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找了些資料,你讀讀吧:)
(2009-09-04 07:18:39)
下一個
佛教
{佛教起源於恒河流域,時間同在第一聖殿倒塌之際——約主前589(或531或413)年釋迦牟尼悟道;若主前589是可信的,這一年是聖殿被毀三周年。佛教分三大傳統,即小乘(Theravade, Hinayana)、大乘(Mahayana)和密宗(或藏傳,Vajrayana);佛教有三大庇護所或“三藏”(Triple Gem):佛(the Buddha),法(the dharma)和信仰團體(sangha)。在某種意義上,這是“三位一體”的東方版,分別對應的著基督教的父(神)、子(道成肉身)、靈(臨在於教會)。大乘佛教的所謂三大法身教義(trikaya:nirmanakaya, sambhogakaya, dharmakaya)則將這一傳統改編得更適合於東方的觀念。}
[第一段就有錯誤~~建議寫作者去讀印度佛教思想史~ ]
摘自《印度佛教思想史》19-1
古印度文明史的開展,通常分為三期:殖民於五河地方時期,移殖於恒河流域時期,開拓南方時期。移殖恒河時期,約從西元前十世紀起,為印度文明的燦爛時期.
“佛法”在流傳中,出現了“大乘佛法”。西元前後,佛教進入“大乘佛法”時代,然依“佛法”而演化分裂的部派佛教,雖有興盛或衰落的不同,但還是存在的,還在弘揚發展中,這可從(西元五世紀初)法顯,(七世紀前半)玄奘,(七世紀後半)義淨等的見聞而知道的。部派佛教以寺院(附有塔.像)為中心,僧眾過著團體的生活。“後期大乘”論師,弘揚不共聲聞,“佛法”本來所沒有(或恰好相反)的佛法,在互相論諍中,更多用“小乘”一詞。“大乘佛法”時代(西元前一世紀中起)的“部派佛教”
link:http://hi.baidu.com/redu/blog/item/8afd71d99e233aef39012f0e.html
轉自百度百科: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後分化為大乘、小乘兩派。小乘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正式名稱
“巴利語經典係佛教”。約在公元3至6世紀,佛教由印度或斯裏蘭卡傳入緬甸,再從緬甸傳入西雙版納。
佛教傳入之初稱“擺壩派”,沒有被傣族群眾 接受。後傳入的一派稱“擺孫派”,即被群眾所接受,
成為普及派。由於佛教宣揚的消極、忍耐、調和、輪回、因果報應等有利於維護傣族封建領主的統治,
受到統治者的讚揚、擁護並極力推廣,所以成為傣族、布朗族信奉的宗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思想和教義有四締五蘊、十二因緣、三法印、輪回、業報。其經典總稱三藏:
一、《經藏》,傣語“蘇點大比打嘎”;
二、《律藏》,傣語“維乃壓比打嘎”;
三、《論藏》,傣語“阿皮坦瑪比打嘎”。另外還有許多藏外典籍。南傳上座部佛教要求僧侶、信徒嚴格遵守十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說謊(不記前仇)、不酗酒、過午不食、不觀聽歌舞、不戴花不抹香水、
不坐高處、不積蓄金銀財寶。
{如果說印度教代表了該地域的婆羅門傳統,佛教則將苦行傳統發揚光大。從印度教到佛教的轉化實際上是很自然的。神作為“原則”預備了佛教的無神論革命,種性製度則為眾生平等觀念的產生提供的道德平台。不過佛教的平等觀念是非政治的,以虛空為自由之路——不是在神以下人人平等,而是麵對虛無人人平等。人們一直注意到佛教虛無和慈悲或非暴力(ahimsa)信條之間的張力,“業”和“因緣”對人的困境的解讀實際上是同意反複。佛教的苦行、避世之路試圖解決這種邏輯緊張,語音(念)和姿態(坐)持續強化,連同靜思(moderation)正式上升為宗教儀軌,人進一步自憐如棄兒也因此自救如神(Buddha: You must strive for yourselves),涅磐(parinirvana)構成超越生死輪回苦境之頂點或主觀釋放;這種肉體自我複活不可能之絕境向東方啟動了萬法歸心的大道——人類背對約但河從流放於野轉為遠遁於“心”。然而“心學”最後的歸路是“外王”,從印度到中國,佛教以人為中心完成了政教分離到政教合一的特別輪回,大乘的此世關懷(Bodhisattvas)成為這一轉軌過程的中介。不過在中國和日本的“淨土”(Pure Land)信念裏,保留著對“外王”理想的絕望,末世論觀念就這樣勉強得以殘存於遠東。}
