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國之客

卡拉哈裏木 恩加米蘭草
正文

博茨瓦納的鞭刑

(2009-09-07 07:49:17) 下一個
陶短房先生列舉了一大串關於“保定村”神話的漏洞,其中一個小漏洞好像有問題。筆者在不太情願的情況下來補一補這個漏洞。陶先生列了這麽多漏洞都不一定能戳穿“保定村”神話,筆者還要在這裏指出陶先生的漏洞,太令人遺憾了。但這絕不意味筆者相信“保定村”神話。當然,若有人在以下文字中發現漏洞,也請一定補上。

陶先生認為:“鞭刑”是馬來人的傳統,至今新加坡仍在沿用,非洲卻不見蹤影,因此劉建軍會長繪聲繪色地講述關於“非洲鞭刑”的故事是個漏洞。非洲有沒有鞭刑?當然有,至少在南部非洲的博茨瓦納有。這裏以兩個故事為證。

1933年,當博茨瓦納還是“貝專納”(英國的保護地)時,有一個大部落的頭領:策克地 ·卡馬(Tshekedi Khama)判了一個白人鞭刑。原因是這個白人是個好色的酒鬼,為了一個女人當眾打了一個黑人的耳光。在一個殖民地由當地部落首領對一個白人根據傳統法律判鞭刑,這必然引起軒然大波。貝專納的英國總督為此停了策克地·卡馬的“職”,當然後來又複了“職”。1988年邁克·克勞德(Michael Crowder)寫了一本260頁的書,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書名就是:《鞭打範哈斯·麥金托什:一個關於殖民性的愚蠢與不公的故事,貝專納,1933年》(The Flogging of Phinehas Mcintosh: a tale of colonial folly and injustice, Bechuanaland,1933)。範哈斯·麥金托什就是那個被卡馬判處鞭刑的白人。博茨瓦納共和國前後有過四位總統,其中兩位出自卡馬家族(第一任總統和現任總統)。

鞭刑很殘酷,同時也不雅觀,一般要在公共場合下露出受刑人的背部(其實是臀部),因此後來在博茨瓦納的各個部落中已很少對婦女施鞭刑了。但是到了2000年有人提出了一個恢複對婦女施鞭刑的動議。此人居然是博茨瓦納第一位酋長院(the House of Chiefs)的女成員果色哈蒂·呂佩卡·班尼卡(Kgosigadi Rebecca Banika)!原因居然是為了男女平等!在博茨瓦納的司法製度下法院體係(由低到高)為:傳統法庭(Customary Courts )、地方法庭(Magistrates' Courts)、高等法庭(High Courts)和上訴法庭(the Court of Appeal)。傳統法庭在部落首領的主持下處理本部落一些較小的民事、刑事案件,鞭刑作為處罰隻用於傳統法庭,其它的處罰還包括數額較小的罰款等。如果婦女不在傳統法庭受鞭刑,也許會出現案件隨後進入地方法庭,因而當事人可能被判囚禁,這當然就導致了男女不平等。2005年博茨瓦納正式恢複了對婦女施鞭刑,但一些人性化的措施也隨之而來。如,受刑人不超過50歲;對婦女的鞭刑不再在眾目睽睽之下進行,而改為在牛欄內進行;在受刑婦女身下的硬地上挖兩個坑,裏麵放入軟沙,受刑時由於乳房放入坑中,鞭打造成的身體痙攣再不致讓婦女的乳房撞擊地麵而受到二次傷害。

有了這兩個故事,好像非洲有鞭刑已不成為問題。讓筆者十分疑惑的是,為什麽非洲有沒有“保定村”的問題總是說不清楚呢?

(寫於:2009-1-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