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愛著收藏著

喜歡的東西放在角落裏,不是遺棄,也會發光,因為用心去珍藏,因為那角落屬於我。。。。
正文

明人傳奇《量江記》

(2009-10-21 21:38:32) 下一個
<正> 羊山磯,位於銅陵橫港上遊,風景秀麗,江麵寬闊,水流湍急。這段江麵,從南岸至北岸,名為“六百丈”,在銅陵可以說家喻戶曉,眾所周知。然而,有劇作者以此編寫成大型的古典傳奇戲曲《量江記》卻鮮為人知。 《量江記》上下兩卷,三十六出,取材於宋史“樊叔清傳”。叔清原名若水,宋帝賜名樊知古,長安人,徙家池州(今貴池縣),進士不第,遂北歸,投宋主,獻策南渡,提供江麵寬度及江水流速等詳情。 若水父名樊潛,曾為南唐一縣令,為官清廉,辭世後,一家三口,清貧如洗。南唐末年,趙宋英雄揮軍南卞,八搗金陵。樊若水撇母拋妻,赴李主金門投獻。可是,李煜詩酒荒淫,昏庸無道,聽信佞言,不用其才,反而將他逐出京城,並傳旨容留者問罪!若水被逐出京城後,無顏歸家,羞見妻母,逃至江邊,得遇采石庵主,真空長老施銀,在采石江上漁釣數月。後聞宋主招賢,遂謀北歸,選定羊山磯段,製畫“石浮圖”,以此夜乘小舟,載絲繩,及私測長江水麵,得神妖相助,測得寬度為 “六百丈”,開寶三年詣闕上書,投宋主趙匡胤,言江南可取之,宋祖問其姓名。答曰:樊若水。太祖大喜,憶起日前誦陳希夷詩,詩曰:放手攀明主,何心惹亂朝;清水無一點,平步渡津橋。

轉引一篇:





《走遍中國》欄目攝製組正在銅陵縣胥壩鄉采訪老人。



《量江記》為北京圖書館、安徽省圖書館館藏珍本。圖為該書書影。

 

 

    5月19日,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欄目攝製組來到長江銅陵段地區,與專家學者一起,實地探尋羊山磯曆史上發生的傳奇故事。

    作為渡江戰役軼事下篇來拍攝的《量江記》和上篇《雄師渡江》同屬一個攝製組,編導胡煜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遊擊隊員小馬渡江送情報的故事因為家喻戶曉的電影《渡江偵察記》而為人熟知,然而在北宋初年,就在小馬渡江同一地點,發生的一個叫做樊若水的書生,因為在奸臣當道的科舉考試中落選並受到奚落,於是暗中丈量長江寬度,並以此為情報,偷渡長江送給趙匡胤大軍,協助他們打過長江“蕩平南唐”的故事卻鮮為人知。所以她想利用鏡頭視角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個故事,展示銅陵地區悠久的曆史文化。同時也通過古今兩次渡江統一中國的曆史事件表達一個主題思想:中國不可劃江而治。

    為順利進行拍攝,攝製組在拍攝前,特地查閱了相關的史料。圍繞這個故事有兩點值得探究。一是樊若水“量江”。事載《宋史·樊知古傳》,樊若水家住貴池長江邊,與銅陵大通隔青通河相望。當時江南這一帶隸屬南唐,江北即是趙匡胤的大宋。樊若水遠赴都城金陵參加科舉考試,當時奸臣當道,嫉賢妒能,樊若水不僅沒中,反而受到奚落和輕慢,於是其就產生了偷渡投宋的念頭。回到家中,他找了一隻小船,裝作江上打魚,用絲線暗中丈量長江的寬度為六百丈,心裏產生了一個建長江浮橋迎大宋騎兵渡江作戰的構想來,並準備用這些情報和計策作為投奔大宋的見麵禮。後來樊若水從900多年後遊擊隊員趙傍根渡江的地方偷渡到江北,被迅速送往汴京,他向宋太祖趙匡胤獻上了建“浮梁取江南”的計策,得到趙匡胤的親切接見,並親自為其改名叫樊知古,賜進士及第,讓他在家鄉貴池的對江,做舒州軍事推官。開寶七年(公元974年)秋,宋將曹彬率大軍10萬南下,命樊知古為向導,在銅陵對江的湖裏造好浮橋,運至采石磯江麵,大軍順利渡江,直抵金陵,消滅了李煜的南唐政權。就在樊知古搭浮橋的同一地點,銅陵市建起了八百裏皖江上的第一座長江大橋。

    二是佘翹創作《量江記》。時間到了明朝萬曆年間,與樊若水的家鄉貴池一河之隔的銅陵大通人佘翹,以樊若水量江的故事為藍本,創作了傳奇劇本《量江記》,盛演不衰,名噪一時。劇本今存,仍不時有劇團上演。湯顯祖是佘翹父親佘敬中的好朋友,他到銅陵就住在佘翹家,他十分欣賞佘翹的才華,在贈詩裏稱其為“小友”。馮夢龍將《量江記》收入他的《墨憨齋定本傳奇》一書,並將《量江記》與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並列,稱為“罕見珍本”。明代著名的戲曲理論家呂天成,在《曲品》這本書裏評價《量江記》“奇,全守韻律,而詞調俱工,一勝百矣”。另外,當時大通佘家是銅陵第一大戶,兄弟三人皆中進士,舉人貢生多不勝數。現在的“佘家大院”老祠堂也是銅陵一著名景點。

    從這些史料中不難看出,樊若水量江和後來趙匡胤統一江南的曆史都與銅陵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如偷渡投宋用絲線暗中丈量長江的寬度為六百丈,而其中的“六百丈”正是現長江北岸的一處地名。是巧合?還是另有玄機?為探個究竟,攝製組帶著疑惑采訪了本地的民俗專家,最後得知:長江北岸的六百丈,正是故事中樊若水丈量長江的地點。那現“六百丈”地名的由來,是否從史書故事中演變而來的呢?雖有這個說法,但隻憑這個故事探說源頭,恐不足為據。“我們會繼續到史料記載的地點去尋訪,希望按圖索驥,能找出有關於樊若水量江的蛛絲馬跡。”攝製組的編導表示,由於古時的丈量方法、度量標準,和現今都有很大的區別,為了證實古人測量的數據是否準確,攝製組還會特別邀請水利、測繪部門的一些專家在現場透過鏡頭,用人文曆史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手段進行考量。在解謎的同時,以今推古,還原曆史。攝製組的足跡還將深入大通等地,就大通人佘翹如何創作劇本《量江記》以及大通“佘家大院”老祠堂等景點有著怎樣獨特的風情民俗進行全方位的報道。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由於《量江記》專題片剛開拍不久,攝製組還會根據不斷收集到的素材,完善拍攝思路。

            本報記者 鄧 妍  文/圖/《銅陵日報.銅都晨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潔兒 回複 悄悄話 你也喜歡這些阿,我也。。。。細細。。。
我最親愛地懶蟲蟲怎麼不來看我拉。。。想你了也。。。。
登錄後才可評論.