[第二段第一句也錯了~佛教不僅不發揚苦行而且佛陀就是重苦行中發現苦行對證悟完全沒有幫助而勸禁弟子不要執著修苦行~
修行的方法之一~如果光靠打坐苦行~~就離開佛陀教法太太太遠了~ 比方說羅漢可以證得出三界~但是佛陀斥為焦芽敗種~因為沒有行菩薩道!~禪坐和念佛是工具不是目的~ ]
{和克利須那或耶穌不同,釋迦牟尼不是神道成肉身進入世界,而是人被靈充滿。於是有神論在佛教中被人論徹底顛覆,宗教版圖到這裏開始翻閱喜馬拉雅山。在佛教的體係中不需要神。隨著神被“無”棄絕,人來到了宇宙的中心,成為主權者。約的觀念已經徹底消失,人成為萬王之王。再沒有神借著先知的話臨到人類,人靠自己開始了成聖之路。位於話語或道的中心的是人之修行,而不再是神對曆史的掌握和同在。馭風而行取代的以馬內利,一如莊生夢蝶取代了天使顯現。人的天路曆程首先始於“四諦”(Catursatya),即苦、集、滅、道。這不是來自啟示,而是人的看見(four sights)。這或者是對創世紀第三長人的眼睛明亮了之人本主義反省:人所看見的不是榮耀,而是羞恥,乃是苦難和死亡。其次,人的天路就是法中修行,所謂“八正道”(256;ryā),又稱八船、八筏。包括: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最後歸結為戒、定、慧三學。一方麵,諾亞方舟改建為佛教八船,另一方麵,“道成肉身”、“我就是道路”之“道 ”改編為佛教八條道路——佛教的版本這樣冠名:人就是道路,向苦而行。}
[避世之路也是錯的~~不僅不避世而且入世~星雲倡導的就是人間佛教~如果避世了~還能發展成今天的佛教嗎?~世人對佛教的誤解不是一句話就能認定或毀謗的~~無並非什麽都沒有~而是能了解緣起性空的道理~ 我看不懂文章作者的~外王~是什麽意思~不予評論!~ 諾亞方舟和佛教八船八杆子打不到一塊兒~~文主太有想象力了~厚厚!~ 人就是道路,向苦而行???從來沒聽說過~厚厚!~以“天”的名義將神自然化??文主太專斷了~中國天的思想恐怕比神還早呢~ 耶儒釋道的初始發展是個別分開的~不能說其它文化扭曲了耶教的內涵~不了解的確容易生偏見~~所以不能輕易批評和論斷~這個在佛家稱做~造口業~~ ]
轉自百度百科:
[西藏佛教的起源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天竺),相傳於公元前六世紀由北天竺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長子悉達多·喬答摩所創立,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曆史。悉達多傳說生於公元前565年,死於公元485年,活了大約八十歲,大致與我國的孔子同時。因他是釋迦族人,所以後來他的弟子又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的聖人。
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隸製度下,社會極為動蕩的曆史條件下產生的。當時的印度社會生產力已發展到普遍使用鐵器,農業生產的水平有了提高,手工業和商業也隨之發達起來,一批城鎮小邦興起(迦毗羅衛國就是當時的一個小邦),經常互相侵並,發生衝突。在政治上,雅利安人自中亞細亞進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土著民族後,創立了野蠻的種姓製度。種姓製度把人分為四等,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侶(稱為婆羅門)為最高的社會階層,奴隸(稱為首陀羅)是最下賤的階層。首陀羅是非雅利安人,受著極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被婆婆羅門隨意驅逐甚至殘害。這種不平等的種姓製度,不僅被訂在法律中,還神聖不可動搖地規定在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婆羅門教義中。當時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集中反映在種姓製度問題上,形成了尖銳複雜的鬥爭,導致社會動蕩,生產下降,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得不到溫飽和安定。痛苦、失意、無望、頹廢是當時一般的社會情緒。
