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的痕跡

徘徊於理性與現實的曠野裏, 生存於東方與西方的交界麵。
個人資料
正文

詩律淺說 (2)

(2005-07-20 16:24:54) 下一個
【拗救】 
   
   如果仔細看一下前麵所舉的近體詩的幾種基本格式,會發現一個規律:在一聯之中,平聲字和仄聲字的總數相等。如果我們在“一三五”這些可靈活處理的地方,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或該用仄聲字而用了平聲字),那麽往往就要在本句或對句適當的地方把仄聲字改用平聲字(或把平聲字改用仄聲字),以保持一聯之中平、仄數量的平衡。也就是說,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來就叫拗救。 
   
   前麵談到的對孤平的補救屬於在本句自救。還有一種情況,是在對句補救。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這種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聲,往往就在對句的第三字改用平聲來補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變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 
   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 
   投詩贈汨羅。 
   
   第三句“鴻雁幾時到”第三字該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改成了平聲。七言的與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聲,就在對句的第五字改用平聲來補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變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甚至是第一字,詩人也喜歡救一下。比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第七句第一字該平而用了仄聲“曉”,第八句的第一字就改用平聲“花”補救。 
   
   又如《閣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 
   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 
   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伐, 
   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 
   人事依依漫寂寥。 
   
   第三句第一字該平而仄(“五”),第四句第一字就改仄為平(“三”);第七句第一字該平而仄(“臥”),第八句第一字就改用平聲(“人”)。 
   
   有時候,是本句自救和對句補救混用。比如《解悶十二首》之一: 
   
   草閣柴扉星散居, 
   浪翻江黑雨飛初。 
   山禽引子哺紅果, 
   溪女得錢留白魚。 
   
   嚴格的格律應該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此詩的平仄為: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 
   
   這裏有本句自救(以“江”救“翻”,以“得”就“溪”),也有對句補救(以“留”救“哺”),但也有拗而未救的(“星”)。實際上,在“一三五”位置上拗而未救的也是很常見的。象《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第二句的“沙”救了“渚”,“渚”又救了第一句的“風”,但是第一句的“猿”就未救。 
   
   象這樣拗而未救,破壞了一聯之中平仄數量的平衡,但是這些都發生在“一三五”的位置上,隻要不出現孤平或三平調,就是可以容忍的,確切地說不能算拗。另外還有一種拗,出現在“二四六”的位置上,那才是真正的拗,在這裏不討論。但是有一種拗句,在唐詩中用得相當多,不能不提一下。請看《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 
   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 
   投詩贈汨羅。 
   
   第一句本該是“平平平仄仄”,卻寫成了“平平仄平仄”,第二、四字都用平聲,違反了我們一開始就提到的逢雙必反的規律。在七言中,就是把“仄仄平平平仄仄”寫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詠懷古跡五首》,幾乎每一首都用到這種特殊句型。其一: 
   
   支離東北風塵際, 
   漂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台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雲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 
   詞客衰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 
   暮年詩賦動江關。 
   
   第七句是這種句型。其二: 
   
   搖落深知宋玉悲, 
   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 
   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 
   雲雨荒台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 
   舟人指點到今疑。 
   
   第七句“泯”可平可仄,如果讀為平,就成了這種句型。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 
   獨留青塚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麵, 
   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 
   
   第七句還是這種句型。其四: 
   
   蜀主窺吳幸三峽, 
   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裏, 
   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鬆巢水鶴, 
   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鄰近, 
   一體君臣祭祀同。 
   
   第一句是這種句型。其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 
   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 
   指揮若定失蕭曹。 
   福移漢祚終難複, 
   誌決身殲軍務勞。 
   
   第五句又是這種句型。由於這種句型用得實在太多(經常用在第七句),幾乎和常規句型一樣常見,我們隻好不把它算成拗句,而當成一種特殊的律句。詩人們之所以喜歡用這種特殊句型,可能是因為常規句型“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中有三個平聲,雖然不在句尾不算三平調,讀起來還是有點別扭,所以幹脆變一變。值得注意的是,在用這種句型時,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是平聲,不能不論。 
   
  【對仗】 
   
   律詩的四聯,各有一個特定的名稱,第一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按照規定,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絕句的兩聯也是可對可不對。排律的首聯可對可不對,中間各聯都必須對仗,最後一聯不對,以便結束。 
   
   對仗的第一個特點,是句法要相同。如《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 
   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 
   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 
   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 
   天地一沙鷗。 
   
   這是首、頷、頸都對仗。首聯第一句沒有謂語,第二句也用無謂語句式相對。頷聯上句的句式是“主謂定賓狀”,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對。頸聯用的也是相同的句式。 
   
   又如《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 
   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 
   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避, 
   況乃未休兵。 
   
