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呆兒”
我不是一個愛湊熱鬧的人,沒事兒的時候,最喜歡悶在屋裏看書。在東北念書的時候學了一個詞,把看熱鬧叫“賣呆兒”,第一次聽說這個詞就覺得概括得極形象。你想,興致盎然地看著正在發生的事情,看到精彩處不由得眼睛也直了,嘴也張開了,可不是“賣呆兒”是什麽?知道這個詞以後就更不肯看熱鬧了,怕別人看到自己的呆樣兒。可是天底下的事情是說不定的,就像《紅樓夢》裏說的“說嘴打嘴”,我這一次不僅“賣呆兒”,而且是不遠萬裏、漂泊過海賣了一個“大呆兒”。
事情的起因是我去兄弟單位對賬,車出住處一拐彎沒多遠我便發現平常空蕩的一條不太寬的馬路被長長的布幔封住了一段。布幔是一種說不上來的深藍色,印象中好像很小的時候在農村外祖母家看到過的用土染料染成的那種藍色,似乎又加上了灰色和紫色,總之是一種很奇怪的藍。深藍的底色上有土黃色的圖案一直橫貫整幅布匹,那圖案在我看來像是圖騰,又像是把所有的阿拉伯字母全部擠在一起印了上去,充滿了神秘的美感。司機說這家的女兒要出嫁了,所以才會如此布置。我心裏一個小小的聲音在說“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啊!”這種情形下,當然也就顧不得再接再厲保持長久以來一直一貫堅持的淑女形象了,呆就呆吧,今生今世大概這是唯一的一次機會觀摩蘇丹人的婚禮,過了這村兒就沒這店兒了!
耐心地等到婚禮當天,一大早就跑進跑出好幾趟,暗暗納悶怎麽婚禮還不開始?莫不是我記錯日子了?後來才聽說婚禮是晚上舉行,嗯!喜歡這徹頭徹尾不同的習俗。漫長的一天啊!好容易吃過晚飯,兩位同事興衝衝跑來說聽到了音樂聲,我們三人相視一笑,這就“賣呆兒”去也!
一路興奮地猜測著新娘會不會很漂亮?走近布幔的入口處我們又含糊起來,就這樣貿然地來了,主人家會不會把我們攆跑啊?這好像已是關乎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問題了,事情被我上升到如此高度,就算我膽子再大也不敢擅自步入別人家的院落。正在躊躇之際,一位蘇丹男子笑容滿麵地迎上來,熱情地邀請我們入內觀禮,嗬嗬!中蘇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看得見摸得著滴!
拐過布幔,映入眼簾的是搭在樹和樹之間的縱橫交錯的霓虹燈、彩帶、氣球,你猜,我還發現了什麽?一對正宗的、鮮豔的、中國製造的紅--燈--籠!紅燈籠下方懸掛的條幅吸引了我的注意,走上前去,赫然發現一幅楷書字體中文對聯:上聯是“財源茂盛達三江”,心想自己把上下聯讀反了,趕快去找印象中的“生意興隆通四海”,卻發現另一聯是“花好月圓人長久”!我不知道是買對聯的人搞錯了,還是此人乃個中高手,特意這樣搭配來表達自己祝福的心聲。不過我寧願相信是後者,也願意借花獻佛將這樣良好的祝願送給一對新人!
同事捅捅我讓我注意院子的另一端,一個小巧的三層台階的舞台靠著一堵看起來像是臨時搭建的牆。舞台旁邊是一個小型樂隊,除了各式洋樂器,還有兩個人在敲蘇丹鼓。六組舞者,每組四個英俊的小夥,揮舞雙手,踏著鼓點,隨著音樂,從舞台上一步一步踏將下來,舞到台下再兩個左轉,兩個右轉,踩著節奏,返回舞台,周而複始。英俊的小夥們一個個神情莊重,態度儼然,給我的感覺是熱烈歡快的舞蹈前一種神聖的宗教儀式。正在想這個問題可不可以問的時候,身邊來了一位笑意嫣嫣的中年婦女意示我跟著她走。抬頭看看周圍才發現有點奇怪,怎麽院子裏全部都是男賓啊?
乖乖地隨著那位優雅的女士穿過舞台旁邊臨時搭起來的牆上的門,才發現裏麵別有洞天,原來,所有的女眷都在內院哪!女士將我安置在一張桌前,端來飲料和蛋糕,然後說非常感謝中國客人參加一對新人的婚禮,對他們來說真是一件高興的事。我也趕快回禮感謝他們讓我見識不同習俗的婚禮,這是我的榮幸。然後趁機發問“新娘在哪裏?”被告知“新娘今天是不可以見賓客的,隻和自己娘家的親人在一起。”我懷疑是自己聽錯了,“那新娘今天可以見新郎嗎?”“也不可以,新娘和新郎明天會在另一個地方見麵。”哦?“那今天是結婚的日子嗎?”“是啊!”那豈不是說,洞房花燭夜新娘和新郎是要被棒打鴛鴦的了?打住!這樣的問題是斷斷無法問出口的。
不能看到新娘,我的心裏有一點點沮喪。抬頭看看周圍的女賓客,猛然發現,雖然老老小小年歲不同,胖胖瘦瘦體態各異,卻無一例外地都在偷偷摸摸打量我,大概是在研究從哪裏鑽出來這樣一個“老外”。我心裏暗歎不妙,原本想躲在人叢中,就算我瞠目結舌,就著月色的掩護,也不會被人發現,卻不知什麽時候鬥轉星移,我這個“賣呆兒”的和她們互換了身份?顧不上還沒有看到新郎倌兒的廬山真麵目,我佯稱有事,從容地再一次謝過那位女士,並在她的陪同下轉出門來,然後溜之乎也。老話兒怎麽說來著?對,來了一個“三十六計走為上”。
同事回來後,說我錯過了最精彩的載歌載舞的熱鬧景象。我也十分遺憾,就因為我平時沒有勤學苦練,鍛就一身“賣呆兒” 本領,以致失去那樣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別說看到心心念念惦記的美麗的新娘,就連新郎長什麽樣都說不出個子醜寅卯,宛若入寶山卻空手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