以最大之規模,從事更持久之戰鬥。以中華民族之眾,土地之廣,人人抱必死之決心,以其熱血與土地凝結為一,任何暴力,不能使之分離。外得國際之同情,內有民眾之團結,繼續抗戰,必能達到維護國家民族生存獨立子目的。”——選自1937年 10月29日蔣介石在國防最高會議上所作《國民政府遷都重慶與抗戰的前途》報告

14. “倭寇揚言3個月滅亡中國,現在打了近3個月,連我們一個上海還沒占去,各位統帥所部努力抵抗,不惜以壯烈的犧牲給倭寇以絕大的打擊,此種為主義為國家拚死抗戰的精神,已經充分表現出來了,一般外人看見中國軍隊裝備欠缺,武器不良,以為一旦對日作戰,必不能抵禦侵略。......近3個月來,我們雖沒有取得大的勝利,但在我們預定的消耗戰和持久戰的策略之下,已使敵人受到意外的打擊,在精神上我們已實在打敗了舉世共棄的倭寇。”——選自1937年10月 29日蔣介石在前線淞滬參戰部隊師長以上會議

15.“中國軍隊自上海撤退,乃戰略關係,且為長期抗戰之計。中國主權若一日受威脅,則中國軍隊即當賡續戰一日。”——選自1937年11月12日蔣介石致電正在召開的九國公約會議

 




蔣介石拄著手杖,坐在竹椅上,留下這禎台灣人熟知的照片。照片中的蔣介石,是個慈眉善目、樸實無華的老人。蔣介石一身極具爭議,但是他的簡樸作風、平實平淡的生活習慣、不講究奢侈派頭,是比較為人民所公認的。這種風格雖然不見得影響妻子宋美齡,但是與蔣經國極為相似;蔣經國的簡樸隨興更勝於蔣介石。



 




有別於官方照片中高高在上的英姿,蔣介石麵容哀慟。1937年,在革命元老朱培德上將的葬禮上,蔣介石對這位於北伐、剿共期間盡心盡力的老將感傷不已。



 






 




1949年,蔣介石在內戰失利中退守台灣,這年他六十二歲。自1945年抗戰勝利後,短短四年間,國民黨部隊被解放軍節節逼退。原本蔣介石思忖既能度過險惡的八年抗戰,對打擊中共自然更是信心滿滿。然而國民黨政府的腐敗,激起經濟的動蕩,人民對中央失去信心,這成為國民黨頓失政權的最大原因。抗戰期間,蔣介石尚從容自若,而在國共內戰後期,蔣介石屢屢情緒失控,大聲咆哮。



 




1971年雙十國慶,蔣介石夫婦在總統府前接受群眾歡呼。這時的蔣介石是84歲,仍頗健康(次年因車禍才使健康狀況陡降),宋美齡雖74歲,精神奕奕,容光朗朗,仍充滿迷人的豐采。圖中國慶日的16天後,台灣被迫離開聯合國,蔣介石以「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口號,強行安定了台灣民心。



 




1954年,蔣介石當選第二任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隨侍在旁。軍人出身的蔣介石,坐姿挺拔。蔣經國個子雖不高,但肩膀寬闊,胸膛厚實。蔣經國曾是前衛青年,15歲就遠赴蘇聯留學,培養社會主義革命精神。蔣介石「清黨」之後,蔣經國淪為「人質」,並在壓力之下發表公開信譴責父親是「中國的叛徒」,直到27歲才得以返回中國。蔣經國回國後,父子間曾彼此試探信任度。在蔣介石的培養下,蔣經國逐漸成為父親的左右手。



 




1940年宋氏姊妹合影。自從宋慶齡公開反對蔣介石以後,三姊妹難得齊聚。民國時期最具權勢的家族是「蔣、宋、孔、陳」,人稱「四大家族」;最引領風騷的三個女人則是宋氏姊妹——宋靄齡(中)、宋慶齡(右)、宋美齡(左)。三姊妹分別嫁給民國三位要人孔祥熙、孫中山、蔣介石,因此民間盛傳「一個愛錢、一個愛國、一個愛權」。孔祥熙是富商出身,並當過財政部長、行政院長等職。孫中山革命家,畢生謀求中國富強。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時是南方霸主,亟思統一中國。



 




或許宋美齡的魅力仍在,但比起1943年的訪美旋風,宋美齡的確遠離了掌聲。在台期間,宋美齡遠離鎂光燈,逐漸愛上藝術,悠遊於水墨的天地無爭中。最初蔣介石以為她是鬧著玩的,不意好強的她越畫越認真,廢寢忘食,畫藝漸為成長。蔣大為驚喜,就常把夫人的作品秀給國際友人欣賞。宋美齡的國畫老師是著名的大師黃君壁、鄭曼青,據說宋本來想拜另一位大師溥心畬為師,但溥拒絕。溥是滿清遺族、王爺之後,他以個性古怪、氣節剛烈聞名,他表示滿清就是被中華民國推翻的,一旦教宋美齡成何體統,豈不愧對祖先。宋美齡聽了之後忍俊不禁,隻有求教別的大師。



 




1950年代,頭戴鬥笠的蔣經國,巡視中部橫貫公路的施工情形,休息時露出愉悅的笑容。中橫公路西起台中縣穀關,東到花蓮太魯閣,沿途峭壁參天,景色威壯。開拓這條公路具有一定的難度,開路工人是所謂「榮民」,即戰火間退役的老兵。蔣經國在1956年擔任「退輔會」主委,將榮民安插到台灣各地從事重大工程,中橫公路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中橫從1956年開始興建,四年後完成。蔣經國多次前往中橫為弟兄打氣。蔣在蘇聯幹過苦力,深知基層勞動者之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