   頷聯上句的寫法是把“白露”一詞拆散,下句的寫法也相同,是把“明月”一詞拆散。 
   
   對仗的第二個特點,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對。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種對仗,在詞、曲中是允許的,在近體詩中則絕不允許。實際上,除非是修辭的需要,在近體詩中必須避免出現相同的字。 
   
   對仗的第三個特點,是詞性要相對,也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代詞對代詞,虛詞對虛詞。如果要對得工整,還必須用詞義上屬於同一類型的詞(主要是名詞)來相對,比如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數目對數目,方位對方位,顏色對顏色,時令對時令,器物對器物,人事對人事,生物對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義詞。前麵所舉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星”對“月”是天文對,“野”對“江”是地理對,而“垂”對“湧”,“平”對“大”,“闊”對“流”,也都是在詞義上屬於相同類型的動詞、形容詞的相對。象這樣的對仗,叫做工對。 
   
   有一些對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對,叫做借對。象《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 
   南浦清江萬裏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 
   天涯涕淚一身遙。 
   唯將遲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答聖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 
   不堪人事日蕭條。 
   
   首聯“西”對“南”是方位對,“山”對“浦”是地理對,“三”對“萬”是數目對,而“白”對“清”,則是借用“清”的同音字“青”,而構成了顏色對。這樣的借對,也屬工對。 
   
   這種諧音的借對,多見於顏色對。比如《秦州雜詩》其三: 
   
   州圖領同穀, 
   驛道出流沙。 
   降虜兼千帳, 
   居人有萬家。 
   馬驕珠汗落, 
   胡舞白蹄斜。 
   年少臨洮子, 
   西來亦自誇。 
   
   頸聯以“珠”諧音“朱”,與“白”相對。又如《獨坐》: 
   
   悲愁回白首, 
   倚杖背孤城。 
   江斂洲渚出, 
   天虛風物清。 
   滄溟恨衰謝, 
   朱紱負平生。 
   仰羨黃昏鳥, 
   投林羽翮輕。 
   
   頸聯以“滄”諧音“蒼”而與“朱”相對。 
   
   一聯之中,如果大部分字都對得很工整,其它字就可以對得馬虎一點。比如《春望》: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玉不勝簪。 
   
   頷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時”和“別”算不上是相對,但其它各字都對得非常工整,合起來也還算是工對。 
   
   對於七言來說,第五字可以不拘。比如杜詩《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繁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頸聯“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五字“天”和“老”未對。有一些對仗,表麵上看起來不對,實際上是用了別義相對,象這一聯,“朝”對“顧”用的是“朝”的別義來相對,“下”對“臣”,用的是“下”的別義來相對,而不是用它們在句中的意思。另外有一些對仗,要明白其出處才知道是相對。 
  比如《曲江二首》之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頭盡醉歸。 
   酒債尋常行處有, 
   人生七十古來稀。 
   穿花蛺蝶深深見, 
   點水蜻蜓款款飛。 
   傳語風光共流轉, 
   暫時相賞莫相違。 
   
   頷聯以“尋常”對“七十”似乎不對,其實“八尺曰尋,倍尋曰常”,“尋常”兩字也可當成數目字,與“七十”對得相當工整。象這樣用了別義、典故,要拐一下彎才對上,出人意料的,也屬借對,而且往往被認為是不俗的佳對,與燈謎的“求凰格”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聯之中對仗的上下兩句,一般內容不同或相反。如果兩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叫作“合掌”,是作詩的大忌。但有時上下句有相承關係,講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來,兩句實際是一句,這稱為“流水對”。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尾聯下句描述的是緊接上句的行程,就是一流水對。又如《秋興》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 
   每依北鬥望京華。 
   聽猿實下三聲淚, 
   奉使虛隨八月查。 
   畫省香爐違伏枕, 
   山樓粉堞隱悲笳。 
   請看石上藤蘿月, 
   已映洲前蘆荻花。 
   
   尾聯也是一流水對。流水對一般也被認為是不俗的佳對,如果尾聯要用對仗,經常就用流水對收住全詩。 
   
   有時候一句之中也有對仗。如《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一首詩四聯全都用了對仗,而句之中又有對仗,第一句“風急”對“天高”,第二句“渚清”(“清”諧音“青”)對“沙白”,第七句“艱難”對“苦恨”,第八句“潦倒”對“新停”,都是先在本句自對,再跟對句相對。有趣的是,第一句因為押韻,跟第二句在平仄上就無法完全相對,而在字義上卻對得天衣無縫。這首詩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即使僅從形式上看,也當得起此美稱。


----
鵬程有誌翔千裏
飛天無意上青雲

我喜歡飛翔,也一直在飛翔,不是我不想停靠,
是因為找不到停泊的地方,隻有流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