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災難都有silver lining (收獲/幸福線) 。這場疫情中我的收獲是‘聽書’。
《靜靜的頓河》是1965年肖洛霍夫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在1966年的時候,我爸爸買了這套書,當時我還小,問爸爸,“我什麽時候能看懂這些書?” 爸爸說,“四年級左右吧。” 當2020年六月份我聽完這部小說的時候我流淚了,終於可以對爸爸說,“老爸,《靜靜的頓河》我聽完了。”
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複活》聽得我驚心動魄,神魂顛倒一樣地生活在19世紀的俄國。 《戰爭與和平》歌頌和平,同時又描寫戰爭,反映俄國人民保衛自己祖國土地不受敵人淩辱的英勇和團結,最後挫敗了拿破侖的征服。《戰爭與和平》的前幾集對19世紀俄國時代背景的冗長,瑣碎卻又精準的描寫,讓學生時代的我兩次不得不割愛放棄。這次聽書中,托爾斯泰描寫的場麵之大,家族/人物之多也讓我叫苦不迭,有時候真的記不得這些人是誰。《安娜·卡列尼娜》描寫了一位氣質高雅的彼得堡社交界美人,經曆了枯燥無味的婚姻,嚐試了失敗的婚外情,最後臥軌自殺。列夫·托爾斯泰通過這篇巨著深刻地揭示出安娜悲劇命運的根源 - 19世紀俄國上流社會的虛偽和殘酷。托爾斯泰描寫安娜心理活動的細膩跟他在《戰爭與和平》中描寫的俄國農民大軍的粗曠讓我真是想象不到這是出自同一個作家之手。《複活》描寫一個俄國貴族子弟聶赫留朵夫,大學期間的一個暑假在姑媽家裏愛上一個女仆,使她懷孕,後來他離開了,她墮落為妓女,後被控縱火罪。聶赫留朵夫在當陪審團的時候認出了該女子,認為是他當年害了她,決定用自己的一切上層社會的關係來幫助她以解脫他的犯罪感。最後,聶赫留朵夫沒有成功,該女子在流放期間跟他人結了婚。《複活》體現了聶赫留朵夫“道德自我完善”的過程和思想。他經過返歸和自我完善在精神上獲得了新生。我在聽書的時候,總是情不自禁地會想到巴金筆下《家》裏的三兄弟。
記得我還是‘熱血青年’的時候曾經抄了一些以顯示自己為‘文學青年’但卻並不懂其含義的警句,其中有一句是關於列夫·托爾斯泰的,大意是: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文學史上的一個豐碑,是俄國革命的鏡子,不認識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今天的我,還是不太懂這句話。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我以前看過,但是當年的我不屑主人公於連的肮髒心理和不光彩的手段,看了幾章就不願意再看下去了。這次重新揀起《紅與黑》竟對於連產生一些理解和同情,看到了於連身上的兩極性格,即極端的溫柔和極端的殘酷。也常常為他抱不平,因為不管他怎麽努力,多麽優秀,他的卑賤的出身永遠得不到貴族社會對他的認可和尊重,所得到的總是輕蔑與不屑一顧。他最後因為刺殺德·瑞那夫人(他的第一個情婦)而斷送了自己的性命。我真的不希望他死,可憐的於連。。。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於1912年完成的一部長篇小說。1915年,羅曼·羅蘭憑借《約翰·克利斯朵夫》一書獲諾貝爾文學獎,《約翰·克利斯朵夫》是由中國著名翻譯家傅雷翻譯成中文。每集聽書都是由王剛介紹的:下麵將播送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翻譯傅雷。僅僅這個介紹,我就覺得聽不夠。。。。。在這場疫情中還能有比每天聽世界名著,諾貝爾文學獎作品,重溫傅雷老師的譯作更幸福的嗎?
聽書依然在河邊走路時進行。這就是我在疫情中的幸福收獲,讓我完成了學生時代未完成的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