這種社會情緒也使作為一個小邦王子的悉達多受到感染,他思想日益苦悶,產生了消極厭世的念頭,不願繼承五位,便外出尋道。開初他也想從婆羅門教中皖出解除苦難的方法,但終於不合心意,便舍棄了婆羅門教,閉居山林靜坐。經過幾年的冥思苦想,一天他坐在一棵畢缽羅樹(後被稱為菩提樹。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下終於悟出了解脫苦難之道,便宣布自己成了佛了。後來他便到中天竺各地進行傳教活動,組成僧侶集團,逐漸形成了佛教。到他死的時候,佛教在社會上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
佛教的教義是一個相當龐大、精細的唯心主義體係,後來由於不斷的傳播,發展成為許許多多不同的流派,教義就顯得更為雜亂了。
“四諦”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據稱是釋迦牟尼最初說教的內容。四諦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諦”是真理的意思,四諦就是佛教的“四大真理 ”。所謂“苦諦”,就是說人世間一切都是苦的,人生一世會遇到生、老、病、死……十六苦(或說八苦),沒有絲毫樂處,引導人們去厭惡人世。所謂“集諦”,指造成世間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集”是“原因”的意思)找來找去佛教徒找到了兩條原因:一條叫“業”(幹事情),這是致苦的正因;一條是“惑(煩惱)”,這是致苦的助因。業和惑產生出無數苦果,如果斷絕業和惑,苦果自然隨之斷絕,就可以達到“寂滅為樂”的境界,這就叫“滅諦”。要達到這種理想的境界,就必須修道,這就是“道諦”。佛教所說的“道”就是涅盤之道。所謂“涅盤”譯義為滅、滅度、寂滅、圓寂、不生、無為、安樂、解脫等等,實際就是死的化名(這種化名多至六七十個)。佛教修行,以涅盤為極目的,其實就是引導人們去求死。四諦之中,苦、滅二諦尤為重要。人生最苦,涅盤最樂,這就是佛教的基本思想。是最脆弱、最怯懦的思想。對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一點也不敢觸動,僅以消極厭世和追求死亡的說教來麻痹人民的鬥爭意誌。苦諦以生老病死等作為人生中最大的苦難,認為任何人都不可能逃脫這些苦難,窮人是這樣,富人也是這樣,這就很巧妙地掩蓋了階級矛盾,抹煞了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是造成被壓迫人民痛苦的根源。這種說教當然是對剝削階級有利的。誠然,剝削階級也會遇到生老病死等問題,但他們是從剝削階級的貪欲本性來考慮這類問題的,即如何才能長壽,如何在來生來世也能保住榮華富貴的地位等等。而這種說教,不僅迎合了剝削階級的貪欲心理,還為他們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隻要剝削階級在縱情享受的同時,分出一部分財物施給寺廟,就可以得到極大的福報。“施佛塔廟,得千倍報;布施沙門,得百倍報。”佛教正是這樣向剝削階級廉價地出售進入天國的門票。
佛教在進一步分析苦難和造成苦難的原因時,提出了“十二因緣”說。認為世界上各種現象的存在都是依賴於某種條件的,離開了條件,也就無所謂存在。人生命的起源和過程也是依賴於條件的,這就是十二因緣。即無知(“無明”)引起意誌(“行”),由意誌引起了精神統一體的“識”,由識引起身體的精神和肉體(“名色”),有了名和色,就形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心)等感覺器官的“六處”,六處引起和外界接觸(“觸”),由觸引起感受(“受”),由受引起貪愛(“愛”),由愛引起對外界事物的追求索取(“取”),由取引起生存的環境(“有”),由有引起“生”,再由生引起了“老死”。所以說到底,人生的痛苦是由無明引起的,隻有消除了無明,才能獲得解脫。佛教經典又把十二因緣說解釋為“三世因果報應”說。即:無明、行是過去因,感現在果;識、名色、六處、觸、受是現在果;愛、取、有是現在因,感未來果;生、老死是未來果。