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國之客

卡拉哈裏木 恩加米蘭草
正文

博茨瓦納的犀鳥

(2009-11-23 07:38:37) 下一個
賞鳥趣談(四)

黃嘴犀鳥(yellow-billed hornbill),是一種棲息於非洲(主要分布在博茨瓦納,津巴布韋,納米比亞等南部非洲國家)的鳥類,屬於犀鳥科彎嘴犀鳥屬,體長約48至60公分,特征是長有黃色的長喙,眼睛及兩頰的皮膚帶著明顯的紅色。犀鳥大而彎曲的喙上端長有一個銅盔狀的突起,很像犀牛的角,故而得名犀鳥。

大概在十五年前,我們去到津巴布韋的黃蓋國家公園,因為是旱季,動物都來到一個飲水塘邊,這裏就成了觀賞動物的最佳場所。遊客們攀上一個用木頭搭起的高高的觀景台,盡情地看著不遠處的長頸鹿、野豬、鱷魚、大象、羚羊、羚牛等等。這時,一隻大犀鳥落在了欄杆上。說它大,是因為它離我們太近了,不到一米,同時也是因為它那個與身體不成比例的大嘴,大得有點嚇人。它目空無人地在欄杆上走動,不時發出沙啞嘹亮的叫聲。我們來這裏為的是觀看野生動物,它突兀地出現在我們麵前,代表了天上飛的那一族。我們有幸近距離地與之交流,甚至看清了了它眼皮邊緣那長長的睫毛。

在非洲、東南亞和我國的雲南都有很多關於犀鳥的愛情(甚至殉情)傳說。這些故事都源自犀鳥的特殊撫幼方式。一對犀鳥成了夫妻,會把家安在一個樹洞裏。雌鳥一次會下3到4個白色的蛋於洞中,然後,雄鳥把雌鳥和鳥蛋都封在洞中,僅在洞口上留一小孔。從此,雄鳥四處奔波,尋找食物,再通過這個孔把反芻的食物喂給雌鳥。待雛鳥孵出後,雄鳥還要通過小孔給雛鳥喂食。這個過程前後要經過兩個月左右。當最後雌鳥帶著長得“白白胖胖”的雛鳥破孔而出時,雄鳥往往已筋疲力竭,骨瘦如柴。

有人甚至還說,如果雄鳥在外出了事故,死了,那雌鳥和雛鳥會一直“堅守”在洞裏,“絕食”而亡。同樣,若是雌鳥、雛鳥在洞裏出了事,雄鳥回巢後看不到它們,也會大聲哀鳴,用那大嘴啄樹幹啄得鮮血淋淋,不吃不喝而死。這種鳥就是這樣,終生隻有一個配偶,倘若配偶不幸死去,活著的那個也將必死無疑。你信不信?我信。因為夫妻之間若沒有堅實的感情基礎是不能想象那樣的角色分工的。感情越深厚,分工越明確,相互越依賴,當然,出了事就更痛苦,一人死而全家亡。人們為犀鳥而感動,是因為人類傳統的夫妻關係中也有類似的分工。男人出門打拚,女人擔起家裏的一切,感情的契約一旦建立,那就是不離不棄,相伴終生。

還是十五年前,快過年了,工地上的工人買了賀年卡,請我為他們在卡上寫幾個字,好寄給遠方的妻子。他們客氣地說,我隨便寫什麽都行。我試了一試,發現根本不是那麽回事。於是,他們開始每人講了一首詩,哇!那是怎樣的詩啊,情真意切,婉婉動人。他們都來自陝北農村,詩都是信天遊體,太完美了!我當時幾乎是誠惶誠恐地把詩錄在了卡上,生怕這卡,這字配不上那詩。如今想想,咱們這些弟兄們為了給妻子、孩子一個美好的生活,不遠萬裏來到非洲博茨瓦納,身處他鄉,辛勤勞作。他們思念親人的情意早已升華到那樣的藝術高度,他們也許沒讀到什麽書,但他們骨子裏卻有老祖宗傳下來的文化精華。真正能讀懂其中意味的是那位遠隔千山萬水,同樣長年思親的妻子。我是斷不可隨意去寫,也不可能真正讀懂這裏麵的情感的,這可是犀鳥般深重的情感啊!

注:另外還有一種叫做“犀牛鳥”的鳥,是與犀牛相伴的鳥,犀牛鳥不是犀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