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窮則思變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小時的兒童讀物 (2)

(2016-07-06 11:56:04) 下一個

 

我不逼女兒讀書的原則全部源於我的父親。

 

父親買書,也讀書。他不是所有買回來的書都讀,但是,大家一致認為好的書,大家都在談論的書,不論是不是名著,一定要買。連郭沫若編的破紅旗歌謠家裏都有。

 

這可能因為他的職業,另一方麵確實是個好的習慣。一本書出名,即使是破書,也有他的原因。比如那本紅旗歌謠吧,它反映的是大躍進的時代背景。人民日報畝產萬斤,那是官僚知識份子跟風,紅旗歌謠可以看到老百姓怎麽跟風的。沒有紅旗歌謠,那麽豪邁的順口溜就失傳了。

 

讀書人跟上時代的潮流是很重要的事。中國有的讀書人到美國就失落了,原因是他們在中國是引領潮流的人,縱橫捭闔,談論著時髦的東西,到了美國,他們不知道真正的潮流在哪。

 

文革沒有圖書館,家裏的書架就是圖書館。那時沒有電視,更沒有網絡,如果沒有人和你玩,就是讀書和聽收音機。

 

所謂讀書的習慣就是無聊,沒人和你玩的時候,隨便從書架上抽本書讀。

 

我有兩個姐姐。大姐讀小說如饑似渴,其他都不讀,二姐基本不讀書,我逮著什麽讀什麽。

 

到現在我從來沒認為我二姐不讀書是什麽缺憾。一方麵我認為一個人讀不讀書是天生的興趣與能力,另一方麵,大家都在談論讀書的好處,從來沒有談論讀書對一個人的負麵影響。

 

就我自己來說,書讀多了,人會變得孤獨,沉重與敏感。並不是好事。如果一個人不喜歡讀書,也許天生的,讀書對他就不是一件享受的事情,為什麽一定要他和你一樣,認為是享受的事情。

 

回來說當年的書。

 

現在大家都在罵共產黨扼殺文化。反過來說,在一片荒涼的情況下,能冒出來,肯定有精品。

 

傅抱石李可染陳丹青文革畫的畫,都比後來的值錢。

 

文革後大家都在罵楊朔的散文寫法。那是因為當時看多了,象樣板戲,膩了。現在,過了幾十年,再回頭看楊朔的散文,我們真看不出多少政治,隻有兩個字能形容,精致。

 

父親書架上有幾本文革前秦牧的散文,花城,藝海拾貝之類的。當時讀的感覺,真是和作者一起去各地旅行,或城市或鄉間,或隨便找個陌生人隨便聊天。看作者娓娓道來,真是覺得比自己流身臭汗出門見識有意思多了。

 

秦牧實際是繼承了周作人廢名沈從文二三十年代的情趣,融合到解放後那個看似火熱的時代裏。

 

文革結束,鄧拓的燕山夜話再版。父親買回來,我一讀,馬上知道為什麽張春橋姚文元高升,鄧拓倒黴。

 

張姚的書,書架上也有。鄧拓是人民日報總編,北京市委書記,春橋是解放日報總編,上海市委書記。鄧拓每次一出春藕齋就垂頭喪氣,壞就壞在兩個字,小資,或者三個字,士大夫。

 

也許我是馬後炮,讓我穿越時間隧道,重回文革之前。就平讀春橋和鄧拓的書,我也知道春橋文革得高升,鄧拓肯定熬不過去。

 

我在這寫這些破玩藝,實際就有點鄧拓的陋習。我對我女兒,完全繼承了父親的傳統。書放在哪,自己去讀。讀書是樂趣,逼你沒意思。讀多了,也會有陋習。不讀,學校那幾本破書也夠你一輩子謀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