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的暢想
(2011-01-31 21:52:38)
下一個
古人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幾乎是人生的一個必然階段,作為學習和經曆來拓展自己的胸懷,體察人間的百味,從而平衡自己的世界觀,凝練更符合社會需要和人性關懷的感悟和思想。現代人有時也引用這句話來為當今蓬勃的旅遊找到出處,隻是今人之行大大不同於古人之行,今天的旅遊除了其巨大的商業目的之外還有現代壓力的產物,類似古人的行萬裏路已經非常少見。
當人們不能安然於日常的作息,對環境產生疲勞和厭倦時,旅遊是緩解這種壓抑感的一個選擇。雖然有人傾向於購物,有人涉足聲色犬馬,但出去走走仍是一個有效的途徑。這使旅遊有點象心靈的加油站,讓疲憊的心稍作停頓,補充能量。那麽是不是相反地,當我們對自身生活常感愜意,不受壓力困擾時就不會有旅遊的衝動呢?不管是理論上還是現實生活中,這個命題都不成立,這就是旅遊熱的第二個原因,即缺少滿足感和填充欲望之旅。說到缺少滿足感,這是現代人的特點之一,豐衣足食已不是幸福;而對欲望的重新定義,使任何超出了美好追求和基本需要的行為普遍地存在。人們在追求極致,極致的每一個方麵都會被包裝為光明誘人的樣式來到人麵前。無論對食物對衣著還是對用品,追求奢侈以時尚的形式為人們普遍接受。
旅遊已大大超出了人們對外麵世界的新奇探究,而是承載了想要體驗人生極致的夢想。從自己生活的地方到別人生活的地方去;從自己的生活試圖走近別人的生活;從自己的心靈體驗,解讀別人的,這些都是今時代旅遊的特別印記。人的滿足需要得到印證時,窮鄉僻壤的生活體驗可以製造出“感恩”;人的交流盼望得著回應時,以金錢為代價的旅遊消費可以收取相當的矚目和服務;人需要滿足自己眼目的情欲時,旅遊是最佳的選擇。
人如果是一個象汽水瓶一樣的容器,那麽他的身體是那個容器的壁,理性是它厚厚的底,人的思想是瓶子的頸,而人是有靈的(也有人稱之為靈魂),這靈就是這個瓶子窄窄的口。人的裏麵生下來是空的,人用一生來尋找可盛裝之物,因為一個的空器皿是悲哀的也是毫無意義的,作為器皿隻有在它盛裝了之後才顯出功用與意義,這就是我們的人生。
為了一個充滿幸福感和滿足感的人生,每個人都在尋找。隻是凡物假如不從瓶口進入,就仍是我們身外之物,理性的思考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些緊帖我們生命的東西,但無法將其變為我們自己的生命依靠;感性的延伸似乎就要觸碰到什麽了,然而它仍是那麽虛無,不可能與我們的生命成為一體。我們需要盛裝,物質、理想、金錢、地位、以及對生活極致的不斷追求,這些都不能滿足,瓶子可以沾滿了水卻仍然饑渴,因為瓶子的口沒有打開。
人類在尋找的路上走了很遠,嚐試了很多,然而“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翰福音》四13-14)說這話的人是惟一能從瓶口進入瓶內的,並且祂的進入從瓶口到瓶頸一直伸展到瓶底,以靈來認識祂的終必在感性中經曆祂,在理性中看見祂。而祂無法依靠理性的求證來認知,如同水不能從瓶底裝進來。今天誰願意打開他的瓶口,歡迎這位獨一的神進來?他要得著滿足,他要仍然熱愛生活但不受轄製,他會在萬裏路上或方寸之間都獲得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