宣揚人們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和各種遭遇,都是自己前世所作“善業”或“惡業 ”的結果,是早就注定了的,無法改變的。這就為剝削階級殘酷剝削勞動人民,荒淫無恥地進行享受提供了根據,把勞動人民由於剝削製度造成的苦難亦解釋為合情合理的事情。這種說教起著掩蓋剝削階級的罪惡和讓勞動人民服服帖帖當牛作馬的反動作用。根據“因果報應”,佛教又提出“輪回”的說教。“輪回”的原意是“ 流轉”的意思。佛教沿襲婆羅門教的說法而加以發揚,宣稱一切有生命的東西,會永遠在所謂“六道”中生死相續,有如車輪的旋轉不停一樣。根據佛教經典所謂“ 六道”是指:天、人、阿修羅(一種鬼怪惡神)、地獄、餓鬼、畜生。人若做了善事(指信佛等),死後就可升入天界。人若做了壞事(指不信佛,不安於自己的命運,觸犯了他人的利益等)死後就會變成畜生,變成餓鬼,或墮入地獄。這種說教,實際上成為反動統治階級用來恫嚇勞動人民群眾,對他們進行精神奴役的一種手段。
釋迦牟尼死後百餘年間,佛教發生分裂:一派稱為“上座部”,主要由一些長老組成;另一派稱為“大眾部”,擁有廣大的僧侶,公元前一世紀前後又由大眾部的一些支派組成“大乘佛教”,並且稱呼非大乘佛教的教派為“小乘”。大乘宣稱自己這個教派是“普渡眾生”的,說小乘是隻管自己修行得道,得了道就當“羅漢”,不管別人,所以很不可取。他們把羅漢稱之為“自了漢”,是帶有一點輕蔑的意思的。大乘打著普渡眾生的招牌,宣稱自己寧願入地獄渡人,也不願自己先解脫。這是很能換得人們的同情和尊敬的,所以大乘比小乘具有更大的欺騙性。
大乘佛教中又有“空宗”和“有宗”的不同派別。空宗(又稱“中觀宗”)是公元三世紀,由龍樹、提婆創立的一個派別。空宗宣揚“一切皆空”的教義,很有導致把佛自身也否定掉了的嫌疑,所以遭到了另一些佛教徒的反對。後來世親、無著才創立了“有宗”。有宗又稱“瑜珈宗”是針對空宗來的,認為不能象空宗那樣講,不是一切皆空,佛還是真的、有的。有宗宣揚“萬法唯識”的教義,認為一切客觀事物都是佛性的表現,最終也都要歸到佛性一來,主張的是唯心主義的主觀意識論。
傳說龍樹是大乘佛教的祖師,他不僅創立了大乘空宗,而且還把佛教某些教義和婆羅門教的某些教義、儀式相結合,創立了“密宗”,(或稱“密教 ”)。後稱密宗以外的教派為“顯宗”(或稱“顯教”)。所謂密宗,一是主張秘密傳教;由一人直接傳授給另一人,弄得很神秘;一是搞惑世欺眾的巫術和煩瑣的宗教儀式。密宗是比其它宗派更穢濁的汙水。佛教出現了密宗以後,就走入絕境了。
孔雀王朝時期(約公元前324-185年),佛教被定為印度的國教。當時印度海上交通發達,對外關係活躍,國家甚至發動佛教傳教士遠赴國外以擴大政治影響,佛教由此便逐漸向亞洲其它各國傳播。南從印度到斯裏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國,北經帕米爾高原,在公元前後傳入我國,再由我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南傳教以小乘佛教為主,北傳教以大乘佛教為主,以後佛教便一步步地發展成了世界性的宗教。佛教傳入各國各地區後,又與當地的思想意識、宗教相結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在一些國家和地區顯得相當活躍。但在印度,中世紀後佛教便逐漸為印度教所融化,到十三世紀就衰落了。
西藏的佛教是在公元七世紀,同時由我國內地和印度、尼泊爾傳入的。由我國內地傳入的主要是大乘佛教,由印度、尼泊爾傳入的主要是密教。佛教傳入西藏後,曾經為苯教所不容,佛教和苯教進行了長期的鬥爭,後來終於戰勝了苯教,同時也融合了苯教的一些教義、神祗和儀式,並形成了自己濃厚的地方特色。這種帶有地方特色的西藏佛教,後來被外地人俗稱為“喇嘛教”。
link:http://cache.baidu.com/c?m=9d78d513d9d431aa4f9996697d60c017684381132ba7d7020ed28449e3732a455012e1ac51240774d5d13b275fa0131aacb22173441e3dffc193de1980ac925f7fdb7c62370b8636438e46b28801728066cb07b5b21ce7bdf53093abc5d3a80e15950d&p=882a9541c5845dfc57ec8c3e1305&user=baid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